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 (ID:covricuc),作者:埃斯达特,原文标题:《恋爱聊天记录可视化:当我们谈论量化的爱时,我们在谈论什么》,题图来自:AI生成
“两周年纪念,我把和男朋友的聊天记录可视化。”
小红书上,一位用户将自己和男朋友的微信聊天记录做成了可视化图表,引发网友关注。图表中,有两人恋爱至今每天聊天的消息数量,通过颜色深浅显示消息多少;有聊天中高频词做成的词云图,两人日常说过最多的词汇十分显目;还有表格、饼图、柱状图、曲线图花式呈现聊天频次、双方发消息占比、每日聊天情感浓度等不同的聊天记录分析内容。
话题#把和男朋友的聊天记录可视化#登上热榜
制作这样一封精美的“数字情书”,需要用AI程序将聊天记录导出并进行数据清洗,删去无法被AI识别与分析的表情或空行,再将数据导入不同的编程或可视化软件,根据不同数据可视化呈现效果的差异,选择不同的图表样式,最终制作出各式图表。
几张看似简单的图表背后,是技术含量,也是为纪念这份爱而付出的时间与心意。许多网友表达了对这份周年纪念礼物的喜爱与赞美,数字情书虽短,但浪漫在数据和注解间蔓延开来。
网友在相关内容评论区@对象的互动
恋人聊天记录可视化的出发点,或许是将日常点滴爱意汇聚在一起,作为爱的证明送给对方。但当可视化的计量与比较超越了礼物本身包含的心意,恋人可能也会滑向量化的爱所带来的心理陷阱,错把谁的手中握有更多“爱的筹码”,当作亲密关系的胜负依据。
如何言说爱,或许从来不在于这一条条数据。
在纪念与分享中,看见爱的确认感
在各类聊天记录可视化图表中,词云是必不可少的存在。无论是日常如“吃饭”“睡觉”“晚安”,还是亲昵如“想你”“喜欢”“爱你”,恋人的线上交流保持着热络,字句之间传达着关心与爱。
网友分享自己和对象的聊天记录词云
线上交流不失甜蜜,但终究无法取代见面时两人的相视、牵手、拥抱、亲吻,日常分享与爱意传达因而缺少更加生动直观的记忆载体。道过的关心、说过的爱你,哪怕表达的当下在两人心中泛起过层层涟漪,当细碎的日常流过这些碎片化的言语后,它们也可能渐渐被磨得平淡,甚至最终被忘记。
恋人间的线上交流,亲密但“有间”。而可视化的图表,将文字、图片、表情包等聊天内容聚集起来,通过聊天频次、高频词汇、情感表达浓度等指标依次分类陈列,以数字情书的形式保留在两人的手机、电脑或社交平台中,随时可以查看并品味这份甜蜜。被遗忘的日常碎片就此拾起,具像化的点滴爱意被看见且更有实感,这封数字情书无疑为恋爱中的彼此提供了爱的确认感。
网友分享自己制作的聊天记录可视化图
可视化图表不仅在个体心理层面为情侣的爱意“撑腰”,还在社交层面为爱的确认感提供了见证。
当可视化图表在社交平台上传播时,情侣中分享的一方将其视为表现两人亲密程度的情感符号。可视化的直观清晰,使这种秀恩爱的情感符号具有爱意浓度更高、更加真实具体的观感。
网友晒出聊天记录可视化图表后对他人解读的肯定
面对情侣分享的一张聊天截图,人们可能认为这是日常中常有的甜蜜时刻;但当众多甜蜜时刻集合成清晰直观的图表,便可能在人们心中留下更加强烈的印象,即这段感情十分长久、一点一滴都被双方视若珍宝。情侣在社交媒体中对可视化情感符号的展演,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恋人希望彼此之间的爱意能被他人看见且祝福的心理,且作为一种经过他人见证的公开承诺,提升了情侣间的信任感。
不被量化裹挟,跳出自证怪圈
情侣通过可视化图表确认对方的在意与付出程度,清晰地观察亲密关系在较长时间单位中的起伏变化。送出这封数字情书的初衷,或许不仅仅是爱的仪式感与特殊的纪念意义,也是在动态量化中,看见维持情感健康与稳定发展的可能性。
网友通过可视化看见关系发展历程
对关系起伏变化与发展情况的知晓,为恋人带来确定感和掌控感。但当恋爱中谁更主动发消息、谁说“爱你”次数更多、谁在聊天中贡献了更多情绪价值被统计成一张张数据图表,关系中的双方可能形成以数量和频率衡量爱的思维习惯,更加依赖各类数据的多少来评判爱意浓度。可视化图表就此变成了爱的多少的证明,关系里的双方可能不知不觉陷入了计算与比较的心理陷阱。
网友通过可视化图表认为自己在主动发消息上“更胜一筹”
在爱与付出谁多谁少的博弈中,情侣双方将量化统计结果与真实的爱的浓度划上等号。数字可以量化出言说爱的次数、关心的频率,但永远无法记录下聊到相同美食取向时脑电波的瞬间同频,无法呈现出表达对同一部影视剧的喜爱时颅内微妙的震颤,也无法捕捉到约定共赴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时如此坚定的勇气。
聊天记录可视化虽然更加直观清晰,但一条条数据本身并不是爱的全部,只是其中的一个切面。以偏概全与过度解读带来的焦虑,可能导致两人间的信任与安全感摇摇欲坠,爱的确认感就此变成患得患失的源泉。当纪念意义不再,一条条原本流淌着炽热爱意的数据变得冷冰冰,成为付出多少的呈堂证供。
《爱的博弈》,约翰·戈特曼、娜恩·西尔弗 著
量化交往中的种种所带来的焦虑,在当下的社交软件中也有所体现。从QQ好友互动标识里“友谊的小船或巨轮”,到抖音聊天框里不同颜色的小火苗,再到小红书聊天功能里开心、生气、难过等不同情绪的表情标识,各平台根据好友间连续聊天天数、聊天中断几天、聊天热络程度等指标,量化用户和聊天对象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并以聊天界面中不同的标识显示出来。
网友关于小红书聊天标识的介绍
这类功能虽然新奇有趣,但许多网友表示自己在与好友“续火花”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负担和内耗,仿佛每天聊天就只是为了不让火花消失。当量化的思维模式与衡量指标过度入侵日常交往,开启聊天的每一句话都略显刻意,社交就此脱离了原本的意义,沦为实现数字关系证明的手段。
网友吐槽“续火花”压力
变味的交往目的,实则是作茧自缚。无论是聊天记录可视化还是聊天天数标识,关系的维持与体现都不应当被量化定义裹挟,陷入“只有维持某种数量才是关系好”的自证怪圈。或许,挣脱种种数字证明的枷锁之后,爱情或友情中的双方才能意识到关心与爱的实感远比单一的衡量指标来得重要,进而看见彼此真实、具体、鲜活的情感交流瞬间。
在爱的通货膨胀里,拥抱共度的当下
情感博弈的发生,在于双方将信任、支持、关心、爱等关系中流动的元素量化为情感资产,比较自己和对方持有的多少。而患得患失的背后,是流动的现代性下人们对于关系建立、维系的焦虑与不安。
齐格蒙特·鲍曼提出“流动的现代性”。现代社会中,技术消弭了地理和时间限制,人际互动和信息交流更加即时和频繁。人们拿起手机即可联系相隔万里的亲人朋友,随时随地发送或接收消息。社交的碎片化,使人际关系变得更加短暂和不稳定,呈现出不断增强的流动性。
《流动的现代性》,齐格蒙特·鲍曼 著
流动的人际关系,使社交成本水涨船高,“浅尝辄止”成为人际交往的常态,越来越多人对深度交往望而生畏。人们渴望建立有深度的情感连接,但也担忧自己的努力付之东流,于是常常彳亍于建立亲密关系的渴望与不安之间,无论对于友情还是爱情,伸出去的手总在真正触及对方前快速收回。
量化逻辑下的交往,一定程度上抚平了建立情感连接的不安。每天点进和朋友或恋人的聊天框,不间断聊天天数清晰出现在屏幕上方,“小火苗”窜动着炽热和持久;周年纪念日时,恋人送出聊天记录可视化图表,在清晰直观的数据中,两人看见彼此间罗曼蒂克氤氲的痕迹。
近年来,青年社交中的“通话膨胀”现象也是一则证明。当表达一个东西很搞笑时,两三个“哈”已经不能成为捧腹大笑的体现,而是得连续发六七个甚至十几个“哈”才可以;表达伤心时,也得发一连串的“呜”才够味;当夸赞人事物很美时,普通的“夸夸话术”不足以传递情绪,而是通过“美得不顾人死活”等夸张化的表达。
关于通话膨胀的介绍视频与网友评论
许多青年人希望通话膨胀能够拉近彼此间的社交距离,展现真诚与友好的态度,减少社交中情绪传达不到位的情况。但将语言的通货膨胀等同于社交中的在场与回应,这一行为本身传递出将字数或情绪的溢出作为社交中的情感补偿,本质上仍是对真实情绪与交往顾虑的掩饰。
这种透明的不安感也蔓延到了情感关系中。究竟说过多少次“爱你”才算真的爱?又要坚持多少天无间断聊天才有在意与仪式感?聊天记录可视化中的各种指标,或许加剧了爱意表达的通货膨胀。当流动的现代性下建立与维系亲密关系的不安成为人际交往无法抹去的底色,数字层面的多少或许只是联结程度的表征,坦诚、信任、爱等构成亲密关系的关键元素以及实际相处中的感受,却是无法被量化的。
在名为“爱”的课题里,每个人并非手握筹码、明争暗斗、一决高下的竞技者,而是齐头并进的共建者。在建立联结的过程中,各类量化指标可以提供参考,但“爱”无法也不应当被一条条数据框定,毕竟陷入自我感动或证明囹圄的爱并没有那么好看。
我们如何体验爱,或许就从我们如何言说爱开始——爱在此时此刻加速的心跳,以及过去和未来与你共度的每一个瞬间里。
参考文献
[1].RUC新闻坊,《七夕特辑|我们能否可视化爱情?》
[2].戴烽&曹欣.(2022).“通哈膨胀”:语言贬值中的社交表演.青年记者,15,48–50.
[3].董晨宇&段采薏.(2020).反向自我呈现:分手者在社交媒体中的自我消除行为研究.新闻记者,5,14–24.
[4].王淑华,何丽,&姚晔.(2023).透明之爱:社交媒体“晒恩爱”的仪式过程与新型亲密关系建构.未来传播,30(2),95–105.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 (ID:covricuc),作者:埃斯达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