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4-07-27 22:50

【商榷】究竟投选手还是赛道?

在虎嗅上看到Eastland的文章《从IDG与红杉投资的50家企业,看赌选手还是赌赛道》。今年上半年开始赛道和选手的说法开始流行,这是在红杉收获季里总结出来的方法论与逻辑,我仍然觉得这种简单的划分方法免不了成功学简单化归类的嫌疑。

2014年,红杉在BAT的各轮并购中确实斩获颇丰,这些好成绩都得益于红杉在2008年左右电商一轮中的激进的投资策略,他们投中了比如京东、聚美优品、唯品会、乐蜂网等电商企业。此外,由于红杉投资的企业中有些创业公司甚至在后来成为竞争对手,这也是赛道说法的由来,比如大众点评与美团,聚美优品与唯品会。

2014年,红杉投资的企业有可能迎来第二波IPO的集中爆发。实际上4年前的2010年,同样是红杉资本的收获季,当时他们投资的企业有9家实现IPO,当时对于这种爆发,沈南鹏自己并不将红杉中国归类到赛道一类去。

2010年,沈南鹏在接受采访时曾经指出,在中国赌选手来得更重要一些,“一个好的赛车手,不太可能跑到一个无间道里去”。不久前的一次会议上,沈南鹏还表示,甚至刚开始红杉投资这些创业公司时,他们曾分属于不同领域,到后来完全因为互联网发展撞到了一起。比如早年的大众点评可没有想要做团购。

我总觉得所谓赛道选手是一种事后总结的说法,并非最初的方法论。反而,我更倾向于认为投资是选中行业之后看人的过程,这是一种组合的方式。差异在于风险偏好。当你对某个行业或者领域找到感觉之后,会根据不同风险偏好进行不同的选择。不同的机构与投资人也会在可能的收益和风险之间平衡。其中选人是比较重要的指标之一。各个标准在每家机构的决策盘子里占据不同的比重,这也与投资机构的规模、成长阶段与团队的构成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如果把风险投资机构同样比作公司的话,当时的红杉与IDG当时恰恰完全处于不同的阶段。2008年,红杉中国刚刚成立两三年,是一家充满活力的创业公司,而IDG中国成立于1993年已经成为一家成立15年的大公司。

去年夏季达沃斯时,我曾和红杉合伙人周逵有过一次交流。我们曾经对金融危机对于中国VC、PE市场格局的影响进行探讨。实际上红杉是得益于这场危机的。周逵说,红杉在中国是2005年底才开始起步,到2008年时投资公司上市的不太多,前几年买的速度稍微慢了点,相反到了2008年价格跌下来的时候,买的机会更多,红杉抓住了这个机会。恰巧的是,2008年的一个重要机遇是电商快速发展起来,红杉在2009年至2010年的时候投资了许多电商公司,比如唯品会、聚美优品、美团。时过境迁之后,“现在看来当时看得还相对比较准。”这是周逵的原话。

而相反,在那个时间点IDG正在经历一次大的调整。2008年进入IDG的合伙人李丰告诉我, 2008、2009年IDG刚刚从比较小的风险投资基金变成比较大的风险投资基金,管理基金规模一下子扩大很多,大家在重新适应从管理早期投资到管理各个阶段的投资和基金这件事情,投资方法、投资心理都会做重新调整和适应。“不幸的是,在你调整的阶段发生了一个电子商务平台兴起的事情,几件事情重合在一个地方。没办法你只能调整”。

“每个时代不一样,实事求是的说,我认为红杉在电商方面确实比我们做的好,这是没问题的。”熊晓鸽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当年达晨创投刚刚当年成立时上市项目特别多,像IDG这样的美元基金受限,无法投国内的一些适合在中国本土上市的传统产业项目,因此收益落在其后。但是过去两年IPO市场关了,这些机构就受到影响,成绩就落到外资基金后面去了。但现在,IPO市场又开了没准明年他们又好了,这很难讲。

我们还忽视的一点是,风险投资机构的评定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项目投资与收获一般有几年的周期。此外,仅仅IPO数量来评价一家风险投资机构是有失偏颇的,这也是市场不成熟时的表现。

交流中,周逵曾感慨说,2008年之后VC、PE市场最大的转型是,前几年什么人都可以去做VC、PE,对机构的判断标准就是比IPO多少、被投公司的成长规模,而不是比你做了什么增值服务。他认为,经历过金融危机的市场起伏,VC、PE行业也会越来越成熟,他也认为发现好项目与给项目带来提升其实同等重要。沈南鹏在接受媒体时曾经强调,他真正在乎的不是IPO数量,而是“红杉能为LP带来多少回报,被投企业能否成为行业龙头?”

今年6月我在和熊晓鸽访谈时问他,如何看待外界对IDG与红杉的评价。他反问我,你知道去年91无线项目我们退出赚了多少钱?最终他没有向我透露具体金额,但是他告诉我,2013年IDG所投资的网龙以19亿美元将子公司91无线卖给百度,在这个互联网有史以来最大的并购案中,全额现金退出使得IDG成为2013年VC市场上收获最大的一家机构。他也抱怨说其实IDG过去过于低调,很少进行宣传。

据我所知的是,过去的几年间IDG一直通过组织架构的调整来提升应对市场的速度。这也是我们发现IDG在这一年里快速投资近10家90后创业者的创业公司的原因。积极拥抱年轻群体也是他们调整的方向之一。比如他们在去年下半年很快投资了郭列的脸萌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我在与一些90后的创业者交流时他们普遍的观感是IDG的投资速度快,同时愿意理解与尊重他们。

这个时代VC所面临的转型与挑战是针对所有人的,并不是某一家机构,有些看起来眼下的优势未来就可能成为劣势,比如现在有BAT接盘,未来这些产业资本就有可能成为传统风险投资机构最大的竞争者。这也使得一些原本专注于B轮、C轮的风险投资机构正在往早期项目迁徙,越来越多原本比较封闭的投资机构开始加强对外宣传,增强投后管理,这些调整都在发生。

不久之前,我在拜访GGV合伙人童士豪时,问他如何看今天传统VC的危机与变化。见惯了美国VC变迁的Hans对我说,他今天看到传统投资机构的裂变,一点也不稀奇。在美国东岸VC、西岸VC的更替,传统VC和创业之后做投资的新VC的更替,一直都在发生。从2005年开始,中国VC高速成长了近10年,代系的变化,中间层离职成立新机构也是周期性的必然,也到了调整的时候。

因此,我很喜欢李丰说的一句话:“聪明的机构都经历过起伏波折,机构好不好要看你多快能够回到优势中去。”

其它的,就交给进化论吧。

作者伏昕注:没有人找我写这样的文章,我只是不喜欢智力上懒惰得简单化一件事情,而已。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