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SaaS白夜行(ID:SaaSKnight),作者:吴昊,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一、舶来品:SaaS 1.0
1. 业内一致的困惑
和众多中国的SaaS创业者一样,我也在困惑,为什么美国的SaaS发展那么快?而中国SaaS企业从2014年开始就不断获得巨额投资,能说得上商业成功的却凤毛麟角?
具体说到CRM,Salesforce以此为中心,画出几个大圈儿,在7月12日市值(1792亿美元)超过ORACLE成为全球第二大软件公司。
说到企业总量、对销售的重视,中国市场应该不输美国市场。如果头部CRM公司一年营收做不到100亿美元,起码能做到100亿人民币?
但事实是,中国CRM市场中的3家头部公司,加起来也做不到10亿人民币。这直接是数量级的差异了。
对此我一直都很迷惑,中国号称有4000万企业,活跃经营的起码1000万家吧?大部分企业都有销售代表吧?为什么一年买SaaS CRM的企业连千分之一都不到呢?
直到今年我才想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儿。
2. 国内市场商业不成熟,缺刚需
表面看,CRM是提高销售管理效率的工具。但实际上,它隐藏了一个外部合规的需求。在欧美的销售公司里,记录下销售过程,是一个合规需求。如果未来有人质疑这笔交易中有行贿等违规行为,有每个环节的历史记录,对采购者、销售代表及其公司都是重要的保护。
这一点在Salesforce的官网上不会讲;我问在Salesforce工作的朋友,他们内部也没有直接这么说。但当我说出这个“隐藏”的刚需时,他们也觉得有道理。
就像我在法资企业工作时,上级对下级的礼貌和尊重、男同事对女同事的礼让、开会要用英文讲话(照顾不会法文的与会者)……这些隐藏的规则是不会写在公司制度里的。
我判断,这类商业成熟的市场上的合规需求,已经潜移默化地隐藏在每个商业行为的底层逻辑里,表面上没说、我们从外部也看不出来,但却对CRM的销售起到决定性作用。
而在中国,大部分行业里显然还没有这个CRM外部合规需求。如何证明这一点?
我恰好接触到一个反例:近3年医药行业CRM的发展情况。
由于3年前开始的两票制,以及医药代表与医生间的关系逐渐放到桌面上,医药行业对流通环节销售系统的需求逐渐上升。对应可以看到这个领域里的SaaS公司业绩高速增长,其代表是我为其咨询服务的上海软素科技。
表面上我们看到公司业绩增速非常快,而从内部看,客户需求增速更加快!甚至仍然是在医药销售流通领域,还产生了很多新的“在线化”需求,软素这两年也为此打造了新的产品满足新需求。
同时由于软素作为中国高科技企业已经拿到世界医药500强中的70多个Logo,在这类倒三角市场从上向下发展的优势也非常巨大,在产品技术积累上、品牌上都有护城河效应和聚集效应。
可以预见,未来有合规需求的医药领域SaaS会有大的发展。
与此同时,2018、2019这两年中,部分行业的通用SaaS CRM公司的营收增速则远不及医药SaaS CRM的发展速度。
“外部的合规要求”体现了商业的成熟。
从IT采购决策流程、续费付款流程等方面分析,国内外SaaS企业面对的情况确实差别很大;但我认为:根本还是在产品上,客户侧缺乏对一个品类的刚需,这个品类的SaaS企业发展当然会遇到障碍。
3. 中大客户需求不一致
国内营收过亿的SaaS企业CEO我大多都交流过。其中大部分是服务中大客户的。可以说,我们在产品边界的问题上非常痛苦。
本来打磨了5年的产品在一定数量的业务场景已经完成闭环。但今天Sales带来大客户A有几个新需求、明天大客户B又有几个没想到的新需求……我看好多公司CEO、CTO、产品负责人的重点工作就是不断地调整待开发功能的顺序。
有时候我(作为非目标客户)听完产品介绍,真心觉得很完备了。但他们到市场上,还是会面临新需求的挑战。
有的时候大量需求是超越了产品边界的,例如你是一个卖CRM的,客户就是要一套进销存……
那些做PaaS超过3年的SaaS企业,产品里自定义的对象、自定义流程的BPM、自定义报表的BI、自定义的页面……什么都有了,但客户的多个部门业务及流程完全不同,统计报表却需要一致反映,你还得增加“同时支持多业务类型”的复杂能力。
这些需求是假需求吗?也不是。我分析其中很多确实是大客户需要的。没这个功能,客户的业务运作就会有堵点、或者是操作很费力。
原因当然还是国内的企业发展很快、组织和流程快速变化后还没有成熟,同时各个行业也缺乏业务及管理指导标准。在战术层面如何应对,我在系列文章中也都说到过,详见文末链接。
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更多是战略层面的话题,这个问题我们带到下文探讨应对方法。
4. SaaS与OP部署软件相比价格优势并不明显
为了写这个有纪念意义的第100篇,我重新读了一遍Salesforce创始人Marc Benioff于2010年发表的著作《云攻略(Behind the Cloud)》。
我们看看在1990年代,Salesforce面临的市场机会——200人的团队购买一套Siebel CRM需要的成本(“低端版本”):
项目 | 费用 |
授权License($1500/人) | 30万 |
服务支持 | 5.4万 |
定制和咨询服务 | 120万 |
购买基本硬件 | 38.5万 |
运维管理 | 10万 |
培训使用人员 | 3万 |
合计 | $206万 |
而购买SF CRM,每人月50美元,200人只需要:$1万/月,一年$12万。
首年费用有17倍的价格差异!即便不算Siebel的定制费用120万,也有7倍的差别!
回过头来看看中国市场上,你的SaaS产品面对传统部署(On Premise)软件的价格有多大优势?我常见的是SaaS产品一年的服务费是OP软件买断价格的1/3。这个价格也真不能少了,否则LTV(客户生命周期价值总价值)远远小于3倍的CAC(获客成本),SaaS商业模式难以跑通。
如果面对“小软件作坊”这样的竞争对手,对方不仅可以做定制开发,其报价可能比我们SaaS公司还要更低!
这就是中美软件市场的巨大差异。OP软件时代里,市场上的头部客户被ORACLE、SAP、微软等国际厂商拿走,余下的市场里用友、金蝶等本土企业并不能拿到利润丰厚的部分,价格也没有卖起来。
都说后浪强,谁知道没有前浪的基础,后浪也翻不起来?
5. SaaS 1.0——舶来品的特点
正在我写这一段的早晨,打开手机发现Salesforce的股价一夜之间涨了26%,原因是2020年Q2季报公布的业绩大涨、入选道琼斯指数。从西方看SaaS的趋势不可阻挡,但在我看来SaaS 1.0作为“舶来品”在中国尚未有明确的爆发时间点。
我们看看西方SaaS的特点:
很大部分是我说的通用工具SaaS:无论是领头羊Salesforce,还是后面的这些百亿市值公司(ServiceNow、Zendesk……)产品以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效率为主,交付轻快(相对OP软件)、市场复制能力强。
相对传统OP部署软件,价格优势明显(如上文所述)。
SaaS产品品类繁多,各自有自己的优势领域,不常见恶性的同质化竞争和无底线价格战。
SaaS公司自己的内部管理很成熟,从市场到线索、线索到现金、客户成功的管理都已经有完整套路。
续费率奇高:Logo续约率普遍在80~90%以上,金额续费率平均超过105%~110%
营收保持高增速增长。
如果我们列一下国内的同类“通用工具型”SaaS企业,从上面第二项到第四项,一个都不符合:
价格优势不明显,传统软件本身价格就不高,软件作坊的报价更是跳楼价;
同质化竞争:我的感觉是,在美国SaaS公司帮企业省了10万美元,客户愿意付出5万美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