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孔夫子旧书网(ID:kongfuzijiushuwang),作者:宋银羽,题图来自:宋银羽
一、缘起
如果不是机缘巧合在孔网开了网上书店,我的书旅不会有什么特别。
我出生成长的地方,是南京城里的书店密集区,新街口新华书店至今仍是标志性建筑——出了家门,就在街对面,其人来人往,不时举办大型书市,每天看在眼里。
先不说那里,新华书店近邻,曾经有个小门面,专售小人书连环画,其存续没几年,在我读书识字之前,儿童期毛病较多,日常一大难题是“嗯嗯”不规律,家人的办法:如果每次我自己乖乖解决,奖励一本小人书,父母在书店柜台前把小男孩举起,任由其挑选,一次,两次,直到几十次,这种事不会一直持续下去,见“好”就收,逐臭闻香是我最初的“藏书”来源,没有书架书橱,祖母屋里写字台的抽屉,没事就去给它们排排队......
然后入了小学,再大一点,遵照那个年代生人模式:书籍,玩具,以及衣物需要向后传递。我是家族一代人中的老大,远远近近的表弟表妹们很快就把我的童年给瓜分干净了,图画书小人书时代告终。
上学识字,从童话向武侠跳跃,毫不犹豫,再往日本动漫过渡,边界有些模糊重叠,这中间,科幻、奇幻、推理等等,诸般穿插,我的阅读兴趣主要是虚构类型文学,而在文学名著和文史经典上仅做过短暂停留。
最初读物的来源,除了节日与生日礼物,父亲会从学校图书馆借来,那个教师阅览室真是有不少武侠小说啊!小学以内,我便博览各大门派,小图书馆不够用,周边几家租书店也被我一一料理掉,还啃了几部《中国武侠小说史》《千秋文人侠客梦》之类的理论著作,阅读习惯从中养成,另有中期和长期影响。
中期就是进入初中,新环境里瘦小的我,遭遇新状况,校园欺凌恐怕说不上,只是有个男同学总来招惹。某天,排队前往音乐课教室途中,那家伙又凑了过来,还好是要聊天,他最近在看一本武侠小说,我随口评说几句,话题持续,对对书目,他看过的,我都知道,我列举几种,他闻所未闻,引起一点他的崇拜,麻烦就此结束。
大约十年以后,踏上网络,断断续续码字做写手,创作了男主角“宋银羽”,偶尔当马甲穿穿,直到进入号称武侠第一网站的九阳村,宋银羽成为固定网名,至今用了将近二十年,再到孔夫子旧书网,继续沿用,“银羽书筑城”和“银羽的纸墨铺”两处网店的名称也是由此而来。
我在九阳村的经历,2019年初写成了一篇《我的九阳史记》,这里不再复述,单摘一句话:在九阳村建立起自信心,并且明确意识到在网络上可以生存,几年之后遇见孔夫子旧书网,2006年至今,真正实现了与网站共存,与书籍文献同生。
二、从哪里开始买书
早先家住在中山东路新街口,对面是南京最大的新华书店,签售会和书市轮番上演,从柜台到开架,书店的形态一再改变,与书为邻,耳闻目染,买书自然而然就发生了,何时有零花钱的?记不清楚,它们最初的用途,大抵是零食和书——躺在床上,边看书,嘴也不闲着,从小到大常常如此,往后想改也改不掉了。
如果我没有网店,对旧书还真没什么兴趣,而特价书店曾经遍布南京的街巷,可惜当年人小没收入,见识也不到,多好的机会,没把握住,所谓经历,实在是浅显,便想到啥说啥吧。
1. 三联书店
在国营书店一统天下的时候,三联书店的营业场所往往是颜值担当,湖南路上的三联书店很久之前已经关张,我那时间还处于幼龄,无法独自出行,在家人陪同下仅仅去过两次,一次上到二楼书店,约略记得布置清雅,顾客却很少。另一次就是楼下院落摆开的特价书市,源于报纸角落里一则广告,有一批销往香港的书籍返销回来,老书依着旧定价,还有折扣,里面有《徐霞客游记》等等(小时候集邮,还真知道老徐)……
到时候,父母带我去看,时间稍早,铁门前已聚集了不少人,一等到门开,人群冲刺而入,那会儿我还没有战斗力,被父母护在中间,跟在后面进入,主战场是如何都挤不进去,只有在边沿捡捡。
上手是一本伏尔泰的《哲学辞典》,懵圈啊,一旁有位叔叔看着,我乖乖把书递给他,等人群略微散开,没找到传说中的《徐霞客游记》,各种各样的字帖铺在台面,不好玩,临走好歹带了两本书回去:《法国自然主义作品选》和《德国古典美学》,前者等到初中才看,影响我后来读了不少左拉作品,后者最终也没能翻动几页,待到网店开张,前后售出。
三联书店这一回肯定不是我初次接触特价书市,那里书的品味并不合适一个少年儿童,但作为早年经历,记忆如此深刻。大人们对书籍的态度给我触动,所见一系列动作眼神,好像刻印了下来,怎么也忘不掉。
2. 新华书店
旧家对面是的新华书店,本市有读书节的传统,作为策应,新华书店常年举办特价书市,可谓近水楼台,不过说实话,那时靠家长发点零花,在零食和书之间,一度是很为难的,也不太会挑书,记得某次书市,工作人员上架新货,我捡到一套《耕堂劫后十种》,走几步觉得绳子勒手,想放弃,摆回书台,还没等落定,后面一位大叔便接收下来。年年有书市,我都会出席,没有什么经典的概念,精装平装并列,抽出一定是平装,贪便宜,所购大多是浅显杂书……没预计到自己会以贩书为生,日后我在网站一本一本印证它们的价值,痛悔基础没有打好呀!
孔网开书店元年(2006),新华书店最后一届真正意义上的书市,一整个楼层,持续时间很久,每天都有更新,库底子全部端上来,折扣力度空前,最后几天一元一本,令我觉得如在梦中。
当时还在朝九晚五上班,但已经确定要开家网上书店,哪怕迟到早退,每天去新华书店报到,两位收银阿姨看熟了脸,会主动致意,我倒是每每不好意思,有回,某人结账时犹犹豫豫,阿姨就近以我为榜样激励人家,最后一天,我买了好大一堆书,已经超过人力范围,多跑几趟送回家,是几趟?我还在心里默算着,两位阿姨主动表示可以帮我,打包装了三辆推车,送书到家,感谢,告别,没有再见,书缘尽处,人缘亦了。
一轮书市,购买两三千册书,可以说是打下了网店的基础,不过彼时未经历练,淘书凭一己喜恶,什么“网格本”“法国二十世纪文学丛书”之类完全没有放在眼里,《马克思数学手稿》买进几十本,1975年出版,定价几角,还打3折,见着了暴利……
我倒是指望每年都有这样的书市,可以支撑一下网店的货源,可是再也不见了,很多年里面,我想不通,直到有一日在新华书店门前路过,突然灵光闪现,是新华书店进货方式改变了,与出版社结算和退货并举,不需要建立库存,特价书市没有了源头,2006年实则是清仓,之后一些所谓书市,不复曾经味道!
以后岁月,有同城书友在网店下单,约好上门自取,在哪里交接呢?新街口新华书店是标志性建筑,最后一回进它店堂,是书友王世清先生拉我聊天,在里面找了一处说话地方......
2017年,旧宅拆迁,物理距离也远了。
3. 南京古旧书店
杨公井一带,早至晚清民国就是书店重地,1990年代太平南路形成过一个书店群,中心位置便是杨公井南京古旧书店。第一次去还是小时候家长领着,面对国学与旧籍,兴趣缺缺,因为离家近,以后偶尔路过仍会进去看看,买书不多,印象深刻有《艺苑掇英》零本。日后我在孔网初开店,自家书先上架,这就算值钱的,还有件大事,也是入孔网之初,在论坛求购,看到有人高价收中华书局老版精装本二十四史,我就记得南京古旧书店有大半套,当了一回快递,从书店直送邮局,这买卖好做。
最近一次去古旧书店,查日记在今年4月24日——
“铁将军把门,有告示:由于疫情影响,古籍书店业态调整……往里看,好像已经搬空,又一家老店要走入历史,bye-bye。”
4. 书香斋和天宫书店
南京的民营书店大概是在1990年代崛起,五元书店遍布街巷。五元只是一种说法,更精彩是一些出版社的精品库存书,只是我那时候的视界局限在2元或5元一本上面,对真正意义上的主角视而不见,唉,一个中学生又能怎样!
诸多店家,其中书香斋和天宫书店可谓双雄并峙,不仅是好书迭出,两家本身还是很多其它书店的供货商,并且不局限于南京本地。
书香斋位于夫子庙(再早点,是太平南路),繁华所在,那热闹,看个书得挤进去!我从初中开始便经常走动,直至其关张,有近十大几年的书缘,真正发力还是在开网店之后吧,有一桩豪举:60本一套的《东方杂志》影印本,拿下书店三套库底(有一套不全),第一次获得送货上门的待遇,先堆放在祖母屋里,老人家看见那体量,是真着急,这书前八卷是32开本,以下每本都是16开精装巨册,当年售价一本8元,以后书香斋某位店员向我炫耀:老板从上海进货,论火车车皮。
书香斋在文史上比较强,我的网店最初定位于国学,两厢契合,时间有些久远,买过好多书都记不起来,有本《旧都文物略》(8开精装本,北京古籍出版社) 至今仍没有卖掉。
首次拜访天宫书店,我已经十九岁了,在僻巷之中,进门豁然开朗,场面阔大,书价比其它特价书店更便宜些,第一次购书印象深刻,中国文联出版社三岛由纪夫作品集四种《走尽的桥》《纯白之夜》《残酷之美》《太阳与铁》,以及《清代园林图录》一本,合计十几元,多年以后,天宫书店又推出购书卡,我是金卡起步,享受折上九折,钻石卡则不能直接办理,需金卡用户消费满1万元,我从金卡升到钻石卡大约用了半年时间。
在天宫书店买书多多,当然与经营网店有关,我最初设想是文史旧书和特价新书两翼并进,过程中追逐精品,简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落实起来就是另一回事,特价书一时有太多人在做,售价被压到无法呼吸,有人跟我说可以波段操作,那样首先需要背负库存,选书的眼光也很关键。
新书特价曾经在我的网店中占据了一定比例,但从成交额上看,比较次要,所以一般买两三册复本,增加增加品种,特殊情况也有,比如《广东十三行考》,两种不同封面各买了十册,完全是因为沈夑元先生的关系,沈先生真是老书蠹,与我这样的后生晚辈偶尔也会交流一下,一次我新买了《西谛书目》(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报知先生,老爷子斜过眼来,淡淡说道:这个我有文物出版社线装和精装各一套。
又一次,我往南大附近书店去,行至青岛路,有个大坡子,沈先生购书回头,人处在高处,先看见我,抬手挥书,喊我的名字,及至近前,见到一本《广东十三行考》,说是购于学人书店,这个印象不要太深呀!日后我在天宫书店买进20册,其实还是不够的......
书香斋和天宫书店,那代表着特价书的大航海时代,无敌舰队的旗舰。
火热往事,硝烟散尽,只剩下你我的回忆,书店不死。
5. 品雨斋、学人和唯楚书店
特价书店是在一个特定时空里面壮大发展的,挖掘各家库存资源超过十年,使得出版社和读者各取所需,有很多很多国营书店缺乏的东西,只不过库存还是会耗尽,而网络世代来临,更加便捷和高效的业态将取而代之,特价书店本身不是没有调整,书香斋一度引进旧书,在定价上向孔网靠齐,天宫书店开辟了精品部门,但是这些还不足以拯救,转型之痛,越是具有代表性的越难以保全,当我们挥别旧时光,更应该关注屹立不倒的。
个体书店难以规模取胜,在合适地段抱团取暖是个好办法,南京作为古都,不少文化地标,书店往往在这些地方聚集。
南京大学与南京师范大学,两家老校区相距不远,文科又都出名,自然会有很多书店尾翼追随,我过去常跑的几家挨在一起,可以一次看全,青岛路巷口有一段上坡是必经,我心中便以此命名:“青岛路书店群”。
最先认识品雨斋书店,青岛路上了坡子就是,开始一段时间没见到店主马晓滨先生,常见两位大妈负责营业,我才二十上下,叫两声阿姨,关系也就融洽了,后来见到店主和一个年青小伙子,后者大概是负责采购。马晓滨先生,我每次见到他都是笑容可掬的,知道他在网上网下有时会表现得很刚,这就是一位不会因为做生意就一定要配备营业面孔的人......
品雨斋早先新旧书都有,网上传闻,马晓滨先生由家藏书籍入手做书店,我还没有机会当面印证,听他说起曾经收到一家图书馆,里面有多少新文学云云。
品雨斋现在放弃了实体店,以特价新书为主打,库房和网店合一,5月20日我刚去拜访过,所见一人一电脑一库书。
学人书店与品雨斋一度紧挨着,老店址有前后两进,后间暗藏“密室”,精品图书收纳其中,与日常看店的大叔混熟之后,获准进去观览,确实比外间强一些,不少是特供孔网——学人比起南京其他书店,接触孔网更早一些,但很长时间内仍以实体书店经营为主,我听阚炜说过:“以前书店卖书不愁,上网反而麻烦”,有“以前”,就有“以后”,网络经营是大势所趋。
学人书店搬到现在的地址也有好些年,中间还有对“复兴书店”的并购重组,营业面积大大扩展,楼上更设有精品部与雅集,虽然我已是多年未亲近,所有听闻都让我认同阚炜和他的学人书店是一种理想形态,或许缺少一点助力,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看完上面两家书店,时间要费去不少,间隔稍远的可能就不再跑。“唯楚有才”,叫得如此响亮,2006年以前真就不多上门,与唯楚书店老板汤楚军能说上话,要等到我网店开张,书市上各自寻找货源常常见面之后。对汤兄的印象其实很早便有,某次见他与一位顾客就书籍版本情况进行交谈,几个回合对答如流,在边上听呆的青年是我,也许他还是与我最亲近的一位书店掌柜,到我家来说过媒,可惜好事未成,他要我先答应下来,才能告知谁家对我有意思,我是不明就里不敢点头。
上文提及学人书店并购复兴书店,唯楚书店则吃掉了潇湘书店,我与潇湘书店情分更早,它还在仓巷的时候,经常过门,见到最多的是店主内弟,与我年纪相仿,见面文绉绉呼一声“*兄”,现实中这么被人叫仅此一家,有几分笑果,过去将近二十年,彼此对着乐呵的场面依旧生动,书店里话题离不开书,也只有在潇湘书店,每每跑偏,聊些衣服裤子鞋子包包......我开始接触到朝天宫书鬼市那几年,提个超市大袋子来来回回淘书,潇湘店主是自家面包车一车车往回拉书,还真的难以想象自己有朝一日可能超越他,而今,潇湘字号都没有了,我还健在。
潇湘书店最后作价处理,实在是低廉,想想其多年苦心经营,只得出那样一个数字,我听到觉着寒心,但现实如此,一家书店结业,还希望市场价打折处理的,是天真无邪!
唯楚和潇湘之间有亲缘,前者指引后者上路,潇湘书店在仓巷时期就很特别,书籍分类摆放,文史特色明显,唯楚本身确实是个好榜样,关系亲近更容易受到影响,唯楚希望潇湘扼守源头,成为自己的供货商,潇湘则一心复制唯楚的成功,身处仓巷时,潇湘还有些鹤立鸡群,实际成绩也好,明显在上升期,但店主立志要做学术书店,离开仓巷,搬至大学附近,可是与品雨斋、学人和唯楚等几家原住民一比较,明显成色不足,转折点后面是下行通道......
唯楚书店和汤楚军,成功难以复制。
“青岛路书店群”和“仓巷书店群”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业态,没有人可以做到两全其美。
在南京说到独立书店,先锋书店和钱晓华先生无法回避,我贩书多年,给自己买书难免斤斤计较于价格,以不打折或很小折扣入手新近出版物,几次都发生在先锋书店,环境有魔性啊!不过以我对书店的观察,先锋书店反倒在忽视名单里面,这个实在没法学习,用心经营与政策扶持,先锋书店是文化领域的样板,可是如此成功的经验,好像也没有后来人学到,以后应该读读相关传记,向知情者请教,这里谨向先锋书店表达敬意。
有特色的独立书店潮起潮落,笔者视角狭窄,所知有限,开家书店不难,坚持下来不易,中国不乏网红,踏踏实实者可敬。
三、南京书市的几番变化
书店里面有故事,而传说都发生在书市中,这里的书市非指特价书的盛会,书市即江湖,刀光剑影,暗流涌动,可能遭遇滑铁卢一蹶不振,也可能无意间摘取到高岭之花,坚持小小兴趣的逢人便问:今天还有新门票吗?......人来人往,光影交错,或许一无所获,但是没关系,还有下次,眼光经验到了,机会不会太遥远。
1. 跳蚤市场?
在我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外公外婆从邓府巷搬迁至南湖小区,每个周末我都会去探望,必经朝天宫,平生两条线索由此埋下伏笔:朝天宫鬼市和安乐园的包子。
那是一次与母亲坐在13路公交车上,望见“万仞宫墙”下面人头攒动,问妈妈是什么?回答是跳蚤市场,跳蚤也能买卖?还有那么多人喜欢?车窗外浮光掠影,我的问题没有出口,只是生出好奇心,总想去看看,还有点担心,交易虫子的地方是否卫生?
没隔多久,愿望就实现了,也不记得身临其境具体见到什么,旧货反正是没意思,其后多年不曾再想过。
小学四年级开始集邮,一年之后便不满足于外公日常通信提供的信销票,南京三大邮市(中华门、大方巷和夫子庙)离家都挺远,不可能老是要求家长,不知是谁提醒还有朝天宫,我从初中开始逛市场,偶尔结伴,经常独行,那里其实没有几家经营邮品,买过小本票极限封,最贵是鸡年四方联,1996年高峰购入,疯狂的花纸头呀!当年异象让我一时激动,大起大落最终泯灭了集邮的热情,邮册至今一直存着,好多年不曾光顾,也不知道有没有变黄生斑?只是集邮过程多少养成了基础收藏观:量小价值高,成套有筋票。
1990年代的朝天宫市场,旧书占据相当大面积,民国商务印书馆的万有文库和丛书集成初编,常常在地上乱堆着,一元一本任挑选,四大名著那种带函套带插图的石印本线装书见过几次成交,大约是百元一部,毕竟旁观了多年,存下来不少记忆。
记得有次看见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册,品相极佳(“品相”的概念亦是来自集邮),没买,下周还在,书品逊色了,下下周还在,曲角卷边惨不忍睹——为什么犹豫?不知其行情大概是关键。
几年间,自己仅仅有三次出手记录:
第一次买书,非常清晰,在“万仞宫墙”几个大字几乎正下方,一处新张开的地摊,书色暗淡,全是民国出版物,我发现比较早,挑拣出两本:《片云集》(王统照,民国26年再版)和《老残游记》(大达出版社),书贩开价7元。
我有点鄙夷:这么旧!这么贵!书贩接话:你看看,可能比你爷爷奶奶还老。这话倒是有理,乖乖付钱,《片云集》回家想看看,一翻,硫酸纸与封面脱离,再翻,封面直接掉下来,那心情可是糟糕透顶,1992年,7元足以让我痛心,舍不得扔掉,把它们放在写字台大抽屉最深处,之后长期关押,直到网店开张,提出来,修补破处,上了孔网拍卖,意外拍出“高价”,心里欢喜,给书友免邮费。
第二次买书,《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十四行诗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5元,不是因为知道才买,被古怪书名所吸引,《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我有生以来最辛苦的一次阅读,收获是有段时间写作文经常使用“如是说”,《十四行诗集》只当是入不得洞房的伴娘吧。
第三次买书,刚过了春节,兜里有压岁钱,出门颇为神气,我是在一家主营邮品的摊位上见到它:《清华年刊1932》(民国21年出版·16开精装本,年刊经理部毛笔签赠钤印本),前面一个人让过去,我见到都是图,还有带漫画性质的,就接手翻看,摊主认识我,一直没啃声,直到我合卷,问声“怎么样?”我回了三个字“有意思。”认出几位名人,特别欣赏几幅搞笑插页,其实不过看看热闹,怎么就能花100元钱买下来?之后几年我一直在反省——网店初期,它却成为镇店之宝。
皆是不如意之事,每次下来都会告诫自己,大概得到《清华年刊1932》没过多久,与北京潘家园齐名的南京朝天宫,被彻彻底底整改掉了。
2. 仓巷
“仓巷旧书街”是朝天宫市场一缕劫灰复生,其中过渡转换,我亲眼所见,说起来,仓巷与朝天宫仅仅一街之隔,若非访书,之前都没有踏足过。
南京历史上文华风流多在城南,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没眼看的破败啊,仓巷的状况堪称典型,这倒是成了旧书店落足的好时机,初始还没几家入户经营,沿着路崖子摆两排地摊。
正当其时,我对日本漫画的兴趣爆发起来,四处寻找书源,自然关注起二手书,初遇蛮有戏剧性,地上见到几本,询问价格,一元一本,全要了,摊主说:“你喜欢,后面还有。”就在他身后不远处的三轮货车里,掀开防水布,摞放整齐几百册,我眼睛都看直了,算算钱不够,也拿不动,摊主瞧我进退两难,说:“你多挑一些,五毛一本算。”当然是尽力而为——那批书都是口袋本盗版书,后来大部分当废品处理了,那时候没有其它选择,英雄不问出处,带给我多少欢乐!
随着仓巷市场日渐形成气候,城管部门追击而至,摊贩们又会遭遇驱赶,而地摊市场仅限于周六周日,有些经营者希望可以规范到平时,仓巷房租一直不贵(现在还是),几方作用,进户开店的过程快速推进,这是市场经济自身在演化,不知不觉一条旧书街就形成,至今还在存续。
之前走朝天宫,大约是月均一回,时间多在月头,要等到家里面发放零花钱,才好出动,仓巷书店街建立时,年龄上进入青年,自己有了收入,明确了目标(日本漫画),频次提高到几乎每周一游,四五年间购书1500多册(有建档编目),给各位店家留下“漫画小太郎”的印象,后来正版引进多了,我转向其它渠道购买(亚马逊和当当之类网站),等到网店开业,在文史书和名人墨迹上施力......直到2015年前后,有几位老相识依旧见面先推荐漫画,视为理所当然。
我性格不好不坏,特别懒散,亲近和私交很少很少,只有在淘书途中一直非常顺利,少年时代就颇受欢迎,除了模样讨喜,我逛街进商店都是带着目的去,取得结果出来,极少空手,离开前每每在收银台前驻足停留,这种态度具有决定性。
2000年,我从新街口旧家搬出来一个人住,彻底自由放飞,读书上面,一般阅读依赖图书馆。日漫,这时大陆正版引进已成规模,购物网站提供便利,不仅仅是打折,港台版,甚至日本原版得手亦不难,因而与仓巷疏远了一段时日。
我的网络生涯也是由此开始,在几个圈子里混得都还不错,意识到人生可以在虚拟世界里面落实,得到过两三次工作邀请,但都是异地,自己畏缩,家人反对,只等待合适机会......
在2005年下半年某日,朝九晚五还在单位上着班,那天手捧一册古籍,百度检索相关信息,无意间进入“布衣书局”网店的论坛,被店主人胡同《贩书日记》所吸引,读之竟日,跃跃欲试。
那时,布衣书局的“好邻居”,正是孔夫子旧书网——已经进入发展期的孔网,稳定性差些,不时来个死机,人流一下子涌到布衣书局,所谓失火带了邻居,布衣书局压力山大,顶不住,便一并殉情去也。
遇见孔网之前,没有想过要开家旧书店,只能说这个网站太没有门槛,上手极为简单,一番操作直接就能开门营业,一失足,再回首时,家里堆满故纸旧籍,青春已然耗尽。
2. 鬼市
孔夫子旧书网注册网店“银羽书筑城”,开始张罗起书源。最初几年,“仓巷旧书街”和“青岛路书店群”是主要选择,两条路线之争还带来过困扰。
一般是这么安排行程:从城东孝陵卫家里出发,到新街口旧家,父母那里蹭个饭,吃饱喝足出得门去,行至新街口广场,向南,还是向北?心中默念:左边朝天宫,右转青岛路。
开始一两年,严重右倾,“青岛路书店群”品味高,书架上分类整齐严谨,看看都长见识,当然这也意味着不好捡漏,左派仓巷,便是混沌初开的模样,杂乱无章,接近于书源——“青岛路书店群”(特别是学人和唯楚)日常也从仓巷进货的。
“仓巷旧书街”接近于书源,但还不是,而且其开门做生意,好书随到随走,我这种买漫画起家的不受重视,说起来人家仍留着我青少年时候的印象,这等麻烦持续了多年,还遇到有人拒绝给我看东西,理由说得明白:“你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实在太羞辱,我心里岂能服气?难道鲜肉是种罪过吗!
鬼市的传说听了很多年,一点好奇心尚且不足以支持我起早贪黑去寻访,2006年在孔网有了网店,情况不同了,已知的淘书路线比较单薄,盛放不下野心:我将成为一个大书商,或是收藏家?——只是跑跑新旧书店,哪里能看到希望?
初登鬼市,在2006年德国世界杯两场比赛间隙,时隔久远,记忆部分鲜明,部分残失,行在空旷无人大街上的反差感,不知道前方为何的心跳。我入市时间尚早,只有几处地摊零星分布,路灯昏暗,要凑近去看,第一处书摊第一册书:《领航人》(F·库柏,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讨个口彩。
早几回书市行程与足球比赛赛程交缠,那一段时间没写日记,记忆无法正确排序,举三两事不分先后。
丁光训先生的藏书是我第一次遇见名人旧藏流落书市,我晚到一步,听到一圈人围在一起说故事,某某包了圆已经得胜而归,到底想看看现场,到事发地,只见一片凌乱,还都是无关之书,蹲下来仔细翻检,得2册:《第四届世界各地圣约翰大学校友联谊大会》(精装本,何兆丰先生签赠)、另一本想不起书名,英文书,20世纪初精装本,有插图有签赠,还贴了张精美的藏书票,买来10元——这件事有指导意义,不过当时还仅是个案,几年之后,多少前因后果串连起来,我才意识到芸芸众书之间,闪光点只有名家旧藏。
另一处狼藉之地,一些讲义,几件手迹,夺目者是一册红印本线装书(缺一角,没伤到正文),大致可以判断出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有关,当时无动于衷了——不要说现在,迟一年遇上,我一定会全部拿下,买回家慢慢辨认。
又一次被挤出圈时,只好看看被大家扔出不要脚下来回践踏的,取几件油印本,其中有册线装本蒋吟秋先生的《完书图记》。
都是捡漏的小乐子,实际情况是初入江湖完全抢不着身位,眼看勇者冲锋陷阵,尾随干点补刀的小活计。
人脉和经验需要时间积累,我用了两三年去认识,如此,勉强可以把握行情,路人甲而已。
2011年买了一批大货,达到六位数,成交握手之后,卖家附了个问题:“这事可以往外说吗?”我心思都在得手之物上面,自己籍籍无名,有什么关系,回答:“随便。”隔了一天,当行走在周六鬼市上,好多摆摊人向我行注目礼,进到书店,可以入后室览善本,切身体会到——“坐,请坐,请上坐;茶,上茶,上好茶”其中意境。
半个月前,又买了那位书友一些东西,开车送我回家,就便把多年疑问提出来,他说“想不起来当年想法,结果我们不是都出名了吗?”——是呀,跟着一笑,眼光放到车窗外,将近十年,多少风景掠过。
3. 后情
朝天宫之后几番死去活来,最后被彻底干掉,仓巷如今也已气息奄奄,市场在南艺后街又存在了不少年,中间也是几经废立,每回变动都是一次打击和削弱,今年南艺后街告终,宝船古玩城接受了一部分,恰逢全国上下开展轰轰烈烈的地摊运动,书市又会迎来春天?留一个美好的愿望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孔夫子旧书网(ID:kongfuzijiushuwang),作者:宋银羽,整理于2020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