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7-02 21:20

每打出这个字一次,你的情绪就贬值一次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inkedIn(ID:LinkedIn-China),作者:Simon


当你给自己的朋友转发一条好笑的内容,他回复了你一句“哈哈”,你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也许他觉得好笑,可是他为什么如此吝啬自己的“哈”字?又或许他一点也不觉得好笑,只是碍于情面不得不敷衍我一下?”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只有一大串的“哈哈哈哈哈哈哈……”才能表示真的好笑。


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个段子:



以前微博有字数限制,如果有一大串转发人,每个人都“哈”很多的话,后面的人就会无法“撞车”,要删掉一些前面的“哈”才能符合字数限制。


其实也不只是“哈”这个梗,现如今,我们每天的情绪都在经受各种各样信息的撩拨,而“通哈膨胀”只不过是“情绪通胀”的表象之一。


一、情绪越来越不值钱?你的心理阈值更高了


认真学习过高中政治课的同学应该都知道通货膨胀大概是个什么东西。


通货膨胀,是造成一国货币贬值的物价上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用来代指某物的泛滥或贬值。在经济学上,通货膨胀的最直接原因就是货币超发了。


当我们要更用力、更夸张地去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时,情绪似乎也悄然贬值了。货币太多引起通货膨胀,情绪通胀了,原因又在哪里呢?


让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一放。


有人说,现实和网络的情绪换算至少是1:100,你永远不知道坐在你对面那个面无表情的人是不是正在手机上发送“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除了各种让你“笑到头掉”的段子,还有各种让人或拍案叫绝,或惊心动魄,或脸红心跳的内容,它们仿佛一块块网络暗礁,等候着每一个热爱网上冲浪的朋友迎头撞上。



夫人已经被xxx三天了.jpg


惊心动魄.jpg


脸红心跳.jpg


媒介技术发展了,人们每天接触到的娱乐内容,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多得多。微博、微信、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等应用都在铆足了劲地争抢注意力。


根据极光大数据2019年移动互联网行业数据研究报告,去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就已经达到11.34亿,移动网民人均安装app总量达到56款,人均app每日使用时长4.7小时。


流量时代,注意力就是财富。在这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混战中,如何更有效地撩拨用户的情绪,成为了各方的必修课。娱乐内容的娱乐性日益提高,也渐渐拔高了观众的心理阈值。


回顾近几年互联网媒体的发展,从博客到微博、朋友圈,从文章到条漫再到短视频。


旧的娱乐形式消亡,并不是因为内容生产者生产不出好的内容了,而是因为更加冲击娱乐新高度的形式,培养出了新一批心理阈值更高的用户。对于这些用户来说,旧的形式索然无味。


然而心理阈值更高了,并不代表大家对平淡的事物就无感了。恰恰相反,我们的喜怒哀乐更加汹涌澎湃,你永远也不知道明天会有一个什么看似不起眼的话题,在网上掀起滔天巨浪。


还记得张文宏那句“不要喝白粥”吗?张医生的观点甫一抛出,迅速激起众多网友的批判欲。


“不尊重传统文化!根本不懂中国人的饮食!”


“庸医一个。”


这些看得让人血压升高的帽子一顶一顶砸向张医生。仅#张文宏称早餐不许吃粥这一微博话题就有高达1.1亿的阅读量。


所幸后来更多理性的声音,从科学分析的角度去讨论、支持张医生的观点。我只想说张医生的心态是真的好啊!


另一位的遭遇就更让人有种莫名其妙之感。作为网红时代的鼻祖级人物papi酱,因为母亲节发了一张略显憔悴的照片,以及儿子随父姓这件事,被挂上了热搜。


“强奴劲驴,有什么问题吗?除非她老公也给了她两千万。”


“明明这么一个独立优秀的女性,走上了驴的道路。”


Hello?有事吗各位?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讨论空间变得如此丑陋和暴戾?高兴了要送上突破宇宙极限的螺旋彩虹屁,不高兴了恨不得用最不堪的文字去攻击、刺痛他人。


当你日渐习惯更“爽“更刺激的内容时,你的兴奋点越来越高,你平常的情绪波动也随之越来越激烈,只是沉浸在快意恩仇中的你毫无知觉罢了。


情绪通胀的原因,现在你有眉目了吗?


二、无限夸张的日常用语,反映表达多样化的缺失


各种各样的情绪多了,可是我们却越来越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了。


用精妙的修辞表达自己的情绪,在今天似乎是一件有点困难的事。


好笑的东西就用“哈哈哈”,一个“?”就可以表达困惑、质疑、惊讶,称赞欣赏戏谑一句“那是真的”就完事了。


越发趋于简单化、口语化的表达,不知不觉间侵占了了我们生活的大部分时间。


曾经有一个段子说:“读书和不读书的差别,就是看到美景的时候,别人会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你只会说,卧槽,牛逼!”


彼时的调笑,现在在多少人身上成了真呢?


可能会有很多人会不服气,说我们平时只是休闲搞笑图一乐,哪里用的到那么多正儿八经的表达?真的需要文雅的时候,咱也能上!


真的吗?我不信。



准确、优雅地表达自己,生动地形容身处的世界,这是一种需要锻炼才能掌握、维持的能力。


长期沉浸在简单的日常表达中,其实反应出的是表达多样性的缺失,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作为一个人群整体的表达能力,退化了。


表达,也是一种需要坚持锻炼才能保持的技能,当你的生活全部被简单化口语化的言语占据,那你就很难再拾起复杂高级的表达了。


有时候看到脱口秀演员或者段子手们妙语连珠,说没有一点点羡慕是不可能的。可能有人会说,这需要天分啊,不是谁都有这个天分想出种种精妙表达的。


香港导演王晶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说他年轻的时候当编剧写剧本,每天任务特别多,如果只靠灵感来写作那永远也写不完,只能逼迫自己学会在没有灵感的情况下也能写。


他说,什么叫专业?专业就是有灵感时你能写出99分的作品,没灵感的时候你也能写出80分的作品。


王晶的作品水平参差不齐暂且不提,但至少他的观点还是很有学习意义的。用更精准、更精巧的方式去表达自我这件事上,练习,比灵感更重要。


并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张口就来的脱口秀大师,不过我们依然可以尝试去准确优雅地表述一件事情,描述一样事物,传递自己的情绪,而不总是下意识地拿起最浅薄的表达,一笑了之。


三、你有多久没有停下来,听一听内心的声音了?


被段子逗笑的人多了,被杠精气到的人多了,对生活的和未来感到迷茫的人也多了。在被外界的情绪浪潮一遍遍冲刷过后,我们却不敢再面对安静时刻的自我。


喜怒哀惧这样的情绪,正是人与冷冰冰的机器之间的最重要的区别。但现如今,我们的种种情绪更像是被外界强塞进脑海中的,而不是自己心中孕育的。


浏览翻看各种信息时,常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上一秒我还在因为一个耍宝视频发出惊天爆笑,下一秒又看到一个令人愤慨的社会新闻,再下一条可能又是可爱到冒泡的萌猫萌犬……



我突然从当时所处的情境下跳脱出来,像一个旁观者观察自己:各种夺人眼球的内容像吊在骡子眼前的胡萝卜,看似是骡子自己在主动前进,可是真正控制骡子前进方向的是那根胡萝卜。


没错,我就是那头骡子。


我们的种种喜怒哀乐,都是由我们看到的内容调动的,内容的生产者希望我们涌起什么样的情绪,我们就如指臂使地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我”在哪里?“我”的感受又在哪里?


在线上日益膨胀的情绪体验,逐渐压倒了我们对于内心真实情绪的探知。当我们越来越少地去体察自我内心的细微浪花,我们也就越来越不知道怎样去体察。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生活和未来感到迷茫,很多人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甚至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想的,看来,忘记如何感受“我”的存在的人,不止我一个。


四、意识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拯救越来越沉默的我们


说了这么多,难道我们要抛弃掉所有的线上活动吗?


此刻正端着手机的你笑了,这根本不可能嘛!确实如此,而且也没有必要。


但是,当你察觉的情绪通胀正在你的身边悄然发生时,要做到心中有数。洞悉了背后的机理,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做一点自我调整。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简单实用的小技巧。


1、我们可以定时给自己找一小段安静的时光,用“自言自语”的方式和自己对话。也可以把自己抽离,用旁观者的视角去观察自己每一缕细微的情绪如何升起,又如何消散。


当你真的开始练习,可能会发现原来情绪不是那么好捕捉的。人的情绪瞬息万变,哪怕是你自己,想要了解自己的情绪,也是需要一定练习才能做到的。


2、我们还可以为自己建立一个专属歌单。把自己喜欢的可以排忧解闷的歌曲收集起来创建为一个歌单,状态不对的时候拿出来听一听。


很多音乐都可以给大脑带来积极的影响,但是也要注意定期更新,以免负面情绪沾染到歌曲上。


3、运用专注式呼吸法寻求平静。呼吸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但是配合一些有意识进行的动作和想法,就可以达到抚平心境的作用。


具体做法只需要坐在舒服的椅子上,放松肩颈挺直后背,闭上眼睛,缓慢深呼吸,想象自己把压力呼出,把能量吸入,只需三到五分钟,你就能感受到由内而外的平静。


4、运动起来!当你投入运动,一方面斩断了你和嘈杂信息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运动会刺激多巴胺的分泌,让你在保持健康的同时收获内心的平静与喜悦,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除了上述的技巧,还有很多成熟实用的方法,可以帮你梳理被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冲昏的头脑,选择自己喜欢的就好。


五、写在最后


短视频已经成为当下最常见的媒介手段了,未来还会有什么更新鲜、更刺激的娱乐方式吗?我相信一定会有的,只是无人能够预料。


泛娱乐化的大环境是个人很难改变的,适应、享受当下的文化娱乐内容,其实也无可厚非。


只是当情绪因为外界种种翻涌不安时,当杂念四起迷茫不定时,也许可以停下来想一想,有些无谓的情绪是不是太多了些?肆意挥洒自己的喜怒哀乐,是不是太浮躁了些?


礼记有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发生,可以称之为“中”;喜怒哀乐的感情发生了,但都能适中且有节度,可以称之为“和”。


希望在“情绪通胀”的日子里,你能中正平和地做好“情绪理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inkedIn(ID:LinkedIn-China),作者:Simon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