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3-04 09:36
不管巫师财经“锤不锤”,原创内容都很惨

本文来自公众号:互联网指北(ID:hlwzhibei),作者:胡雪兰


相比起所谓的“咪蒙系”自媒体,人们对于“巫师财经”其实更有同仇敌忾的感觉。


从上个周末开始,关于“巫师财经”涉嫌洗稿抄袭、人设造假的内容开始集中爆发,用文字、图片、视频等不同方式罗列了各种相关证据,瞬间让“巫师财经”成为众矢之的。甚至在2月23日“巫师财经”官方回应之后,这轮爆料还进行了“二次发育”,比如他前脚刚宣称自己引用的知乎匿名答案,是经过原作者授权的,后脚原作者的直接下属就在虎扑开了贴专门答疑解惑。


能够让整个社交网络,上至行业从业者下至围观路人们集体陷入这种“敌不动,我不动,敌若动,我先动”的狂欢氛围,上一个还是吃鸡蛋灌饼都有错的周琦。



当然整个事件确实也挺正能量的。比如从抛出观点、到给出例证、再到开放性讨论,整个事件发展的脉络有一条清晰的思路——核心问题是什么、如何证明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有什么影响。这些关键因素并没有随着事件的升温,被不断涌进的流量所干扰,人们对于公共事件中社交网络工具的使用,已经到了一种相当成熟的程度。


另外不断在各种爆料里被反复提及的“3个月时间在B站狂吸200万粉丝”、“B站第一财经类UP主”等字眼,基本可以理解为公众对于“内容产业现状”不满的一次集中宣泄:我确实只能当韭菜,你确实有能力割韭菜,但这次也太明目张胆了吧。


但严格说来整个事件也不是皆大欢喜的。


尤其是从内容原创者的角度出发,你可能怎么想都高兴不起来。毕竟仔细想想,这种墙里开花墙外香的事情已经不知道到底发生过多少次了。


洗稿已经成为标准的灯下黑


2017年10月,知乎起诉“知乎大神”一案正式开庭。那是知乎成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主动为平台内原创内容维权,并很快那一年成为了内容产业里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人们期待能有一个“好的结果”来为原创者出口气——当然最后的结果也确实很积极:2019年7月,法院在一审判决裁定知乎胜诉。


只是法院的支持并没有为“薅知乎养毛”画上句号。或者说“内容搬运”这件事,仍然是如今行业里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仍然以大神说为例,博文内容依然大量存在“提炼中心句+贴知乎问答截图”的惯用套路。就这样截取优质内容的手法,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千人评论+万人转发,截取的内容为大V账号确实吸睛无数。


并且与2017年知乎状告大神说时的行业环境相比,“内容搬运”现象还在新的内容载体萌发下出现了变体,比如抖音号“街访队长”抄袭事件。


顾名思义,“街访”主要内容创作是随机采访路人一些有意思的问题,并选择有意思有看点的回答者剪辑成视频,上传到短视频平台上,具体形式可以参考“成都小甜甜”。但如何获得有意思的回答呢?这就涉及视频制作者的策划能力了,也留下了“洗稿搬运”的空间。


具体到“街访队长”事件,就被原作者JINX指出其内容抄袭了自己在知乎的答案。


显然比起大神说的截图搬运,这一次事件更复杂的地方在于:以视频为载体后,内容的表达体验发生了比较大的改观,比起营销号对内容的直接截取来说要隐晦。


因此在受到原创者质疑之后,街访队长首先做出的回应姿态很强硬:我们是随机采访,即便重合也都是路人的锅。


(原创者JINX与“街访队长”的短信截图)


JINX的维权过程充满戏剧性,毕竟JINX对街访队长的“随机采访”无从考证,所以即使“街访队长”与内容存在高度重合性,原创者也很难就路人回答的内容进行维权声讨,甚至在JINX曝光此事之后,遭到涉事账号的“人身攻击”,问候全家不说还意图起诉JINX诽谤。


(JINX遭到多个微博号恶意攻击)


这样剧情反转的例子其实在原创者维权过程中屡见不鲜,再比如知乎热门问题“你们见过的最无耻的抄袭有哪些?”——有用户反应自己在控诉一些大号对自己原创的窃取行为时,得到“你去告吧,我给你请律师”等诸如此类回复。



总之依靠内容搬运聚集粉丝、再通过粉丝积累变现的营销大号,在如今的内容行业里已经成为了一门颇具规模的基本功课。甚至配套的“公关服务”也已经同步成熟——比如如何让原作者版权的维护反而变成了“恶意诽谤”——这些因素的存在让原创(尤其是个人原创)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高成本行为。


站在平台运营的角度来看,问题就更加严重了。如果说原创者还可以“择良木而栖”,打包售卖自己的知识产权,面对赚快钱、有成熟变现模式的专业做号党,平台就显得损失惨重且不可避免了。



根据公开资料,百万级营销大号的转发刊例价在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就“大神说”而言,五百万体量粉丝的广告报价高达14800元——而成本几乎为0,背后作为依托的是大部分未经授权白嫖的“羊毛”。


而优先被营销号消费过的内容还剩多少价值?没有人能说得清。


再回到咱们开篇提到的圈内闹得沸沸扬扬的巫师财经翻车的例子,巫师能在短时间内声名鹊起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知乎的一些高赞回答,再将其重新组装+包装,借由“B站的财经做的太烂了”的发起理由,尤其是视频中“以我为准”的超“自信“态度快速圈粉。


至于知乎这样的原创内容平台为什么更容易变成做号洗稿党的“共用羊毛”,原因也不难解释,究其根本在于早期知乎这个产品的定位。


知乎早期种子用户阶段所奠定的社区氛围,决定了知乎必然与内容行业的平均水准产生一定的代差——精英范儿、专业大牛这些词在成为知乎标签的同时,也为知乎锚定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下限——这让知乎更容易成为“输出”者。


此外,内容平台们在早期成长阶段无力分流多余的精力用于“维权”,也是这种现象形成的客观因素之一,包括S1、果壳等内容平台,实际上都不同程度地“受过灾”。


洗稿这件事,平台必须要背锅


将洗稿、搬运现象的屡禁不绝直接甩锅给别有用心的做号党,其实多少也是有失公允的。因为如果没有平台的“配合”,现有的洗稿做号党的变现模式,实际上是无法成立的。


比如内容的价值认定。简单来说,优质的内容虽然应该收获价值上的肯定与扶持,但“价值”上的肯定,也能一定程度上是许多准备弯道超车的新平台、新产品快速地完成资源积累的有效策略。


这样的前置条件,就很容易让创作者们“心思活泛”了:是将内容交给愿意花大价钱的平台,还是选择内容创作氛围更好的平台,这是一个“质”的问题。


而对于平台来说,他们的确可以通过“完全以价值为导向”实现不小的规模,但对于整个内容产业来说只是增加了一个分蛋糕的参与者——在尝过快钱的滋味后,他们还有没有动力转型为一个更健康的成长模式,就很成问题了。


另外,内容创作者是最核心的资源,但内容创作者与平台应该是什么关系?这也是个老大难问题,甚至有许多反例。


比如B站,早期B站曾经深度赋能B站核心用户,GOHANK等UP主如今都进入了B站的管理层,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过于信任埋下过不少隐患(比如R18事故等等),终究不得不选择“空降职业经理人”的命运。


所以在内容创作者和平台关系方面,如果过度赋能给创作者,在运营上最大的隐患是:创作者和平台的最终诉求是不同的。创作者追求的是关注度和个人流量变现,而平台追求的是整体内容环境的运营,诉求的不同很容易导致发展上的失控。


再加上现在互联网大环境下不同平台对优质自媒体都在采用不同的“扶持计划”去建立和内容创作者互赢共生的关系,但因此也激化了不同平台之间背后的较量——最大化优质内容的留存,这便构成了某些内容平台纵容一些搬运者生存的原因。


巫师这件事就是这样,当他成为大V,平台是干预他还是保护他?这都是孵化原创内容必然会经历的一个大问题。


所以站在平台的出发点,当同时面对过度赋能带来的隐患和优质原创内容流失的难以阻止的难题,平台给出的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对现在的内容产业环境而言只能是缓解。


别捧红下一个巫师,我们普通人怎么做?


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于巫师的走红不应该仅仅甩锅给巫师和他的团队,或者单方面苛责B站等内容平台的“纵容”,事实上我们也有作为“雪花”的责任。


内容行业的搬运成风除了行业领头抵制的态度之外,公众对此的关注度以及社会容纳度也构成了抄袭者成长的天然土壤,反观这次巫师财经的事件,其实也是公众重新看待原创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


尤其是相较于内容行业圈媒体人对“反洗稿阵地”的反应,公众对抄袭者的容纳度显然要宽容得多,只要抄袭者态度诚恳,落马之后被粉丝重新“扶上马”可能性看起来极大,值得一提的是,巫师到现在也没有在微博平台公开致歉。



就用户的评论而言,公众态度如此反应有两个不可忽略的事实。


一是大部分读者其实在观看内容时,难以辨别内容的出处——部分用户对原创作品的“嗅觉”并不是大多数。


二是公众所处的位置站在事件的非利益方,同时也是优质内容的受益者,所以在内容被曝光抄袭之后,大部分吃瓜群众即使被搬运者唬住,而后呈现默默围观的无所谓态度。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少部分公众的坚持,所有无关利益者都呈现这样的无感态度,抄袭者的作风只会愈发猖狂,优质内容的直接获取显然成了快速跑马圈地的战略方针,而进一步造成的结果是优质原创者的创造动力迟缓,对原创者而言,其实最大的成就感在于行业的声誉和公众的赞许。


在这里我想说,除了前文提到行业与原创者持有的原则态度之外,公众在规则面前所持的态度更烘托起整个内容产业的氛围。


对抄袭者而言,一旦人设崩塌,在这个网络时代,不可磨灭的痕迹会像自己手上一根永远拔不掉的发炎的倒刺,当还想在原创内容这个圈子混时,一直隐隐作痛。


而对公众个人而言,站在外部视角的我们确实也没办法从根本上改观这个行业的传统痛点,但至少人人也有自己可以努力的地方,比如从良好的阅读习惯做起,再比如从对待抄袭者零容忍的态度做起。


道阻且长,行之将至。         


本文来自公众号:互联网指北(ID:hlwzhibei),作者:胡雪兰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