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9-10-02 07:33

主旋律+香港导演,为什么越来越香?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电影情报处(ID:dianyingqingbaochu),作者:圈圈丸,封面来自视觉中国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香港电影导演开始拍摄主旋律电影,并且其中不乏票房极佳的大作,像徐克的《智取威虎山》和林超贤的《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都是主旋律大片里的票房佼佼者,堪称主旋律电影的成功典范。


而今年国庆档在三大片“护航”下袭来,其中刘伟强的《中国机长》以及李仁港的《攀登者》,又再次让我们注意到香港导演在主旋律电影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如今主旋律电影背后的香港导演们,伴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越发壮大,正站在一个中国电影历史的新起点上。他们将香港的文化理念以一种非常精妙的方式融入到主旋律电影里,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发展的关注,并且通过大片手段展现了香港电影人的艺术性。


我们今天就来回顾一下,香港导演们是如何逐渐成为主旋律电影的一份中坚力量。


香港导演演绎的主旋律,不同在哪儿?


主旋律电影的历史并不短,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红色电影开始就已经出现在观众视野中。而第一次被官方定义为“主旋律电影”的《开国大典》是1989年诞生,也已经有30年的历史。传统的主旋律电影给我们的印象是纪实历史和弘扬民族主义精神,故事情节强调个人英雄主义(从《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开始)


但主旋律电影的反响一直以来都不尽如人意。由于内容实在太“正”且过于“无聊”,主旋律电影一直不是观众在影院观看的首选,大部分主旋律电影的价值也停留在了教育层面。一直到2001年加入WTO后,国家才终于下定了革新主旋律电影内容的决心,要将“主旋律电影商业化”在当时成为口号与目标。


在主旋律电影慢慢商业化的过程中,首先是香港演员们越来越多的参演主旋律电影,再之后就是香港导演开始创作主旋律电影,帮助加速了“主旋律电影商业化”的进程。


从陈德森的《十月围城》开始,到此刻刘伟强的《中国机长》,以及即将到来的陈可辛的《中国女排》。其实不难发现,香港导演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将主旋律电影和商业电影结合起来。


香港导演的主旋律电影依然会有民族主义精神,这一点在林超贤的电影里最明显;同时也会历史真实人物或者事件与主旋律接轨,像刘伟强的《建军大业》等都是如此;偶尔还会利用一些红色经典改编,比如徐克的《智取威虎山》。最关键的是,他们会根据时代环境和热点话题,将当时中国人的心态和精神情感融入到主旋律电影里。


 《十月围城》的票房成功预示了香港导演在主旋律电影的地位


过去的港片总爱表达人性的复杂,而当这批香港电影人北上并开始拍摄主旋律电影后,他们也选择将人性复杂加入到其中。所以我们看香港导演的主旋律电影里角色不会脸谱化,有血有肉,更容易共鸣。


 刘伟强在《建军大业》里给了观众一个超出印象的叶挺,获得好评


正因如此,我们看香港导演的主旋律电影里股市节奏简洁明了,没有宏达冗杂的叙事。同时抛弃了沉重的历史话题与反思,而是选择传达大众更能接受的普世价值观。电影角色也不再只是个人英雄主义,转而强调个人与集体之间的配合或和解。


香港导演如何快速对接主旋律?


在传统的印象里,所有人都认为香港导演拍摄主旋律电影会很不容易。因为香港的意识形态一直处于一种矛盾之中,他们一方面有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因为曾长期处于殖民之下而深受英国文化影响。


香港导演也是如此,尤其是九七回归后,如何在电影里实现身份转换成为一个难题。好在当时内地迅速和香港签订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和《关于加强内地与香港电影业合作管理的实施细则》,促成了内地和香港此后大量合拍片的诞生,这个过程中也帮助香港导演在创作时越来越倾向表现中国传统文化。


另一方面,因为殖民历史让香港人一直以来都对经济有着极高的关注,对经济敏感已经深埋在香港的文化之中。而电影产业作为一个经济体系,香港导演们也就自然明白让它符合经济规律才是最切实际的需求。因此过去的港片总是喜欢模仿好莱坞和日本,而在回归以后香港导演们也愿意创作内地市场爱看的大场面。所以香港导演的主旋律电影向来不缺导演们对于各种大场面的操刀把控,而因为这种“大场面电影”有市场,越来越多的内地公司与制片人也愿意与香港导演合作。


 中国观众热爱大场面


如今的中国电影市场,“香港导演+内地公司与制片人+商业片”的模式取得了经济上的空前成功。内地与香港地区合拍片是中国目前数量最大、票房份额最高的电影类型。香港导演将他们的商业片敬业和娱乐精神带入到内地电影市场,进一步带入到主旋律电影里。香港导演们的经验已经默默构建了主旋律电影的拍片模式。


而内地制片人和电影公司的保驾护航也是香港导演能够快速成为主旋律电影中坚的有一个原因。《十月围城》的时候就已经有黄健新出任监制,而于冬也是参与了《智取威虎山》在内多部香港导演的大片,《中国机长》的制片人刘力鸣大家也已经不陌生了,《红海行动》也是他担任制片。而对于中国的制片人们来说,注重经济的香港导演,有的时候或许比注重学院派表达的内地导演合作起来更愉快。



从《智取威虎山3D》开始,香港导演的主旋律电影票房节节攀高


当然,对于主旋律电影适应的快也不代表香港导演们能将主旋律电影拍得完美。有的时候故事逻辑上的漏洞,细节经不起推敲,或者影片没有在商业和艺术之间找到平衡点,以为堆砌各种大片和主旋律元素让故事拼贴感太强。以上种种问题都是香港导演们需要再未来拍摄主旋律电影时需要解决的。


内地导演能从香港导演那里学到什么?


和香港导演善于将商业片与主旋律融合起来不同,内地导演最不擅长的就是“主旋律+商业”的模式。也正因如此,内地导演需要改变的问题更多,需要走的路也更长。


内地绝对不缺科班出身的导演,也不缺拍摄主旋律电影或者商业电影的专家。但拍来拍去要么就是依然拍出不受大众欢迎的“传统主旋律”,要么就是忘记了弘扬主旋律变成了纯商业。这一点在国家决定革新主旋律电影,将“主旋律电影商业化”的早期特别明显。《云水谣》和《太行山上》都本来是国家出钱拍摄的主旋律电影,最后都没拍好,票房也很差。观众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在看主旋律电影还是商业电影。



 2004中央军委投资了3500万(总5000万)拍摄的《太行山上》,花了很多钱,但还是没拍好


不管怎么拍,内地导演在拍摄主旋律电影时政治意图都太过明显,不像香港导演善于将其隐藏在电影之中。所以我们看到《建国大业》里一个“数星星”的出场方式,《红色恋人》里各种红色类型片拼凑出来造成成片不合逻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内地导演的主旋律电影都主题单一、没有摆脱二元对立的故事模式、影片艺术性薄弱、同时有过分强调政治性而忽略了娱乐性。观众本就容易审美疲劳,如果一直拍这种明显的套路故事,没有受众也是自然的事情。



 《建国大业》剧照,电影在当时内容还是过于“传统红色”


近几年,内地导演开始学习香港导演的套路,比如加多大场面戏、强调人性的复杂以及多利用真实故事改编。但这条路依然很长,内地导演还需要发掘出自己的一套主旋律方法论。


而香港尽管在文化上经历过殖民地历史,受到过西方文化的影响,但香港导演们却能将西方文化和现代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将主旋律电影拍成大众都能接受的商业大片,同时又能反映出香港文化的特点。


香港导演们通过主旋律电影表达了香港人民对于中国人身份的渴求,表达了香港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尊敬,更表达了他们对于民族性的坚守。香港电影的意识与审美如今已经很好地融合在主旋律电影之中。通过香港导演们在主旋律电影里的优异表现,我们也能更加坚定:香港明天会更好,中国电影因为有香港也会变得更好。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电影情报处(ID:dianyingqingbaochu),作者:圈圈丸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