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太阳照常升起,作者:慕峰,题图来自:AI生成
最近老被约聊。一位读者(A)从英国回来出差,一位朋友(B)曾在美国长居十几年,同一天的上下午,聊了聊近况。去掉不适合公开的信息,做些记录和分享。
一、与读者A的对话
作者:英国目前怎样?
A:没什么前途了。
作者:怎么讲?
A:都躺平了。社会结构固化,新兴产业几乎没有。但金融行业还是发达。
作者:生活如意吗?
A:华裔的感受一般。老牌帝国,民众心态上对少数族裔还是不少阴阳。
作者:考虑换个地方?
A:应该还在欧洲吧,现在去美国也不合适。
作者:德国呢?德国生活比较沉闷,可见的未来,经济上也会遭受挑战。
A:刚去见了Professor MP,他认为德国问题也会比较大。你讲的再全球化,现在进行时。
作者:感觉法国的华裔心态还比较好,革命老区心态比较开放。
A:是个选择。你觉得中欧关系会怎样?
作者:取决于贸易,最终取决于中国大陆的需求侧改革能否启动并且坚持。再全球化就是再平衡的过程,贸易是彼此相互的,每个国家都会保护自己的民众。对G2贸易依赖度越小的国家,后续尖锐的问题可能会少一些。
A:前段时间去纽约,去了Rodium Group,聊了聊美国的半导体政策,他们提到了你的观点。
作者:意外了,Rodium在中国大陆似乎没有办公室?
A:是的,没有。
作者:那他们能读懂中文?
A:有Rodium的美国分析师曾在中国大陆待过,可以看懂。
作者:所以一个中国大陆人,基于美国的公开历史资料,用中文分析美国的半导体政策渊源,最后被纽约的分析师关注,这还挺有意思的。
A:有价值的思考跨越国界。说起来,国内的智库是真不行。
作者:都是挂块牌子,还是坐办公室的教授们为主。离烽火太远,脚不沾地,不可能有高质量对话的基础。讲的都是个人观点,但很容易被海外理解成官方判断,导致出现很多莫名其妙的问题。
A:海外智库为什么质量比较高?
作者:初期捐赠基本来自企业界,然后以NPO形式永续运转,经费充足,可以花钱养最聪明、最乐意投入的研究者,产学研聚集,彼此又相互竞争。智库的运转,研究者的投入程度似乎比研究者的智商更重要。
例如美国经济研究局(NBER),1920年代创办时,两位founder,一位是AT&T的高管Malcolm Rorty,他的立场是偏向于大企业的;一位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Nachum Stone,他是一位社会主义劳工组织者。他俩观点起初是对立的,但很快意识到无论代表哪一方,要深入研究和讨论问题,都需要坚实的数据作为基础。于是两人各自动员,在美国企业界和劳工界的共同支持下,创办了NBER,至今都是全球最重要的经济研究机构。
它的历史资料丰富到什么程度呢?举个例子,1929年Walter F. Willcox通过NBER发布的International Migrations,这是NBER殿堂级的历史资料,其中甚至有专篇记录中国人(清末民初)的海外移民详细数据,我在《老龄化二百年——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人口问题》曾加以引用。我们现在的专家,每天讲全球化和逆全球化,但从来不关注工业革命后各国的移民史,这是很有意思的。全球化一定是资本流动和人口流动共同发生,如果没有人口流动,那只能叫出口,不可能叫全球化。工业品的出口一定是基于全球化这个前提,如果只有产品出口而没有资本、人口流动,没有技术扩散发生,那一定是因为你只是别人全球化中被动的一环,而非主导者。
我们讨论川普目前“最爱”的美国总统William Mckinley,会发现tariff、deregulation、technology diffusion和migration是同时发生的。我们很多人认为关税政策就是大清那样的闭关锁国,这其实是将大清历史投射到美国而产生的幻觉。真实的历史是,作为The Tariff King的William Mckinley,针对已被列强“瓜分”的大清,提出了Open Door(门户开放)。
A:那其他国家的智库呢?
作者:欧洲智库跟美国类似。日本和韩国的智库有很强的财团和财阀因素。之所以先发国家的经济类智库都由企业来主导,是因为基础的经济数据都在企业,而不可能同步到官方机构。一个从未在企业工作过的学者,对许多经济数据的细节是没有“体感”的。例如日本五大商社,它的贸易数据是天量的,能否有效加以整理、分析和应用,其实决定了它们的生存未来,但这些数据只有少部分会被专业化的公开(以数据分析业务的形式)。
A:你应该找时间写一写这些内容。
作者:有时间写吧。都G2了,智库整体水平如此低是说不过去的。对优秀的企业家而言,企业做大到一定程度,追求的早就不是个人财富。美国钢铁公司消亡了,但卡耐基梅隆大学还在;福特汽车衰落了,但福特基金会还在。社会科学靠编制是无法进步的。但它又如此重要。能否出现真正现代意义上、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以中国人为主导的智库,是可以继续观察的。现在还看不到端倪,还是编制主导。
A:要等少部分企业家觉醒了。
……
二、与朋友B的对话
作者:又是一年不见了。
B:美国总部现在让我负责北京和上海两个办公室,你猜第一项任务是什么?
作者:祝贺啊,猜不到。
B:让我先把……
作者:哈哈哈。
B:确实没业务。中国大陆的需求萎缩,收入下降,但美国本土在高速增长,员工收入也高速增长。
作者:美国最近怎样?
B:前段时间去了趟加州,见了很多科技企业。怎么说呢,感觉就跟BAT初期的中国大陆一样,非常有活力。去了趟O,他们还以为中国大陆没法用他们的AI产品。交流了一下,对方也是非常惊讶,才明白为什么中国大陆的AI能咬那么紧。
作者:所以Eric Schmidt又担忧了,又觉得差距缩小了,半导体限制政策的目标没有实现。其他的活力表现在哪里?
B:举个例子,见到一位M厂出来的lawyer,他也搞过产品。M厂出来的start-up有四十多家找他咨询初级法律问题,因为码农也不认识其他lawyer,大所也贵。他也不收钱,每家要了1%~2%的股份。
作者:瞬间自由了。
B:都不用等到IPO,C轮退就可以。
作者:所以硅谷的资本依然非常活跃。
B:是的。
……
以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太阳照常升起,作者:慕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