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8-30 07:36

机舱厕所训童事件:家长都同意了,网友为何不同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作者:言咏,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吉祥航空一架航班上发生了这样一幕:一个1岁多的小女孩哭闹不止,被两名陌生乘客带进机舱厕所规训——如果你不哭了,就让你出去见奶奶,再哭的话,又把你抱进来。两位乘客认为自己在给孩子“立规矩”,也是为机舱里诸多不堪孩子哭闹的乘客解困。她们把规训孩子的视频发到网上,未料到掀起巨大波澜。


从吉祥航空随后发布的声明看,孩子奶奶当时是默许的,不在场的妈妈事后也表示理解。但这并未平息争议,舆论被撕裂了,有观点认为“家长都同意了,网友不同意算啥”,何况视频里陌生乘客并未对孩子动粗,只是说教而已。甚至还有人表示,不能保持安静的孩子就不该被带出来。


这件事情背后,有一些是非问题需要厘清。家长都同意了,网友为何不同意?反对者不是多管闲事,也不是干涉家事,而是从中看到了观念的误区。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存在分歧很正常,但如果涉及是非,还是需要讨论并促成共识。


首先需要厘清的是,这是一个1岁多的幼儿,与那些无视公共场合规则的“熊孩子”不能并论。现在有些家长,在所谓自由教育观的影响下,对孩子的教养的确有些放任,以至于七八岁的孩子在公共场所毫无边界意识,嬉戏打闹,打扰旁人。家长却认为这是孩子的天性,不加任何干涉和教育。这当然不对,自由是有边界的。


但吉祥航空航班上这个幼儿,显然不同于此。对于1岁多的孩子来说,哭闹是一种生理本能,如果想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懂得“公共场合要安静”这样“利他”的规则,超出了其心智发育的正常阶段,无异于拔苗助长。


第二,在家长默许的情况下,陌生路人就可以把孩子带进密闭空间进行规训吗?或许当事乘客认为自己只是在“哄”孩子,“不哭了就能出去见奶奶”是哄孩子的方式。教育理念上的分歧我无意于辩论,这不属于“是非”的范畴。但是,一个路人把别人家的孩子带进密闭空间,不允许监护人跟随,这样的行为显然是越界了。


如果这被默许为“也行”,甚至被认为是“做好事”,从而成为一个范例,是有潜在风险的。且不说有人贩子、虐童者的隐患,就算所遇非恶人,也会进一步降低本来就不宽容的对幼童哭闹的容忍度,让冲突更加激化。


当时监护人的默许或许是出于无奈,孩子哭闹不止,周围的人诸多抱怨或者目光异样,监护人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再加上自我权利意识不强,也就“同意”了。我想起自己七八年前带一岁多的孩子坐飞机,那时完全没有怕他哭闹的心理压力,这些年,舆论中对孩子哭闹的宽容度的确是降低了。


第三,我想讨论出行权利的问题。一个没有能力保持安静的孩子就不应该被带出来吗?这样的观点不仅不对,还很危险。有人说3岁以下的孩子不适合坐飞机,因为耳压的变化会造成不适。机舱狭小的空间也不便于哄哭闹的孩子。这有道理。但是,他们有坐飞机的权利,不应该因为不能保持安静就被剥夺了这个权利。


当然,他们的监护人要竭尽所能让孩子不打扰到旁人,多带点零食,多带点玩具,哭闹时多想想办法,最大限度不影响他人。如果尽力后依然不能制止婴孩哭闹,监护人不需要承担被谴责的压力。


在德国,有专门的法律保障人们享有“安静时间”,在法定的“安静时间”里,人们有义务避免制造噪音影响他人。一个旅德的妈妈说,有一次她起夜给孩子喂奶后无法入睡,就开始用洗衣机洗衣服,脱水时声音有点大。第二天楼上的邻居敲门,说夜里洗衣服打扰到他了。


但是,对噪音无比严格的德国,却把婴儿的哭闹认定为“自然声”,是一种与年龄相符的行为,婴儿有随时随地哭闹的权利。当发生投诉婴童吵闹的案例时,法律大都站在孩子和父母这边,“你不能指望有一个按钮,按下去就可以让孩子安静”——这是他们遵循的理念。


除了婴幼儿,还有一些特殊需求的孩子或成年人——比如孤独症谱系障碍者、注意力缺陷及多动障碍者,在公共场所他们可能会有突然的情绪爆发,或者有一些不太能自控的行为,在“不能保持安静就不应该出门”的观点下,他们也不应该出门。但这显然不对。我们可以要求监护人有陪同的义务,有避免他们对他人造成伤害的责任,但不能剥夺他们出行的权利。据估算,中国心智障碍群体人数大约有2000万。


“不能保持安静就不应该出门”的观点背后,本质上是缺乏对特定需求群体的同理视角,缺乏对少数人权利的捍卫意识。在中国,为什么很少在公共场合见到残障者?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的需求和权利被忽略了。


第四,婴幼儿有出行的权利,公众有安静休息的诉求,如何化解这样的矛盾?可能很难有标准的解决方案。在英国,买火车票时可选择家庭车厢和安静车厢,航空公司则会给离婴幼儿近的乘客发耳塞。电影院也会设孤独症专场。在少数群体的权利也要得到重视和保障的社会共识下,具体技术性解决办法可以因国情民情而异。


但有一个思路我觉得值得借鉴。一位心理学者叙说了她的一段亲身经历,有一次她坐飞机时邻座是带着两个幼童的妈妈,两个孩子从上飞机起就很焦躁,这给妈妈带来了压力,难以安抚孩子时越发着急。这位心理学者开玩笑地对孩子妈妈说:“还好我的孩子都长大了,当过爸妈的都知道这个年纪简直太难了,你需要搭把手的话告诉我。”这位妈妈听了后明显放松了,孩子最终也被安抚。


这里想说的是,周围人的宽容和支持可以让家长从压力中松弛下来,而对于哭闹的婴幼儿来说,养育者的松弛可能是最有效的安抚方式。


有人说现在人们对婴幼儿哭闹的容忍度越来越低,可能是因为社会太卷,个人的自由时间被压榨到几乎没有,只能索取“路途”中那一份宁静了。这也有道理,一个绷紧的社会的背面,往往就是脆弱;一个自顾不暇的成年人,很难接纳孩子身上吵闹的、不那么可爱的一面。这是一个更为复杂和延伸的话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作者:言咏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