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7-13 22:33
中国买方投顾市场前景几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全球资产配置(ID:SmartGAA),作者:晖晖,编辑:梵梵,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2019 年10月证监会下发《关于做好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顾问业务试点工作的通知》业内翘首以盼的买方投顾业务正式破冰。对国内的这项新业务,绝大多数人都是抱着憧憬和期待,当然其中也不乏泼冷水者。那么中国买方投顾的市场前景到底如何?我们来一探究竟。


一、中国买方投顾推进的行业背景


1. 财富管理市场需求:居民可投资资产增长


伴随着资管新规出台之后,市场无风险收益的下行以及房地产投资进入白银时代,使权益类市场成为投资者寻觅资产保值升值的一个重要途径。


过去十年我国房价的持续快速增长导致家庭总资产中房产占比较高。据2017年数据显示,我国住房资产占家庭总资产比例高达77.7%,而金融资产仅占11.8%。掏空“六个钱包”买房的栗子在现实中并不罕见。较高的房产比例吸收了家庭过多的流动性,挤压了家庭金融资产配置。


数据来源:中国数据来自2017年CHFS,美国数据来自美国消费者金融调查数据SCF


闭着眼睛买房就能增值的时代已经过去,随着房价走平,持有房产的机会成本越来越高。“住房不炒”的倡导,有望将家庭的资产转移到金融资产配置上。与此同时,随着居民可投资资产规模的增长,对财富管理市场的需求不断扩大。


中国居民可投资资产规模从2014年115万亿元增长到2018年192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13.7%。居民财富的持续积累,以及对自身财富管理关注程度的提升,带动财富管理市场的需求。


数据来源:波士顿咨询,贝恩咨询


而当前中国居民资产的投向中,存款和银行理财产品两项资产占据金融资产投向超过60%。随着通胀的不断上行和银行理财刚性兑付的打破,净值型金融资产的占比有望进一步上升。


资产增量与资产配置的结构性变化,催生了专业投顾服务市场的需求。


2. 传统卖方投顾下我国公募行业的怪状


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


基金圈有个怪状:“基金赚钱,基民亏钱”。证监会曾发报告:“截止2017年底,公募基金偏股基金年化收益率平均16.5%,债券基金平均年化收益率7.2%。公募基金行业累计分红1.71万亿。为投资者整体创造了很不错的长期价值。”


按理来说,基民应该也有不错的收益。可是现实却是骨感的,2018年,自投资基金以来有盈利的投资者占比为41.2%。也就是说超过半数以上的基民都是亏损的。基民亏损除了自身原因外,与客户利益不完全一致的卖方投顾也是一大因素。


传统的基金渠道代销,基金公司要为渠道付出昂贵的利益分成。基金的认购费、申购费、销售服务费一般全归渠道端,管理费和赎回费也要与代销机构谈判,谈判结果往往取决于双方实力,实力大的一方拥有定价权。


在这种利益分成下,渠道更关心的是如何把产品卖出去,且更乐于包装推销销售佣金高的产品,至于产品适不适合投资者,投资者能否赚钱,这些都不是他们首要考量的因素。而新基金一般在推广初期给渠道的分成更多,从而成为渠道推销的主打产品。


在牛市时,市场投资情绪高涨,巨大的赚钱效应往往吸引基民加速入市。同时契合市场风格热点主题的产品更容易得到投资者的认可和接受,如前段时间5G、半导体等科技类主题的ETF疯狂发行与吸金。可这时往往是板块的高位,新进基民妥妥地成了接盘侠,高位站岗。于是市场就有了“基金牛市套牢魔咒”,基金新产品发行相对集中在市场顶部区域。


数据来源:wind


传统的销售模式也更在意基金的换手率,投资者多次买卖,渠道可以赚多次的申赎费,于是卖方投顾更倾向于推介客户频繁换基。因而没有在投资上做正确引导,持有人经常频繁通过主观择时进行申赎,这也导致了众多投资人未能在基金投资上获得满意的回报。


基金的投资回报和投资者的投资体验存在较大的反差,市场需要专业投顾的长期投资引导。


居高不下的基金费率


基金公司的产品销售高度依赖第三方渠道。基金公司的产品销售渠道有自营的直销平台和第三方代销平台(银行、券商、互联网机构等)。部分优势代销平台凭借强大的客户或流量资源,具有极高的议价能力,除申购费、销售服务费等传统渠道费用外,还参与管理费的分成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尾随佣金。据统计,2018 年全市场基金公司支付给第三方渠道的客户维护费高达 127.57亿元,占全部管理费收入的 21.0%;2019年上半年客户维护费64.82亿元,占全部管理费收入的21.4%。


数据来自:wind


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费用基本都被转嫁给了基金投资人,这使得投资人购买基金所支付的整体费率居高不下。投资人购买基金需要支付的费用主要包括基金买卖过程中产生的认购费/申购费、赎回费以及直接从基金净值中扣除的管理费和销售服务费。


认购费是基金发行募集期内投资人认购所缴纳的费用,一般认购费率为1.2%。在基金募集期结束后购买基金叫做申购。申购费在主动管理的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中,最为主流的收取比例是1.5%,通常单笔申购的金额越高申购费率越低。赎回费与持有期限挂钩,一般持有期越长赎回时的费用也越低。


随着互联网销售渠道的兴起,这些认购费/申购费都有一定的折扣。如在天天基金网上一些公募基金申购费率降至0.12%。


与申购费和赎回费这种一次性收取的费用不同,基金的管理费嵌套于基金净值中,其费率一般按照基金净资产值的一定比例,从基金资产中提取,每日计提,定期支付,作为给基金管理人的管理报酬。这个看似与基金销售无关的费用,却通过尾随佣金的形式从基金公司返还给基金销售渠道,也承担着一部分基金销售成本。


这部分费用在基金所有类型的费用中占比最高。据统计,在股票型基金中,89.5%的产品收取年化 1.5%的管理费用,58%的指数型基金收取年化0.5%的管理费用,指数增强型基金的管理费介于二者之间,53%的基金该费用为1%。对于偏股混合型基金,91%的产品年化管理费为 1.5%。


在以基金代销渠道为主的销售模式下,目前A股公募基金特别是主动管理型基金的各项销售相关的综合费用率与美国相比处在较高的水平。


3. 券商的财富管理转型迫在眉睫


券商传统经纪业务同质化以及价格战,促使国内佣金率不断下行。券商传统的经纪业务主要是提供基础的通道服务,各大券商之间差别不大。自2013年佣金自由化以来,为了争抢客源,各家券商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券业的佣金率快速下滑,由 2013年的0.082%降至 2018年的0.031%,2019年前三季度行业平均佣金率0.0294%,较上半年万分之 3.01持续小幅下滑,行业佣金率首次跌破万三,而万2.5被视为全行业的“红线”。


数据来自:wind


随着佣金率的下滑,经纪业务在券商的总营收占比也是呈下降趋势。由 2013 年的50%下降至 2019年前三季度的 24%,虽然仍是第二大收入来源,但其收入弹性与贡献度已不可同日而语。


数据来自:wind


显然券商通过提供同质化的交易通道服务收取佣金收入的盈利模式难以为继,需要找到新的业务突破口。而借鉴美国成熟资本市场的经验,“以费代佣”的财富管理业务可作为接力棒。


可是由于监管政策的规定,券商一直无法开展代客理财业务,制约了券商买方投顾业务与财富管理的转型和发展。


二、买方投顾


我国的证券投资咨询行业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在此期间颁布了各类法规。与海外成熟市场类似,我们按照客户类型将投资咨询业务分为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业务和证券投资顾问业务。但在建立该制度初始,由于担忧投资咨询机构利用委托人账户操纵市场或谋私,因此不允许持牌投顾机构开展全权账户委托。这一点明确地写在了《证券法》里。


在市场实践中,这种阉割版的投顾制度处境特别尴尬。投资者与投资顾问之间利益没有保持一致,两者之间非但没有形成联盟关系,反而构成了一条单向食物链,投资者成为猎物。


于是国内的投资咨询行业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具备资源背景和专业能力的持牌机构往往因为找不到盈利模式而无法打开局面;在投顾这一端,由于职业上升发展路径不清晰,有能力的投顾纷纷转向其他岗位。


早在基金投顾试点工作通知之前,由于行业发展的需求与痛点,业内就在不断地呼吁买方投顾制度的出台。


1. 买方投顾 VS卖方投顾


买方投顾模式,是指投资顾问站在客户立场为客户提供理财咨询,理财规划,产品诊断和投资建议的理财模式。


本次的管理型基金投顾业务是指合格金融机构根据与客户协议约定的投资组合策略,代客户作出具体基金投资品种、数量和买卖时机的决策,并代客户执行基金产品申购、赎回、转换等交易申请的业务模式,具有个性化基金组合、代理投资交易、投资顾问费收入 3 个特点。


卖方投顾业务指基金销售机构的投资顾问接受客户委托,按照约定,向客户提供产品投资建议服务,辅助客户作出投资决策的业务模式。投资顾问推荐的产品标的不限于公募基金,还可包括私募基金、信托计划等;推荐标的多为单只产品,而非产品组合。


盈利模式方面,卖方投顾业务以产品代销收入(申购费、销售服务费+部分管理费、赎回费)作为收入来源,收入水平和代销规模挂钩。


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具体来讲,买方投顾与卖方投顾的主要区别在于收费方式不同,而由此带来了角色定位和服务内容的不同。


老话说“拿人钱财,与人消灾”。买方投顾的投资顾问费直接来自投资者,所以买方投顾更多地站在投资者角度,以满足客户的理财需求为核心。


而卖方投顾的收入来自产品代销收入,可以说卖方投顾是个产品推销员,积极地向客户推销自家公司的产品。虽然产品代销收入是投资者购买基金产品成本的一部分,但是这部分收入是由基金公司直接给卖方投顾。这中间业务模式的差异,使得在利益站队上,卖方投顾归到了基金公司一方。于是很容易出现“买的没有卖的精”(投资者利益受损)的情况。



2. 买方投顾有望改善行业痛点


基金相关费率存在较大的下降空间


在买方投顾模式下,基金公司不用再承担基金销售渠道的相关费用,一直被业内诟病的尾随佣金将会消失,无形中降低基金投资者的投资成本。


买方投顾为了投资者利益着想,在同一策略产品的情况下,会为投资者优先选择费率更低的产品,毕竟“省到就是赚到”。


此外随着金融科技的加码 ,人工投顾与智能投顾相结合,规模效应下费用会进一步下降。


从美国买方投顾的发展经验,也可看出基金的平均费率是在持续走低的。根据 ICI 的统 计,自 2000 年以来,美国共同基金的平均费用比率大幅下降。股票型共同基金,平均费率从 2000 年的 0.99%下降到2018 年的 0.55%,几乎拦腰截半。混合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的费率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数据来源:ICI


推动公募基金商业模式变革,从资产管理开始迈向财富管理


国内的公募基金公司主要业务有公募基金业务、专户理财业务、社保及养老金业务等,这些均为资产管理业务,收入的直接来源是基金的管理费。相较银行、券商等其他金融机构,公募基金公司的业务模式及收入来源单一,业绩易受市场行情影响波动性较大。


而基金投顾业务可以丰富基金公司的业务种类,摆脱过去单纯依赖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模式,拓宽收入来源、降低业绩波动,完成从资产管理到财富管理的转型。


通过开展基金投顾业务,基金公司可以积累起规模相对稳定的受托资金,减轻资产管理业务募集资金的压力,降低对于第三方渠道的依赖,节约渠道成本、提升公司盈利。


以美国的富达基金为例,截至 2019 年半年末,其服务的资产总规模为 7.7 万亿美元,而其真正管理的资产规模为 2.9 万亿美元, 可以看到 Fidelity 投顾服务的规模已经高于自己实际管理资产的规模,投顾业务为其业务发展带来了可观的增量。投顾服务的资产规模超过基金公司管理资产规模,这可能也将是我国头部基金公司的发展趋势。


将助券业财富管理转型


买方投顾模式将有效破除券商财富管理转型两大障碍——券商无法代客理财以及缺乏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文化与组织架构,颠覆现有的以销售为导向的模式,并显著加速券商买方投顾业务的发展与财富管理业务的转型升级。


美国券商的投资顾问业务是由传统经纪业务发展演变而来的。从早期的通道服务模式到产品营销模式(即卖方投顾模式)再到开始关注客户需求的理财服务模式,发展到现在的以客户为中心的财富管理模式(买方投顾模式)。根据多元化的客户市场细分,美国券商成功探索出四种财富管理转型模式:美林证券的全面服务型金融顾问(FC)模式、嘉信理财的独立理财顾问模式、爱德华·琼斯的社区经纪商(IR)及Ameritrade的网络经纪商。


国内的券商可根据自身的优势,参照美国投行与经纪商的财富管理转型模式。


三、基金投顾业务试点的进展


自2019 年 10 月,证监会正式下发《关于做好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顾问业务试点工作的通知》以来,截止2020年3月,已有2家基金公司、3家基金公司销售子公司、3家第三方基金销售机构、3家银行、和7家券商获得基金投顾试点资格。具体如下: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下面我们分类别来看下各方的基金投顾业务进展。


1. 业务进展


公募基金:以线上智能投顾为主


前期获得试点资格的部分公募基金已开展了基金投顾业务,以线上智能投顾为主,投顾费率定价存在差异。


华夏财富和嘉实财富,作为基金销售的子公司在全市场优选基金产品。南方基金与第三方销售机构天天基金开展合作,借助其丰富的基金产品资源,实现全市场公募基金产品配置。弊端在于南方基金得给予天天基金一定的渠道分成,致使南方基金的投顾费率相对较高。


各家公司不同产品组合对应不同投顾费率,而整体上各家公司的投顾费率也存在定价差异,南方基金的投顾费率相对较高,华夏基金相对较低,嘉实基金费率居中。基金申购和赎回费均需要投资者承担,而申购费方面各家机构均显示了较大的优惠力度。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第三方基金销售平台


第二批3家第三方基金销售机构中,目前蚂蚁金服已上线基金投顾业务。蚂蚁金服和Vanguard集团独家合作的基金投资顾问服务“帮你投”上线支付宝。“帮你投”是款智能投顾产品,800元起投。根据投资目标,匹配相应的投资策略,并计算出投资12年后模型测算的累计收益率。投顾服务费按每日总资产的0.0014%计算,年化是总资产的0.5%。


资料来源:支付宝“帮你投”


盈米基金早前已布局投顾业务。且慢是盈米基金旗下的个人理财服务平台,目前上线了 4 大类 13 个产品投资组合,由“主理人”(包括盈米基金、基金公司和流量大V等)负责产品投资组合的构建和维护。


盈米基金(且慢)产品投资组合 资料来源:盈米基金


而腾安基金目前还未上线基金投顾业务。其当前的业务模式以代销单只产品(不限于公募基金产品)为主,产品投资组合推荐目前仅涉及以货币增强为目的的货基+债基组合。


券商:投顾队伍打造与TAMP平台布局


券商早早就为转型买方投顾而做准备,这几年来纷纷着力打造投顾团队。自 2010 年以来,证券行业从业人员的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投资顾问数量由 2010 年的3882人增加至2019 年末的 5.37 万人,人员比重由 1.86%大幅增加至16.3%;而营销人员数量由 2010 年的 1.23 万人减少至的890人,人员比重由 5.89%降至仅 0.27%。人员结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印证了行业以费代佣、以卖方销售为导向向买方投顾业务发展的财富管理转型趋势。


注:左轴为人数、右轴为占比  数据来源:中国证券业协会


另外华泰证券收购 AssetMark,抢占 TAMP 平台布局先机。2016 年11 月 2 日,华泰完成对 AssetMarkFinancial Holdings, Inc.的收购,AssetMark 成为其间接控股的下属公司,这是华泰证券的首次海外并购。


过去 5 年中,AssetMark 平台资产规模的年化复合增长率高达 17%,目前为美国 TAMP 供应商平台资产规模排名第三的企业。华泰收购 AssetMark 不仅增强了技术能力,扩大服务半径,更是为了长远的财富管理业务转型考量。


银行


多家银行都在基金投顾业务方面有不少尝试。2016年12月,招商银行摩羯智投上线;2017年11月,工商银行推出智能投顾“AI投”;同年,平安银行在平安口袋银行上线智能投顾,部分银行的投顾业务规模超过了100亿元。银行取得投顾试点资格后,由系统自动运算的在线智能投顾也有望真正落地。 


2. 试点机构各方的优劣势


根据目前政策要求,公募基金投顾资格的准入门槛相对不高,具有资产管理、基金销售资格、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和客户基础的机构均可申请。银行、券商、基金和第三方销售公司均将在买方投顾业务上发力,业务竞争相对激烈。


公募基金投顾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在获客能力、投资能力和服务能力这三个方面。我们来看下各方的优劣势:


基金公司及其销售子公司,在投资端及资产管理能力较强,在产品端过往以自家产品为主,需要开拓产品源。并且在渠道、客户数量、投顾人数,以及财富管理的全方位服务方面存在一定劣势。可考虑与第三方机构进行合作来补齐渠道短板和覆盖全市场基金,如南方基金与天天基金网的合作。


第三方基金销售机构开展投顾业务的最大优势在于其产品端对接全市场基金,个人客户投资者经过过往基金销售业务的积累有较大的基数,但是短板在于资产的投资管理。对于短板的补足与完善,蚂蚁基金与领航集团(Vanguard)合作的做法值得借鉴。


券商在投资能力和服务能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券商长期深耕卖方研究,在资产配置、基金评价筛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投资能力方面优势明显;券商在服务能力方面也具有相对优势,券商在投资顾问方面具有较强的人才储备,部分头部券商已构建了针对投顾的统一服务平台,但券商的获客能力弱于银行。


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银行的优势在于其具有坚实的客户基础,拥有很强的渠道和客户优势,尤其在私人银行业务上积累了大量的高净值客户。商业银行在投顾人员数量也具备有明显优势,但是投顾人员的专业性方面略逊于券商。银行在策略研究方面存在一定短板,因此可考虑同基金公司或券商进行合作,或直接引入具有资产配置、基金评价经验的投研团队,弥补投研能力方面的不足。


各类试点机构的优劣势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四、中国买方投顾发展的挑战


从上述基金投顾试点的进展中,可以看出中国买方投顾目前还是刚起步阶段。在发展中还面临着一些的问题。我们从产品、投顾、监管、客户这几个角度来综合分析,我国买方投顾发展的挑战,相应的也是其突破口。


1. 产品端产品线不够丰富


当前通知要求基金投资组合策略建议的标的应当为公募基金产品或经中国证监会认可的同类产品。


截止2019年年末,我国共有6544只公募基金(其中开放式基金5683只),资产净值合计13.16万亿人民币。从资产规模来看,我国的公募基金以货币基金为主,权益类的及主动管理产品严重不足。以开放式基金为例,2019年,我国的开放式基金以货币市场基金为主,占比高达54%,而更加体现主动管理能力的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占比仅为 24%。


美国的共同基金规模达21.29亿美元。共同基金的结构与中国相反,股票基金占据一半以上的份额,货币基金占比仅有17%。


这种巨大的结构差距,说明我国资管产品供给不足同时产品的创新度较低、产品同质化严重,这直接导致了机构之间竞争手段单一。


数据来源:中国数据来自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美国数据来自ICI


基金产品是资产配置及基金筛选策略的载体。可供选择的基金产品越丰富,投资组合实现高收益的可能性越大。


海外知名的资产管理公司如贝莱德、先锋、富达等,其产品线均能够做到对不同资产及地区的全覆盖。全覆盖产品线能一定程度上对冲资产风险和宏观风险,使得组合资产的风险收益率更为均衡。


全覆盖产品线可以极大地支持基金投顾业务的发展。可目前国内公募基金产品量质及多样化都不足,这需要基金公司加大产品开发力度。


2. 投顾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我国投顾人员暂时只能提供相对基础的服务,而无法提供多样化、差异化的增值服务。大部分的投顾人员是由过去的卖方投顾人员转化而来的,其专业能力以及教育程度都亟待提升。


投顾人员是买方投顾业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投顾一端连接着有实际需求的客户,另一端连接着有产品输出能力的各类金融机构。成熟的投资顾问不仅要了解客户当前的年龄特征、收入水平、风险偏好和投资经验,还得长期观察客户的家庭关系、工作情况与兴趣爱好的变化,综合研究后为投资者实现不同的生活目标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解决方案。投顾与不同金融机构的沟通交流也可促进各金融领域产品设计理念的更新和完善。


国内的金融机构要不断通过学历、资质认证、强化有关“资产配置”的技能培训和末位淘汰等手段提升投顾队伍整体的专业度。同时要留住优秀的投顾人才,需要建立合理的薪酬与晋升体系。


国外投行财富管理团队对投顾人员素质要求高。瑞银的投顾团队(CIO)不仅有研究金融市场的行为金融学专家,为客户贴身服务的资产配置专家还有专业的团队建设专家,可以全方位专业化的提供各种服务。同时,瑞银要求其投顾人员必须拥有4年以上专业经验并且必须是优秀大学/商学院的MBA学位。摩根士丹利也有一套完备的投顾人员的选拨、培训、考核和晋升的流程。这些都值得国内金融机构参考。


摩根士丹利财务顾问资质、培训及业务流程  资料来自:摩根士丹利官网;国泰君安证券整理


3. 监管政策节奏难以预期


如果问什么是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牌照毋庸置疑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大家对于监管允许的业务、资质总是有无限的遐想,从历史经验来看,确实也是这样。


金融行业是属于高度监管的行业。业务的界定,牌照的发放对于从业机构都至关重要。虽然当前监管的方向是明确的,但是整个买方投顾业务政策推进的节奏,投顾牌照发放的节奏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的。


国内监管和美国监管体系存在差异,美国是功能监管,涉及资管的业务都隶属 SEC,国内目前是证监会及银保监会分业监管。


当前美国投顾业务的阵营中包括大型资产管理公司(富达投资、先锋基金)、综合性券商(摩根士丹利)、互联网券商(嘉信理财)、私人银行以及独立财务投顾等多类机构。


且美国投顾业务的范畴更宽泛,包括投资建议服务、资产管理服务和理财规划服务。2010 年,美国SEC又将对冲基金以及私募股权基金纳入到监管体系之下,投资顾问的内涵在不断地外延。截至2020年3月2日,美国SEC注册投顾家数超过1.3万家。


资料来源:SEC


国内在监管上更为审慎,可买方投顾的蓬勃发展,绕不开监管的放开。当然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以当前的国情来讲需要循序渐进。


4. 投资者教育


国内投资者教育是个老生常谈又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的事情。在持久而系统的投资者教育过程中,投顾可以与客户建立稳固的信任关系。投资者教育是金融产品销售中的类公共服务产品。可是,以往卖方投顾在利益的驱使下往往不愿意花时间去充分了解客户的投资目标,更不舍得进行持续的投教工作。


据调查,国内一半以上的投资者有自主投资的习惯。现在要怎么让投资者相信投顾的服务而不是自己的操作?人往往会过度自信,特别是已经有一定资产规模的人士,他们更相信自己的所谓眼光,而不是“各方面实力”都不如自己的投顾。


再加上过往的行业乱象,投资者不佳的投资体验,更是对投顾嗤之以鼻。而今对投顾服务又要从历史的免费到付费,若投顾不能提供有价值的服务,那么投资者对提供投顾服务的机构将难以信任。


基金投顾需要引导投资者进行组合化、长期化投资,规避频繁错误交易所带来的损失,从而提升其投资收益和投资体验。


这些都需要时间去慢慢潜移默化,要用不断积累的案例和业绩来向投资者证明投顾的专业度,取得投资者的认可。投资是一辈子的事,需要建立信任,长期维系。


写在最后


近几年来,陆港通、A股入摩入富、科创板设立、创业板改革等等,都在促进国内资本市场与国际接轨。在引导市场投资结构从散户向机构转化,在引导存量以固收资产为主的理财资金向长期股权类资金转化,这些都指向了同一个目标:让我国的资本市场做大做强。


而基金投顾试点的推进,将开启我国财富管理的大时代。有望培育出航母级的券商龙头或基金龙头。投顾业务的潜在市场是巨大的,但是发展尚需要用时间去培育空间。


买方投顾的推进发展符合多方利益,目前只是在试水阶段,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但同时也有美国买方投顾业务成熟的模式可借鉴。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现状:“前途是光明的,但道阻且长”。在天时地利下,更需要人合即需要券业资管人士通力合作共举财富管理大业。


参考资料:

1. 《国金证券-公募基金投顾业务专题分析报告:美国基金投顾业务研究及境内投顾业务发展研究》;

2. 《招商证券:基金投顾业务政策梳理及业务开展建议》;

3. 《中银国际券业财富管理专题之一:买方投顾梦寥廓,财管转型尽朝晖》;

4. 《国泰君安基金研究:从美国经验看投顾试点将为我国公募基金行业带来的变革》;

5. 《方正证券证券行业专题报告:券商基金投顾业务,财富管理再升级》;

6. 《中国式投顾制度的困境与出路》,作者莽叔。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全球资产配置(ID:SmartGAA),作者:晖晖,编辑:梵梵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