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看理想(ID:ikanlixiang),作者:杨芮,编辑:林蓝,监制:猫爷,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摩天大楼》在一片好评声中完结了。
它的好评不仅仅因为精彩的悬疑铺垫,还因为它真正聚焦了家暴问题。更可贵的是,剧中刻画了女性为了保护爱的人、为了维护正义,所爆发出的智慧和力量,展现出女性之间互相帮助的坚定情谊。
在把女性脸谱化,以及把女性的友谊污名化的影视剧大潮中,《摩天大楼》无疑是一股清流。
《摩天大楼》虽然赚足了悬念和眼泪,但美中不足的是,剧情的发展几乎都由颜永原一人的丧心病狂的行为所推动,而其他主要角色都是好人,他们无论是作伪证、人身囚禁甚至是杀人,都是有充分的动机——爱。
唯独在那个最核心、推动着一切故事发生的颜永原身上,我们看不见任何恶行的动机和原因。
我们看见的,是他几乎满足了人们对于性暴力者的一切恶的想象——长期殴打老婆,猥亵自己的亲儿子,同时还在外面靠诈骗女性获得钱财。
然而,我们完全不知道为什么。他的恶,就如其他人的善一样,似乎是天生的,也是不会被改变的。
其实现实中存在更多比颜永原可怕的性暴力者。
我们能定期从新闻中读到关于男性猥亵、强暴、家暴女性的报道,还常常有男性在公共场域杀害女性的新闻。比如前段时间,河南洛阳嵩县一名男子当街殴打前女友致其死亡,就十分骇人听闻。
《摩天大楼》
这些社会新闻事件和影视作品共同营造出一种“男人天生更暴力”的性别形象,人们也很容易忽略“天生”所背负的结构性问题。在如今的社会图景中,我们经常看到男性担纲暴力的输出角色,却鲜少意识到男性也可能是暴力的吸收者。
因此,如果《摩天大楼》希望唤起大众对现实中性暴力(包括家暴、强奸、猥亵儿童等)的关注,那么把施暴者刻画成没有上下文的魔鬼角色,是没有社会张力的。
如果我们不了解为何颜永原会如此暴力,就无法改变他们,更无法防止更多的颜永原的出现。
没有天生的颜永原,但有可以把任何一个男孩都变成颜永原的人间地狱。
一、当被虐的男孩长大成为施虐的男人
虽然不是每一个受虐的孩子长大都会变成施暴者,但是许多研究都指出,假如一个人儿时受过虐待,那么他长大后的施暴行为大多与儿时的受虐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Tharp et al., 2012)。
《Patrick Melrose》
美国一个对500名大学男生跟踪5年的研究发现(White & Smith, 2004),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男性在大学毕业之前都实施过不同程度的性暴力行为,包括强吻、未经允许的触摸和强奸。这些行为可以追溯到他们儿时的经历:
儿时被猥亵、性侵的男孩,比其他人多出1.6倍的可能施暴;
儿时在看见过家暴的男孩,比其他人多出2.5倍的可能施暴;
儿时收到过家长体罚的男孩,比其他人多出1.9倍的可能施暴;
对于曾在青少年时期试图或者成功实施性暴力的男孩,有37%的可能是儿时遭受过猥亵、性侵、体罚和见证过家暴。
反映这些数字背后的真实故事,比比皆是。
例如,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聚焦》里有一幕,记者发现,原来一直在猥亵男童的神父其实从小就受到其他神职人员强奸。他把猥亵男童的行为看作是正常的游戏行为,而不是为了得到快感的性行为。
神父的罪行当然非常可怕,但这是在后天的环境里习得的。在无法逃离又无法得到其他人帮助的情况下,我们很难期待受到虐待的孩子可以自己打破由受虐者变成施虐者的循环。
但有研究表明,相比于直接的肢体暴力和性侵,儿时遭受的情感虐待可能是让男孩长成为性暴力者的更重要的因素(Berzenski & Yates, 2010)。
对孩子情感上的忽视、打压、控制等等,不仅仅会让孩子出现各种情绪问题,还会影响他们的认知能力。而这些因素都有可能会使得孩子长成无法控制情绪的性暴力者(Zurbriggen et al., 2010)。
《Patrick Melrose》
不过所有这些对儿童的虐待和暴力,无论是肢体的、情感的、还是性,都是共存且无法切割的。
在一个父亲常常殴打母亲的家庭环境中,孩子要怎么免于伤害?就算自己没有被打,但仅仅是目睹双亲殴打的场面,就已经形成了精神创伤。
更重要的是,相比于看见暴力本身,无法帮助被打的母亲,无法改变施暴的父亲,以及无法逃离这样让人恐惧的环境,才是更大的精神折磨。
同样,一个常常遭受到打骂的孩子,怎么可能不同时受到精神的折磨?
在过去的文章中看理想谈过,国内家长通过打骂来控制孩子是极其普遍的现象,普遍到家长甚至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把情感虐待和打压说成是对孩子的鼓励和鞭策。
我们有理由想象,从小受到性侵、殴打,并且长期目睹父亲家暴母亲的颜俊,有相当大的可能“继承”颜永原的习性。
而让他拒绝认同和内化暴力的关键力量,就在于他有爱他、保护他以及理解他的姐姐和叶医生。至少仍然有人在关心他,告诉他这不是他的错。
颜俊不幸又幸运,而同样活在暴力和虐待的阴影下却得不到任何帮助的孩子们,有太多太多。
二、为什么施暴者大多是男性?
根据华南理工大学数据分析与信息可视化研究中心于2018年发布在澎湃的一篇文章所分析,在2011年,淫秽犯罪和暴力犯罪的犯罪者多为男性。
整理:SCUT数据之美;数据:《生命周期研究:性别、年龄与犯罪》熊谋林
受过虐待的儿童自然不仅仅是男孩,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什么绝大多数实施性暴力的都是男性?
我们不妨先来还原一下人如何处理危机。在面对伤害和危险的时候,人们通常会做出的反应有以下三种:1. 逃跑;2. 反抗;3. 向他人求助。
这三项选择中,最本能的其实是向他人求助,正如婴儿会通过哭泣来引起父母的注意。
无论是婴儿还是成人,男人还是女人,我们本来就需要不断地通过他人的帮助来让自己更好地生存。特别是当我们受到伤害的时候,求助是最本能,也是最聪明的反应。
除非我们发现,向他人求助不仅不能帮助到自己,甚至可能伤害到自己的时候,那我们就必须切断这条路,选择逃跑和反抗。
但无论逃跑和反抗是否成功,如果从小在脆弱、需要帮助的时候无法得到家长的帮助和安慰,那么孩子就会产生巨大的不安全感,在潜意识里会更加害怕、焦虑、脆弱。
现在来审视一下我们的社会文化:女孩可以哭,可以求助,还可以示弱,但是男孩可以做什么?或者说,我们的社会允许男孩做什么?
脱口秀演员Storm Xu在表演中提过,不仅没有人会关心和同情坐在路边哭的男人,就连在家哭的男人,都难逃家人对自己的一番嘲讽。
《把手举起来》专场
无论碰见怎样的挑战、挑衅甚至是危险,一句“是男人就不要怂”,就可以绑架着男人去做任何事情。
托尼・波特(Tony Porter),一名性暴力干预和预防的专家,在演讲《A Call to Men》中坦白到,他在十几岁时参加的一个聚会中发现,朋友们居然要轮奸一个16岁的女孩。
他虽然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但是为了在小团体中维护男子汉的形象,他不能害怕,更不能退缩。于是当他从房间出来时,他假装刚刚把裤子穿上,在朋友们面前拉上裤链,让他们相信自己和女孩发生了性关系。
而让他余生都感到痛苦的是,当年为了成为别人眼中的“男人”,他没有救这个女孩,成为了性暴力的帮凶。
《Normal People》
不接受和看不起男性的脆弱,是社会给男人递上的一把锋利的刀。
传统家庭和校园对男孩要坚强、不许哭、不许软弱的要求,可能让男孩更加没有安全感,而缺乏安全感则会进一步催生他们的恐惧和焦虑。
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男孩,往往只能用暴力来彰显自己的力量,以掩饰害怕和脆弱。
当暴力成为了遮羞布时,他们的施暴对象一定是比自己更弱小的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施暴者感受到自己可控的力量,维持尊严。
因此,把女性刻画为柔弱、胆小、需要男性保护的文化体系,是社会给男性递上的另一把刀。这把刀让那些缺乏安全感的男人认为,他们可以从女性身上找到彰显力量的满足感——无论是通过家暴、强奸,还是通过工作生活中的控制和压迫。
三、不要浪漫化性别暴力
从现实到荧幕,男强女弱的叙事无处不在,我们在无数的故事里都可以看到男性通过对女性的暴力,来掩饰自己内心脆弱和无力的例子。
比如迪士尼的《美女与野兽》,本质上就是一个关于男性囚禁、家暴女性的故事。它建立的价值观让孩子们从小合理化男性对女性的暴力是爱的体现,男性内心的创伤也只有通过女性的牺牲才可以治愈。
来源:b站up主@小猪子
而国内一度非常流行的霸道总裁叙事里的男主,大多从小因为原生家庭受到伤害而有着脆弱的内心,长大了只会通过性骚扰和暴力来向女主示爱。
比如《千山暮雪》里对女主进行肉体和精神控制及虐待的莫绍谦,他和颜永原相比只不过是多了爱情的滤镜而已。没有女主的救赎,施暴者就是十恶不赦的颜永原,而有了女主和爱情的救赎,施暴者就是让人心疼的美强惨霸道总裁。
诚然,这些故事有时代的局限,也很大程度上是集体潜意识的表达,观众在这些角色身上获得认同感,寻找情绪出口。
但我们必须警惕的是,这些故事叙述把有害的性别文化以及性暴力关系合理化、浪漫化,用粉红的滤镜来掩饰这种性别文化对男性和女性的伤害。因此,我们必须拒绝接受这种把性暴力美化的故事。
另外,我们还要停止对女性的贬低和污名化,因为男性会为了避免“沦为”低一等的性别,而做出更多展现“男子汉气概”的蠢事,包括对女性的骚扰、暴力和强奸等恶性事件。
波特问过一名男孩,“如果有人跟你说你像个女孩的话,你会有什么感觉?”男孩回答说,“我会觉得我被摧毁了”。
同样,在国内,一句“你真娘”或者“你怎么跟个女的一样”,几乎可以激怒任何男人。
认为男孩像女孩是件糟糕的事情的潜台词即,女孩低男孩一等,是不值得被尊重的。
在一个矮化女性及女性气质的社会里,占有女性的身体变成证明男性气概的一个重要标志。
就像没有实施强奸但假装强奸的波特一样,很多针对女性的性犯罪并不是因为男性有不可控制的性欲,而是他们要通过对女性的占有,来掩盖和补偿自己在其他方面的失控感和无力感,是彰显权力的路径。
然而,需要通过占有来获得满足,恰恰是因为内心有亟需被填补的可怕的黑洞。这个黑洞里往往漂浮着创伤、无助、恐惧,但社会却只接受男性表演出强硬,自我和无所畏惧。
所以,我们不仅仅要改变对女性的看法,还必须改变对男子汉气概的定义。
性别规范是两个相辅相成的齿轮。只要人们认为男性必须是强势、主导的,就不可能真的改变女性是柔弱的定义。
同时,只要社会不允许男性脆弱、害怕和退缩,那么暴力就永远是他们表达和隐藏情绪的手段。
其实做男人和做女人都不复杂,我们只要把彼此看作有血有肉的人便足矣。
参考资料:
1.Tharp, A. T., DeGue, S., Valle, L. A., Brookmeyer, K. A., Massetti, G. M., & Matjasko, J. L. (2013). A systematic qualitative review of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for sexual violence perpetration. Trauma, Violence, & Abuse, 14(2), 133-167.
2.White, J. W., & Smith, P. H. (2004). Sexual assault perpetration and reperpetration: From adolescence to young adulthood. Criminal Justice and Behavior, 31(2), 182-202.
3.Berzenski, S. R., & Yates, T. M. (2010). A developmental process analysis of the contribution of childhood emotional abuse to relationship violence. Journal of Aggression, Maltreatment & Trauma, 19(2), 180-203.
4.Childhood Emotional Abuse Predicts Late Adolescent Sexual Aggression Perpetration and Victimization.
5.Bowlby, J. (1969/1982).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1. Attachment (2nd ed.). New York, NY: Basic Books.
6.TedTalk <A Call to Me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d1PbsV6B80
7.张卓 王堰楠 《囚衣中的女性:数说中国女性犯罪》 SCUT数据之美 | 澎湃新闻湃客频道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376704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看理想(ID:ikanlixiang),作者:杨芮,编辑:林蓝,监制:猫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