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公众号:新周刊(ID:new-weekly),作者:易米三升,题图来自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截图
突然定档,悄然上线,微博热搜停更......在相当不利的时机,以相当低调的开播姿态,《乘风破浪的姐姐》首期节目上线12小时,播放量就突破了1.4亿,并且热度蔓延至资本市场,芒果超媒的股价当日一度触及涨停。
这不是任人pick的出道练习,而是“几十年不能白干”的青春有“您”。“姐姐们”一出手,就证明了自己绝非“浪”得虚名。
《乘风破浪的姐姐》能够大火,不止源于30位30+成名女星同台自带的话题流量。在称呼“姐姐”一定要在前面加个“小”字的舆论环境下,节目对“年龄”和“女星”这两个词的组合呈现,不再像往常那么单一。对女性群体相关社会议题的触及,也让节目的立意显得不那么浅薄,存在更多讨论的空间。
“乘风破浪”,是因为前路真的有风有浪。/《乘风破浪的姐姐》
有人乘风,就有人跟风。“姐姐们”刚获得热烈反响,关于“哥哥们”的讨论立即被提起,甚至已经有节目迅速跟进上线了。
有些事情,把性别一换,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在网友眼里,上了年纪的哥哥大部分不是身材油腻就是言行油腻,并且30岁以上的男明星不像同年龄的女星们那样缺少舞台,除了那种真的不行的,大多既不需要乘风破浪,也不存在披荆斩棘。
无论是从单纯的市场层面,还是一个综艺所能引发的社会讨论层面来说,《乘风破浪的姐姐》作为一个好的开始,“哥哥们”不应该,事实上也接不了它的下一棒。
找个三十九岁、出道十八年的哥哥来比比?/《乘风破浪的姐姐》
一、关于年龄,姐姐比哥哥承受了太多
《乘风破浪的姐姐》设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年龄。同样是30岁,对于在娱乐圈打拼的姐姐和哥哥来说,年龄背后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澎湃新闻在爬取2018年所有中国电视剧中的演员信息后,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在中国的电视荧幕上,50%的女演员都集中在20到30岁,而男演员只有三分之一处于该年龄段。含金量颇高的中国百亿票房演员榜单上,则清一色都是中年男演员。
猫眼电影发布的。中国影视百亿票房演员榜,中国女星无一上榜。
而在《乘风破浪的姐姐》中,有25位艺人有过表演经历,其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近三年平均每年能有一部新作品播出。
此外,女性角色形象的刻板单一,观众对男女演员不同的评价标准,是上面这些数据所展现不出的。周迅44岁演少女会被批装嫩,钟汉良45岁在戏里跟小姑娘谈恋爱却少有人提出异议。
实际上,女演员步入30岁,不论是业务能力还是人生经验,都开始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说是黄金时期也不为过。但与此对应的,要么是30岁还要演假甜偶像剧,要么就是你到这个年纪,就该去演婆婆妈妈——在中国荧幕上,婆婆妈妈可是好久没混上主角了,无论什么性格、什么价值观,功能都是为儿女的恋爱助攻。
市场留给她们的机会越来越少,戏路越来越窄,舞台越来越小。
即使拿到不同于以往的女性角色,也大多是扁平化、功能化,没什么发挥空间的。还有几个人记得海清演过《红海行动》呢?
即便是国民度已经很高的宁静,最近几年的代表作也寥寥无几。她可以告诉自己“杀鸡焉用牛刀”,推掉不合适的本子,拒绝没有血肉的角色,自信自己就是一线演员。但更多女演员,年龄一“过”,就得半推半就地回归家庭,最多参加几档亲子类的真人秀,坐在堆满鲜花和孩子玩具的背景板前,说些“孩子是最重要的”“他笑了就是幸福”之类的鸡汤。
在第13届FIRST青年电影展闭幕式上,海清现场呼吁导演制片们多给中生代女演员一些机会。她提到姚晨为了《送我上青云》的机会,亲自担任监制;马伊琍盛装出席创投会不想错过好本子;梁静转型制片人曲线救国,寻觅好角色。
她们在中生代女演员群体当中,已经算是业务能力过硬的佼佼者,连她们都要用尽各种方法才能获得机会,可想而知其他女演员面临着怎样的职业困境。
更直白一点,她们其实是市场讨喜度的佼佼者。海清的好媳妇儿、严母,姚晨的女强人,马伊琍的北上广标签……与其说是业务能力,不如说是长期角色选择和个人形象,让她们能够在密不透风的职业壁垒中,找到迎合了几分市场需求的一线天。
中年女演员面临的职业困境,跟她们的职业素养并没有太大关系。
杀鸡焉用牛刀?只怕是已经没什么人杀牛了。
陶虹在上《演员的诞生》时,不仅展现出优秀的演技,还显露了自己在分镜、服装以及导演方面的能力。但是这几年她能接到的戏和资源,跟她老公徐峥比起来差了简直不要太多。这些差距显然不仅仅是业务能力造成的。
当然,有人将此解释为人家自己不想“那么拼”,这话可谓是性别困境议题中的万金油,看似什么都能忽悠,却完全经不起琢磨。按照中年男星的标准,给这些女演员一个黄金制作团队,给一个逻辑缜密、人设不崩的女性剧本,给一个没有性骚扰和女性歧视的拍摄宣传环境,你看她还想不想“那么拼”。
反观近期跟风的某档“哥哥”节目里,那些嚷着成团梦想的男星们,与其说是因为年龄而失去了舞台,不如说是业务能力跟不上自己的野心。
频频在各种晚会、综艺、影视剧中出现的男星,觉得自己缺少一个“唱歌的舞台”;靠着广场舞曲狂刷存在感、还能拿到大片角色的男星,左三圈右三圈就受伤很脆弱了。
坐着轮椅上舞台,表演时也要站起来的姐姐们。/《乘风破浪的姐姐》
而乘风破浪的姐姐们呢?聊起天来虽然说哭就哭,一旦进入营业状态,加练、连轴转都不带抱怨一声的,伤得一瘸一拐也能在舞台上精准走位。
她们真的在拼尽全力发光,因为跟同行的男性比起来,她们发光的机会,太难得了。她们没有饭吃,饿着肚子,而相比之下那些嗷嗷叫着要关注的哥哥们,不过是因为自己只有白饭没有肉吃而大呼委屈。
二、真实的风浪不止是年龄,也不止在舞台
姐姐们缺少机会和舞台,与国内文娱市场的同质化分不开。环境影响和资本的短视,让那些得到验证的模板作品被一再重复,满屏的我爱他他爱她霸道总裁白莲花,逼得观众钝感且麻木,还讨论什么故事、什么演技,不如吃瓜追星看八卦呢。
据统计,全球电影行业工作者中,女性监制占比为19%,女性编剧为14%,而女性导演只有8%——女性话语权和视角的缺失,不是在荧幕上才出现,而是从整个产业的源头就开始了。
青春不再的女演员们,除了冒着被吐槽的风险扮嫩之外,只能接受神神叨叨的离异妇女、棒打鸳鸯的搞事婆婆,或是语重心长的催婚妈妈角色。
大女主的套路,要么“功成名就携手爱人退隐江湖”,要么“位高权重怀念爱人孤独终老”。/《甄嬛传》
即便是由《甄嬛传》开始兴起的大女主戏,内在顺应的仍然是男权逻辑那一套,所谓“大女主”,一切行为的因由来自男性,一切行为的结果同样也由男性决定。女性独特的情感、行为和社会经验,始终不配有姓名。
约翰·伯格在《观看之道》中写道:“男人看女人,女人看自己被看的样子。这不仅决定了大多数男人和女人的关系,也决定了女人和自己的关系。”
影视里女性形象的固化与缺失,源于整个社会根深蒂固的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白幼瘦、傻白甜、贤惠顾家”仍然是主流的女性审美。这种审美毫无疑问是从男性视角出发的,满足男性对于女性三种主流的需求,而许许多多女性对此并不自知,在这种文化驯养下,一生都为迎合这种审美而努力。
乘风破浪里的姐姐,至少还找到了一个舞台,那些不漂亮、没有钱,也并不独立的凡人姐姐们,不仅没法乘风破浪,就连一点质疑或不满的声音都发不出来。
金智英的一生,也是很多女性的一生。/《82年生的金智英》
2019年,一部《82年生的金智英》引发了大众关于女性权益的热议。金智英也是三十多岁,从出生到她自己生孩子,不管是家庭、工作还是生活,她一路上遭受了太多的不平等。她被环境要求着做出的牺牲,对很多普通女性而言,一点都不陌生。
《2020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显示,58.25%的女性遭遇过“应聘过程中被问及婚姻生育状况”,27%的女性遭遇了“求职时,用人单位限制岗位性别”。大多数职场女性都认为,生育是女性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面对人生的舞台,乘风破浪对于姐姐里沉默的大多数而言,可能更多只是一种奢望,因为处于现实的深井中,连头顶的天空都是不完整的,还妄谈什么星辰大海。
三、哥哥们往后稍稍,先别凑姐姐的热闹
即便火爆全网、强势出圈,我们也没办法要求一档综艺节目承载太多、实现太多。姐姐们可能也只是把节目当作一个待业阶段难得的曝光机会,就算能够留下晋级乃至成团,对于自己的核心职业生涯有多少帮助,也未可知。
而对于节目组来说,借着姐姐们的势头,马上把哥哥节目提上日程本也无可厚非。
一举一动都是热度,难怪哥哥们眼红了。
但为什么哥哥们这个时候跟进让人如此反感呢?
倒不是说哥哥们真就不值得一看,只不过大家已经受够了义正辞严的“平等”大旗下,那些被视而不见的不平等。
就像在黑白人种权利严重不对等的情况下,人家说“Black lives matter”时,你非要接一句“All lives matter”一样;就像《82年生的金智英》火了之后,《90年生的金志勋》广为传播一样。
哥哥们可能需要关注,但姐姐们显然更需要关注,重点是这个“更”字。《乘风破浪的姐姐》作为一个现象级的综艺,引发观众巨量讨论,为女性议题开辟了一个话题空间,这是一个令人重新感受到希望的开始。
观众心之所向,是接下来能有立意更清晰、角度更深入、边界更宽广的女性节目出现,而不是为了蹭热度,跟风打造一个《逻辑悬浮的哥哥》,这只会让本就噪音颇多的女性话题讨论,被抢了好不容易才拿到的小小C位。
“女人是可以帮助女人的。”/《乘风破浪的姐姐》
哥哥们个人可能不欠姐姐们什么,但承认自己作为现有体制受益者这一事实,需要的不过只是一点点换位思考而已。它甚至不要求你因此感到些许不安,只是希望你不要因此自得、自大甚至自怜,而已。
所以那些想要获得更多舞台的哥哥们,以及想要给哥哥们更多舞台的人,请你们先往后稍稍,允许我们矫枉过正一下,把本该属于姐姐们的舞台,先还给她们再说。
本文来自公众号:新周刊(ID:new-weekly),作者:易米三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