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3-20 14:03

吃蒜“抗疫”?德国人这次真没翻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九行(ID:jiuxing_neweekly),作者:老艺术家,题图来自:IC photo


最近,德国人的口袋里可能悄咪咪地装了一头蒜。


这可不是老艺术家信口开河,在疫情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口罩又抢不到,德国人只好指望吃蒜,来跟别人保持一米距离。


△“每天最少吃三粒大蒜,虽然这样不能预防新冠病毒,但能让别人和你至少保持一米距离。”/ Twitter


这逻辑可谓一贯“严谨”了。


先承认大蒜不能预防(或治疗)新冠,然后话锋一转,原来是要靠人人谈之色变的大蒜味保持距离,连老艺术家都不由得为这种“德式脑洞”鼓掌。


有了这个无懈可击的想法后,德国人也马上行动了起来。


近日,德国的博主@Hey-Tobi也在B站里发布自己在超市囤食物的视频,呼吁吃蒜加码“你们要每天早上吃五瓣蒜”。



△德国博主呼吁大家吃蒜,保持距离/ bilibili


抗不抗疫的是其次,反正蒜是一定要吃的。


如果消毒液能杀死大部分外在病毒,那么吃蒜,对于德国人来说,就是一场人体内的消毒。


当然了,严谨的德国人也不可能单靠大蒜“抗疫”。


这次德国采取了比较积极的应对措施:包括关闭邻国边境,禁止50人以上的聚会,关闭全市电影院、健身房、音乐厅、展览馆、图书馆、酒吧等等。


△德国柏林的星巴克门店已经空无一人/ DW视频截图


目前,德国也是欧洲几个重疫区里死亡率最低的国家,仅为0.2%。


如此看来,大蒜抗疫是假,德国人找个借口吃蒜才是真。


德国人吃蒜,比咱都狠


为什么“大蒜抗疫”的段子会出现在德国?


看一组数据就知道了。


据德国本地网站统计,德国人全年的大蒜消耗量达到20000吨。



之前就有人曾经提出观点:德国菜和东北菜遥相呼应,两者无论从猪肘子、酸菜、啤酒上都气味相投。看来现在还得加一样,大蒜。


德国人的大蒜吃法,让一直自诩是吃蒜大国的我们失去了颜面。


在印象中,东北人生吃大蒜已经够生猛了,广东人也一直来用蒜蓉来入味,但在悠悠历史长河里,我们只是一直把“大蒜”当成配角。


在德国,“大蒜”可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看身价便知。


随便走进一家德国超市,一网兜里三、四个蒜头就要1.5欧元。


这个价格,恐怕连当年的“蒜你狠”都要望其项背。


在德国人的餐桌上,蒜头是可以被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我们不妨来看一张德国人一日三顿的“大蒜”餐单:


早餐:面包涂大蒜蜂蜜、大蒜果酱;


午餐:蒜头通心粉 、 蒜头炸薯片;


晚餐:蒜头牛排、蒜头炸鱼,再来点儿蒜头酒。



而且,他们还有专门的大蒜餐厅。


在当地还算“高级”那种,一道配以新鲜蘑菇、奶油酱、干酪和牛柳的大蒜意粉,就要价15.9欧,没错,相当于123元人民币。



△德国柏林的大蒜主题餐厅,其不同的大蒜面食价格/ 官网截图


吓得老艺术家赶紧瞄了一眼厨房里剩下的几个蒜头,还好还好。


大蒜非但没有吃穷德国人,还顺带研发出很多“大蒜味”的黑暗料理,比如大蒜冰淇淋、大蒜啤酒。


以香草、蜂蜜和奶油作为基底,冰淇淋上再加大蒜,光听就已经很蠢蠢欲动了,有人尝过表示:“这个很美妙,仍然能吃出浓浓的大蒜味。”


我猜这个人大几率已经上头了,除了快点走开你别无他法。



除了把蒜头融入日常,德国人还搞起了“大蒜节”,大有把蒜头当成一种文化的势头。


每年,德国各地光举办的大蒜节就有20多场。在这一天,从吃到穿,都带有大蒜特色,还会选出“大蒜皇后”,让她戴上用大蒜编织的皇冠,全国巡回宣传吃大蒜的好处。



生性严谨的德国人甚至还开起了全球首家大蒜研究所,直接把大蒜当成一门学问来研究,包括:大蒜药理学历史、饮食习惯和前沿科技等。


果然,德国人爱一样东西到深处,便成了学问。


大蒜史,德国比我们早多了


如果单看产量,会很容易让人误解大蒜就是我国的原产作物。


其实,德国人吃蒜的年头,比我们早多了。


早在6000多年前,在西亚和中亚地区,已经有人种植并崇拜大蒜。后来,蒜在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以及地中海沿岸一带又广为传播。


而大蒜传入我国,已经是3000多年后张骞从西域出使回来后的事了。


△大蒜在地中海沿岸一带种植/ wiki


德国与大蒜到底具体是什么时候纠缠上的,早已不可考究。


或许早于德国,大蒜已经跟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难舍难分”。在德语中,大蒜一词来源于最古老的词汇“klioban”,意为“裂开”,正如大蒜的多瓣形态。


到了近代,德国现在的萨克森地区,又曾在萨克森王国时期广泛种植大蒜,连国王也被笑称“蒜王”。


萨克森大蒜节和德国大蒜研究所就在此背景下产生。


△大蒜早已登上欧洲人的餐桌/ historynotes


尽管,大蒜在德国待的时间不短,可德国人爱吃蒜可不是为了什么情怀,而是真的对身体有益。


人们很早就发现了大蒜中的药理作用。


在古埃及的医典《埃伯尔斯药方集》中就记载了大蒜的药用价值:提高食欲、治疗咳嗽和肠道疾病等。


在二战中,由于药品缺乏,英国就曾购买过十吨的大蒜榨汁,作为消毒药水涂在纱布或绷带上治疗伤口,因此,大蒜又被称为“盘尼西林”。


△在欧洲地区,大蒜被广泛认为具有药理作用/ BBC


但由于医学发展的限制,人们对大蒜的认识也只是仅限于经验。直到今天,宝藏“大蒜”才被现代医学盖章认证其功效。


德国大蒜研究所就发现,大蒜含有400多种有效成分,包括大蒜素、硫化物等等,可以增强免疫力、激活免疫细胞和保护心血管系统等。


虽然“大蒜抗疫”只不过是玩笑,但常吃大蒜真的能激活体内的免疫细胞,达到杀死入侵病菌的目的。


△大蒜的化学成分/ Prezi视频截图


数年前,研究所成员之一、来自马尔堡大学的医药化学教授克根斯与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还表明——大蒜提取物还可降低人体患大肠癌、卵巢癌、胃癌和喉癌等疾病的风险。


于是,大蒜胶囊、蒜制品“时间晶体”又一度成为德国特产。


在科学上,大蒜的吃法也是有讲究的。


大蒜一定要捣碎成泥(刀切不够碎),然后静置10-15分钟,让大蒜中的蒜氨酸和蒜酶充分接触氧气,产生对人体有益的大蒜素。



而遇热大蒜素又会失去40%的药理作用,所以生吃大蒜是最好的做法。


想不到咱北方汉子早已掌握吃蒜的精髓。但是,这对表面精致,内里“扭捏”的德国人来说,可是一件有挑战难度的事。


蒜,要悄咪咪地吃


作为一个德国人,无论如何都不敢承认自己爱吃蒜。


对于蒜味这件事,或许我们早已看开,但德国人做不到,只能把对大蒜的爱埋藏在心底。这也是我们一直没有发现德国人爱吃蒜的原因。


△吃蒜泥面包的男人


在网站PARLOUR中,就有人分享了一个“有味道”的故事:


“德国人真的对气味很敏感了。我的德语老师在柏林吃了一道有大蒜的沙拉后,无意识地走进了剧院。尽管当时人不多,但坐了3分钟后,还是被经理请出了大门。”


可见,当你吃蒜出门,走在德国有人的地方,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这也很难怪他们。


有人发现,当你吃蒜的24小时后,呼出的气体,甚至连汗液都充满大蒜味。


《美国医学会会刊》在1936年就曾刊登过一篇文章,指出“当通过饲管给病人喂食大蒜汁(不经咀嚼),病人呼出的气体中出现了大蒜味。”


这对于天生自带“处女座”和“强迫症”buff的德国人来说,简直不能忍。



所以,大蒜在德国的地位并不是一直那么崇高。


曾经有段时间,大蒜也在德国坐过“冷板凳”,被认为是“下里巴人”的美食,一旦嗅到身上有蒜味,你可能会被当作是来自巴尔干或南欧的难民。


在过去,厨师在为欧洲贵族烹调时,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大蒜不着痕迹地融入食物中,用了要和没用一样。


当然,现在的德国人已经很喜欢吃蒜,但他们依然会对“大蒜味”产生纠结:如何在吃蒜的同时,不会失去朋友?


也就是说,他们要吃蒜,但闻不到任何蒜味。


这对德国人来说,似乎是道宿命题。


在国外著名的论坛reddit上,就有人就发出了灵魂一问:在文化差异下,德国人会如何处理大蒜(气味)



△Reddit上的关于德国人如何应对大蒜的问题/ 截图


有人回答:


“这没啥。我住在德国南部,大家都用蒜头做饭,就像在厨房里放盐、糖、洋葱和胡椒粉一样基本。”


有人就认为:


“至少在我所住的地方,这是不礼貌的。当你打算用大蒜做饭时,必须通知屋里的其他人......”



与其争论不休,还不如自己找答案。


作为优秀的理科生代表,在消除蒜味之前,德国人至少要弄明白大蒜味是怎么产生的?


原来,当人们捣碎大蒜时,其细胞会被破坏,蒜氨酸酶(allinase)将蒜氨酸(alliin)分解,经过几步反应转化为大蒜素(allicin),这就是气味的来源。


而且,研究人员又从吃了大蒜的呼出者气体中发了硫化物,包括甲基烯丙基硫醚等,而这种物质在人体内又分解得最慢,所以那股令人上头的味道才会“经久不散”。


弄得一清二楚了,那接下来就是解题。


既然产生气味的是化学物质,那就用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来解。


德国人在吃蒜后,还会咀嚼一些香草。


诸如薄荷、鼠尾草或香菜。其中薄荷的效果最好,因为酚含量很高,其中的迷迭香酸和大蒜中的含硫化合物很容易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无味物质,继而消除大蒜味。


要是身边刚好没香草,那就用咖啡豆和牛乳制品。


吃完大蒜后,嘴里嚼几颗咖啡豆,或者含着牛奶几分钟,都有助于去除口里的大蒜异味。



但我想,这些方法现在德国人也不会用了。


毕竟,在这段时间,他们还要靠大蒜和朋友们保持距离。


参考资料:

1.德国人把大蒜研究透了

2.Knoblauch aus aller Welt erobert deutsche Äcker noz.de,2017.07

3.Die Knolle der Hundertjährigen faz.net,2018.11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九行(ID:jiuxing_neweekly),作者:老艺术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