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7-07 12:32

蠢人设,开始侵蚀职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故研究室(ID:zhengulab),作者:李果果,编辑:龚正,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文章讨论了职场中流行的"装蠢"现象,探讨了不同人设下的职场表现和心态。作者通过多位职场人士的例子,解析了"装蠢"的背后动机和影响。

• 💡 讨论了不同人设在职场中的应用和影响

• 🤔 分析了年轻人扮蠢的原因和心态

• 🌟 提出了勇敢面对职场挑战的态度和策略

现在上网,总能看到一张张所谓的职场蠢人头像,号称“让同事失去沟通欲望,让老板不敢委以重任”,“装蠢”似乎大有成为新一代打工人的流行之势。


有人纳闷,现在的大环境哪是什么00后整顿职场,压根就进不了职场。在如此有挑战的当下,能进坑位的打工人,不思使出浑身解数去求保住饭碗,反而愿意主动贴上不聪明、没能力的标签,这难不成是在追随网上流传的、据说是马云说过的那句话:“打工是最愚蠢的选择”?


一、啥是职场蠢人设


35岁的方同现在自嘲已经是一个“油笨的老职场人”。他以前待过不少公司,有的是互联网企业,有的是传统偏制造业风格的企业,服务过各色风格领导。


他一个见解是:当下大家内心都自诩聪明人,“但装笨最为隽永,能帮你度过职场的各种山盟与海啸。”


和他那个年代所有新人一样,方同一开始是对“笨”敬而远之的。他那个年代的教育是,上班就一定要干出点成绩,“有用”才是自己在职场最大的价值认同,全社会的氛围也是“厌蠢”的。


但方同后来反省:领导的承诺与信任堪称过山车,同事的友谊堪称临近瀑布的小船,那么用力稀罕这些干啥。


“当你飞跃时,可能身边真的就会有同事受伤,即使他们外表看依然保持着体面,但可能哪天就会让你失望。当你呈现出病态美时,反而会吸引到一群蝴蝶。”


方同就记得,一次他在业务部门完成了一个大单,所有同事都来竖起大拇指夸耀。但另一次,一个事儿没完成好,他发现大家都沉默了,能说话的不是熄火,反而是火上浇油。“这种人类的自保选择,是理性的,也是最伤人心的。”


经过多年职场锤炼,方同的“笨”已然修炼成这样:好事留给别人光宗耀祖,坏事自己不主动摊。自己保持职场中等生态位,能做事但不要太累,让自己元气进损平衡。他觉得这样能在职场里保持最大的自洽,同时还能干得最长。


这背后还有一套堪称万能的技术面支撑:专业上平和,不夸下海口也不击穿底线;情感上平稳,面对夸奖与落井下石,化解之术就是睡一场好觉;对他人不过高期待也无需贬损,来来去去有缘自然再会,无缘自然再见。


这种“蠢笨”,在方同看来,是把蠢笨的爽感留给了他人,自己反而获得了一种看透人生百态后的智慧,维系的是一种自己能有所掌控的安全感。


图 | 网上流行的关于职场蠢人的讨论


连哥在一家游戏公司工作,他也见过一位同事,符合他心中的“聪明员工扮蠢”,只不过这位同事人生的阶段性结果,没有方同好。


在连哥眼中,这个人刚来公司,就表现出独特性——下班挺早,有事必应,也能做。但很少主动沟通,部门会议上发言少,不太主动汇报进度。


看上去,目前职场上流行的一套基本know-how,他全然不遵守,显得不太灵光。


但连哥私下去找同事聊,又感觉完全和公开场合表现得不一样,聪明清醒。


连哥后来猜测:是不是这位新伙伴不想卷,或者有其他新的打算。


最后的结果是,这个同事试用期没过,有一天不声不响消失于工位,原因不详。“但没有搅动周遭一丝空气。”


对有的人来说,前面这两位“蠢人设”例子是“藏能显拙”,但有的同事扮蠢,是自以为聪明,却是活生生的“真蠢”。


春姐在一家设计公司待了7年,见过身边来来回回“流水的兵”。她印象很深刻的是一位同事,很资深,打着和领导要好的旗号,对后面来的同事打信息差。


新来的同事,一开始见她热情,没有架子,呈现出一种人畜无害的“平和蠢”或者“和平呆”,很容易信她的话。但这位同事犯的错误是:“她以为大家彼此之间是不交流的。”


久而久之,大家把自己屡次遇到的沟通困惑一对,就发现问题所在——有人在其中传递错误偏差。


“大家对这位同事,鉴于颜面,看破不说破,但没人再会去信她。她活在自己一个人编织的聪明小世界里。”春姐说。


翻开网络,目前蠢人设大有在各行各业蔓延之势。


有体制内的人建言:要牢记围墙内的不公定律——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很多时候越不干活的人反而越受好评。


而普通大学生也大有“提前变蠢”之势。小红书上有一位大三学生留言获得高赞:日常会把“完了我不会搞”、“这个怎么做的”、“啊我不知道哎”放在嘴边,她自己总结了几大好处。


首先小组作业时,“大家不会把最难的部分分给你,有事也不会首先想到你”;其次是在寝室,“大家也会更照顾你一点,你受欺负了大家也会帮你”。


看似蠢吧,实际上大家又很精。因为大家都在实践中尝到了一种“类蠢”、“扮蠢”带来的实际利益,本质也算一种自私自利。


二、为何现在要做蠢人设


众所周知,时下职业环境并不乐观。


从新晋社会人来看,据教育部数据,我国2024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7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而智联招聘调研显示,他们60.3%的人早在2023年就开始找工作,39.2%自开始求职已经投递了50份以上简历。但大学生就业目前状况如何,相信大家自有体感。


而从成熟社会人来看,最吸引就业人口、最能提供待遇的互联网大厂,仍然在践行精兵简政策略。


按照常人道理,在这种颇有挑战性的环境下,应该是每一个职场人,都要想方设法呈现能力价值才对。即便不想内卷,再不济也可以采用“做好手上这份工”等保守疗法,为何要选择“装蠢”等这种偏下线法则?


从受访者中获得的资讯来看,有这样几种心理:


  • 根性:主动显拙,认为反而更能得利


不管是以前在学校上课装笨躲避提问,还是现在上班装傻躲工作,背后是同一个逻辑——中国人骨子里是喜欢低调显拙的,认为显拙能够“得利”:


第一印象太好后面容易走下坡路,不如刚开始适当留白拉低期待,以后相处反而有益。


同时,中国人讲能者多劳,但工作是做不完的,装笨也是代代相传的生存之道。只要工资照拿就是不亏,蠢人设也能丝滑职场氛围。但要有度,不能蠢到喜提炒鱿鱼。


  • 时代性:00后对工作不满意,扮蠢本质就是无畏:你裁呀


职场蠢人表现出的消极姿态,更多是在表示对工作的不满,算一种消极抵抗。


仅以当下的年轻人为例,大多数00后并不是真想“整顿”职场,他们自认为想要的,是合理的劳动关系。


根据GWI发布的《2023年Z世代群体研究报告》,出生于1997-2012年的Z世代,正在作为“最年轻的成年人”,第一波迈向职场。


有意义的工作、合理的薪酬、自我发展的机会,是Z世代选择职业的重要指标。他们期望从雇主那里得到更多回报;更愿意接受灵活的办公模式;在工作场所说“不”时感觉更自在……他们更需要稳定的职场关系,更关注自我的精神健康需求。


但现实是,年轻人的这些诉求在职场中往往自认为得不到满足。他们为了避免应酬立“酒精过敏人设”,防止被相亲立“恋爱人设”,也会为了少做dirty work心甘情愿做上“职场蠢人”,花样百出的人设背后,是无奈。


其中不乏有人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月薪3000还要什么自行车”,反正不怕被裁就无所畏惧。


  • 精神性:一种自嘲情绪,寻求自洽


伴随着从学生仔到打工人的身份转变,职场关系成为年轻人生活里最直观的社交新圈层。


不同于学校的教育为先,职场上业务能力才是王道,是打工人最爱的时尚单品。


而职场新人往往没经验没项目没成果,面对直观的差距,焦虑在所难免。


所以出于自嘲也好,寻求共鸣情绪解压也好,他们愿意自称“职场蠢人”,默默消化情绪内耗,也是一种寻求自洽的体现。


三、职场人设的流变,适配勇敢才是最好的


职场容得下卷王,也装得下蠢人。


职场经过几代人的塑造,早已挤满了各路英雄,现在甚至丰富到水果塑、动物塑了。人们既可以选择做情绪稳定的卡皮巴拉,也能当浑身是刺的榴莲。


其实立人设是有理可循的。在上周举行的知乎第十届盐Club新知青年大会上,中国政法大学心理系副教授于悦就指出,年轻人的职场人设类似贴标签式的自我展示,背后需要挖掘的是个人成就动机


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或可提供解释。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于1946年首先提出,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与人初次见面45秒就能产生第一印象,甚至决定之后的关系走向。即便这种印象并不一定准确,也往往最鲜明、最牢固。


对职场人来说,精心打造的人设就是为了塑造好这种形象,它本质上是一种自我定位,既能展示把想要的一面给其他人看,也能铺好职场之路。


职场人设不是年轻人专供的,实际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职场人设。在讨论职场人设时,需要与社会经济情势紧密结合起来。


Winnie是去年步入职场、今年赶上减员潮的00后。她与70后父母之间常争论的人设话题是:老好人已不符合当下。


Winnie的父亲在银行工作,母亲从事建筑设计行业,两人一份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同事都是认识几十年的老人,大家都勤勤恳恳做了半辈子的“老黄牛”。他们没法理解Winnie为何刚毕业一年就开始换工作。


Winnie对父母的职场归属感也同样无法感同身受。在Winnie眼里,父母那代人的铁饭碗能分房能分钱有编制,即便退休也吃到了不少时代红利,怎么能跟现在比。


父母经常说让她要多干活、跟同事搞好关系,但Winnie并不认同,她觉得这种“职场老好人”早就过时了,如今在职场谈感情是大忌。


同样是70后,Amy对80、90后的职场人设观,更多是从雇佣率角度来看。


Amy曾在北大学过人力资源管理,做过电视台的人力资源总监,如今任职大厂高管,是“面试过超千人次的人力资源优化探索者”。


Amy说,以前曾有过求职者选公司的时代,就业反选对当时的年轻人来说,意味着完全不愁找工作,还能挑挑拣拣。


而当下这代人处于就业弱势,主动权和选择权基本在企业手里。在她看来,可以理解不太友好的大环境迫使年轻人立某种人设,背后是他们在职场上的无力感和不得不应对现实生活的焦虑,是在探索如何应对更多的不确定性与疲惫情绪。


作为面试官,Amy坦言,现在的职场还是欢迎更勇敢、有能力的人。


“最好能与岗位属性适配,同时踏实做事,对工作任务游刃有余的同时,遇事不回避又能彰显自信,这样的直爽型人设最为欣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故研究室(ID:zhengulab),作者:李果果,编辑:龚正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