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1-01-21 18:01

微信十年:当张小龙成为“天选之子”

本文来自:界面新闻,原标题《微信十年:当张小龙被上帝选中》,作者:陆柯言,编辑:文姝琪,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张小龙觉得自己是被上帝选中的人。


如果十年前的夜晚,他选择去打台球而不是给马化腾发邮件,也许他就不是今天的张小龙。那封邮件是关于立项微信的建议。如今,微信日活用户数达到了10.9亿,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张小龙也成为了产品界神一般的存在。


在1月19日的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仍在谈论那些令他兴奋的产品细节。只不过,早年间那些观众热爱的,关乎人性、暴力与产品之间关系的探讨已经不再,取而代之的是长达一个小时的视频号功能解读。在他眼中,这是下一个十年最重要的事。


十年间,互联网行业风云际变,微信凭借庞大用户数量称王,张小龙和他背后的腾讯成为少数几个留下的胜利者。


张小龙比马化腾出名更早。马化腾还在做寻呼软件开发的时候,张小龙已经独立写出了中国最厉害的邮件系统Foxmail,围绕着他的都是神秘形容词:烟不离手、暗夜摇滚听众、还有南方最好的程序员。


2005年,腾讯全资并购Foxmail,张小龙带着二十多个人领了腾讯工牌。当时QQ和MSN在中国打得火热,腾讯收购Foxmail正是想在邮箱业务上加码,全力对抗微软这一劲敌。或许是受此影响,MSN在那段时间更新了好些功能。


那是中国互联网动荡不安的一年。盛大收购了新浪,门户网站格局横生变数,腾讯也按下了战略投资的加速键。这家公司不仅坐拥时下最火热的社交工具QQ,还开始遍地搜罗优质业务,引起一众互联网新秀的提防。


很长一段时间里,主流媒体的报道都离不开一句话:警惕崛起的企鹅帝国。但当时没人能想到,数年之后并不是QQ,而是微信成为了企鹅帝国的王牌武器。


1


2010年,腾讯的第一个本命年生日不太好过。“3Q大战”的爆发对其带来极大负面影响,这家巨头企业随即进入为期半年的战略转型期,连开十场“诊断腾讯”活动,为下一个互联网时代做筹谋。


这一年被称为中国互联网的“1984”,创业者纷纷涌现,酝酿着一场行业巨变。


上千家团购网站在这一年创建,其中包括如今成为港股市值第四的美团;门户网站纷纷推出微博产品,140字的表达方式由此改造了人们的社交形式;再创业的雷军在这年成立了小米,他没想到,这家公司会先后成为腾讯和华为的劲敌。


那一年成立的还有爱奇艺和聚美优品,以及一些已经不被记住的名字。创业者们接连投入到时代洪流中,等待捞金的机会。


2010年10月,一款名为kik的文字即时通信软件上线,凭借免费和手机联系人聊天的功能,不到两周就吸引了100万全球用户。但在中国,却没有太多人注意到——人们都在用QQ,运营商也不希望这样的软件替代自己的业务。


用户没能及时尝鲜kik,移动互联网从业者们却很兴奋。当时已经把QQ邮箱做到行业第一的张小龙很快注意到kik,它极简的操作风格恰好戳中了这位乔布斯信徒。


后来的故事已经成为固定的传奇开篇:张小龙写邮件给马化腾,提出要带领广研团队做一款类kik产品,很快得到了同意的答复。


张小龙从他所在的QQ邮箱团队拉来几位成员,又找了几个刚毕业的大学生,组成了一支六七人规模的创始团队,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创造了仅供文字交流的微信1.0版本。


第一代微信并不成功。当时人们的短信套餐都用不完,免费的文字聊天软件基本没什么吸引力。不过微信很敏锐,又迅速更新了图片分享和语音通话功能。


语音功能帮助微信快速斩获用户,甚至成为挽救微信于生死边缘的关键。微信诞生于1月,一位员工曾回忆,如果5月份这次机会没有把握住,微信很可能撑不过10月份,可能8月份就没戏了。


真正引爆微信热度的,是陌生人社交带来的吸引力。在同期友商还在拼单点功能的时候,微信就凭借“附近的人”达到日新增用户10万以上的规模。在此之前,微信的用户数始终没有超过百万。


微信的运气极好。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基于地理位置的LBS社交服务也大行其道。乘着这股东风,微信一口气推出了“附近的人”、“摇一摇”、“漂流瓶”三大功能,陌生人的搭讪很快充实了微信用户稍显干瘪的联系人名单。


“摇一摇”上线不到一个月,使用量就超过1亿。张小龙在复盘它的成功时,总会提到摇晃时来福枪声的音效。这是他特意挑选的,因为听上去特别性感。他说,性是人最常见的一种驱动力,当一个东西的体验符合人最本性触动,那用户就会很喜欢。为了设计这个动作,张小龙特意研究了人类的起源。


张小龙热爱研究人性。他推崇凯文凯利的《失控》和那本脍炙人口的《乌合之众》,还让微信产品经理都去读《女性的起源》,就是为了摸准女用户的心理。他热爱摇滚,认为产品经理应该爱听摇滚,因为“摇滚意味着反传统、人性和自由,帮助人们找到本性的状态”。


微信独有一套产品哲学,很大程度上是张小龙哲学。比如这个App没有系统推送,不以“您”来称呼用户,张小龙觉得这才是“尊重”。他认为微信不应显示“已送达”和“已读”,后来成为许多用户最赞赏的微信设计之一。


不止一位员工提到过张小龙的强势风格。比如他在评审微信功能时不看原型图稿,而是直接体验开发好的产品。这意味着如果一个功能在给到用户之前有过n个方案,则前后端开发人员已经开发过n个版本的代码。


“这在别的互联网公司是极大的资源浪费。如果像微信团队一样去折腾开发人员,大概你们的产品经理活不到版本发布。”微信创始成员陆树燊在他的公众号写道。


2


聪明人不止张小龙一个。雷军几乎与他同时盯上了kik,甚至比微信更早一步推出了类似的产品“米聊”。


米聊战斗力并不弱,界面简洁美观,不仅具备微信所有功能,甚至比微信做得更早,还推出了大受欢迎的涂鸦功能。当时业内的评论是,“就等着腾讯来抄袭”。


那段时间,网易和中国电信也联合做了抗击微信的“易信”,它最大的优势就是运营商独有的话费、流量等资源。在产品发布会上,丁磊喊话说,“易信拿出免费流量和短信后,腾讯肯定猴急。”


但这些微信的对手很快败下阵来。米聊的产品节奏过于急进,忽视了底层技术的重要性,没能留住它吸引来的千万用户;易信也被运营商的免费短信束缚住,除此之外,它没有任何击穿用户的痛点功能。


微信胜出的原因并不难猜。除了对陌生人社交的成功探索外,2.1版本中,微信已经支持导入通讯录和QQ关系链,这是其早期用户迅速增长的核心原因之一。


更让张小龙警惕的还是内部竞争,腾讯无线事业部还有另两支团队也在酝酿同样的产品。腾讯创始成员吴宵光回忆,当时大家住在同一个酒店,不相互交流,紧张程度就如同外部竞争的敌人。


按社交产品经验来说,研发手Q的无线事业部自然不输微信,却注定赢不了微信。当时腾讯最大的现金牛就是无线事业部旗下与运营商合作的电信增值业务,做一款免费的即时通讯软件就相当于向运营商宣战。可以想象,这名微信的内部对手会遭受怎样的压力。


没有包袱,是微信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轻松的状态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归功于马化腾。有种说法是,微信能顶住内部压力,少不了马化腾的优待。


同为极简主义者的马化腾和张小龙之间,存在一种特殊默契,这位老板不仅为张的广研团队提供了极大的自由空间,在早期微信遭受了抄袭争议时,马化腾也会让张小龙专心做产品,自己代他去面对记者的疑问。


2012年3月29日,马化腾在腾讯微博上报喜微信用户破亿,这时微信上线仅433天,这个增速快过世界上任何一款社交工具。


米聊在微信十周年的前两天正式告别,kik至今默默无闻,腾讯则凭借微信,抢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张宝贵船票,这或许正是马化腾厚待微信的理由。


3


不少人将QQ关系链的导入视为微信早期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这种说法遭到了多位微信创始员工的反对。反对的基本逻辑是,关系链导入后,用户也没有立刻在微信上交流,朋友圈的互动才是微信从陌生人社交迈向熟人社交的关键一步。


2012年,微信发布4.0版本,朋友圈正式上线。它的诞生,使得微信从一款简单的通讯工具变成了私人社交平台。微信还开放了接口,支持将第三方应用的链接分享至朋友圈,这个小广场慢慢壮大起来,承载起人们的线上社交。


微信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原创产品。有创始员工回忆,早期的朋友圈参考了Facebook和国外一款社交工具Path的产品思路。另外,帮助微信出圈的“摇一摇”最早出现在一款名为Bump的社交上,语音通话的灵感则来自于另一款软件TalkBox。


但微信把这些功能做活了,朋友圈就是个例子。根据张小龙出于“人性关怀”的设想,它被设计成可以看到共同好友的互动,这导致朋友圈的讨论并非一对一,而是三个人以上的互动,符合“三个人以上比单聊更加丰富”的社交体验。这种略微“打扰“用户的设计,反而增强了朋友圈的活跃度。


朋友圈诞生的这一年,许多社交产品的日子都不好过。仿Path的点滴、做陌生人社交的闪聚,语音产品神聊以及一系列基于LBS的社交应用接连死亡,但微信却活了下来。


随后是移动互联网与微信都开始狂奔的几年。朋友圈之后,微信公众号也紧跟着上线。


公众号的产品雏形是QQ邮件订阅开放平台,这是张小龙一直以来最想做的阅读产品。最早微信没对它抱太多期待,当成媒体使用的工具,最多召集一批明星,发发图文语音吸引粉丝关注。直到一堆草根创业者、媒体人涌入,微信才意识到,这可能是笔大生意。


这是微信赶上的又一波时代红利。微博的火热赋予了每位普通人在互联网上发表言论的权利,媒体不再是唯一的发声渠道。然而,140字无法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长图文形式的公众号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公众号加速了传统媒体的瓦解,大批出走的媒体人干脆直接来到这里发挥余热。微信适时地设置了阅读数据可见,新媒体运营们开始为10W+狂热,一批靠写字谋生的人在这里发了家。


2013年,微信支付正式上线。最初,这只是一个防御性产品,电商业务薄弱的腾讯始终找不到合适的支付场景,微信支付也没有与支付宝对打的筹码。


转机出现在2014年。年初,在网约车补贴大战中,滴滴通过绑定微信支付扭转战局,微信支付也借此猛赚了一波用户。不久后的春节,腾讯员工们为了解决春节红包的需求设计出微信红包,打响对支付宝那场著名的“珍珠港偷袭”。


这种拼手气的红包设计虽然简单,却正好戳中国人想沾好运的心理,成为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从农历除夕到正月初八,800多万中国人共领取了约4000万个红包,每个红包平均包含10元钱。红包功能发布后的几个月内,微信聊天群组的活跃度增长了三四倍。


微信支付上线后,腾讯与阿里的战争也进入白热化阶段。阿里推出社交软件“来往”正面迎战微信,还喊话要把“企鹅打到南极老家”。不久后,阿里巴巴还推出了手游平台,巨头们开始打破过去隐含默契的势力分布,逐渐杀入对方腹地。


4


吴晓波在《腾讯传》中评价,微信上线到红包引爆互联网的这三年,是属于微信的“创世纪”时间,它的光芒掩盖了互联网领域里的其他一切创新。不夸张地说,微信创造了另外一个腾讯。


2011到2015年,微信用户数以平均每年1亿的速度扩大。在这样一个庞然大物中,微信构建起一个封闭式的一站式超级浏览器,每一个入口背后都是不菲的利益。


在腾讯,无数业务等待着被微信垂青。《财经》杂志报道,腾讯内部曾有 120个项目在排队接入微信。微信要求它们先跑一个半月的数据,再按照数据筛选那些幸运者。让微信开放一个接口,可能要等上好几个月。


对外,微信入口还是是腾讯拿下投资标的的绝佳筹码。过去几年里,腾讯投资京东、唯品会、滴滴、摩拜、同程艺龙等企业都附送了微信钱包的入口。通过获取这些公司的股份,腾讯进一步增强在互联网领域的话语权。


一时间,微信入口成了炙手可热的摇钱树。摩拜在2017年初接入微信后,一个月就新增了2400万用户;同程艺龙2018年Q3财报显示,有81%的MAU和94%的付费用户数是来自以微信为主的腾讯平台。


微信入口的价值水涨船高。2014年,腾讯战略入股京东,交银国际结合京东招股书数据算过一笔账,一个微信入口的价值是19.8亿美元。而在拼多多2018年的招股书中,微信中的入口被算作一项无形资产,价值高达28.52亿美金。


微信庞大的用户关系链也被创业者盯上。除了动辄“收入上千万”的微商,拼多多也是其中的红利代表。就连拼多多创始人黄峥也说,在微信上创造一个分享场景,是拼多多早期崛起的重要原因。


互联网新贵们开始争抢微信阵地,微信和他背后的张小龙却开始被诟病醉心流量生意,纵容微信变得越来越“臃肿”。一些看衰微信的观点出现:微信支付后,这个产品已经许久没有令人眼前一亮的功能。


微信在2017年拿出小程序回击这种观点。这是微信商业化史上的一次里程碑,小游戏、直播电商、社群运营、小商店都由它衍生而来。它与一众商家建立的连接,帮助微信快速实现由社交场景到商业场景的转变。


根据微信十周年公开课披露的数据,2020年,小程序的日活用户数(DAU)达到4亿,全年交易额(GMV)同比增长了100%,接近1.6万亿。这个微信“抱希望最大”的项目,完成了它的阶段性使命。


5


十年的时间里,微信已经长成流量巨擘。有人仰慕它的成功,把张小龙的过往发言都奉为圭臬;看衰的论调也不少,当它放慢成长的速度,就会随时陷入创新乏力的质疑。


张小龙的判断并不永远正确。2019年的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说微信在尝试一种轻松的社交方式,所以上线了时刻视频。它是朋友圈的反面,“微信特别有耐心去培育用户的习惯”。


两年过去,时刻视频并不算成功,尽管它仍然挂在朋友圈的正中间,但微信至今未公布它的使用数据。


没能在短视频领域成功占位,也是外界质疑微信创新能力匮乏的佐证。在抖音和快手已经火遍大江南北的2020年,微信上线了视频号。不到半年后,张小龙就在朋友圈宣布视频号月活突破2亿。他透露,视频号初期,纯机器推荐的效果很差,后来微信改成了社交推荐,即推荐“好友点赞过的视频”,用户数据立马飞涨。


视频号数据增长的确迅速,但作为寄居在微信生态上的产品,2亿并不算一个耀眼的成绩。与此同时,视频号直播的强行置顶与好友点赞的小红点“袭击”,也对用户体验带来影响。


微信的用户覆盖之广,以致于它的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能引起大片争议。类似的用户吐槽还有不少:难以彻底屏蔽的群消息、迟迟没能更新的语音进度条,对话框和聊天记录一起被删除,甚至是收藏表情的上限,都有可能引来不满。


四年前的一场年会上,腾讯前CTO张志东指出了微信的问题。他说,微信总监们喜欢长时间的憋大招,渴望打造出令业界惊叹的特性,对于那些短周期、技术含量不高的痛点,反而不会放在高优先级,被其它各种任务所延误。


张志东还认为,微信开始面临“人际过载”和 “内容过载”的问题,微信自定义分组和权限管理的措施仍然“不够优雅”。人际过载带来的压迫力,需要微信团队重新审视。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微信似乎很难在信息过载和用户体验之间作权衡。


不过,看起来微信仍有求变的动力。在最新的公开课上,张小龙一连官宣几项微信新功能:“炸开屏幕”的表情,用“状态”找到同类,升级听歌体验等等。用他的话说,这些产品未必会很成熟,但“真的很好玩”,就像1.2亿人会设置后缀的拍一拍那样。


提到新功能,张小龙眉飞色舞。未来十年,这个产品还会像最初一样,能给用户再次带去惊喜吗?


本文来自:界面新闻,作者:陆柯言,编辑:文姝琪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