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6-28 21:24

带自闭症儿子开网约车遭网暴:一个妈妈的迫不得已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大米和小米 (ID:damihexiaomi2015),口述、图片:童童妈,撰文:朱谷粒,编辑:谭万能,原文标题:《带7岁自闭症儿子开网约车遭网暴,妈妈回应——》,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一位妈妈因家庭困境不得已带自闭症儿子开网约车,遭遇网暴。

• 💔 妈妈为了孩子不惜付出努力,但遭受到无情的网暴

• 💪 妈妈在极端困境下坚持为儿子提供康复治疗和教育

• ❤️ 儿子在妈妈的陪伴下逐渐展现进步和改变

如果最近你在北京打车,也许你会遇到这样两个人:司机是一位37岁的女性,在她旁边的副驾驶座上,坐着一个六七岁大的男孩。男孩看上去胖乎乎的,眼神有些呆滞,半躺在座位上,手里拿着玩具在玩,身边还有网兜围着。


这位司机是男孩的母亲童童妈,副驾上的是她七岁的自闭症儿子童童,她告诉大米和小米,在她带童童开网约车的半年里,没有一个人拒绝过她的车。


为此她付出了很多努力,包括在车里贴上“致歉书”。但此举让她遭到了网暴,很多网友认为童童带有攻击性,让他待在车上是对乘客的不负责任。但童童妈说,童童从未攻击过乘客。


童童妈为什么会带着自闭症儿子开网约车?面对这样的情况,你会上车吗?



带着自闭症孩子跑网约车


我来自河北农村,到北京18年了,目前在跑网约车。让童童陪着我每日在车上颠簸,实属无奈。


我妈妈在六年前患癌病逝,我爸爸有脑梗、偏瘫,我公公也有高血压和脑梗,而我婆婆有精神分裂症。老公当保安,性格有些“呆傻”,基本上不管孩子。


童童妈今年3月31日发帖称“没办法,只能带娃开网约车”


我每天早晨起来就做好一天的饭,带着保温饭盒,和一大壶水,让童童坐上副驾驶座,他渴了就喝,饿了就吃。每天晚上七八点就收车回家,带他洗澡睡觉。


他在车上很老实,不会乱动,只是坐姿不好看。大部分时间他无法规规矩矩地坐着,他会把两条腿架在副驾驶前的中控台上,半斜躺着,安全带滑溜到他的脖子上。


在车上他每天重复这几件事:玩手机、看窗外、玩小猪佩奇玩具和睡觉,有时一睡就是几个小时。有时为了安抚他烦躁的情绪,我会给他买一根冰棍。


童童是精神一级残疾和智力一级残疾。他生于2016年8月,11个月才会爬,一岁半才会走,三岁多才开口说话,还有挑食和多动等症状。


他一岁时我就觉得他发育有些迟缓,但直到六岁半他才开始接受干预。


童童两岁半时,我带他去过一次儿童医院。因童童一直哭闹不停,排队挂号时间太长,我不想看孩子遭罪,放弃了就诊。


三岁时,童童上了一家私立幼儿园,入园体检评估显示,童童是发育迟缓,医生建议接受康复治疗。但那时我工作忙,加上童童看上去能吃能喝、能跑能跳,就没有重视,觉得等他大了就会好。


2022年9月,6岁的童童入学了。开学的第一天,他就不听指令,在学校举行开学典礼的大广场上瞎跑。老师直接劝退了,说“这孩子我们没法收,他的情况太严重,连坐都坐不住。”


这时我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带童童找康复机构。因为童童一直不太会说话,我找了一家言语治疗机构,老师检查后告诉我,童童的发音器官没有器质性问题,孩子应该属于自闭症,建议我去医院做诊断,找专业的自闭症康复机构。


这时我才开始关注自闭症方面的信息,2023年,我找了一家残联定点康复机构,一节课是120元,每天上两节课。为了寻求最大化补助,我给童童办了残疾证。



以前一直是我婆婆带童童,去年年底,婆婆因失眠住院治疗,童童没人带、没学上、机构也不能待全天,我只好让童童跟着我跑网约车。


我老公是北京本地人,家庭条件很差。童童出生后,他基本上就没管过孩子,常年不工作,喜欢和哥们“鬼混”。他还爱钻牛角尖,做事一根筋,为了童童的康复费用,去年他开始当保安,经常因为领导说了他几句就想撂挑子说不干了。


我和老公已结婚9年,很多人问我,你为什么不离婚?你为什么要生孩子?现在我要考虑的不是后不后悔的问题,而是我的孩子怎么办?


如果离婚,伤害的不是我自己,而是我的孩子。我什么都可以不要,但不能不要我的孩子,我觉得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我现在满脑子想的只有一个问题,怎么样能让孩子过得更好。


带自闭症孩子开车就是“谋杀”乘客?


自从孩子出现问题后,我开始变得沉默寡言,时常发呆,莫名觉得委屈、抑郁、想流泪。但从去年开始,我在网上把自己的经历写了下来,我不仅觉得自己的压力释放了,还有些网友会特地留言安慰我。


但最近我发在网上的帖子,却十条有八条都在骂我:






每次看到这些留言,我的内心都要崩溃了。他们攻击的焦点,是我发过童童存在攻击行为的两件事。


第一件是他拆了邻居的快递。当时邻居告诉我,她的快递纸箱多次莫名其妙被弄烂,她为此和快递员吵了几次,还投诉了他。但快递员一直不承认。


我猜到这很有可能是童童做的,连忙道歉,向她解释孩子的情况,又问有没有损失物品。得到否定的答复后,我让童童向她道歉,没想到,童童上来就掐了她的胳膊,邻居吓跑了。


还有一次是我带着童童去公园玩泡泡机的时候。童童拿着泡泡机变得异常兴奋,边笑边跑。忽然他看见旁边站着一个两岁多的妹妹,一把把她推倒了。


小女孩瞬间大哭,她的爸爸妈妈对我破口大骂,说要报警。我不停地道歉,一边训斥童童,打童童的手心。在无数次说“对不起”后,女孩爸妈带着女孩离开了。


我牵着童童呆坐在公园一处无人的椅子上,哭了一个小时。看着不谙世事的童童,我不知道该怎么保护他,不知道该怎么面对今后的生活。


对童童给别人造成的伤害,我非常愧疚,愿意尽力弥补,承认代价。我也很苦恼,我不想给别人造成麻烦,但有这样一个孩子,就意味着24小时每分每秒都要高度紧张,时刻观察他的动向。


将这些经历发到网上后,很多人说我不该把童童带到网约车上,说童童万一抢我的方向盘怎么办,说我带童童开网约车就是谋杀乘客。



实际上,童童从来没做过任何伤害乘客的行为,也没有抢过我的方向盘。我在带童童开网约车前,就做了一切我能想到的准备工作。比如上车时把玩具塞给童童,让童童尽量不要发出声音或者乱动。我教他乘客上车时说叔叔/阿姨好,下车时说叔叔/阿姨再见。童童回头看乘客,我会叫住他,用其他东西引开他的注意力。


我在副驾驶座椅背用塑封A4纸挂了一个“致歉书”,上面写:“儿子7岁了,患有多动自闭症,上不了学,由于没人看管孩子,经济实在困难,只能挣点钱补贴家用,谢谢好心人理解,祝好人一生平安!”


与网上相反,在现实中,我遇到的乘客大多数都很友善。


有一次我接到一位穿着粉色草莓图案衣服的年轻女乘客,童童指着她的衣服说“草莓、草莓”,这位乘客没有反感,反而笑了,下车时,她悄悄给我多扫了50块钱。


还有一位乘客,坐车从头到尾一言不发,到下车时,他突然从包里抽出一张百元钞票,扔到座位上,扭头下车。我赶紧叫住他,要把钱塞回他手里,他坚决不让。



未来还要继续带童童开网约车吗?


为什么不送去特殊学校?这是很多人的另一个疑问。


其实今年6月,我已经联系了北京某公立特校,准备好了入学资料,打算让童童今年9月份进特校,但童童卡在了面试上


面试那天,童童因为不熟悉环境,刚见到老师,就又推又掐,老师一下反感起来,跟校长说,这个孩子接收不了,他的攻击行为太严重了,如果对其他小朋友造成伤害,后果无法想象。


我当时心就凉了,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校长身上。校长思虑再三跟我说,如果孩子在今年9月或者明年1月前能力有所提升,没有攻击行为的情况下,学校还是会接收的。


带孩子赶紧做康复,成了我现在最着急的事。


去年年底,因为临近年关,天气寒冷,孩子流感增多,加上童童变化不大,我暂停了童童的康复课程。因此,现在我正在为童童重新寻找一家更专业的机构,希望尽快改善他的攻击行为,提升他的适应能力。


为了挣钱,上周,我入职了一家保险公司卖保险。这份工作没有基本工资,全看业绩,但好处是不用坐班,可以继续带童童开网约车。


我和老公在北京郊区租了一套1700块的两居室,每个月车的租金3500块,再除去油费开网约车每天最多净赚百来块钱,加上老公当保安挣的3000块钱,维持生计已经很难。


我不能给他多么富裕的生活,我只想尽力让孩子吃好喝好,过好一点,这就是我能想到的全部。



童童跟着我坐网约车后,我觉得童童有变化了,在我的引导下,现在每次乘客上车,他见了谁都会主动打招呼。有的时候他叫不对称呼。比如看到一个情侣上车,他对女生叫姐姐,对男生叫叔叔。但乘客并不会介意,反而觉得这个孩子很可爱。


以前他在家里总是坐不住,但在车上,他能安安静静坐几个小时;他在家很容易哭闹,但现在他容易被车窗外的风景吸引,有时会长久地盯着窗外,指着窗外说“这是xx车,那是xx车”。


目前最大的难题是上厕所。童童喝水量很大,每次他想小便时往往都很急。为了防止他憋不住尿到车上,我会尽量接跨区的单子,尽量让单次费用高一些,一天少拉几个单子,这样就有比较长的自由时间。


在接单的间隙,我也会和童童聊天,有一次,到了下午三四点,我们还没有吃午饭,我停车买了几个包子,我和他坐在车上吃。我边吃边问他,你累不累?他不停地摇晃着我的胳膊,对我说,不累啊,不累啊。


那一刻我忽然觉得童童长大了。


督导点评


仇怡旻(大米和小米发展行为高级督导,国际认证应用行为分析师BCBA,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应用行为分析硕士)


童童妈妈把童童带在身边开网约车的做法可以理解,但从人身安全和儿童成长发育的角度我并不支持。


首先,12周岁以下儿童坐副驾驶座本身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童童坐在副驾驶座会危及他本人的人身安全;第二,虽然童童目前为止没有出现伤害乘客的行为,但他仍然有可能因无法表达需求而出现其他问题行为或攻击行为,对后排乘客造成伤害。


第三,童童坐在妈妈的车上只能解决当下燃眉之急,看似妈妈能一直照顾到童童,但是对童童的能力提升是很大的阻碍。从妈妈的描述来看,童童偏离了正常儿童发育轨迹,不仅需要关注问题行为,在认知、语言、社交等方面都需要得到提升。


即便是要解决童童的行为问题,光靠童童妈的日常教育也是不够的,还需要专业机构的帮助和长期细致的观察,比如拍下童童出现问题行为的视频让专业人士分析原因,给出相对妥当的解决方案。


在本案例中,童童妈妈承担了家庭经济重担和照料孩子的义务,童童一家在精力、经济、家庭环境等方面资源都比较匮乏,虽然童童很早就发现了异常,但接受的正规干预非常有限。


因此,要让童童健康成长,还需要更广泛的社会支持与包容,更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让童童和妈妈都有机会生活得更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大米和小米 (ID:damihexiaomi2015),口述、图片:童童妈,撰文:朱谷粒,编辑:谭万能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