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9-20 19:45

陷阱公厕,还要毁掉多少个敦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九行(ID:jiuxing_neweekly),作者:老艺术家(黄加宝),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敦煌火了,因为一个公厕。


老艺术家在刷这几天的热搜时,莫名为敦煌感到心痛。足足两千多年的城市,被“陷阱公厕”败掉了好感,一声叹息为敦煌。


△因“陷阱公厕”事件上热搜的敦煌/微博


曾几何时,敦煌是中国人心中的白月光。


我们喜欢敦煌,不仅是因为其承载了中华文明的千年历史,也不仅是因为戈壁沙漠造就的自然景观,更是因为经岁月长久沉淀滋养出的风土人情。


△敦煌风土/unsplash


一趟好的旅游,人、事、景三者缺一不可。


但到了2020年,宰客事件还是频出,国内景区好像怎么也理解不了这一点。


一、厕所的坑,敦煌来填


“你拍谁呢?”

“你有救援证没啊?”

“不是谁想拖就来拖的。”


这是几天前,发生在G251国道阿克塞至敦煌段的一幕。


‍△视频中的人态度嚣张/微博


事情的经过很简单,也很魔幻:


有网友路过G251国道,发现有游客车辆陷进了沙土,本着好心的原则想帮其拉出,却被一群不知从哪里冒出的工作挠,凶狠地称“不是你想拖就能拖”。


事后,网友怀疑这就是一处“陷进公厕”。


故意把公厕建在沙土之上,等车辆一陷进去,就过来收取高额的拖车费。据视频称“俩车来拖,一辆1500元”。



△称拖车“需要救援证”/微博


好好地上个厕所,3000块没了。


爆料一出,立刻引来了其他网友的心酸吐槽:


“我知道这个地方,我也在这里陷过车。”

“貌似路过看见这个被陷的房车了,我们是在前面那个场子被套路的,三个车被陷,一个车500拖车费。”

“上面是他的滑沙项目,故意让车旋里面,你要是答应玩他的项目,他就‘免费’帮你拉出来。我就在这交了400拖车费。”


△话题引发众多网友讨论/微博


不得不说,这年头,景区的服务者(店家)都修炼成大爷了,游客反倒缩在一角唯唯诺诺地像个孙子。


这不,马上就到十一了,因疫情好不容易憋了大半年,正要迈出腿,又给泼了盆冷水。


据敦煌市文旅局的工作人员回应,这公厕已经不是第一次顶风作案了,之前就因手续不全被勒令拆除,这次又卷土重来。


事情发展到这里,涉事公厕已被拆除,5个嫌疑人被抓,2人刑拘,未来还要重点整治。


△@敦煌发布称嫌疑人已被抓/微博


但游客的信心,可不是一时半会能回来。


老艺术家发现,热搜底下已经有不少这样的评论:“我再也不去敦煌了”“十一还订了去敦煌的机票,马上取消。”“幸好没去过。”


最惨的就是甘肃人:真不知道被从哪里冒出的“搅屎棍”,毁了敦煌旅游整锅粥。


敦煌就是太好了,好到不愁没客源。


3.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戈壁、沙漠、绿洲、城市一应俱全,偏远荒漠有,无人地区也有,来一个宰一个,成了黑心店家们有恃无恐的理由。


咱也千万别指望这群黑心店家们能良心发现,道德那一套在他们身上已经不灵光了,他们不会在意自己的一个坑客行为,毁掉的是用多少年才能建立的口碑,用多少心血才能打造的一个城市品牌。


宰客最坏的一点就在于:即使抓了人,拆了墙,游客还是会下意识地记住在哪被坑,以后再也不来了。


一拨人的锅,整座城市来背。


在国内旅游久了,老艺术家也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明明当地已经很努力包装形象,但因为公共服务或监管不到位,被黑心店家钻了空子,又反噬到城市形象身上。


其实有问题的,不是城市,而是人。


“陷阱公厕”这口锅,敦煌不想背。


二、千年敦煌,她早该委屈的


就算没有这次“公厕事件”,老艺术家也觉得敦煌是一座被委屈了很久的城市。


提到敦煌,中国人第一反应就是“丝绸之路”“莫高窟”“壁画”“历史书上写的地方”,仿佛敦煌的剩余价值被榨干的只剩下陈年黄历。


但是,敦煌的灵魂不在书上,而在脚下。


脚下这片千百年来,由沙漠、绿洲、河流滋养出来的土地,衍生出世上再无法复刻的风土、食物、人情、民俗。


在河西走廊的西端,向北是“春风不度玉门关”的玉门关,向南是“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阳关,丝绸之路分途南北的两线交汇处,就是“敦煌”。


《汉书》是这样解释“敦煌”名字的:敦,大也。煌,盛也。


千年以前,这片土地上集结了西域、中亚、天竺的商旅往来,车马停歇,人声鼎沸、文明交汇,佛陀梵音在崖洞扎根。


千年以后,罗布泊已成旷野,古楼兰化作风沙,唯剩敦煌在茫茫沙漠中孤独地伫立着。


在祁连山脉下流过的党河,堪堪绕过了鸣沙山,在下游演化出一片绿洲。这片绿洲,就是20万敦煌人生活的土地。


3.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处处有风物:


从市中心一路向南,是白马塔大桥、敦煌博物馆、雷音寺、客栈一条街、鸣沙山和月牙泉;


西南方位是敦煌古城、西千佛洞和阳光;东南方,则是享誉千古,汇聚10代人智慧、735个洞窟的莫高窟。


市中心一路向西北,则是玉门关、汉长城、西汉驿站河仓城遗址和风蚀雕刻而成的雅丹地貌。


绕回市中心,旁边是灯火通明的敦煌夜市。


或许是过于璀璨的历史,令我们忽略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


沙漠的环境造就了敦煌人“坚毅”的性格,千百年来固守着风沙黄土中的一点绿洲,上天教会了他们乐观和坚强:敦煌人爱美食、看8点多的日落,老一辈也会奏响龙头琴。


昼夜温差大,给他们带来了葡萄、李广杏、甜瓜、白兰瓜、哈密瓜和黄河蜜。风干之后,葡萄干、杏干、桃干给人的印象,敦煌是甜的。


面食也是敦煌人的一大爱,从胡饼、驴肉黄面到敦煌焖饼、撒子。


不过,要唤醒敦煌人的一天,还得靠羊肉粉汤。先是选用本地所产肥膘体壮的羯羊,肉质鲜嫩、肥瘦相间,煨出羊肉的鲜味后,再放上好的粉条和解腻的白萝卜,撒上一点葱花。


△去敦煌,怎么能不来一口羊肉粉汤


秋天喝一口,清爽逼人。


无论从景观、自然、历史、人文、美食来说,敦煌都是中国不可多得的宝藏。


可惜,国人实在太不懂珍惜了。


三、敦煌,被败掉的好感


在年初之际,老艺术家曾写过一篇《2020十大穷人必游胜地》,里面就提到了敦煌,到了今天,老艺术家依旧坚持自己的选择。


但是,握住一手好牌的敦煌,并没有打出令人满意的结果。


在评价敦煌旅游时,口碑总是两极分化——


一类是赞美:“当之无愧的的中国瑰宝”“中华五千年文明不可抹掉的浓重一笔”“叹服古人的智慧和手巧”......当然,怎样的夸赞之词放到敦煌身上都不为过。


但另一类,就是旅游服务不到位的吐槽:“敦煌没什么玩”“收费项目奇多,处处有推销”“在敦煌夜市,记得住价格,记不住味道”......


骑骆驼要钱、照相要钱、订个亲子帐篷还要228的活动项目费、停车场卖滑沙板、葡萄干,这一次,还出了“陷阱公厕”事件,口碑更降到了冰点。


但错的不是敦煌,是旅游运营本身。


首先,敦煌的旅游路线同质化就非常严重。


多家旅行社之间互相抄袭,拿来就用:说起“一日游”就是鸣沙山+月牙泉+莫高窟,说起“两日游”就是阳关+雅丹国家地质公园+鸣沙山+月牙泉+莫高窟。


哪怕没去过的,都能倒背如流,忽视了对城市对美食的探索。


而且,旅游体验非常偏平,没有建立起互动感和参与感,比如游客长途跋涉200公里到雅丹地貌,也是开车快速“巡视”一圈便跑,完全忽略了此地的历史、自然风貌、生态保护与观众产生的共情。


到了博物馆,导游和讲解员也是照本宣科,不论是他们还是游客,都几近麻木的地步。


但值得表扬的一点是,近年来敦煌研究所推出“数字敦煌”这一项目,瞬间拉近了年轻人和老敦煌之间的距离。


最后一点就是公共设施配套和当地司导人员的服务水平还没跟上。


敦煌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于是当地司导成风,倘若服务素质不高,宰客事件频出,很难让游客对这个地方产生好感。


更遑论基础设施问题而产生的脏、乱之感。


其实,敦煌无论在任何时代,都是一座生命力旺盛的城市,几经繁华,又几经衰落。


每一个去过敦煌的人,看到古城墙和遗址的磅礴,再看如今的车水马龙,无不赞叹这片了不起的土地、了不起的敦煌人。


但好像,我们还没把她的灵魂挖掘出来。


国内游发展到了今天,受委屈的又何止敦煌一座城市,从南走到北,中招的城市处处都有:住个蒙古包,是漏雨的;寺庙和尚,掏刷卡机的动作比收银员还娴熟;只要不偏僻,都能把游客困在翡翠玉器店......


宰客背后,是游客钱包和城市口碑的双输。


都说旅游是一块照妖镜,能照出当地文明的底色,也能照出当地监管的疏漏,我们照出的地方已经足够多了,但也要一个窟窿一个窟窿地补上。


敦煌还是要去,只是希望有一天她能更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九行(ID:jiuxing_neweekly),作者:老艺术家(黄加宝)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