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战争(ID:sunbushu123),作者:孙不熟,题图来自:IC PHOTO
全球央行大放水,美联储降息到零,开启无限量印钞模式。随着上周重要会议的定调,中国的楼市、股市……也都在焦急等待降息的消息。
于是很多人分析,全球降息,将开启史诗级的通胀,老百姓的票子又要毛了,得赶紧现金换砖头,全民买房打响财富保卫战!
其实,这种看似教科书式的推理是完全错误的,就现阶段而言:
降息不一定能把水放出来,通缩甚至比通胀的风险还高。
1
大家知道,通胀的本质是什么?是当一个国家的货币总量,或者说总购买力超出了本国有效经济总量时,就会出现普遍性的、不可逆的物价上涨。
传统意义的物价上涨是由于局部的供求关系失衡造成的,它是可逆的。而通胀时期的物价上涨,本质上是因为货币贬值,它是不可逆的,这也是通胀可怕的地方。
经济学一般用M2(广义货币)来表示一国货币的总供应量,它代表着一个社会流通中和潜在的购买力总和,当M2增速明显超出经济增速时,通胀就会发生。
这个逻辑没有问题,问题在于M2的计算方式很多人忘了。按照教科书上的定义:
M2=流通中的现金+各项存款(企业存款+居民储蓄+其他存款)。
这个定义很严谨,但没有反映出M2的本质,所以M2还有两个计算方式:
M2=基础货币+由信贷派生的货币
M2=基础货币×货币乘数
什么意思呢?就是央行每投放一元钱的基础货币,这个货币流向银行后,会通过信贷的方式变成更多钱。如果银行的准备金率是10%,这一元钱理论上最多可以变成10元钱的购买力,这就是传说中的货币乘数效应,而多出来的这9块钱就是“派生货币”。
那么问题来了,央行可以通过外汇占款、逆回购等方式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但派生货币并不完全可控,只能引导。比如通过降准、降息的方式,刺激企业的信贷扩张,但信贷是否真的会扩张,并不完全取决于利率水平。
比如眼下,受疫情影响,很多行业出现需求不足、消费萎靡的现象,导致企业生产过剩,这个时候哪怕利率再低,企业都不愿意去银行贷款了,于是会出现这样一种特殊现象:
基础货币(央行放水量)增加,但派生货币(信贷总量)减少,货币乘数效应降低,总的M2并没有因为降息而增加多少。
换句话说,这种时候,降息居然是无效的。
事实上,最近10年以来,我国的市场利率已降至史上最低水平,但M2的增速反而下降了,从最高峰的30%左右已降至8%左右,2018年甚至降至7%以内,2019年小幅上升到8.7%。
利率在降,为啥增速M2反而下降?原因有两个,一是最近10年出口增速下降,导致外汇占款减少,央行投放的基础货币减少。二是经过前几年的去杠杆,信贷扩张没有以前那么激进,导致货币乘数效应降低。
看见了吗,降息不一定总能把水放出来,水能不能放出来、企业愿不愿意借贷,除了看利率,还要看企业对未来的预期。极端情况下,企业如果毫无生产积极性,利率即使降至0,对经济的刺激也是无效的。
日本和欧洲很多发达国家早已降至零利率水平,但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生通胀,反而发生通缩,原因就在这里。根本上,利率只是刺激经济增长的一种手段,是不是真的管用,取决于多种原因。
或者说,降息只是货币放水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3
事实上,当前通缩的风险可能比通胀还高。受石油和有色金属价格下跌的影响,PPI(生产价格指数)持续走低,2月PPI同比由0.1%降至-0.4%,而同期CPI仍然超过5%。
关注PPI有什么用?简单粗暴地来说,CPI衡量的是C端的物价指数,反映的是老百姓的开支压力,而PPI衡量的是B端的物价指数,反映的是老百姓的工资趋势。
如果CPI持续上涨、PPI持续下跌,意味着老百姓的消费欲望会进一步压制,使得社会总需求不足,进而导致除生活必需品之外的物价(包括房价)全部下跌,通货紧缩就出现了。
所以,奉劝各位老铁,千万不要一听到降息的新闻,就条件反射地认为要放水了、货币要贬值了、要赶紧现金换砖头,经济学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独立思考。很多时候,一个错误的认知要比无知还可怕。
就现阶段而言,我认为持币观望三两个月是有必要的,但长期来看,只要经济发展恢复信心,持有优质房产肯定比持有现金更可靠。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战争(ID:sunbushu123),作者:孙不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