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8-28 15:53

花50万增高1厘米,真的值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图数室,作者:图数室,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身高焦虑催生消费市场,断骨增高风险高

• 📈 中国人身高持续增长,全球领先

• 💉 生长激素市场规模超百亿,滥用现象显现

• ⚠️ 断骨增高风险高,勿盲目尝试

在中国人成长过程中,身高是无法避免的永恒的话题。小时候长得高被夸听话、吃嘛嘛香,长大了高个子成了求职的加分项,婚恋市场的硬指标。


人们对高个子的渴望,逐渐催生出了庞大的消费市场:月售过万的增高垫、规模超百亿的生长激素市场......甚至带起了“断骨增高”这一黑色产业。


事实上,中国人其实已经在越长越高了。2020年,18~44岁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69.7厘米和158.0厘米,与2015年发布结果相比分别增加1.2厘米和0.8厘米。在全球范围内,中国人的身高涨幅都是领先的。


但中国人的身高焦虑为何没有减少?谁在借着身高焦虑发财?


中国人越长越高


身高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有的人高挑出众,有的人小巧玲珑,但总归是各有千秋。


今年初,随着哈尔滨旅游的爆火,“南方小土豆”成为红极一时的网络热词。对南北方人“身高差”的调侃热火朝天。


在我国,由于受到遗传、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以及地区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省份人群的身高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在身高上,北方人确实普遍比南方人更“高大”。


2002年发布的《2019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显示,我国19~22岁男性身高中,黑龙江省的平均身高为178.17厘米,位居榜首,辽宁省以176.72厘米的平均身高紧随其后,山东省则以176.38厘米位列第三位。19~22岁女性身高的顺位也是是如此,黑龙江省女性平均身高最高,为166.23,辽宁省为164.45,山东省为163.87。平均身高排名前十的省份中,只有一个江苏为南方省份。



尽管南北方在身高上有着相对明显的差别,但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中国人其实在越长越高。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表明,中国成人平均身高在继续增长。18~44岁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69.7厘米和158.0厘米,与2015年发布结果相比分别增加1.2厘米和0.8厘米。



到2022年,《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数据显示,20~44岁男性的平均身高达171.18厘米,女性的平均身高则为159.22厘米。其中,男、女性均在20~24岁年龄组平均身高最高,平均值分别为172.6厘米、160.6厘米。



甚至在全球范围内,中国人的身高增幅都是领先的。


医学刊物《柳叶刀》一项覆盖200个国家/地区,涵6500万名儿童和青少年的身高和体重情况的调查表明,近35年来,中国人的身高在越长越高。


研究指出,中国19岁男性的平均身高从1985年的167.6厘米增长到了2019年的175.7厘米,女性则从157.4厘米增长到了163.5厘米。中国男孩平均身高增幅在200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列第一,增长近9cm,而中国女孩身高的增幅排在第三位。中国成为全世界身高增幅最高的国家,大有“赶英超美”的趋势。



为啥都在追求高个子?


长久以来,高个子都被看作是硬实力。


小时候长得高被夸听话、吃嘛嘛香,长大了高个子成了求职的加分项,婚恋市场的硬指标。


在婚恋市场上,高个子的确有优势。一项研究表明,身高较高总体上有助于降低大龄未婚的可能性,其中男性最优的身高为179.2cm,女性最优的身高为167.4cm。


当然,但两者之间并非单调递减的关系,而是存在非线性,即身高过高也会削弱身高带来的好处,增加大龄未婚的概率。



在职场上,身高也是区分能力和地位的维度。一方面,不少岗位有身高限制,比如飞行员、模特、空乘等都对身高有严格要求。另一方面,身材高挑有时会得到隐形优待,比如当多人竞争同一岗位时,能力不相上下,身材高挑、形象姣好的则更有优势。


“身高溢价”效应,描述的就是身高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的外貌歧视现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男性劳动者身高每增加1cm,小时工资会提高4.81%;女性劳动者身高每增加1cm,小时工资会提高10.73%。



当然,高个子不代表万事大吉,身高也不是越高越好。


但如今,父母对子女未来身高的期望确是实打实的。一项媒体调查显示,67.0%的受访者觉得周围人对身高的要求提高了。在受访者看来,成年女子的平均理想身高为163.8cm,成年男子的平均理想身高为175.8cm。


其中排在前三位的成年女子理想身高分别为165cm(26.4%)、160cm(17.7%)、168cm(8.5%)。成年男子的平均理想身高为175.8cm,排在前三位的成年男子理想身高分别为175cm(21.9%)、180cm(21.2%)、178cm(11.5%)


为了让孩子长高,家长们也是想尽办法。70.4%的受访者让孩子合理睡眠,例如增加睡眠时长、早睡等,68.7%的受访者通过运动手段,例如增加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等。22.9%的受访者甚至通过医疗手段,让孩子打增高针长高。



谁在借身高焦虑发财?


不可否认,从婚恋市场到职场,身高优势的观念正在被有意无意地放大。很多个头不够高的人,把生活中诸多不顺归结于身高,甚至认为自己的人生被身高毁掉了。


近期被媒体频繁报道的“断骨增高”,是他们重启人生的救命稻草吗?


断骨增高手术学名“肢体延长术”,原理简单来说就是把腿打折使其重新生长。手术过程极其残忍,医生会人为让病人小腿或大腿的骨头骨折,并借助外部固定装置逐渐拉长裂缝,不停激发骨骼的自然生长机制,身体用新骨头填充裂缝,人也就长高了。


然而,这种手术风险极高,切勿尝试。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双腿会被外固定装置的钢针穿透,可能导致伤口感染,损伤血管和神经组织,甚至引发骨髓炎,造成严重的残疾。


鉴于此,我国对此类手术实施了严格的监管。早在2006年,卫生部就颁布《卫生部关于对“肢体延长术”实施严格管理的通知》(卫医发[2006]428号),明确禁止将该技术用于美容项目。在国内,肢体延长术仅适用于治疗由先天畸形、外伤、肿瘤、感染等原因引起的骨缺损或肢体不等长,以及由疾病引起的肢体畸形。对于不符合这些适应症的情况,严格禁止使用肢体延长术。


从报道来看,近年“出海增高”的非法黑产在冒头。一些健康的年轻人在网上了解到这一手术,被医托和中介骗得砸锅卖铁,赌上后半生的健康和幸福,却换来半残的双腿。



断骨增高的极端案例之外,针对普通消费者的身高焦虑,商家纷纷推出五花八门的增高产品,价格从几十元至几千元不等。


在某购物软件搜索“增高”,热门产品有宣称“边睡边长高”的中药秘方,有“重新激活骨骼发育”的增高药物,还有“拉长颈椎缝隙”的增高拉伸机……卖得最好的“进口变高长骨素”,售价200元,已卖出超过10万单,可谓是“闷声大发财”。


这些产品大多数缺乏科学依据,盲目消费都不能带来预期效果,反而容易被割了智商税。


指望“二十三,窜一窜”,真的不现实。人类身高的“黄金生长期”共有2个,一个是婴儿期,一个是青春期,青春期结束身高也基本定型了。


出生后到1周岁,是人生中身高增长最快的时期,平均能增长约25厘米。而到了青春期,在性激素和生长激素的共同作用下,孩子出现“蹿高”现象,每年可增高7~10厘米,整个青春期女性总增高约为20至25厘米,男性为25至28厘米左右。青春后期(女孩月经初潮、男孩首次遗精),性激素使骨骺逐渐闭合,生长速度减慢直至不再生长。



所以,长高要从娃娃抓起,不少焦虑的家长,打起“干预激素”的主意,成就了另一个百亿生意。


一份生长激素行业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生长激素市场规模已突破百亿元,2022年超过120亿元。其中,龙头企业金赛药业凭借着入局时间早和获批生长激素数量最多等优势,多年占据着70%以上的市场份额,“增高针”一度支撑起母公司长春高新的千亿市值。



到2023年,仅金赛药业一家的营收,就高达111亿元。不过近年随着其他品牌药物的获批,以及部分生长激素产品被纳入集中采购,金赛的垄断优势逐渐减弱,营收增速放缓。



不过,生长激素作为一种药物,也有严格的适应症规定,近年有被滥用的苗头。


报告显示,我国儿童矮小症的发病率约为3%,这意味着,97%的孩子不需要打激素长个子。家长出于应对焦虑的揠苗助长,不仅是一种医疗资源浪费,还可能带给孩子内分泌紊乱、股骨头滑脱、脊柱侧弯等健康风险。


而真正罹患矮小症的700多万儿童,得到规范化诊疗的比例不到5%。


一生要强的中国人,时时刻刻都是关键节点,小时候比个子,比分数,比体重,长大后比工作、房子、车子……从童年的身体发育到成年的物质成就,似乎总有一种无形的压力推动着人们去比较。


无止境地追求超越,就会让上进心变味,反而容易迷失在消费陷阱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图数室,作者:图数室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