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7-04 20:36

从福田搬到市郊古村,失业的34岁女程序员等待重启人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圳微时光(ID:szdays),作者:黄小邪,头图来自:

文章摘要
34岁女程序员李静怡失业后尝试多种工作,最终搬到市郊古村迳口村安定生活。

• 💼 李静怡尝试家政工作、花艺等多种职业,展现灵活适应能力

• 🏡 迳口村的宁静生活带给李静怡安定感,激发写作梦想

• 📚 李静怡通过学习小说写作,展望未来转型为作家的可能性

今年春天,34岁的女程序员李静怡,被求职市场兜头泼了一盆冷水。连续两个月,她没有收到一个面试通知,投递出去的简历,要么石沉大海,要么HR在招聘软件上问过几句后,便再无下文。


从李静怡住处的天台上看迳口村。


当然,李静怡在招聘软件上,也会收到一些职位邀请。这些抛过来的橄榄枝,不是理财销售岗,就是保险销售岗。


单以工作强度来论的话,李静怡算是一个非典型程序员。她在深圳互联网行业工作八年,很少跳槽,从未经历过裁员,也几乎没有加过班。由于工作清闲,她在工位上常有“混日子”的感觉。


最近半年,李静怡第一次感触到职场的动荡与寒意。三月、四月的求职失败后,她学过插花,做过几天花店店员,还做过半个月的家政工。这些短暂的尝试,没有帮她找到新的方向。


结束家政工的工作之后。李静怡与室友朱珊,一起从福田搬到了光明的迳口村,迳口村紧邻农场和水库,被山丘、农田和水塘环抱其中。据记载,迳口村已有800多年历史,村里还保留着大片低矮的岭南传统民居,农民房只占了一半区域,因远离市中心,村头巷尾一天到晚看不见几个人。


“感觉这里有点像云南”,李静怡说。


迳口村悠闲而僻静


迳口村的平静生活,暂时抚平了她失业的焦虑,可迷茫还是如影随形。不上班的状态,李静怡只打算持续一年,到现在,进度条已经拉到一半的位置,她还未找到新的尝试方向,“找到目标是最难的”,她说。


一个非典型程序员的9年


乘坐6号线,从光明大街站下车。开车东行3.4公里,或者坐4站公交,就可到达迳口村。


透过车窗往外看,地铁口的高楼和工地被甩在身后,替而代之的是满目的农田与草地,零零星星的民房夹杂其间。直到沿路的小楼群再次出现,红墙黛瓦的宗祠隐现在村道尽头,迳口村也就到了。


村里还保留着大片的岭南传统民居


或许是天气太热,村头巷尾看不见几个行人。通往村口的大路上,常年营业的只有三家便利店,三家小餐馆,还有一家生鲜超市,其余店铺门上都张贴着周末营业的告示。路边遮阳伞下,站着一个摆摊的老太太,老太太住在附近,摊上的荔枝、青菜都是她自己种的。


6月的一天,在位于村中央的黄氏宗祠前,我见到了李静怡。几天前嫌热,她把头发剃光了,出门常戴着一顶遮阳帽。李静怡看起来有些腼腆,似乎也不太会拒绝人。最开始她不愿意跟我碰面,只想在电话里聊聊,但最后还是同意了我的拜访请求。见了面以后,她又几次强调“我的事没什么好写的”,她话少,一般不会主动挑起话题,你问一句,她答一句,但每个问题都回答得认真且坦诚。


在通往李静怡住处的巷子口,我们看到了一家别致时髦的咖啡馆。店主是个年轻女孩,正带着她的刚毛猎狐犬在店里发呆,她此前在南山开咖啡馆,“不好做,压力太大了”,三个月前才搬到迳口村,这间咖啡馆占地30平方米左右,分上下两层,二楼还有一个大露台,月租只要800元。“房租不贵,但我前期改造花了很多钱”,店主说。


迳口村的咖啡馆,租金十分低廉。


店里除了我和李静怡,没有其他客人。“这里生意怎么样吗”,我们问店主。


“还可以,下午人多一点,周末人多一点,比在南山强,成本不高,”店主不紧不慢地说。


“那个咖啡店,租金才800元”,坐在店里,李静怡在微信上跟室友朱珊分享。


她和朱珊租住在不远处一栋农民房的6楼,这是顶楼,比隔壁农民房刚好高一层。因此窗外的视野极好,水塘、荒草地、远山尽收眼帘。


房子是一房一厅,月租900元。屋子里布置得简单整洁,俩人租下来的时候,床、桌子、洗衣机、煤气灶,风扇等家具家电都有,她们猜测是上一任房客留下来的,这给两人省下不少置办家当的支出。她们没有装空调,窗户和门白天一直开着,但依然暑热难消,窗外刮来的风,两个小风扇吹出的风,都是热乎乎的。


李静怡住处窗外


村里的时间流动得缓慢。这里叫外卖很难,李静怡要做早饭、午饭还有晚饭,“不知不觉一天就过完了”。小餐桌上摆着一盆芒果,是她在附近的树上摘的,芒果大小不一,有些布满黑斑,形状古怪, 可谓歪瓜裂枣,但个个果香馥郁,我从来没闻过这么香的芒果。


我们到屋的时候,恰逢停电,李静怡没办法用电饭煲蒸米饭,她索性把午饭时间延后,于是我们在闷热的房间里,聊起她过去9年的职业经历。


迳口村日常


2015年,毕业不久的李静怡来到深圳。最开始的半年,她经历过两三次短暂跳槽,而后在一家外资互联网企业稳定下来。公司的管理非常人性化,允许员工居家办公,零食、假期、员工保险、技能培训等福利优厚,工作氛围轻松友好,她几乎没有加过班。


在外企工作两年后,李静怡跳槽到同一栋办公楼的一家港企公司。这家公司的管理风格,她感觉更接近于国企,福利优厚,每年有固定涨薪机制,五险一金按最高标准缴纳,她从未见过公司裁员,员工流动性非常低,在公司待了十几年的员工比比皆是。


离开时,李静怡月薪1.6万,这个薪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只是,在这家公司工作五年,她始终有种“温水煮青蛙”的感觉,她的工作清闲,也不复杂,在上一家公司积累的经验和技术,很多都用不上。同事的状态跟她差不多,隔壁座位的男同事,上班时常靠手机游戏打发时间。



她不想混日子,但很难提起跳槽的劲儿,她担心自己技能早已退化,未必能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过去几年来,“互联网员工35岁即失业”的论调铺天盖地,也很难掀起她心里的波澜,或许一直稳定的职业状态是个保护罩,也或许她始终都不打算,把程序员作为终身职业。


李静怡对敲代码兴趣不大,也没有成为技术大牛的野心,她上班、健身、学书法、学演讲……因为时间充裕,她在网上学过很多课程,这其中有兴趣探索的需要,也带着摸索转行门路的期望。


考大学时,李静怡自己选的计算机专业。读计算机,只是一个务实的考虑,跟她的个人兴趣无关。她在农村长大,家里有五个孩子,毕业后找份不错的工作,不用再依赖家里,是她当时最迫切的期待。


2022年,一个熟人邀请李静怡创业。创业的领域她之前未接触过,熟人的资金流也很紧张,但他正缺人手,一再邀请李静怡加入。她当时32岁,心里揣着隐隐的忧虑,一旦这家公司待不下去,自己还能找到下一份技术工作吗?况且,三十而立,她也想做出点事儿来,万一做成了呢?


李静怡在熟人的创业公司只干了一年。公司的钱紧紧巴巴,内部管理问题层出不穷,眼见着当初一起加入的七八个创业伙伴,陆陆续续离开了,李静怡在2023年年底,也退出了项目。


失业之后


创业告终之后,李静怡打包行李,把大多数物品寄回了湖北老家。她有离开深圳的打算,毕业时跟她一起来深圳的同学当中,不少人已经回到武汉生活,她也有相似的想法。


回湖北几个月,她借住在姐姐家里,不消几天,她就断了回老家生活的念头。她原想,回到老家放松放松,好好想想接下来的路,可惜未能如愿。


离家里人太近了,束缚也会相伴而生。父母跟着两个姐姐生活在武汉。李静怡借住在大姐家里,同住的还有父母,加上大姐一家, 7口人挤在一套两居室里。屋子里太热闹了,没有地方留给她思索未来;姐姐们都有育儿压力,个个求她过去带孩子;过年时,父亲又一次以调侃的口吻催她,“明年再不带个对象回来,就别回来了”。她没有去找武汉的工作机会,单想想每次面试回去,被家里人围着问“结果怎么样”,她都觉得头大。


来到深圳,求职一直不见起色。李静怡决定尝试其他的路,她花了接近4000块钱,学了半个月的花艺,其后应聘到车公庙一家很小的花店,月薪5000元。


这份工作只干了四五天,花店生意冷清,从早到晚的杂事儿可不少,照顾店面的只有她和另外一名男店员。每天,她要给新到的花材修剪换水,还要去地铁口卖九块九的小花束做地推。另一名店员不太好相处,看到她手忙脚乱,对方总是阴阳怪气揶揄她,除了这点交流,俩人其余时间谁也不爱搭理谁。她讨厌店里的氛围,旋即跟店主提了离职。



离开花店后,李静怡接着做了半个月的家政。她听说过,一些家政工凭借丰富的经验,最终转行成为家政公司的培训老师,她也想往这个方向探索。


在某线上家政平台注册后,她交了450块钱,领了一套工作服,一套清洁工具。而后她参加了两天平台提供的家政培训,再试工两天,就算正式入行。


培训时,李静怡很意外,她原本以为干保洁的都是四五十岁的人,到了培训课堂上一看,很多90后00后的年轻面孔。


家政工作比她想象的辛苦。按照平台规则,派给她的订单距离她住处不超过7公里,家政工一天要工作8个小时。不过,算上通勤时间,她一天差不多要奔波12个小时。


平台的单子派得非常紧凑,这一单还未结束,下一单就来了。干完这一家,她收拾工具,又得匆匆忙忙地赶往下一家。她是新手,单单在楼栋密布的大型住宅区里找路,就是个大难题,为此,她跑过不少冤枉路。


李静怡主要做保洁,很多客户房子面积很大,在订单时间内完成保洁工作并不轻松,“有些三室两厅,客户定的是两小时的保洁,实际上你根本做不完。光一个厨房上上下下打扫干净就要1个小时”。


在精心设计的系统规则下,她像是被时间拿着鞭子追赶,她神经绷紧,慌里慌张,担心迷路,担心迟到,担心不能准点完工,“一天到晚没有喘口气的时间,比上班还累”。


干过十多天保洁后,她的手腕也出现了劳损迹象,晚上躺在床上,两只手肿胀酸痛。考虑到这份职业对身体的伤害,李静怡下决心放弃了家政工作。


人生落点


站在迳口村的一处田埂上,李静怡与我聊完了这段做家政工的经历。我们正在田埂上挖土,她和朱珊买来了蔬菜种子和花盆,准备在天台上种菜。


她们住的这栋农民房,占地面积不大,每一层只有两户。租下来时,房东告诉俩人,她们隔壁有邻居居住。搬过来这一个月,她们从未见过邻居从门前经过。整栋楼里也安静得很,每天上楼下楼,李静怡看不到几个住客。楼顶的天台更是无人问津,这让俩人捡了个便宜,天台几乎成了她们的私人露台。



天台上三面都能看到怡人的风景。


下楼右拐,经过村里的篮球场,再沿着水泥路走上一两百米,就是田埂。水泥路两边野草丰茂,有些已长到一人多高。这些天,看着大片的荒草地,李静怡心里总忍不住可惜,她小时候经常放牛,“要是老家长这么多草,够喂多少头牛啊”。


为了挖土,李静怡专门买了把小铁锨。被雨水冲刷一个多月的土地,表面被太阳晒得焦干,一铲子下去里面依然松软。一锨一锨把土剜出来,装满沉甸甸的两袋,放在电动车踏板上,朱珊将其载到楼下。而后,我们三人呼哧呼哧抬着,爬过7层楼梯,把土运到天台。


天台墙边的罐子里,插着一支带花苞的树枝,“是栀子花,我们前天从树上折的,不知道会不会生根”,朱珊欢快地说。一边的角落里,摆着几个种着紫苏、莴苣的花盆,两人猜测是以前的房客留下来的。


李静怡埋头干活,很少插话。她把土倒进菜盆,将土块铲得细碎,再撒上种子,淋上水。种下去的有鸡毛菜籽、丝瓜菜籽……“我们还要种西瓜”,朱珊站在一旁,舞动着手臂,嚷嚷着说。


李静怡抬头看一眼室友,又埋头翻弄泥土,“以前也想种(菜),没机会种,租的地方没这个条件”,她回答了我刚提的问题。


今年春天来到深圳后,李静怡借住在朱珊的住处里。那是位于福田滨河南片区的合租房,一套住宅隔出五个房间,最大的房间住了一对情侣,还养了一只猫,另外三个房间住的都是男生,厨房、洗手间共用,每逢早晚洗手间尤其难抢。


虽然住在一个屋檐下,平日里租客们各自锁在自己的房间里,鲜少与邻居交流,“能不碰面尽量不碰面,碰上了也不打招呼”。


这样的居住状态李静怡很熟悉,来深圳9年,她“每年都在搬家”,她在白石洲住过三年,在固戍住过一年,剩下的几年都住在福田的合租房里。


她在湖北农村长大,从小跟着大人种地、放牛,日子过得天高地阔。这些年,生活在最繁华的市中心,她的生活里一直保留着淳朴、自然的一部分。她没去过酒吧,也没有过其他灯红酒绿的消遣,她的业余时间大多花在看书、散步、上兴趣课程上。大多数周末,她会在附近公园里待上一天,离开逼仄的出租屋,坐在树木葱茏间,听着鸟叫蝉鸣,她觉得亲切、舒服。


迳口村,让李静怡找到了自己的生活落点,她确定这是她想要的居住状态。她不再对工作抱多大期待,“找个相对自由一点的,工资四五千,能维持日常生活就行”,她觉得这个要求不难达成,她看到网上有一些居家办公的岗位,比如线上购物平台客服。


在迳口村,生活支出、房租,加上要缴纳的社保费用,李静怡算过,每月的支出大约是3000元。 她心里还计划着,去深圳周边找一个生活成本更低,与迳口村生活环境相近的住处,真正安顿下来。


李静怡打算把自己的追求,放在写作上。在迳口村这些日子,她每天会专门抽出时间,跟着线上课程学习小说写作,再写下数百字练笔。


李静怡跟着这位老师学习写作已有几年,她很钦佩自己的授课老师。老师比她大一两岁,也是在农村长大的女性,老师高中毕业便步入社会谋生,经历坎坷,但始终未放弃写作梦想。现在老师出版了四本书,最近几年一直在线上教授写作课程。


结识这位老师以后,李静怡也萌生了写作梦。都是农村出身,无所依傍,老师锲而不舍,终有所成,这让静怡看到了一种可能性,况且,她本来就喜欢文学。除此之外,写作老师这个职业,也让李静怡心生向往。


跟着老师学习好几年,静怡前后写过两部小说,都是写到一半搁置下来。两部小说与她的经历有关,她将生活里的人和事做了虚构化处理,有些发生在老家,有些发生在深圳。两部作品加起来写了十几万字,停笔的原因差不多,情节发展到距离她生活较远的位置,她对细节缺乏了解,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这两部未完工的小说,是她在上一家互联网公司上班时,利用业余时间写出来的。静怡没有给任何人看过,她觉得还拿不出手,“无论如何,都要把它们写完了”。


我想起在静怡家吃饭的时候,朱珊的ipad在一旁播放着《玫瑰的故事》。手里摆放着碗筷,眼睛盯着屏幕上刘亦菲扮演的黄亦玫,一向沉默寡言的静怡感慨起来,“唉,黄亦玫真的……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且都能做得特别好”。


选择


傍晚,天台迎来了一天中最舒服的时段,日头落下,在远处山脊上染下一抹绛色,一架飞机低低扫过天空,凉风拂面,暑气渐消,鸟儿的长鸣声不时从半空传来,泥塘里蛤蟆在一长一短地呱呱,草丛里蟋蟀的叫声倒是细碎清越……这是一天当中,李静怡感觉最安逸的时候。


傍晚,在天台上看迳口村


七点钟左右,刚刚回来的美亚来到天台。美亚是李静怡的小老乡,今年刚毕业,6月中旬从昆明来到深圳,借住在李静怡这里。经历了一天的面试后,美亚刚刚确定下新工作。


美亚的专业与社会工作相关,讲起自己的专业她非常兴奋,“我学得可开心了,实习也可开心了”。由此我们聊起了社工职业,美亚分享起参加社会实践时的趣事,“儿童节的时候,小朋友们给我编糖果项链,还要我戴上去。有个孩子跟我说,他最喜欢我了,每次到学校一看到我就好开心。”


“这个工作挺好啊,挺有成就感的”,静怡的话多了起来。我和美亚在一旁,鼓励她去考社工证,“那应该很难吧”,静怡有点害羞,笑着低下头翻弄泥土。


“这里的云好低啊,感觉跟云南好像”,美亚仰头坐在天台上,此时的天空是黛青色的,远处卧着几朵蓝灰色的云团。


美亚在昆明读研究生。“那边现在才27度,可舒服了”,美亚描述起当地的生活状态,“我们吃完晚饭,绕着翠湖溜达一圈儿,湖边好多遛狗、遛猫的人”,美亚和室友喜欢去周边游玩,几个人去过滇池、仙女湖……“那里可美了”,美亚感叹。


“怎么不在云南找工作”,正在往土里撒种子的静怡,随口问美亚。


“我不喜欢云南,节奏太慢了,而且昆明的老奶奶可凶了”。


当然,美亚想离开云南的主要原因,还是机遇,“那边跟武汉一个死德行,工资就是三四千,撑死了也就6000块,就算拿到6000块,恐怕是再也没有上升空间了”。


“但是幸福感不是很强吗”,静怡问。


“唉,它适合生活,不适合工作”,美亚说。


“你这就是没吃过工作的苦,工作不就是为了生活吗?”静怡轻声反驳她。


(备注:文中李静怡、 朱珊、美亚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圳微时光(ID:szdays),作者:黄小邪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