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ID:janelee1231),作者:江湖边,原文标题:《为什么这么多明星都活在垃圾堆里?》
最近我刷到一个“real到拍大腿”的韩国综艺,名为《新奇的整理》。
在这个节目里,明星艺人们委托专业人士“帮助整理他们的家”。不少光鲜亮丽的大明星展示了自己“暗黑一面”——他们被杂物淹没的房间。
包括尹恩惠在内,好几位知名艺人首次公开了自己的住所。让人震撼的是,ta们也许有能力买下大house,却名副其实“把大平层住成了老破小”。
尹恩惠家里有200双鞋子,铺开来占据一整个客厅。
毕竟是女演员的家,这个量不算多。但数量同样多的其他杂物堆积如山,已经严重挤压了生活空间。
一个房间失去功能,堆满无处可去的东西:
阳台只能勉强进入,浇水非常不方便:
欲哭无泪的尹恩惠,内心很想重拾美术这个爱好。但她觉得,“这个家里已经没有空间可以给她画画了”。
印象更深的另一位委托人,拳击手金东炫。他是UFC亚洲名将,曾在格斗赛场上被评为“前景大好的MMA新星”。
但家里却是这幅光景:
“没有答案”、“无法整理”
明明有两个卫生间,但一个已经报废,因为连同浴缸马桶都变成了仓库,堆满了孩子的玩具和其他东西:
他觉得没办法了,只是心怀愧疚地认为:应该尽快搬家的,是我没能力买大房子。
在韩网引起热烈讨论的还有这位:
首尔大学三大美女之一、“和回忆一起生活”的知名主播吴静妍。
独居中,家里却有两个房间堆满了无法舍弃的“过去”。
这些物品包括:
初中生活表、高中成绩单、大学的芭蕾舞鞋、滑雪服,以及自己拍过的广告牌,大型公司纪念照、别人送的还没拆的礼物……
然而它们一起堵住了通道,衣柜是没法打开的状态。
其后果是,明明买过跆拳道的衣服,却想不起也找不到在哪,所以一直在延迟报名……
节目组的镜头,记录了这些明星因杂乱不堪的家而数度崩溃的场景。
比如搞笑艺人金美丽,因为总是分不清干净和脏衣服,下班又很累,好几次在洗衣房痛哭。
这些家庭像是被架上了一台高速旋转的机器,根本已经停不下来,去好好想下“如何整理的问题”。
他们最常见的说法是:“我被困住了”、“已经感觉无从下手”。
不过是一个乱糟糟的房间,为什么会给人带来这么大的痛苦?
今天我们聊聊,那些隐藏在“杂乱”背后的心理压力。
“clutter”(混乱不堪)的心理效应,比你想象中厉害
房间乱,首要理由通常不是因为不会收纳,而是东西太多。如果你问ta们为什么留着,最经典的三大回答是:
总有一天会用上;
它们很贵/是朋友送的礼物/是我过去的回忆;
如果我瘦下来(或胖一点),这件衣服就还能穿。
研究囤积问题的雷戈博士认为,这些没法丢弃物品的“非理性”其实很正常。问题在于,你可能忽略了“杂乱的代价”。
1)杂乱会引起生理反应,包括皮质醇(一种应激激素)水平的升高。
研究发现,当你越把“整洁”与“幸福和成功”联系在一起时,杂乱就越会引发焦虑。
“焦虑”不一定来自把房间搞乱的人,而是来自同居者和亲属。杂乱会给家人和朋友带来情感上的损失,引发羞耻、尴尬和挫败感。
2)杂乱与“拖延”、“生活不满意”之间有着确切的关联。
整理和扔掉一些东西是很多人觉得不愉快、不想做的事。
一项发表在《当代心理学》上的研究发现,在所有年龄段的人中,拖延症都和杂乱无章之间存在实质性的联系。对杂乱的挫败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在老年人中,杂乱问题也与生活不满意有关。
3)扼杀自我的创造性
一个“心理意义上的家(psychological home)”,是个人需要在物理环境中自我认同的反映。
换句话说,当我们不断在家添置物品的时候,我们实现的是“自我的扩展和延伸”。
但当这些物品被随便乱摆时,一个主要后果是“扼杀自我的创造性,并最终削弱心理健康感”(Belk,Seo,&Li,2007)。
4)决定物体的去留就更难了。
Belk(1988)认为,家中的物品促进了自我认同,并被用来区分自我和环境,区分自我和他人,管理身份的变化,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促进一种连续性的感觉。
对一些人来说,丢弃物品可能会激发分离焦虑,产生类似分手、绝交的感觉。
5)极端情况下,这可能意味着“强迫性囤积”。
这是一种经常被低估的精神障碍。流行病学估计,囤积症影响2%~5%的成年人。其特征是不管价值如何,对丢弃任何物品存在困难。
美国有一个著名的独居囤积王,死在家中时,被堆积如山的物品“活埋”。当接到报警电话后,救援人员只好撬开屋顶进入,搜索尸体位置。
研究者认为,“强迫性囤积”的4个主要特点是:
“高度依恋”物品作为自我认同的来源;
依赖物品来体现和记忆过去的事件,认为“丢掉了这件物品,我就丢掉了这段感情”;
对物品实现“完全控制”的强烈需求和愿望;
对物品有强烈的责任感,觉得“它是我的所以我要对它负责”。
5)杂乱和囤积问题,年纪越大可能越严重。
Boschetti(1995)在一项研究中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个人财产的依恋会加深,这会让“扔东西”这件事变得极具破坏性。
收拾“烂摊子”的10种方法
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不要收拾烂摊子。我知道一切都在哪里。”
有些人生活混乱,而有些人生活在有组织的混乱中。“对杂乱的挫败感”必须具备主动性。
但如果你像《新奇的整理》里那些疲惫不堪的明星一样,感到杂乱的空间已经突破了心理承受能力,专业的治疗师也可以提供一点帮助。
比如:
1)把东西送出去。为自己的物品找到第二个家,是缓解分离焦虑的有效方法,也可以减轻浪费的内疚感;
2)拍照。有回忆价值的试卷、账本、日记、照片、奖杯,拍成照片分类收进文件袋,占用的空间就小得多;
3)盘点。许多职业整理师的第一步都是“把所有的衣服/书/鞋”放到一起,看看你究竟拥有多少、问问自己真正需要多少,并设置一些限制(比如告诉自己只能留下10件T恤);
4)记住“二八法则”:大多数人80%的时间只穿20%的衣服。你所拥有的大部分东西,适合的都是“过去的身材、与自己不符合的自我认知、曾经的生活角色”,并尝试面对自己的后悔;
5)制定“最坏情况计划”。比如你决定清空一件几年都没穿过的晚礼服,你可以想想,如果真的需要出席晚宴,还能怎么办(比如租借)?
6)从小处着手:如果你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一项大工作,那就每天处理一个抽屉或角落;
7)进行“分离”的实验。如果丢掉某样东西很难,你可以把它暂时放在一个容易接近的地方,看看这种感觉是否会过去;
8)认知行为疗法(CBT)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自己为什么囤积,并提高决策、组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哈佛心理学家的“囤积者”帮助包。
哈佛医学院心理学讲师拉斯穆森博士认为,即使你不是真正的囤积症患者,也可以时不时地缩小自己的所有物规模,定期清理东西。你可以把物品分成三类:我一定会保留这件物品/我肯定会把这个东西扔掉或者送人/我不确定,然后问自己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我真的需要这个吗?我多久用一次?它真的适合我吗?
10)心理学家还总结了一些容易造成心理漏洞的物品:
免费得到的赠品。西南航空公司的花生和椒盐卷
旧电子设备
衣服的标签和备用纽扣
你不想要的礼物
你一直在想“我应该用它做点什么”,但一直没用它做点什么的东西
太多“有用的东西”。比如塑料袋、箱子、包装盒
还没用/没吃已经过期的
各类产品说明书
与不良记忆有关的东西
电影票票根、门票等等。你在收集它,可能仅仅是因为“有了收纳本”
不论是《新奇的整理》,还是麻理惠的《人生整理魔法》,这些被系统化的整理方法,无一例外都是从“清空不必要的物体”开始的。
在决定物体去留的过程中,与物体对话,与自己对话。把“整理杂乱这件事”,变成梳理自己究竟需要什么,自己是谁的过程。
编辑部有人好奇,这种主动性来自哪里,究竟是什么刺激了一个人的抛弃?
我个人的体会是,那种在无形中累积的界限被打破了,仿佛“突”地一下到达了临界点。
丢掉杂乱的东西,是一种“宣泄、赋权和解放”。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过去自我的完全接纳。
最重要的一点是,不做评判(Being non-judgmental)。然后告诉自己:
“总有一天会穿的裙子”,一定不会再穿了;
曾经买过的物品,都已经实现了它的使命;
那些“珍贵的回忆”,以后一定还会有无数个。
References
Catherine A. Roster, Joseph R. Ferrari, M. Peter Jurkat. The dark side of home: Assessing possession ‘clutter’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March 2016. DOI: 10.1016/j.jenvp.2016.03.003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ID:janelee1231),作者:江湖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