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YouCore(ID:YouCore),作者:王世民(深圳尔雅总裁、YouCore创始人),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我最近指导了一位刚晋升管理岗的新手,她今年晋升后带了一个五人的小团队。
因为刚晋升上来,因此她非常用心,对团队里的每个人都很关心。
团队里不管谁碰到问题,她都会尽心帮他们处理,有时如果问题紧急,她还会直接动手帮忙解决了。
不仅如此,她还尽力不让团队成员加班,基本下班时间一到,团队成员就都可以走了。
公司是要求每天上交日报的,有的同事因为赶着下班,日报交得急,有时格式有点问题、有时数据有点问题,她会自己留下来加班,帮这些同事一一修改后再提交给公司。
这么带团队半年后,正好赶上公司的半年度考评。
考评前她挺自信的,觉得自己将团队照顾得这么好,团队管理分肯定不会低。
但7月底考评结果出来后,她傻眼了,竟然不及格,特别是下属反馈这一项得分最低。
她找我时很激动,觉得自己带的这五个人人品太差了,自己这么拼死拼活地照顾他们,竟然给自己打这么低的分数。
事实上,不是这五个人的人品低,而是她“母爱”泛滥的作风,让团队成员失去了自我成长的满足感,自然对她管理水平的直观感知就不高了。
这就是因为不懂人性造成的管理问题。
那在团队管理中,还有哪些值得我们留意的人性,以避免踩坑呢?
你可以优先关注以下五点。
一、维持自尊
西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与享受美食、性爱、喝酒或拿到薪水相比,我们更喜欢的竟然是提升自己的自尊。
这个研究,跟中国的一句俗语“死要面子活受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说明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自尊都是人打心底想要维持的东西。
因此,一旦自尊受到威胁,人就会产生各种应激反应。
布什曼和鲍迈斯特(Bushman & Baumeister)做过一个实验。
他们让大学生志愿者分别书写一段话,之后这些志愿者会得到一些讽刺性的评价,比如“这是我所见过的最烂的文章!”。
受到讽刺的自愿者就会倾向于攻击这些批评的人,一些高自尊的人甚至会用言语辱骂那些批评他们的人。
既然每个人都会极力维持自己的自尊,那我们在管理中就千万别对他人采用说教的形式了。
我们之所以对说教反感(哪怕我们知道对方讲的道理都是对的),根本原因在于说教这个行为本身就包含了居高临下的潜台词,对我们的自尊形成了威胁。
只要你采用了说教的形式,就会无端激起下属的反感,有理都会变得无理,你自己也会有好心被当做驴肝肺的郁闷。
我们在指导下属时,要更多采用讲故事的形式。
故事比说教更能将你的意思传递给下属,而且他还不会有丝毫反感。
为什么故事会有这么神奇的作用呢?
因为故事有两个价值:
1)引发共情
人都有将自己置于他人处境的能力,也就是“移情能力”,因此人在听故事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把自己代入到故事角色的位置,从而潜意识里就接受了故事所讲的道理。
2)绕过心理防线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套天生的心理防御机制,当聊天的话题切到自己身上,这个防御机制就会咯噔一下启动,特别是遇到说教时,这个防御机制会更强大。
而故事则可以很好地绕过心理防线,当下属听到最后觉得跟自己有关时,他已经接受故事里的道理了。
二、霍桑效应
1924年11月,哈佛大学心理专家梅奥带领研究小组进驻西屋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
他们的初衷是探讨一系列控制条件(薪水、车间照明度、湿度、休息间隔等)对员工工作表现的影响,试图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于是他们选取了6名继电器车间的女工作为观察对象,在改变照明、休息间隔、工资福利等外部因素后,他们发现这6名女工的生产率有了很大提升。
但诡异的是,他们将同样的外部因素应用在其它工人身上时(这些工人未被告知参与试验),劳动生产率并无变化。
为了找到其中的原因,他们在约两年的时间内找工人谈话两万余人次,耐心听取工人对管理的意见和抱怨,让他们尽情地宣泄出来。
意料之外的情况发生了,谈话后霍桑工厂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这个实验里出现的两种奇妙现象,就被称作“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为我们揭示了两个很有趣的人性:
1)只要意识到被外部关注,我们就会刻意改变一些行为
当6名女工被抽选出来成为一组时,她们就意识到自己是特别的,是受到关注的。
这种被需要、被关注的感觉,会让她们加倍努力工作,以证明自己是优秀的,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几乎都被忽略了。
因此,我们在做管理时,不能让下属或团队成员觉得自己没有被关注到,而是要通过一定的言行让他们意识到你很关注和在意他们。
这么做之后,即使你没空看他们的具体工作内容,他们也会工作得不错。
2)宣泄后,人的工作效率更高
个体的情绪通过吐槽抱怨等得到发泄后,工作效率能够极大地提高。这也是为何霍桑效应有时又被称作“宣泄效应”的原因。
因此,我们在做管理时,不能压制着不让下属或团队成员说话,这样只会让他们的工作效率越来越低。
恰恰相反的是,我们要创造一些渠道,让员工将不满、牢骚、抱怨适时发泄出来,像华为用于让员工吐槽、投诉的“心声社区”就是一个很好的管理实践。
三、不珍惜轻易得到的
我儿子刚上幼儿园小班时,第一个月就拿了一张“礼仪小标兵”的奖状回来。
这可把全家乐坏了,一家人围着奖状,将短短两行字念了又念,恨不得将每个字都给背下来。
第二天,孩子妈正准备跟小区里的其他家长显摆呢,却发现个个小朋友都有奖状,有的是“阳光宝贝”、有的是“做操小能手”。
回来一说,大家立马觉得这个“礼仪小标兵”的奖状看起来没啥吸引力了。
后来,小家伙隔三差五地就往家里带各种奖状,比如“文明小天使”、“投篮小能手”、“最有潜力选手”等等。
一年多下来,家里帮他收藏的幼儿园奖状超过了20张,我们都麻木了。
小家伙自己也不当回事,每次都是留在书包里,从不主动拿出来,等我们收拾书包翻出一张奖状时,问他“又拿奖状啦?”,他才一脸淡然地回复“是呀”。
但有一次就不同了,小家伙一回家就吵吵嚷嚷地要我们看他手里拽着的一张画,上面画了一个大章鱼,线条歪歪扭扭的,颜色也是五花八门,还一定要我们给他贴起来。
原来这是他在绘画班上涂了20多分钟才画好的一张画,虽然画风非常“抽象”,但他自己却爱惜得不得了。
为何我儿子会对幼儿园的奖状毫不珍惜,却将自己涂得一塌糊涂的一张画当个宝呢?
原因是人不珍惜轻易得到的东西,对努力后得到的反而会更珍惜。
幼儿园的奖状没付出任何努力就得到了,就连他很不喜欢、一上课就跟木桩似的站着不动的篮球班,结束时都给他发了一张“投篮小能手”的奖状,他自然就不会将奖状当一回事了。
因此,在管理中我们表扬和奖励别人时,要避开下面两个误区:
1)不能泛滥
尽量不要将奖励做成普天同照奖,人人都有的奖励跟没奖励几乎就没啥区别了。
跟给每个人都发10000元相比,只给一人发6000元、其他人发2000元,拿到6000元的这个人感受到的激励感反而会更强,虽然他少拿了4000元。
2)不能轻而易举
表扬和奖励不能轻而易举地给,一定要是对方付出了努力或取得了成果后再给,否则表扬和奖励就失去该有的作用了。
四、偏好自主行动
我妈是一个又犟又保守的人。
前些年,微信已经挺普及的了,我就建议她也用起来,一是跟人联系更方便,二是去买菜可以直接扫码,比用现金和信用卡方便多了。
但怎么讲她都不愿意用,嫌麻烦。
她说“我没微信也没什么不方便呀。是打个电话找不到人?还是买个菜我拿现金他们不卖我?”
于是只能不了了之。
后来没隔多久,我家小孩出生了,外婆经常会拍小孩视频给老家的亲朋好友发回去,而她只能电话说“小孩可好玩了”,别人让她发个照片都没办法。
这下她坐不住了,主动要求安装微信,自己戴着老花镜一点点地学着如何发视频、发图片、发语音。
买菜用微信支付的事也就自然解决了。
我妈在微信这件事上截然不同的表现,就很好地体现了自我决定理论。
这个著名的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德西(Deci Edward L.)和瑞安(Ryan Richard M.)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它认为:
个体有一种天性,想凭自己的意愿来行动,做一件事是因为想做,而不是不得不做。
也就是说,我们做一件事情,如果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而是受到外界压力不得不做的时候,我们就会缺乏内在动机,很难有动力用心去做或长期坚持。
因此,在往下布置任务时,如果你想下属或团队成员更积极、更有主观能动性,就要营造出一种是他自己主动想做而不是你逼迫去做的氛围。
我给你举两个具体的做法参考下:
1)引导对方自己得出结论
比如,你想安排新婚不久的女同事出一趟远差。
你就可以先跟她讨论下“婚后如何保持恋爱时的新鲜感”,引导她得出“小别胜新婚”的共识,然后再布置任务:“真巧,现在就有一个‘小别’出差的机会,要留给你不?”
这样对方就会觉得这个出差是自己想去的,而不是你逼迫的了。
2)给对方选择权
如果在布置任务时有一定的调配空间,你还可以将几个人一起叫过来,让他们自己选择各自想做的任务。
这么做,他们会觉得任务是自己想做的,而不是你硬性分派的。
五、厌恶失去
问你一个小问题:
如果用抛硬币来打赌。背面的话,你会输掉1000元,正面的话,你会赢得1500元。
你会跟我玩这个游戏吗?
尽管这个游戏对你是更有利的,因为你赢了之后的收益铁定比你可能遭受的亏损小,但你还是很可能会拒绝这个游戏,而且大多数人都会拒绝。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失去1000元的恐惧远比得到1500元的期待更强烈。
这就是人类在进化中形成的又一个天性:“害怕失去已有的”更甚于“期待得到更多的”。因为将各种威胁当成“危”而不是“机”的有机体,存活和繁殖的概率更大。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和他的研究伙伴阿莫斯·特沃斯基将观察到的这种现象,称之为“损失厌恶”。
因此,在管理上,我们如果想让下属或团队成员迸发出更强的动力,强调会失去什么有时比憧憬得到什么更有效果。
比如激励下属完成本月的KPI,有两种不同的做法:
① 告诉他,这个月KPI完成的话会奖励5000元。
② 将5000元先发给他,再告诉他如果月底KPI没完成的话会罚5000元。
第二种做法的激励效果会远远好过第一种,你有兴趣可以尝试下。
这种利用“损失厌恶”来驱动他人的做法,你还可以用在更多场合里。比如:
① 你可以让对方先交500元,告诉他完不成本月任务的话就扣除,完成得好的话额外有奖励。
这个做法,我们YouCore广泛应用在每个月的契约金运动打卡,以及训练营和私教跟进中。
效果特别好,目标达成率至少能提高到90%。
② 邀请人跟你一起创业,对方犹豫的话,你可以说“如果创业失败的话,我承诺退回你所有的投资。”
这种说法,比你跟对方许诺创业成功可以赚多少钱,更能打动对方。
六、小结
管理的对象是人。
如果你能透彻地认知种种的人性,并善加运用的话,哪怕你没听过任何商学院的课、没看过任何管理书籍,你的管理水平也一定不会低。
反之,如果你对人性认知不清,你刷再多商学院的课、看再多管理的书籍,管理水平也高不了,甚至会因为不同管理理论的生搬硬套、张冠李戴将团队带得更差。
不少小微企业的老板,上了商学院的课后,兴冲冲地回来公司盲目推行所谓的科学管理,反而将公司搞垮的例子比比皆是,核心的原因就是没认清什么样的管理方法适用于怎样的人性。
这篇文章里,我给你举了五种在管理中经常被加以利用的人性:
1. 维持自尊
2. 霍桑效应(被关注后会刻意改变、宣泄后工作效率更高)
3. 不珍惜轻易得到的
4. 偏好自主行动
5. 厌恶失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YouCore(ID:YouCore),作者:王世民(深圳尔雅总裁、YouCore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