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果壳 (ID:Guokr42),作者:Timo,编辑:luna,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巴黎奥运会乒乓球比赛,混双半决赛,场上是中国组合王楚钦/孙颖莎vs韩国组合林钟勋/申裕斌。看台上出现了本届奥运名场面之一:一群法国志愿者,跟着一位中国大叔开始呐喊“中国队加油”。这个临时攒出来的小团体不超过10个人,助威模式也相对单一,但依然在现场声音突出,效果显著。赛后大叔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发现后面的人喊得比较乱,所以自己才起来组织一下。
这折射出奥运赛场上,部分观众席缺少的一种氛围:看台文化(Terrace Culture)。
这个由社会学家安东尼·金著书《足球迷的文化:从看台到大都会》(The End of the Terraces:The Transformation of English Football in the 1990s)后广泛被传播、被接受的概念,极大程度推动了全球体育文化的成熟,并催生许多优秀的粉丝群体。
要理解什么是看台文化,可能要从在国内主要挨骂的中国足球讲起。
什么是看台文化?
时间拨回2007年,时年亚冠小组赛E组,上海申花主场迎战浦和红钻。这场比赛观众不算多,只有1万左右,其中大约千人是从埼玉远道而来的浦和球迷。
而正是这10%的浦和球迷,即将给现场的中国球迷带来“列强入侵”的感觉。
浦和红钻的球迷长期被认为是“亚洲第一”,其主场埼玉2002体育场上座可观:在同年亚冠主场对上海申花的比赛中,到场观众达到了3.1万人。
而狂热,还不是他们最恐怖的地方。
他们恐怖的是,形成了完善而独特的球迷文化。浦和红钻的球迷团体非常有组织性,自从1992年日本足球职业化诞生J联赛以来,浦和红钻球迷陆续发展出官方球迷会,以及民间自发的URAWA BOYS、Red Pride等球迷群体。
这些球迷群体的共同特点是,会在赛场外练好整齐划一的口号、歌曲,形成强大的助威声浪。同时在穿着同样颜色的主队球服之外,还会举起同样的助威围巾,或者打造巨幅的TIFO(可覆盖看台的大型横幅或拼图),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在学习欧洲球迷的基础上,浦和球迷还开创性地融入了太鼓、管弦乐、巨幅旗帜等日本棒球比赛的助威工具,在球迷贯穿全场的呐喊与跳动之中,给予对手巨大的心理压力。
你不难想象,2007年的申花球迷会遭遇什么。
当时的申花球迷也不能说完全没有组织。彼时现场有蓝魔、群星两个上海球迷组织,他们有自己的规章和助威方案,当时在国内球迷中威名赫赫,通常只有申花球迷爆别人主场,没有自己主场失手的时候。
但在彼时亚洲乃至世界都顶级的浦和球迷之前,他们还是略显稚嫩了。对方在现场的助威声音完全压过了申花球迷。蓝魔和群星的球迷一开始分开助威,发现阵仗不如对方,便联合起来统一呐喊,很多散客“球迷”也加入其中,却发现无论是声浪还是视觉,气势上依旧不如对方。
据说,蓝魔的成员在赛后找到了浦和球迷的酒店,后者起初很紧张以为对方要来打架,结果是双方把酒言欢直至天亮,并且探讨了一番球迷组织的建设方式。
至此之后,从上海到全中国的球迷都知道了专业看台文化的重要性。这种文化既包括了在比赛中打造属于自己的助威气氛,也包括了在散场后,生活中,球迷组织作为一个社区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埼玉县,四处都能看到人们日常穿浦和的红色秋衣,佩戴浦和相关的饰品。在这个社区中,他们在看台上是同袍,在看台下也会成为生活中互相帮助的朋友。俱乐部和球迷组织会一起参与一些社区活动。
时至今日,中国足球经历过反赌、金元足球兴起和衰落、中性化改名以及许多球队的退出,整体竞技与市场环境肉眼可见的不职业与不健康,但是在其中的中国足球球迷,却逆势而上,变得越来越专业。今天国安、申花、上港、蓉城等中超球队的主场,其主场氛围已经丝毫不逊于浦和乃至许多欧冠球队。
足球球迷某种意义上是幸运的,足球场的看台文化有成熟的学习路径。浦和红钻球迷可以学习欧洲和拉美成熟的、发展百年的看台经验,之后又将这种经验带到中国。
这种舶来当然有缺点,海外球迷组织逐渐积累的极端化倾向,可能也会被照抄过来,而这未必符合本地的伦理道德。浦和红钻著名球迷群体URAWA BOYS后来就因为“民粹化”而一度解散;中国看台文化形成早期,各地球迷互相间的辱骂与地域歧视也时有发生。
但正因为看台文化将大量零散的球迷组织起来,也就意味着更好管理。因为看台文化暴露的弊端,从FIFA到各国足协,再到俱乐部,都对球迷行为有了完善的规范和条例,球迷的过激行为会连带着球迷主队受处罚。这套规则让监管部门、球队和球迷组织之间建立了长期的沟通渠道。
现在的国内球场上,依然可以看到球场内外各队球迷对球员、与对方球迷甚至对足协的痛骂,但基本上所有球迷都知道一条底线:不能动手,不上升家人,不搞歧视。如果越界,迎来的是对整个球队和所有球迷的严厉处罚。
而看台文化的正面作用,已经远超运动本身。他们会为球迷组织内去世的球迷保留座位,为组织内同好伸出援手,共同为重大灾情捐款……随着看台文化感染着越来越多的球迷变成球队死忠,这个群体变得更有凝聚力。2023年,“陕西长安”俱乐部成立。它完全由球迷组织牵头筹款,是中国第一家会员制职业俱乐部。看台文化影响下的球迷群体,在中国足球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已经有能力也有动力自救与自建体系,并深刻影响未来足球产业。
陕西长安联合由全国陕西球迷创建丨@长安联合官网
而足球球迷的自我生长,或许也能给更多其它运动项目一些勇气:他们也可以去拓展符合自身运动条件、符合社会伦理道德和赛场秩序,独特的看台文化。
看台,不止于看台本身
看台文化并不是天然就有的,它是当一项运动发展到某个阶段,在深入了社会肌理之后,一群人集体意识的具象化。一项运动的流行一定不只因为其好玩,而是承担了社会的某一种功能。
欧洲和拉美的足球代表社区团结与身份认同的象征,日本的棒球代表青春的梦想,NBA、NFL承载着许多美国人通过体育上大学、挣大钱的梦想……这些运动被赋予意义,也都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看台文化,只要看台文化还在,就证明着一种社会机能、一种共同认知、一种朴素情感都还在人们心中,影响着什么东西畅销、选票投给谁、道德规范如何等具体的问题。
在中国也是如此,以北京为例,许多新北京人看国安比赛,通过国安队的看台文化,逐渐融入这座城市。国安也开展着许多社区活动。尽管坦率地说,偌大的中华并非每个地区都有这样的氛围,但在北京、上海、广东、陕西、四川等部分区域,这种氛围硬是在糟糕的大环境中被塑造了出来。
看台文化是借由球迷的力量,激励更多的人,团结更多的人,创造更多社会价值,让人们真正对其热爱。这是体育产业除了推动健身以外更大的意义。任何如今流行的赛事IP都走过了这一步,而更多项目的如果希望从小众扩展为大众,也将需要走出这一步。
里约奥运会后的一场直播中,时任中国乒乓球队总教练的刘国梁,曾经在直播中娱乐八卦完乒乓球队之后,很严肃地表达了一个看法:无论是人迷还是队迷,更多还是希望大家走进场馆内去进行支持。彼时乒超联赛遇到了一些困难,观众不稳定,也刚刚经历了主赞助商几乎“裸奔”的尴尬。
要知道,在中国,乒乓球群众基础很好,成绩出众,有明星球员,也有政策的支持。但乒超职业化20余年,能打两拍的票友很多,会到场支持的球迷有限,也缺乏成体系、被大众接受的球迷组织与看台文化。但因为观赏性、市场宣传、赛制、被其它流行运动挤压等诸多原因,虽然很多人想了很多办法,表现始终不甚理想。
改变,来自于网络,由于移动互联网带来社交网络和短视频的普及,给很多运动带来了形成赛博看台文化的机会。
电竞和极限运动最早看到了这个机会,这些由青少年推动的运动更灵活,也更加知道怎么使用网络。他们建立了赛博看台的范式:直播间的互动、刷梗,用自己的头像或者徽章展示自己支持的队伍或选手,在胜利后屠版刷屏等等。而商家也乐于借此推出全新的产品获利,比如推出战场通行证、更多皮肤以及利用电商销售运动设备和周边等等。
随后,包括乒乓球在内的许多传统运动,开始借助网络,形成自己的粉丝群体,吸引了更多没有看乒乓球比赛习惯的年轻人,看相关的短视频和表情包。用另一种方式,构建了有别于传统足球球迷组织的另一种组织。承载了许多粉丝日常娱乐,也起到了缓和情绪、追星、爱国宣传等对个人、对社会的诸多功能。也正是在这一阶段之后,乒超,以及许多乒乓球赛的门票才好卖了很多。
我不太想将这种组织,一概而论地称之为“饭圈”,因为他们很多人并不极端,只是想找一些同好聊一聊运动员和比赛,希望有个释放呐喊热情的舞台而已。就像欧洲足球球迷中也会有信仰纳粹的害群之马一样,被网络组织起来的球迷,也会在形成赛博看台文化的过程中,发展出一些极端化的思想。而足球走过的路已经证明,随着正确的引导,组织的成熟,这些问题可以被控制。
赛博看台文化的发展,也在反哺传统的赛场看台,比如电子竞技比赛如今也在上万人的体育馆内比赛,很多粉丝专程去线下支持。以往只在短视频里出现的极限运动,也一个又一个的被拉进奥运会里面,拥有了自己的大看台和现场的助威声。许多新兴项目,扩大着体育观众范围。
随着我们熟悉的工业时代远去,更虚拟化和赛博时代,都会改变运动的组织形式,也许未来的看台文化不再是今天足球场里呈现的那样。我知道赛博看台在很多人眼中还处于“小孩子瞎胡闹”的地位,但给予时间,未来他们会带来不同的震撼与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