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腾讯研究院(ID:cyberlawrc),作者: 腾讯研究院,原文标题:《你愿意带算法推荐的男友回家过年吗?》,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前言
科幻剧集《黑镜》第二季第一集的桥段是这样:女主的男友死于车祸,她沉浸于悲伤不能自拔,于是好闺蜜给她推荐了一个人工男友。机器完全模仿死去的男友跟她谈恋爱,继续原本的生活。终于有一天她崩溃了,崩溃的原因并非是吵架,恰恰是“不吵架”。因为当女主对人工男友说“滚出去”的时候,机器人直接出去了,她眼泪留了下来。如果真实男友还在,一定怼她说“你给我滚出去”。
人工智能和算法早已渗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仅衣食住行,还有夹杂情感需求的恋爱、婚配问题。而在信息技术尚未发展之时,媒人垄断了婚恋市场的信息权力,那么算法匹配和朋友推荐,这两种介绍对象的方式,哪一种更能够被当代年轻人接受呢?
2021年1月9日,“腾讯科技向善暨数字未来大会2021”召开,来自不同行业的专业人士针对“算法推荐对象vs.朋友介绍对象,哪个更靠谱的?”展开激烈交锋,以下是本次辩论赛实录。
为了尽可能保留辩论这种语言艺术的高妙,本文将按照发言顺序呈现辩手观点和评委点评。
辩方介绍:
正方:算法推荐对象更靠谱;
反方:朋友介绍对象更靠谱;
点评嘉宾:
主席:胡渐彪(米果文化CEO)
评委:
彭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姚臻(头头是道基金合伙人)
蒋舸(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贾宝玉通过中间人认识林黛玉,痞子蔡却通过BBS结识轻舞飞扬
正方一辩:李刚(腾讯研究院副院长、首席研究员)
算法推荐和朋友介绍是两个渠道,比较渠道时应该比较它们的标准:样本量、可持续性、是否偏见等,并且渠道能在反馈中不断学习进步,匹配对象越来越靠谱。
讲一个身边的例子,十多年前我的师兄通过网络结识一位女士,他们一个在新加坡一个在台湾,从网恋到奔现,最终结婚生子。撮合他们的网站和算法目前已经不可考,还是感谢科技和算法提供的这根超越现实的红线——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云上有算法,万里定姻亲。
当时我觉得师兄很厉害,现在我明白是算法的功劳。姻缘可能是最古老的社会关系,姻缘确定的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科技水平、社会风俗、价值标准的影响,带着时代色彩。贾宝玉跟林黛玉的时代,大家闺秀藏在深宅大院,这样的社会结构决定了媒人独揽婚配市场的信息权。
100年后的大洋彼岸,郝思嘉在橡树庄园的宴会上第一次遇到了白瑞德,对白瑞德嗤之以鼻——此时女性拥有了对婚配的自主权。1998年,痞子蔡通过BBS认识了轻舞飞扬。2003年龚海燕成立了世纪佳缘,线下熟人网络不再是婚配搜索的唯一目标池。
科技不会走回头路,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科学并不反人性,觉得科学反人性是因为对科学不够了解。这个辩题把算法推荐和熟人介绍作为比较的双方对立起来,事实上两个渠道并不互斥,而且有时候即便是朋友也不一定是靠谱的朋友,长期来看,随着我们越来越热爱网络,算法推荐的优势会更加明显。
婚恋APP中,是虚拟的自我在相爱
反方一辩:董晨宇(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
李刚老师说他朋友是如何通过算法获得美满婚姻,但是个案没有科学意义,因为我可以告诉你另外一个个案:算法如何毁掉一个人的恋爱。我前几天在一个音乐软件中,给老狼的歌曲点一个红心,这个软件立刻给我推荐了刀郎。
紧接着,我将从下面三个维度向大家展示:算法也许没有我们想象地那么靠谱。
维度一:算法本质是数学,而朋友本质是体味。为什么Alpha Go战胜李世石不代表算法厉害,只能说明算法是高级的程序呢?围棋是数学问题,所以Alpha Go战胜李世石没有让我们感到惊奇,但是恋爱不是下围棋,更不是数学问题。
著名的作者,明代作家归有光说,我们家亭子里有一颗枇杷树,我妻子去世的时候种下,现在亭亭如盖——我们体会到这哥们儿现在不适合谈恋爱,这么长时间还没从丧妻之痛中走出来。但是计算机善于告诉我们什么事?如果光照充足没有虫害,枇杷树长到亭亭如盖,说明他老婆已经去世五年了。
维度二:算法能接触到的是人类的“给予”,朋友接收到的是我们的“流露”。在厄文·高夫曼看来,语言符号非常善于伪装,体现在互联网表达上,我们都在“给予”,而不是“流露”。大家看看朋友圈里的照片会发现,那些自拍连自己的亲妈都不认识。
从这个逻辑出发,我们给算法提供的数据不是我们的原生的数据,而是我们想让算法知道的数据。因此在婚恋APP中,我们提供的数据可能是自我美化后的理想自我,也就是说,谈恋爱的双方不是真实的人,而是两个虚拟理想自我,理想自我的特点是“见光死”。
维度三:算法的初衷是利润,朋友的初衷是情感。一直以来,我们对算法有所误解:算法背后不是机器,仍旧是人。程序员设定的标准的初衷是什么呢?是公司利益。从这个角度来讲,你是相信资本给你推荐利用你呢?还是相信朋友给你推荐帮助你呢?
当我不想要白马王子, 算法可以给我骑白马的唐僧
正方二辩:孙萍 (《外卖小哥,困在系统中》原始研究者)
算法把靠谱的气质拿捏到位。什么是“靠谱”?
第一,靠谱是主观认知,庄子说“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子非我焉知我不知鱼之乐。”算法可以实现人的主观认知,基于人的逻辑形成数据逻辑,给出最优解。
第二,客观的靠谱逻辑,客观指什么呢?就是看起来吊儿郎当,实际上稳如武当的气质。有没有这样的人?有,《哈利·波特》中的斯内普教授,他从第一集到第六集一直都是不靠谱的人,但是到第七集,他成为全剧最靠谱的人。算法可以通过大数据池将这样的人识别出来。
让我们来看概率,80万人口的城市里能找到几个灵魂伴侣?答案0.53个。也就是说,把我截成两半,拿走我的下半肢体。2020年的数据显示,中国有7700万的独居青年,七成在说他们没有社交途径找到合适的对象,算法是不是可以帮帮忙?
当然可以。算法数据量足够大,Alpha Go一晚上可以自己跟自己下200万盘棋,李世石只能下50盘棋。
第二,算法精确度很高。如果有一天,我突发神经病,不想要骑白马的王子,想要骑白马的唐僧怎么办?算法完全可以实现,它可以帮我在海量的数据当中找到我喜欢的唐僧。
第三,推荐方式好。朋友虽然是无话不谈,但也有难言之隐。而跟算法交流是完全无障碍的。我们在微信里,QQ上或者探探中,也许才处于最真实放松的状态。
总结下来,无论算法还是朋友,只能帮你推荐对象,无法帮你做决定。我们做决定的依据是主观逻辑判断,App非常非常努力——无所不及、无所不能、无处不达到。我们都是打工人,没有时间谈对象,为什么不让算法试一试呢?在批判科技的同时,我们要看到算法的灵活性、成长性、开创性。
爱情是一场意外, 算法匹配的爱情没有一点意外
反方二辩:林默( “花尔街参考”创始人)
大家有没有看过公园里的相亲角,父母撑场的那种,完全围绕“匹配”二字进行的:你属猪我属虎,你211我985,你007我吃土。谁都无法相信公园的相亲角会成为爱情胜地,因为父母在公园里找到都是最差的人吗?当然不是。
当朋友给我介绍对象时,觉得我俩很合适,所以我要看看;算法给我匹配对象时,它认定这个男生与我100%匹配,现在就缺一点点爱情——那个瞬间何其悲哀,爱情是一场意外,我的爱情没有任何意外。
大众点评知道我爱吃火锅,会无限量的推火锅,知道我爱吃辣,下一顿就给我推更辣。但是作为人,我们有阈值,我们会超载。我不确定是否喜欢坐在我对面的人,但我今天点了NO,明天算法优化数据会给我推荐更好的人——我如此平凡,却获得了帝王般的自信。
长此以往,我们会不会变得麻木?认识一个人的好奇心会不会降低?容忍一个人、磨合一个人的包容心会不会更薄?会不会因为恰恰选择算法,最终成为困在算法里的单身狗?不是说算法推荐靠谱不靠谱,而是算法会激发我们作为人最不靠谱的那一面。
算法,唯独算不出爱情
反方三辩:胡璇(腾讯研究院研究员)
机器推荐是一种算法,朋友的推荐也是一种算法,我们坚定地相信人的推荐是更有力的算法,因为人的判断更具有穿透力。朋友知道你的过去,ta也许能更准确预测你的行为,知道你的前男友,知道你为什么和他不合适,甚至为什么分手。
人很多判断是在混沌状态下进行的;机器算法却需要明明白白,需要标签——这个东西它看起来是狗、摸起来是狗、闻起来是狗,它大概率就是个狗。人做判断并不遵循这样的逻辑,感情恰恰是最不遵循逻辑的存在。
《老友记》中有这样的场景:Ross面临一个选择,Julie是符合他理想的女孩,他们兴趣爱好一致,有共同的工作、共同的话题,相处非常融洽,但是当他在比较Julie和另一个女孩Rachel时,Julie只有一个缺点——她不是Rachel,不是他心里最想要的那个人。这就是人的力量,从人的角度,从整体的形式,从混沌当中,而非具体的维度当中得出的结论。
当然我们也知道,现在相亲网站和很多APP已经在用算法,包括日本政府想要用AI解决现代人不谈恋爱、不生孩子的问题,这已是实然。今天讨论的问题是,如何让这个算法适应大家的需求,更好地为人服务,而不是人被算法操纵。刚才谈到很多问题:信息过载,给你匹配500个人,再如何进行下一步;我们在算法当中扮演理想自我;甚至是信息安全的问题。
事实上,算法已经帮我们做了很多的抉择,它决定你今天看到什么,晚饭吃什么,明天去哪儿玩。我们相信算法能解决帮你买一台洗衣机的问题,但是不能解决如何选择那个愿意为你心甘情愿洗一辈子衣服的人。我们希望算法在情感这条路上来得慢一点。
唯有算法,真正忠于你的行为
正方三辩: 闫泽华
我们今天讨论的是介绍对象而不是包办婚姻,算法给你的是侯选集,是可能性。讨论靠谱不靠谱,不仅从个体的角度思考,还要站在普惠的角度看到底帮到多少人。
第一,先谈有没有,再谈好不好。珍爱网2019年第四季度发布的数据显示,单身青年最大的问题中,60%是社交圈子太小,没有侯选的集合。在这种情况下,去谈朋友推荐是不靠谱的,因为他找不到对象,他朋友一样找不到对象,两个50分的人加到一起不是100分。
第二,婚恋关系是双向匹配,而非单向关系。并不是说我喜欢公主,公主就会喜欢我。试想一下,一位好朋友既认识你、了解你,又非常了解给你推荐的对象,这个概率何其低?
第三,恋爱到底是一见钟情,还是遇到很多人、错过很多人?相信大家都认为是后者。但是需要考虑到,社交圈子很有限,注定错过一些人的情况下,算法才能源源不断地给你推荐。
我们说爱情是什么,爱情是说你在认知对方的过程当中也在认知自己。我确确实实想要一个公主,但是接触之后我发觉说,我要的不是一个白雪公主,我要的是一个长发公主,这个时候我的朋友怎么给我推荐呢?
关于我是不是把真实信息告诉算法?你需要它帮你找对象,但你在对它撒谎,同样你要朋友帮你介绍对象,你跟朋友撒谎,朋友也找不到合适你的人。所以我们希望它帮我们扩大侯选集,让它根据我们的行为不断调整,当我喜欢的可能确实不是白雪公主,而是一个长发公主的时候,算法才能够忠于你的行为,给你侯选集。
我们今天聊的始终是“介绍”两个字——这并不意味着两人一定在一起,而是给予更大的可能性。既然已经在用了,为什么不接受算法多给你的一些可能性,帮助你推荐一些更让你喜欢的人呢?
点评
1. 婚姻选择需要算法的理性
点评人:姚臻(头头是道基金合伙人)
我个人更赞成“算法推荐对象更靠谱”。我们讨论“哪个更靠谱”的前提是,大量的人不认为算法推荐靠谱。可能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人工智能技术更加成熟,大家对于算法有更清晰、明确的认知时,我们真的要考虑站在哪一边了。
第一,我们现在要解决的是谈恋爱的效率问题。人们现在所接触的社交的圈子,人和范围太小了,所以扩大交友圈,其实是现代人的刚需。就像投资,漏斗小就会非常偏颇,所以痛点是先解决池子问题,再解决优化问题。在这个层面上,算法具有海量数据的优势。
第二个核心点,婚姻和恋爱,到底是理性抉择还是感性抉择。我认为婚姻是非常理性的选择,它并非在某个时间点上,自己头脑一热做出来的选择,而是说综合考量后作出的理性判断。所以,算法在帮助人类理性思考时,更有价值和意义。
2. 机器或许能模拟感情,却无法共享生命历程
点评人:彭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这场辩论让我们再一次思考,算法和人工智能的问题。
第一,算法的精准度如何保证?反方认为算法精准度,会因为我们在社交媒体上展现带有表演性质的数据,进而影响计算精准度。然而,未来对人的计算不仅只是社交媒体里的数据,还包括传感器和其他信息采集工具,未来的技术可能更深入地揭示人性。
第二,算法如何计算情感?人工智能对于情感的分析正不断走向深层,未来用机器模仿人的情感可能会达到比今天更高的水平,甚至表现出共情的能力。但是人与人的沟通中,有一样难以被机器复刻:人的生命历程。跟闺蜜的聊天一定是互相倾诉,你分享故事,并从别人的故事里找到共情点。机器没有人的生命历程,哪怕它可以描绘模拟情感,它未必有真正跟人对话的可能性。
最后,关于算法的选择和判断。算法因为有大量数据作为基础,在某些方面的判断选择可能比朋友靠谱。但算法会形成模型和套路,有时候我们需要机器的套路,它可以打破人类思维局限。另一方面我们又需要警醒彻底被套路。
总体上,我相信算法的成长性和灵活性,它的发展可能超乎我们想象。重要的是,我们会长期与算法共生,人要保持人的本性,无论算法何解,人还要变得更靠谱。
3. 婚配的本质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算法和人类各有所长
点评人:蒋舸(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今天的辩题,引出最核心的问题是: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我们如何做决策。
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做出完美决策需要充分的信息,但是我们没有足够的成本搜集这些信息,让我们来消除周围环境里面的不确定性。但是我们仍然希望,能通过一种性价比更高的方式,找到高质量的信息,来弥补我们实际拥有的信息量和我们所期待拥有的信息量之间的空白。
我们找对象就在做这样一件事。按照法律经济学的分析,生活伴侣本质上是合同,但这个合同很特殊,是不完备的合同。合同条款如何确定,我向他提供什么,他向我提供什么,他是否有所隐瞒,这些都未知。所以我们肯定是在双方所提供的两种途径之中,来判断哪一种提供信息渠道相对而言性价比更高。
但是,并不能说“算法推荐对象”一定更合理。我们寻求信息时,一定不可能是全场景、实时化搜集完备的信息,一定是在建模。这两种建模方式,比较像量化的建模跟定性的建模,理性的建模和感性的建模,数理逻辑的建模和叙事逻辑的建模。这两大类的建模方式所能够解决的问题和实现的效果,其实是各有擅长,不可能绝对分出优劣的,互相无法完全取代。
科技可以无限逼近、层层揭开人心中的叙事逻辑,但是能否像剥洋葱一样剥到完全没有?我十分怀疑。感性是千年的进化,是我们无法还原的场景慢慢沉淀下来的,场景不能还原,道理就不可能摸清楚。就像我们知道吃糖不好,但是我们还是喜欢吃,我们会朝着少吃糖努力,但是我们还是想保留吃糖的快乐。
飞驰的技术,终将把我们拖入算法推荐的爱情
全场总结人:胡渐彪(米果文化CEO)
虽然台上的正方和反方都希望自己提出的答案被接纳,但辩论的意义不在于给出答案。既然比赛答案不在正方或反方口中,甚至不在评委口中,答案在哪里呢?答案就是各位在看了这场比赛之后心中产生的无数疑问,自己给出自己的答案,这才是辩论的意义。
所以这场比赛要说有所收获的话,要特别感谢双方借着这次交锋给我们提出多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爱情的本质是什么?人类的情感到底容不容得下智能的结构?数据算法的进化可能性有多大?都是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面对智能、面对大数据的时候不得不去思考的话题,我们需要一个由头来刺激我们思考。
由这个话题引出一个脑洞,如果真有所谓算法推荐的合适伴侣,那么它会不会再出一个如何和与对方相处的指南呢?因为你已经知道对方喜欢什么,能接纳什么,不能接纳什么,这时候作为一个对爱情有需求的人,会不会向数据学习我怎么和这个人相处呢?
如果真的有这么高的匹配度,而这个匹配依赖大数据,是否会出现一个最佳恋人的大众点评呢?所有谈过的恋爱、匹配过的数据都会被记录下来,你的成功率高低、是一个什么样的情人都会被呈现。数据公司会不断挖掘数据,进一步数据就是过往的情人,你打几分?面对大众点评化的APP你是否能接受?
再往后,如果大数据给我提出了一个最理想的伴侣,但是我谈着谈着把它搞砸了,我怎么面对我自己呢?再者,这个搞砸了之后,你是找这个排行榜上第二个配合你的人吗?那你又怎么去面对他呢?这是一系列脑洞,无所谓对错,也不是绝对不能想,最终技术会帮我们驶到那个位置的海洋,无论如何都会面对,可能10年之后我们要思考的就是这个问题的第二篇章。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腾讯研究院(ID:cyberlawrc),作者: 腾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