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商业评论(ID:shangyepinglun),本文摘编自《每一步都精进:你绕不开的66个职业发展关键难题》,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作者:卢山【欧洲采购商学院(中国)教授,智效源(人工智能方向)创始人兼CEO,名迪仕管理咨询创始人兼CEO】,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地成长,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但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你被踩到泥土中间,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自己成长起来”。
这段话来自俞敏洪寄语大学生的励志演讲。俞敏洪认为,对于职场人、公司管理者,以及成功的企业家而言,成长的过程就如同树木一样,关键在于后天的积累和努力,而不仅仅是出身。
而我想说,每个人都要不仅像树一样成长,也要具备“树”型领导力,即Trust(信任)、Respect(尊重)、Engage(投入)、Empower(赋能),这四个单词的首字母组成英文单词TREE,中文释义为“树”。
“树”(TREE)型领导力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穿越周期,而且能持续激发组织和个人的活力。
一、信任(Trust)
首先,信任是“树”型领导力的基础。就像树信任土壤,深深扎根;树根信任枝叶,源源不断地输送养分。
管理者应该信任员工,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主权,这样才能让员工充分发挥潜能,为组织创造价值。同时,管理者也应该让员工信任自己,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
多年前,海尔CEO张瑞敏曾提出“用人要疑,疑人也要用”。“用人要疑”,主要是指约束和监督机制,用了的人不等于不需要监督,疑问在先,就能把可能产生的风险降到最低。
“疑人要用”,就是在其人格、能力不确定的情况下,观察、选拔和使用他,不至于造成埋没人才和浪费人才。敢用疑人,会用疑人,才能保证企业的人才用之不竭。
如果有一个营造企业信任环境的榜单,海底捞一定不会缺席。海底捞的领导张勇尝试用信任激发组织的创造力和主动服务精神。他成功地将海底捞改造成了一个拥有上万名管理者的公司——基层员工也都拥有或大或小的管理权。
海底捞做了三件事情。第一,构建一个信任的平台。比如,海底捞将授权扩大到了基层员工,每个员工都拥有送菜免单的权限—— 一般都是企业拥有者才能享有的权利。通过这种权利的分享,海底捞用小小的实际行动告诉员工,组织相信每个服务员都拥有服务好客户的意愿和能力,希望借此在全司平台上传递信任的理念。
第二,提升使用信任的能力。信任是一个双刃剑般的词语,只有具备一定的能力,才能够肩负起信任的重托。海底捞的每一个主管都需要从基层做起,通过接触客户的实践,培养员工更好地使用信任的能力,只有越自信,才能越信任。
第三,谨慎维护“信任”的氛围。在中国的管理特色中,信任的环境是脆弱的。海底捞非常谨慎地维护这样的环境,通过对证据的高度重视,营造一个让人放心的文化氛围,并在日常工作中点点滴滴地浇筑信任。
如何建立互信的基础和机制呢?
1. 确保价值观的一致性。管理者应展现出诚实、公正和责任感,以赢得员工的信任。
2. 管理者需要以身作则。要展示出一致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这对建立信任至关重要。
3. 选择先信任别人。自己的行为要确保做事始终如一、前后不矛盾(一致性)等。
4. 既能够承事,也能够成事。“承事”是指敢于承担责任,考验的是主观能动性和敢做精神;“成事”是指把事情做成、做好,甚至做到极致,考验的是能力。我们每个人都喜欢跟着既敢于承担,又能让事情成功的管理者,从而给他们更多的信任。
5. 言必行,行必果。管理者应该遵守承诺,如果不能做到,应及时沟通并寻求谅解。
6. 懂得放权。管理者不应过度干预,而应给予员工决策的空间和犯错误的机会,以促进他们的成长。
马云说过:“怕员工犯错是领导最大的错。”想培养员工,除了授人以渔外,要给员工做事的机会,还要给员工犯错误的机会。当然这个错误不能是原则性的和系统性的错误。
7. 关注员工成长,培养优秀人才。管理者应制定具体的目标和计划,提供培训机会,以帮助员工实现职业目标。
8. 沟通、沟通、沟通。有效的和有效率的沟通非常有助于建立互信。所以,管理者必须与员工保持诚实和透明的沟通,使员工能够理解企业目标并参与到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
如果员工感到他们没有足够的信息或他们被隐瞒了某些事情,他们可能会怀疑管理者的动机和意图,从而失去信任。
二、尊重(Respect)
其次,尊重是“树”型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树尊重自然规律,始终向着阳光,向上生长。
管理者应该尊重每个员工,关注他们的成长,倾听他们的声音,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只有尊重员工,才能使员工在工作中感到快乐,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李嘉诚最让人敬佩的,不是他在香港的成功,而是他在世界上的成功。他是如何做到的?“建立在尊重之上。”
在很多年前,李嘉诚就已经不管具体业务,他的时间和精力,基本花在“定坐标”上。尊重所有人,是李嘉诚公司的核心文化,也是这么多年其能够驰骋全球的秘诀所在。最经典的故事就是李嘉诚会亲自将快递员送到电梯。他会认真地倾听每一个人的问题,生怕没有回答清楚,约好了用普通话采访,他就一直用普通话。
职场中的尊重是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并体现在广泛的、纵横交错的场景里。这包括在称呼上、穿着上、态度上、眼神上、肢体语言上、见面时(有时只是擦肩而过)、餐桌上、会议中等等。
你的一举手、一投足,说话时的眼神和抑扬顿挫都可能传递着“尊重”的信号。具体职场中的尊重要怎么做呢?以下建议可供参考:
1. 不要对员工颐指气使。
管理者在管理安排员工时不要太随意,不要对员工喝五吆六。太随意的指使,会使员工有不满的情绪,对管理者有抵触心理。如果员工对管理者抱有一种否定的态度,他们又怎么可能去完成上司交给的工作呢?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想做的,做不到的,不应该强加给员工。想让员工做到的,自己以身作则先做到,而且要做好,做出高度。这是体现尊重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现实中往往被管理者所忽略。
3. 多用礼貌用语,以德服人。
给员工布置工作任务时,尝试选用礼貌/引导性用语(比如“请”“是否考虑”)来代替发号施令,真诚恳切的口吻能让员工觉得你十分尊重TA,进而形成一种潜在的激励。
对于员工出色的工作,一句“谢谢”会让员工得到最大的满足。我曾经的一个法国老板给下属写邮件时的经典句式是You may want to,而不是You need to或者You must。
4. 正确处理员工的建议。
当倾听员工的建议时,专心致志,让他们感受到尊重和重视,拒绝员工建议时,一定要将理由说清楚。
5. 对待员工要一视同仁。
于丹曾说:“人有平行的两只眼睛,所以应当平等看人;人的两只耳朵是分开在两边的,所以不可偏听一面之词;人虽然只有一颗心,然而有左右两个心房,所以做事不但要为自己想,也要为别人想。”一视同仁会使得员工心服口服,也是让员工感觉到获得尊重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三、投入(Engage)
再者,投入是“树”型领导力的关键。树将自己投入到自然生态中,春去秋来,不仅自己茁壮成长,同时也为周围的环境带来养分。
管理者应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为团队树立榜样。当管理者投入到工作中时,员工也会受到影响,积极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为组织的发展贡献力量。
在《京瓷哲学:人生与经营的原点》一书中,稻盛和夫说:任何工作,只要全身心投入并取得成功,就会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并产生自信,进而萌生向下一个目标挑战的欲望。在这样反复的过程中,你就会更加热爱工作。
只有把心态提升到这样的境界,才能在工作中取得辉煌的成功。只有管理者有这样的境界和做出表率,才有动力和能力去激励自己的团队去投入。
什么是工作投入度?它是指员工对工作的热情和投入的程度,包括积极参与、专注工作、努力完成任务、关心组织利益等方面。高度投入的员工,会觉得自己的工作非常有意义和价值,愿意为公司付出更多,并对公司的目标和方向持认同态度。
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理论可以解释这一现象。他观察到当一些艺术家、棋手、攀岩者及作曲家在从事他们的工作的时候,几乎是全神贯注地投入工作,经常忘记时间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感知。
这些人参与他们的个别活动都是出于共同的乐趣,这些乐趣是来自于活动的过程,而且外在的报酬可能是极小的、甚至不存在的。这种由全神贯注所产生的心流体验,米哈里认为是一种最佳的体验。
如果说东方人强调的“修身”、保持“正念”,从本质上讲就是个人追求心流境界的尝试,工作投入度从某种意义上则是员工在工作场景下、在组织内部所达到的心流状态。
如何提高工作投入度?建议如下:
1. 尝试更多事情。
在为喜欢的事情努力时,当内在动机存在时,人们更容易进入心流的状态。比如“女为悦己者容”时大概较容易进入心流的状态。而只有通过实践去尝试做一件事,你才会真正知道自己对它的感受。
2. 对“挑战”与“技能”做评估、匹配与调整。
当你发现一件事情充满挑战,而自己却技能不足时,应当及时学习新的技能以应对挑战;相反,当一件事情挑战不够时,适当地增加难度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进入心流状态。
3. 设立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并主动寻求反馈。
当目标越明确时,人们对于自己能否胜任就越有把握,也就越能专注和努力,而不会左顾右盼、犹豫拖延。而寻求反馈,能够帮助我们根据反馈做出及时的调整,避免反复碰壁而消耗热情和精力。
四、赋能(Empower)
最后,赋能是“树”型领导力的核心。树通过连接赋能一切,一草一木,周边万物,甚至是山川河流。
管理者应该赋予员工足够的权力,让他们在合适的场景下可以为客户买单,提升客户满意度。
“赋能”最早起源于积极心理学,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改变言行、态度和环境,为他人提供正能量。后来,这一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商业和管理领域。通常指,企业通过自上而下的授权,特别是员工自主工作的权力,实现组织扁平化,最大限度发挥个人才能和潜力。这就意味着,领导者需要摒弃工业化时代的管控思维,发展出与组织赋能职能相匹配、与互联网时代相适应的全新领导方式。
曾鸣教授在为《重新定义公司》撰写的序言中提到:“未来组织最重要的职能是赋能,而不再是管理或激励。”
我的理解是,通过赋能来调动主观能动性,激发组织、领导力和员工的活力,解决现实中越来越多的不对称性、不确定性和高复杂度问题,实现效率最大化。
为了更形象地解释赋能,我打个比方:组织是骨骼,领导力是经络,员工是肌肉。我们需要全方位地赋能组织(正骨)、赋能领导力(调经络)和赋能员工(增强肌肉)。
1. 赋能组织。
组织是骨骼。赋能组织的核心是“正骨”,以便形成协同力。试想一个驼背的人,纵然他的经络再健康,肌肉再强壮,恐怕也无法保持挺拔的身姿。
赋能组织,一要打造文化,明确愿景;二要提升组织,改善流程;三要驱动协同,科技先行。
2. 赋能领导力。
领导力是经络。赋能领导力是调经络,让管理者与时俱进的同时,将资源和养分输送给员工。管理者要做自律、学习、改变的表率,需要具备自律、学习和改变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要打造人人都有参与感的沟通环境。要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鼓励员工的“敢做”行为,同时对员工的“敢做”行为的结果有更多的包容。
3. 赋能员工。
员工是肌肉,赋能员工的核心是增强肌肉,让它更加强劲并释放创造力。以下三点建议可以赋能员工。
首先,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呼唤炮火”,赋予员工更多的权力,让他们有更多的决策和行动自主空间。
其次,“不让雷锋吃亏”,营造一个“三公一透(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环境。
最后,“群策群力”,鼓励全体员工参与,提高面对不确定时的定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树”型领导者心中都有一颗种子,即使被踩在泥土中,依然可以吸收养分,自己成长;他们都有一个根,即使默默无闻,也永远不会放弃向上成长的决心;他们都有一个生态系统,即使环境复杂多变,也会持续协调,积极改善。愿每一个人,每一个管理者不仅都能像树一样成长,也能具备“树”型领导力:信任、尊重、投入、赋能。
《每一步都精进:你绕不开的66个职业发展关键难题》
作者:卢山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3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商业评论(ID:shangyepinglun),本文摘编自《每一步都精进:你绕不开的66个职业发展关键难题》,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作者:卢山(欧洲采购商学院(中国)教授,智效源(人工智能方向)创始人兼CEO,名迪仕管理咨询创始人兼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