扫码打开虎嗅APP
这篇文章是我的朋友来二维(化名)的来信。他从去年年底失业至今。即将30岁的他,从自己的工作经历和他人的经验中沉淀了对工作的思考。我很认同他的看法: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却鲜有工作的成就感。征得同意后,我将这篇文章发布出来。作者自述自己是一名小公司普通职员。在失业后,他意识到失业是一件注定的事情,但要有找“好”工作,好好工作的智慧、意愿与努力。以下是他的思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余加溪(ID:miniqaqa),作者:来二维,编辑:余加溪,原文标题:《我们天天工作,却鲜有成就感:一个小公司普通职员的工作沉思录》,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打工人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迟早会发现,完美的工作是无法实现的,不过,他们很少会逆向思考:绝对意义上的糟糕工作也是不存在的。
毕业后,我辗转去过4家小公司,一直从事文案编辑工作。去年年底,12月,我被公司裁员了,结束了毕业7年后最长的一段工作经历——差一个周末就4年半。
将近4年半的时间,我自然地来到了30岁的临界线。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我提升了工作能力,也体会到了工作的甜蜜与苦涩。
失业后,我得以摆脱日常工作,调整距离、变换视角来审视工作,对“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社会学者说:在经济和技术进步主导的逻辑下,如今与公司的长期协作已经不现实了,很少有人能够长期在一家单位做同一份工作。毕竟,经济逻辑的关键是投入/产出;技术进步是以劳动力的替代和淘汰为标准的。可以说,“失业”是大多数人命中注定会遇到的问题。
如何将“在劫难逃”转化为礼物?我们也许需要一些智慧、意愿和能力,重新找到“好”工作,好好工作。
好工作的两个标准:自由与利益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为我们谈论工作提供了一个常规的框架。
“工作就是要搞钱”“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前谈论职业成就感就是扯淡”……诸如此类的说辞虽然简化了“好”工作的标准,但胜在粗暴具体、方便评价,已经成为了社会最广泛的共识。
但把好工作简化为“钱”, 标准稍显太少;要将其拓展为5大需求,标准又稍显多。在我看来,都不太好用来评价一份工作。也许我们可以参考“自由”和“利益”这个坐标轴。
根据他人的经验和我自己的经历,我认为,不会限制你自由的工作应该是:工作的目标和内容是你认可的;工作流程是你可以把控的;评价工作好坏时你有较大的发言权(是基于市场接受、专业共识和现实情况);你可以在工作中发挥热情和技能,展示你的风格特质。
能够增加利益的工作该是:基于市场和工作投入的绩效回报,能够实现技能进步、拓展认知观念、积累职业自信,提升生活总体质量……
当然,不用你提醒我也知道,能够接近坐标轴第一象限右上角45度的工作,太理想了。你可能无法把控工作的流程和评价,你的投入也不影响绩效回报。甚至,你连到点下班、想休假就休假的自由都没有。
如齐格蒙特·鲍曼《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中的总结:
在过去,人们通过自己设定目标、自己控制进程,获得工作的意义和动力,但现在,他们只能被动地完成由他人设置和控制的任务,工作对他们而言失去了意义。工作伦理本质上是对自由的摒弃。
而谈论到利益,能够支付下一期生活账单的固定薪酬,就成为了唯一值得期待的点。于是,我们再次回到那个最广泛的共识:搞钱搞钱!
小公司的“天残地缺”:小作坊生产与激励不相容
一般而言,打工人觉得心情舒爽的日子有两天:就职日和离职日。入职新公司的员工在度过稍显宽容甜蜜的磨合期后,就会被工作展示出的糟糕面孔吓到。最初的畅想和热情,也在成为正式员工后的工作过程中,与组织环境、团队成员和客户的互动中逐渐消散了。
这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在转化过程中总是朝着熵增的方向进行,这会导致能量的不可逆损耗。代表着工作熵增倦怠,要分出能量照顾脆弱疲惫的身体、心理,应付组织环境中的人事物。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在我看来主要有两个:小作坊生产模式和激励不相容。
1. 小作坊生产模式
我在网上看到同行网友的一个比喻很精彩:我们做的就是裁缝的活,缝缝补补。你不能太高看自己,想工作的意义,因为它毫无意义。
小作坊模式遵循短期最大盈利的行事逻辑:当下看不到盈利的事不做;能少用人就少用人;实在搞不定就临时找外援,但要尽可能便宜;做出的活儿够交付及格线就好了。
结果就可能出现要做好1个项目,需要3名员工配合执行,但实际上是1名员工要跟进2个项目。这种工作情境在同事之间容易形成一种共识:工作能够自己独立完成就绝不麻烦其他人。但必要的“麻烦”是维系团队,碰撞思想,培养默契的机会,有利于提升团队作业水准。
工作是需要分工合作的,我们做文案编辑的常规是处理文字工作。设计、拍摄、剪辑、活动执行等工作,我们需要其他专业人士来配合完成。这时候就要临时摇人组团队,新项目团队遵循“服务价格、效率、质量”不同时成立的三角式,但客户工作要求总是便宜、快、好,这是一组天然的矛盾。
因为团队新成员对客户不熟悉,这就多了很多信息传递环节,而信息在多个环节的传递过程中常会产生不可避免的缺失和不到位。
有时候,项目负责人也对团队的新成员不熟悉,不清楚他的专业能力和实际工作境遇(工作时间、工作习惯、工作状态等),把项目相关工作人员协调在一起开个充分沟通的项目会都不容易。
项目团队多数人都在处理多个工作,对任务目标共识较低,协作能力差。作为能量有限,无法调动太多资源的负责人,实际上很难把控工作流程和成果质量。处在工作线上的所有相关人都觉得不满意,工作顺利与否全凭成员实际可以释放的能量与运气。
我遇到一件印象最深刻的事:视频到了交稿最后截止日期的下午,修改后提交的视频客户不满意,提了一些修改意见。修改并不复杂,客户觉得应该很快就能修改好,然后大家就可以结束恼人的工作去过节了。
但此时,找来的剪辑师因连续熬夜工作正在补觉,联系不上。即便我们一早就说好了,到视频提交的前一日要全程配合,也做了最大的努力提前跟各个合作方人员沟通,但依然无法顺利结束工作。
我只能登门喊醒剪辑师工作,至今都忘不了剪辑师那迷茫幽怨的眼神。因为素材、工程文件、作业方案都在剪辑师这里,临时组团的小队伍中没有替补人员可以接手处理剪辑工作。
2. 激励不相容
ChatGPT对“激励相容”的解释是通过合理的机制设计,使得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能够自然而然地实现整体的目标,即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系统效率的目的。
你工作再努力一些,老板过年就能换辆车。这句打工人笑话,就是老板和员工内部“激励不相容”的诠释。“激励相容”也有一个著名的案例,大家都熟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为什么公司不能配齐足够的项目人手,明明临时摇人会影响作业水准,还会给项目成员带来无尽的烦恼。这是因为公司考虑的是节本增效。为什么员工很讨厌在休息时被打扰,老板却还在下班后或周末休息时间狂@员工,这是因为彼此的激励模式不同。
看到过网友分享的一个故事,我对此颇有感慨:
员工们已经提前做好了中秋节出行的计划,突然,领导谈了一个活,要在中秋节给客户做一场“迎中秋员工活动”。于是,在两天内,员工们几乎是极限作业,一边跟客户沟通项目;一面策划活动方案,设计活动内容,采购、制作活动物料,安排活动物料的运输安装等,活动当天又是全程盯着,丝毫不敢放松。
团队加班30多个小时,为公司增收10余万,而员工们只是得到了老板的口头致致谢和连锁效应下的疲惫假期。那么下一次,他们还愿意倾心投入吗?
小公司(有时候等同于老板)对于员工的进步和发展缺乏关照,处于上位者并不多考虑下位者的意见和发展需求。同样地,员工对于公司的发展目标也很难认同,难以将其转变为自觉的行动。
实际上,你所在的组织如果存在激励不相容,工作需要打交道的其他组织也可能存在激励不相容。当工作需要多个组织,多个不同阵营的人员合作时,激励不相容带来的负面影响就会放大。
假设我们要给客户拍摄一条宣传片,你是项目负责人,负责拍摄制作方案。有一位临时从别的公司摇来的剪辑师配合工作,客户方面有一个对接人,你们三个人都不能从工作中获得激励,并且每个人手上还有其他紧急活要处理。
那么,处于工作条线上下游的你们可能会充满对抗性的矛盾,看似是同一个阵营,在为同一件事努力,却可能有数条混乱的战线横亘在彼此之间,变成三个和尚没水喝。
“上线”的客户对接人:“你多费点心吧,我们领导要求很高的;你们的剪辑师水平不行啊……这片子我估计领导会不满意。”
“中下线”的项目负责人:“可以把领导的需求说得清楚明白些吗?”“时间这么紧张,交上去的拍摄方案、视频稿件能不能让领导快点审核,给出清晰具体的反馈?”
“这什么剪辑师啊!先不说视频质量了,能不能先配合工作时间,总是晚上对接受得了吗?”
“啊啊!交上来的视频能不能检查一下呢?这素材重复了,这字幕不匹配画面……”
“下线”的剪辑师:“呜呜呜……接你们这个视频前,我做其他视频已经熬了2个大夜了,我得去睡会。”
“这么多难搞的需求,我才拿多少钱啊?唉,今天又要加班了。”
“这傻逼负责人,能不能向上管理一下,能不能提前沟通好创意、效果。”
“啊啊……我翻遍了素材,没有找到你说的拍摄画面,可能摄影师没拍到!”
也许这些人都是非常棒的,但在同一个工作场域,每个人受到的激励约束是不同的,对一件事情的价值判断也是不同的,工作习惯和配合意愿也不一致。
要知道,他们在工作中、生活中还需要应付许多其他必须处理的事情,即使主观上想把事情做好,也是极难的。
激励不相容的情况下,大家会最大程度寻求自由,避免精疲力竭的工作,俗称“偷懒”;会在安全的范畴里尽可能减少麻烦,俗称“甩锅”。“早点结束工作”成为共识,却无法落地。
至此,我们发现:这时的状态已经远离了“好好工作”,高效、活力与创新的元素已无。
不成问题的问题:一个错别字的诞生
宋方金在吐槽大会上讲过一个段子:我们的影视创作就是在做减法。剧本90分,美术来了减10分,导演来了减10分,演员来了减10分……
我也常有此类感慨。实际工作往往不会按照流程走,会出现很多反复与缺失的流程,影响到每个团队成员的工作,这受限于上文介绍过的根本原因“小作坊生产模式”和“激励不相容”。
我记得有一次工作是负责拍摄制作一条片子。计划在片子结尾找几位客户公司的员工说几句新春寄语。我们在去拍摄的前一天夜晚,团队第一次人员齐整地沟通整个拍摄方案、剪辑方案和任务分工,并一致认同这个活的重要性,要好好配合。
找员工写几句寄语这个任务分配给了公司对接人,对接人费劲找到了(要找漂亮的,镜头感好的,不怯场的,大多数员工也是工具人,并不愿意参与)。他告诉我说,员工都不愿出镜,还让他们写字呢?你替他们来吧。
我写的话里有一句“前途一片光明”。拍摄时我没盯住,不在场,片子剪出来之后,我仔细审片,却突然发现员工把“光”(guāng)字念成了(huāng)。很庆幸,这句话在员工说话的结尾,直接删除掉就行,不必再摇其他人员处理。
但当时拍摄时,员工身边还站着摄影师、拍摄指导、公司对接人。拍摄间歇,摄影师还与其他人都看了拍摄画面,听了一遍收音效果,递交片子前还有剪辑师的处理,全都没有发现这一小问题。
就这样,我们开会确定的方案是90分,编辑/文案减10分,美工/设计减10分,拍摄/制作减10分,甲方不配合减10分。但凡谁是减5分的,那就得算是遇上好队友了。我们本该是接力赛队员,实际却对着彼此大喊“help”。
也许,这可能就是我对所处的工作环境的认识。因为自觉付出回报不成比例,因为工作之外的诱惑、压力太多、太大。大家虽然嘴上说让我们好好干一把,但心里自觉工作的首要目标是“偷懒”与“甩锅”。没少耽误工夫,也没有什么能拿出手的作品。
最终,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但鲜有工作的成就感,更别说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工作了。
美妙快乐的时刻:苦涩的东西嚼久了也会嚼出甜味
你也许会问:我把工作描述得这么糟糕,那我有做过什么“反抗”吗?又没有人不准我离职,我为什么不离开呢?
在我们的观念中,我们在文艺作品里读到的,甚至灌进我们头脑的影片,常常会讲述“英雄”觉得环境不舒服,奋起打破环境,又或者逃离环境,在一块新土地上获得成功。
是的。这种叙事是我们喜欢的,也是某些人会经历的剧本。就我而言,没有逃跑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我的认知观念:激励不相容和小作坊生产模式发生许多地方;这并非合作共事的人员问题,环境影响人,换合作对象也是如此。
2. 离场意愿与能力:我的贮水箱还没存够抵御盛夏的水;我的自信和勇气不足;外面的环境也会影响我。
3. 生活的惯性力量:偶尔泛起的离开念头,会被短暂休息和一些工作的美好时刻调剂。明天又是周一了,要处理许多具体的工作。
4. 如开头所言,绝对意义糟糕的工作也是不存在的。我也有很多可以回味的美妙工作体验。
5. 也许还有其他没有察觉的原因……
齐格蒙特·鲍曼在《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中指出:对工作的价值判断,美学已经成为主导。有美学价值的工作是“有趣的”——多样化、令人兴奋、具有挑战性,包含适度的风险,并不断带来崭新的体验。
我在公司工作的4年半时间,也做过一些有美学价值的工作,有许多新奇兴奋的体验:
第一次全过程运营项目,负责商业项目沟通、对接与执行完成商业化合作流程;第一次剪辑视频,第一次撰写书稿手册,第一次分享演讲……
能够把握工作进程和标准,拿出超过客户预期的作品;
运用自己的专业和经验,主动尝试新的作业方式方法,提升工作效率;
还有少数有组织认同感的时刻,同事们目标一致,全力配合,熬夜挑战时间紧任务重的工作;
有一次,在公司组织的内部分享会上,我作为分享人,这个工作目标和流程的设计完全在我,我可以展示自己的风格特质。这是四年来我第一次做PPT,撰写分享逐字稿,在家里训练说话的语气节奏,花了周末的数十个小时,分享会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我共事的领导、同事、合作方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好好工作”的美德,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有两位同事具备在火车上、飞机上甚至车上写稿的能力;一位同事可以在吃火锅时、在江边散步时,拿出电脑处理工作问题。我的两位领导可以凭借职业气质和沟通谈判能力,把60分的方案提升到80分的效果,顺利签单并解决项目运营中出现的棘手问题。
客户方负责人的善解人意,偶发时刻能够向上管理,制定工作标准,减少我工作的阻力,我们建立了工作之外的友谊;客户漂亮温婉的气质,对我作品的认可,也许这些都可以算是工作的美妙时刻。
每当觉得工作难顶的时候,我都会看黑泽明的电影《红胡子》。电影里,医学院刚毕业的学生保本来到穷乡僻壤的小石川诊所,但他一心想当高级医生,为大人物诊治。在年轻的保本百般难捱,一心想要逃走时,黑泽明借助红胡子说出了一句医心的话:
“再难吃的东西,嚼久了也会嚼出甜味。在这里工作,带着消极的眼光看,一点意思也没有。”
当时看电影时很触动我。现在依然如此。
唯一的规则:找到“好工作”,好好工作
如果我们把人生当作一场游戏去体验的话,这个游戏可能是这样玩的,看看谁先找到正确路线。我们会遇到一个又一个问题,你每解决一个问题,就能延伸正确路线,见到美丽的风景,积累自信,逼近舒适自如的状态。
工作是这场游戏的重要部分,它界定了你的社会身份、可以与谁合作共事、你的生活秩序、你可以给生活提供多少闲暇时间和资源保障,这些是提升人生自由度的重要砝码。工作的基础建设做好了,距离“美好生活”的理想就近了。
如果上面说得太抽象,我们不必看“红气养人”的名人,只需要看身边那些气质越发明媚的普通人,就知道“好”工作、“好好工作”对人形象的改造效果。认真工作的人最帅、最美,不是一句客套话,它真实呈现在人的面孔上。
不过,有挑战的是,在今天,“稳定、持久、连续、逻辑一致、结构密实的职业生涯不再是一个普遍有效的选择”。
无论是抽象的社会学哲学理论,还是大环境展现给我们的情景,或是身边人的故事,都显示了“与公司长期协作”已不可能。甚至,从我们跟公司签订劳务合同的那天开始,我们就知道有朝一日要离开。
在市场和技术进步主导的逻辑下,失业如影随形。我们需要一些智慧、一些意愿和一些努力,才能找到符合自己观念的“好”工作,好好工作,享受生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余加溪(ID:miniqaqa),作者:来二维,编辑:余加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