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9-22 15:27
在火星生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网(ID:eeojjgcw),作者:吴晨(《经济学人·商论》执行总编辑),原文标题:《火星大舞台》,题图来自:《远飘》剧照截图


对于从地球到月球的那一天的旅程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五名宇航员说法不一。中国宇航员王璐和俄罗斯宇航员米沙都说看到太空舱里失火,自己的第一反应是必须用袋子装着水来灭火。王璐是化学家,而米沙是在太空生活最久的宇航员,两个人都超快反应,灭火就好像用紫金葫芦收服了孙悟空一样。


指令长美国宇航员格林虽然不太愿意对事故过多评论,还是承认自己的行为太过鲁莽,竟然脱下汗湿了的T恤去吸纳泄露的化学品,导致失火。


非洲裔英国宇航员奎西却认为格林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因为如果没有奎西的快速反应,扑面而来的化学品可能给自己带来巨大伤害。


印度裔宇航员拉姆虽然不在现场,却也坚定地站在指令长格林一边,认为是她指挥得当,避免了全球火星探测的努力“出师未捷身先死”。


NASA控制中心的专家安慰格林说,她第一时间扑向危险的反应是值得敬佩的。王璐和米沙却质疑格林的领导力,认为越是危机时刻越得镇定,越得听从专家的意见。飞往火星这么长的旅程,容不得指令长格林一再犯错。


太空船里最怕的就是三件事:火灾、缺氧和水处理系统出问题。一个几十吨重的飞船,只有两三台大巴车大小,却要提供暴露在太空的宇航员几乎所有的保护,提供空气和水、遮蔽辐射、还要营造重力环境。如果一旦发生火灾,后果难以设想。美国和苏联都曾经发生过飞船在实验阶段因为内部火灾而令宇航员牺牲的惨剧。


但太空旅行中最可怕的其实还不是这些,而是宇航员的内部矛盾。在浩瀚宇宙,他们只有相互之间能有所依靠,但如果从一开始就生嫌隙,这趟冒险旅程的前景可就不容乐观了。


在奈飞的新剧《远漂》(Away)中,长途太空旅行中几乎能想象到的灾难都发生了,比如火灾或者缺水,当然也包括内讧和近乎哗变的行为。而这部剧的最大看点,恰恰是尽可能还原太空旅行中硬科技的场景,同时以这一缩微空间为舞台,上演一场考验人性弱点的压力测试,也同时探究多元文化的冲突,探索突破各种边界的可能性。


硬科技外壳  


既然营造的是全人类第一次登陆火星的创举,当然需要展示硬核科技,越写实的演绎越真实。


英国宇航员奎西在太空中的第一天所能做的就是对着一个塑料袋子呕吐。这是初入太空的宇航员常有的晕天现象。在美国宇航员凯利的自传《忍耐》(Endurance)中就记录了晕天的案例,而且并不是只限于新手。凯利第一次上太空,当航天飞机进入轨道之后,他从驾驶台飘到后方,看见两个经验丰富(已经上过太空)的宇航员,都头蒙在呕吐袋里面。在太空晕天的感觉和海上晕船差不多。


从月球出发不久,太空船阿特拉斯号(意为地图)的第三片电池板没有正常打开,开启了下一场硬核的高科技展示。阿特拉斯号的设计很新颖,从主舱伸出两只长臂,长臂的尽头是宇航员的休息舱。长臂围绕主舱旋转,为休息舱营造了类似地球的引力。同时主舱的前部还伸出三叶草般三片巨型电池板,为太空船提供动力。如果一片电池打不开,阿特拉斯号就不会有足够能量支撑奔赴火星的旅程。


在很多浪漫的科幻影片中,太空行走仿佛是宇航员的家常便饭。宇航员也常常回忆第一次走出舱门看到浩瀚宇宙和蓝色星球时的震撼——除了登月之外,所有人类进行过的太空行走都是在绕地球飞行的近地轨道上。1965年第一位太空行走的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走出舱门后就感叹着对莫斯科报告说:“地球绝对是圆的!”列昂诺夫的太空行走很短,只有12分钟,结果他却发现自己差一点没能回去,因为舱口太小,而他的太空服因为设计问题在太空中被撑大了。


凯利更真实记录了自己的感受,他第一次出舱时感受到的方向错乱,就好像一下子从打开的天窗爬上了车顶。和凯利一起太空行走的俄罗斯宇航员回到加压舱之后脸色煞白,因为他的系绳断了,如果不是被太阳能电池板挡了一下,让他转身抓住了一个把手,他就可能变成围着地球转的一颗卫星。


所以,太空行走其实是很危险的行为,准备一趟太空行走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至少要有三名宇航员帮忙。《远漂》里格林和米沙为了修复没有展开的太阳能板而进行的太空行走就演绎地既真实又冒险。这是格林向她的团队,尤其是质疑她的米沙和王璐证明自己的关键时点,也在考验她在已经有嫌隙之后,还能否和经验丰富的俄罗斯宇航员一道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当火星旅程进行到一半,阿特拉斯号的水处理系统出了问题。宇航员在太空喝的水全部是自己的尿液再循环使用,如果水处理出了问题,宇航员的生命堪忧,必须自己动手修理。在太空失重状态下进行修理作业,首先得把零部件和工具都在周边固定好,剧集特别留意到这些细节。如果说有什么小瑕疵的话,那就是米沙和拉姆拆装设备忙得大汗淋漓,却没能写实地表现出太空中汗滴的不同样态。《忍耐》中曾这么描述失重状态下流出的汗滴:在脸颊上就好像打蜡新车上的水珠。


乱搭未必一定是肥皂剧  


跨界创新,依靠的是乱搭,一部剧集也是如此。《远漂》整个剧集很像上一个世代描写飞机失事后幸存者荒岛求生的《迷失》(LOST),非常“人本主义”,而不那么宏大叙事。十集的跨度,足够把每个人物都描绘立体,他们不再只是伟大的宇航员,而首先是一群个性鲜活的人:有着支持自己的丈夫和自己疼爱的女儿的格林,有着对儿子贯彻绝对精英教育的丈夫的化学家王璐博士;有极力去试图挽救与女儿亲情的米沙;有为了完成自己和少年早逝的哥哥的儿时飞天梦想的拉姆;还有充满宗教热忱的奎西。


他们奔赴火星的目标也各不相同。


斯万克扮演的指令长格林显然有梦想,但是她似乎更在意家人,让人不断质疑她是否有率领团队冒险的勇气,甚至质疑美国是否还具备为探险而牺牲的能力,因为探索火星这样突破新边疆的探险必须放弃对家人的眷恋。


太空站和地面还能保持实时的视频通讯。到了火星,邮件和语音都需要20分钟才能传输到地球,所有的联系都回到了电子邮件那么原始,无法进行及时的沟通,这是考验人的亲情和感情的极点。当意外发生的时候,怎么应对?


如果说这部剧最大的短板,就是把太多镜头在太空船和格林家的丈夫和女儿生活之间切换,让人觉得是用硬科技外壳包装的肥皂剧,把细腻的情感和缺位女儿成长的遗憾包装在一个科幻的情节之中。


相比之下,两部同样描写宇航员的电影《比邻星》和《天空中的露西》在处理这种情感纠结就更到位。两部片子都有一个共同的基调:宇航员是为了飞向太空的梦想而生的,生活中任何其他元素都无法替代这一梦想,如果失去梦想,他们会迷失方向。


为了实现这样的梦想,他们需要在感情、生活和事业之间做出取舍。对《比邻星》中的法国女宇航员而言,飞向太空是不可能放弃的梦想,尽管这就意味着自己要和女儿分离很长一段时间,作为单亲的她虽然可以把女儿交给她的生父抚养,无论是她自己、女儿、还是那个不得不去承担父亲责任的生父,都对未来的那一段不确定的生活充满恐惧。一部影片,去刻画如何克服这样的恐惧,很真切。


如果去过太空,那段经历会让你更上瘾。《天空中的露西》里就描述了已经乘航天飞机完成一次太空任务的女宇航员露西,重返太空就成了她的下一个目标,就好像对于特朗普而言,一名总统的最大目标就是赢得连任一样。为此她需要刻苦训练,确保身体和心理素质都达标,而恰恰在此时她却因为和有妇之夫的外遇而情感失控,最终永远失去了再次飞向太空的机会,抱憾不已。露西从没有想过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而放弃对太空的梦想。她只是太贪心,希望鱼和熊掌兼得。但是,要想作为一名合格的宇航员,就不会留下太多个人情感的空间。宇航员的光环其实会放大人性的弱点,但优秀的宇航员却根本不允许有任何人性的弱点。这恰恰是宇航员面临的艰难和另一种牺牲。


邬君梅饰演的中国宇航员王璐博士就很到位。她很清楚自己作为第一个登上火星的地球人的目标,为了这一目标,随时付出努力。她和儿子的互动,有关爱,但点到为止,因为她知道既然选择了探险,儿子就得完全交由父亲去抚养。


有一段家人之间隔空视频对白很得中国传统教育的三昧:


父:“告诉妈妈数学考了多少分?”


儿:“98分。”


父:“咱为什么就不能考个满分呢?”


王璐:“……”


这样的中文对白穿插在一部美剧中,隔几分钟后还会有格林的女儿在美高里和学习跟考试完全无关的生活片段,两者放在一起却没有任何不违和的感觉,这就是奈飞这部剧的高明之处了,也是乱搭产生的跨界创新。


奈飞对跨文化交流的把握非常到位,与它最近两三年在各国挖掘本地导演和演员,开拍本土剧集,推动全球用户增长策略,积累跨文化表达的准确度和敏锐度等种种努力息息相关。按照网友的说法,这部奈飞剧,是普通话最标准的一部,从侧面肯定了它对多元文化认知的深度。


缩微空间的戏剧张力  


既然是奔赴火星,就是去尝试,去冒险,不可能不准备好牺牲,没有万全之策。当探险的目标和生命发生潜在冲突的时候,孰轻孰重,是这部剧提出的经典命题,也是跨越不同文化和不同时空的冲突焦点。


阿特拉斯号即将登陆火星时出了大状况,飞船上的水只够维持六个星期,而率先登陆火星的货运飞船完全失联,无法给登陆的宇航员补给用水。这时,格林的丈夫,也是NASA的资深工程师,首先想到的对策是为了确保五名宇航员获救,改变飞船航向,绕过火星,借助火星引力加速度返回地球,并在返程路途上和后续飞来的第二艘货运飞船接轨,以获得救命的水补给。但,这也意味着他们的火星冒险就此结束。


在火星近在咫尺的时刻,这样的选择对么?


全球筛选的五位宇航员飞行了大半年的时间,难道就是为了让自己能够安全地返回地球?如果有机会成为最先登陆火星的地球人,但也意味着火星将是自己的归宿,值得么?马斯克就曾经豪言壮语,自己的梦想就是登陆火星,无论是软着陆还是硬着陆。所谓的硬着陆,就是一个猛子撞上火星,粉身碎骨在所不惜。


格林对家人的眷恋,被其他四位宇航员看在眼里。她决定按照NASA(也就是自己丈夫指定的)规划返航,剩下的人却有了自己的想法。王璐很清楚自己的使命是作为不仅是第一位中国宇航员而且是第一位地球人登陆火星,既然有登陆的可能,哪怕是牺牲,也值得。米沙同样不愿放弃,作为全人类在太空中时间最长的宇航员——在真实世界中这项纪录一直是由俄国人保持的——他怎么可能放弃登上火星的荣耀?拉姆为了满足自己和早逝的哥哥的梦想,当然不惧牺牲;奎西则相信登陆火星是神的指引,也会得到神的庇佑。


最终,四人用一场近乎“哗变”的方式创造性地解决了未知的问题。


结局虽然算人人欢喜,却引发不少思考。


首先,探险的行为是不是需要让爱情和亲情让步?中美的文化差异在这里凸显。格林作为典型的美国人是希望两全的,尽管这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王璐却很懂得坚持目标的执着和压抑感情的忍耐。地理大发现时代的西方,冒险家对于探险与远航,都是做好了“有去无回”的决心的。利玛窦回忆自己从里斯本到印度果阿那八个月惊涛骇浪的行程,在与家人几年才通上一次的信里写道:这就是一张单程票,经历一次足矣。


第二,全人类在太阳系内拓边的努力,到底是跨越边界,还是强化边界?奈飞的这部剧选择的五国宇航员,基本上做到洲际的平衡、人种的平衡和大国的代表。未来如果有类似国际探索火星的计划的话,也很可能是类似的安排。但是,当他们在浩瀚宇宙中远漂的时候,他们难道不是首先是代表地球的地球人么?米沙说,在这里,不再有祖国!


第三,未来探索火星的冒险到底需要什么推动力?私人航天是否能够和国家主导的航天分庭抗礼?企业家的雄心、金融家的野心和工程师的创新是否能成为推动拓展人类边界的另一种力量?有一点可以肯定,董事会层面的勾心斗角,和NASA中控室里各国官员的相互倾轧,一样都很入戏。


别太把太空当回事 


另一部由喜剧明星卡瑞尔自编自导自演的奈非新剧《太空部队》,算是对太空探索的恶搞片,沿着特朗普设立第六军种的由头,演绎出一系列荒诞和无厘头。卡瑞尔扮演的空军将军终于因为太空部队的设置晋升四星上将,却被贬到鸟不拉屎的野马镇从无到有锻炼新军,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像是各军种老大的茶话会,国防部长完全是媚上压下的角色,而野马镇的小兵显然都是被假新闻洗脑的美国人,与华盛顿来人完全说不到一个频道上。太空竞赛变成了美国内部自身撕裂的背景板,《太空部队》的主旨也就很明确了:别太把太空当回事了。


两年前,我在香港的一次国际会议上见到绰号“大块头”的美国宇航员马西米诺的时候,他正一个人安静地吃着三明治。在嘉宾的休息室里,创客和投资人你来我往,身穿NASA宇航员夹克的马西米诺虽然很出众,却显得很孤单。在光影之外,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只是普通人,只是在我们熟悉的领域内展示才华,也只是偶然在舞台上能够大放异彩罢了。“大块头”的马西米诺只乘坐航天飞机上过太空两次,却为此付出了半辈子的努力。我请他一起自拍,他很爽快地答应。别人的冷漠我不管,我是他的粉丝。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网(ID:eeojjgcw),作者:吴晨(《经济学人·商论》执行总编辑)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