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7-05 09:03

我去看了看成都最会整活儿的老社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叫卢俊 (ID:zhenjiaolujun0426),作者:玛克苏,题图来自:真叫卢俊

文章摘要
文章介绍了成都玉林社区的独特魅力和文化氛围。

• 💡 玉林社区吸引了各种不同年龄和背景的人群,形成了多元化的社区生活

• 🌟 玉林社区通过自发、引导和机制的结合,持续打造具有生命力和包容性的街区文化

• 🎨 玉林社区内丰富的街头文化、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成为成都精神世界的重要代表

先刷个旧梗,诸位还记得之前爆火的“成都迪士尼”吗?


和它所在的这个最会整活儿的社区相比,成都迪士尼,是最普通的东西。


这么说吧,我在这个社区里足足逛了一天半,只有五分钟献给了成都迪士尼,因为这个社区值得看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了解的朋友大概已经知道我说的是哪个社区了,它就是位于成都的玉林社区。


作为一个最会整活儿的网红社区,它曾经多次被推上热搜:



也因此在成都迪士尼之前我就对它慕名已久,这次终于有机会一睹真容。


信息量很大,我们赶紧开始。


我终于见到了大名鼎鼎的成都迪士尼


说普通,是因为当初里三层外三层的社交恐怖分子们已经不见了,现在的它又重新变回了一个小区门口花园里的普通健身器材,有人坐在一旁器械上刷手机抽烟,偶尔有人过来拍拍照片。



当初的提示牌还放在地上:



i人如我盯着这个曾经的顶流看了足足有一分钟,最后还是没好意思坐上去。


街道很安静。它的南面几百米外,就是曾经被流量“外溢”的玉林综合市场。作为当地居民社交网络中的重要枢纽,如今这个市场依旧川流不息。



话说回来,我为什么敢说成都迪士尼是这个社区里最普通的东西?


因为这绝对是我见过最奇特的社区


起码绝对是最花的,走在街上眼睛都不够用:各式各样的涂鸦、装置、空间、活动、店铺、灯牌……


不多放图,咱就简单看这么一个普通的街角:



这样叠加了众多元素的街角,在玉林随处可见。


粗看,已然眼花缭乱:



细看,照样眼花缭乱:



各种各样零零碎碎的活动:



甚至街道上还出现过艺术品。


街区层次也很丰富。大小广场、小街小巷,路上还有很多指示性的路牌:



很需要,不然的确容易迷路。


商业不仅开在街面上,还开进了小区内部。生怕你看不到里面,就在墙上开个洞。



街区里也并非只有年轻元素,年轻和传统的元素并存不悖。所以我经常看到开在菜店旁边的咖啡店、修脚店旁边的蛋糕店、中医馆旁边的小酒馆、澡堂子旁边的花店……



这里的“城市家具”是遮阳伞+野餐椅,或者各种各样看起来很休闲的椅子。



然后最常见的风景就是在上面瘫着的人:



成都的街头文化兴盛众所周知,但我没想到成都人对街道喜欢到这个地步,就是即使是办公室也要开在街上。



篇幅有限,以上只是玉林社区奇特面貌的一个小小小切面。但是玉林社区物理空间的奇特,只是一个表象。


更奇特的是这里能容纳足够多元的人和生活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玉林的特点,我会说,既装得了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也容得下个人主义的理想实验。


这让这里容纳了足够多元的人群。对我来说,他们的语言分为好几个挡位:成都话说得我几乎听不懂的老人,能让我听懂一半的老人,几乎可以无障碍交流的中年人,以及普通话流利的年轻人。


每一个群体背后都有一个圈子,以及一种文化和生活方式。而你很难说哪个圈子势力更盛。


最要紧的是,得益于街区空间业态的丰富,无论是哪个圈子,都能在这个街区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



老人家在广场上喝茶打牌打麻将,年轻人就在对面拍照逛街喝咖啡;


中年人排队买菜,年轻人排队干饭;


夜幕降临,五金店、理发店门帘紧锁,老板们下班回家;小酒馆的灯却亮起来了,迎接着刚下班的年轻人们。



当然,过分吵闹的店铺不会开过22点。不能被打扰睡眠几乎是玉林居民唯一的要求,剩下的只有包容。


上点年纪的人可能“不晓得”年轻人都在搞啥子玩意,但他们也不会去评判:“无论你穿得多少,俩男的手拉手在街上走,他们看都不看你一眼”。


互不打扰,互不嫌弃,还能相互融合。


别以为玉林老居民就不懂年轻人的玩意,按一位老叔叔的话,那都是他们耍剩下的。


从玉林西路一路向东溜达去买菜的八十岁奶奶,看到街头钢琴也要玩上一玩:



最后呈现出来的就是一派生机勃勃。


而对我个人来说,作为一个首次到访的人,很轻松地就在这里遇到十几个聊得来的朋友。而据说这是独属于玉林的魔力。


其中一个朋友告诉我,她之前在宽窄巷子那边,即便只相隔了一条街,也很难与他人发生交集;但是在玉林,街上几个照面就能聊上,进而一起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


我在玉林街头游荡的第二天就切身感受到了街头连接带来的创造力。


一个女孩带着她刚刚做出来的样品,和朋友从店门口的野餐椅开始,一直聊到店内。



三人就材质软硬、产品方向、市场可能热烈讨论了至少半个小时,然后决定去市集上看看,找找灵感。而她们的目的地,就在步行两分钟以内的地方。这就是在玉林搞事情时这个社区能够提供的一个“爽点”。


但作为一个初来乍到的旁观者,我的视野难免会受到局限。


于是我去问很多人,成都有没有其他类似玉林社区的地方?


有的,大家说,例如之前因为街拍走红的望平街,还有最近很火的东郊记忆。但是经受住时间考验的,目前为止,只有玉林。


那么究竟是什么造就了玉林的独特


在我看来最关键的,是人群和社区相互塑造所形成的循环,无论是文化还是物理意义上。


其中最有名的脉络,和上世纪90年代搬到沙子堰的一群艺术家有关。


这群艺术家构成了玉林作为众人眼中“文艺青年聚集地”的起点。而吸引他们的,是沙子堰东巷的三栋“大板房”:由于采用了水泥浇筑技术,空间跨度可以达到5.7米和6.3米,呈现出的约50平米的超大空间很适合拿来当画室。


这是一个生动的特定空间吸引特定人群的案例。遗憾的是这次没能去大板房看看,但我找到了艺术家们如张晓刚在沙子堰画室的照片,从中可以一窥大板房的样子。


图片来源:Littles空间


空间吸引人群,人群又催生新空间。这就要提到艺术家们当年的聚点:分别于1997年和1998年开出的“小酒馆”,和“白夜”。


两个店铺的“主理人”,一位是被崔健称为“中国摇滚教母”的唐蕾,一位是诗人翟永明。


谈及开店的契机,唐蕾曾经说,“我就想给朋友们找个聊天的地方”。这里的朋友就是前文的艺术家们


“小酒馆”大概是玉林的第一家酒吧。据说当时有不少客人到小酒馆的第一句话就是:有卤菜卖没有?


新空间、新业态进一步吸引来了气味相投的人。艺术家们、诗人们,广告人、建筑界名流等等,各种各样的圈子开始拥挤在这个小空间里,聊天、喝酒、办沙龙,还吸引来了曾经在小酒馆工作的赵雷。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他的一首《成都》,彻底唱火了玉林。


很多人从赵雷的歌中知道了小酒馆以及玉林,而对于赵雷来说,唐蕾是那个唱歌之前想要感谢的人。


玉林的走红,又进一步带动政府下场,从城市更新的层面做物质空间,从而催生了现在的玉林社区。



而如今,即便曾经的那群艺术家已经走了大半,小酒馆依然是一些人心目中必须要到访的圣地。


实际上在我最后拜访小酒馆时,就遇到了一对中年夫妇,他们首先和门头合了张影,然后推门进去,“不喝酒,就想看看”。他们就这样站在桌旁,默默环视周边许久,我很好奇他们在想什么。



而以上种种,只是构成玉林社区文化的一个脉络而已。


新的故事是:当年的艺术家们大多已经功成名就,又有新一批年轻人源源不断地涌入,编织着属于他们的新圈子。


而在街区持续自生长的背后,有一些大的逻辑。


例如,玉林是紧挨着消费人群的低成本社区。


有老居民认为,玉林文化的诞生,与这个片区紧挨着桐梓林为代表的成都第一批商品房板块有关:“紧挨着目标人群,玉林的房租又便宜,吸引了成都的第一批外贸店,之后酒吧之类的就挨着开起来了”。


例如,玉林社区据说也是老成都街头文化保留最完整的地方。


首先是因为城市肌理的留存。深耕玉林社区的跨界设计者、创意人、亥点文化创始人王亥曾经说,玉林本就是一片被直接“平移”过来的老成都肌理:


“在成都城市化过程中,国企、工厂从拥挤的市中心迁出,在这片旷野上1:1复制了原先的社区规划。小到麻将馆、按摩店这样的社区小商铺,大到街巷的设置,都和原来的布局相差无几。”


而由于拆迁少,玉林社区依然居住着大量老成都居民,从而完整保留了老成都生活习惯。


除了“街摊”文化,街头随处可见的,还有成都人民蓬勃的创造力。


例如我在街上偶遇的打卡花架:



这是去年玫瑰花开时老板自己的作品,下图是它去年的样子,出乎意料的美不胜收。



而这种自发的创造,在玉林街头随处可见。


在这两个大逻辑的基础上,玉林社区托举起并滋养了新的人群,新循环随之出现。


深耕玉林的房产中介告诉我,在玉林这边活动的有不少都是附近的年轻上班族。这里依旧低廉的租金,给有想法的年轻人提供了搞事情的可能性。


虽然玉林街区的房租已经飙升至仅次于成都各大商圈的水平,但是在它的外溢区,租金依然十分便宜。


例如在东边棕北开酒馆的朋友告诉我,这里的租金大约在100元/平方米/月,十平方米的店铺月租金也就1000元,如果营收达到一万,扣除其余成本还能有大几千的纯收入。提升成本也不高。“多花两三万装修一下,就有人愿意来你这里打卡”。



开店的理由则是奇形怪状。例如有人因为上班上得累,干脆就在玉林开了一家酒馆。日班夜酒,问就是“给自己提供情绪价值”。


试错成本的低廉,还让这里容得下个人的奇思妙想。


比如,开一家完全不像是能盈利的米店:


图片来源:小红书@普恩米食是玉林小粮仓


但是店里的女孩告诉我,在成都,只要你有独特的想法,就会有人来。


这大概构成了大家践行奇思妙想的底气。我想起之前遇到过一个在上海开店的成都年轻人,我说如果是我,大概是不敢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核心区开一家糖水店的,而他反问我,为什么不试试呢?


现在我似乎更能理解他的坦然。同时,开始的勇气会进一步带来经验的累积,毕竟在我上次登门时,他的糖水店里已经人满为患了。


说回玉林。聚集到玉林的年轻人们,玩来玩去,也玩成了一个圈。


一位主理人朋友告诉我,在玉林开店的有不少都是成都搞过市集和文创的,至少摆过摊,“即使算不上认识,也是‘知道有这么个人存在’的关系”。即便不认识,在街上多溜达几次,也就认识了。


因此几乎每一个主理人,都有自己的私域流量,完全不怕巷子深。“像旁边那家理发店的客人,基本都是成都的音乐人rapper。”


相似的人之间的流动和碰撞,能迸发出更多可能;而在这群人再次改变玉林的样貌后,新的人群又出现了。


这次不是民谣音乐人了,而是mcn公司的网红练习生们。据说他们为了完成拍摄作业,经常在玉林出没,“因为出片效率高”。而他们的传播,又为玉林带来了新的流量。


当然,这一自发循环的背后,同样有政府层面的推动和配合。据说,玉林目前下辖的11个城市社区,都会有一个合作的第三方运营团队,共同支持街区运营。


最早的大概是院子文化创意园。玉林的朋友告诉我,只要你有任何想法,都可以去和他们谈,如果合适,运营团队会提供包括场地、基础设施甚至宣发渠道等一系列支持。



社区甚至对街区内活动的频率也有要求。目前玉林至少有三处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市集,包括前文提到去找灵感的那个。



随着越来越多的事件在社区内不断发生,大概不能只靠老成都人的包容了,而要靠机制。


这套机制的典型代表,大概是玉林新近打造的一个项目,小区内的商业街。



先简单说下项目背景。这个小区是上世纪90年代前后当地农民自建房,当时还配套建设了一些用来放置农具的副房。


为了尝试内部改造,同时改善小区环境,政府从居民手中租来了副房,改造为商铺,以大约50元/平方米/月的价格出租,同时居民还能拿到分红。


招商时他们设置了严格的规则:不允许做轻重餐饮,不允许卖酒,晚上十点后不许营业。


而在小区内部,基本隔个两三米就能看到用各种方式提示安静的牌子。



居民和访客,也各得其所:



自发、引导的双向奔赴,加上机制的平衡作用,玉林社区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循环;每个循环随着时间沉淀,从而形成了更坚实的文化和价值认同。


这带来的聚集效应,至今无人能敌。让玉林社区成为上海安福路一般顶级存在的同时,还能持续造血、长盛不衰。


所以你说,成都迪士尼是不是这个社区最普通的东西


但话说回来,成都迪士尼,正是玉林社区,乃至整个成都精神世界的一个切面:有自发,有引导,有机制;足够野生,足够有生命力,同时也足够包容。


如今成都依然在持续打造街区。无论是两三年前火起来的芳草地,近两年火起来的东郊记忆,还是东边据说正在开发的新片区。


但是玉林大概永远会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几十年间,当地层层叠叠的自发的人和事,成就了这里的有机和丰富,这就是当下许多人追求向往,但人为逻辑或许永远无法构建的东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叫卢俊 (ID:zhenjiaolujun0426),作者:玛克苏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