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河南崛起的背后,书写着很多内陆地区的发展逻辑。
它们没有太多精致的外在和内里,那些刚刚从小镇甚至乡村搬进城市的居民,还来不及创造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广州的骑楼。
而当他们的目光投向身后的来路时,才发现,那些悠久的历史恰是最丰厚的财富,河南卫视的走红,也正是把准了河南发展的脉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ID:new-weekly),作者:乌白,原文标题:《这段舞蹈爆红之后,你需要重新认识河南》,头图来自:河南卫视《洛神水赋》截图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这是一千八百年前,才高八斗的曹植所写的名篇《洛神赋》中的句子,描写洛神丰盈飘逸的身姿。最近几天,网友频频引用,把这段描述用在了河南卫视爆红的舞蹈节目《洛神水赋》上。
《洛神水赋》惊艳全网。
这段舞蹈火得猝不及防,以至于导演陈佳在随后的媒体采访中多次表示,自己也没想到节目能收获这么大反响。
但细看之下,这段舞蹈又火得顺理成章。古典文化结合现代舞美,加上精巧的水下舞蹈创意,完美地呈现出洛神衣袂飘飘的神韵。放在一众千篇一律的电视节目中间,出圈也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6月12日,陈佳在微博上写道:“感谢大家对文化自信的认同和共鸣,感谢大家如滔滔江水一般涌来的点赞和热评……这个端午节,我们能用自己创作的节目在电视屏幕上,在网络平台上,在网友粉丝的眼里荡漾起一朵小小的欢快浪花,我们所经历过的雨旱冷暖就都是值得的!”
导演在微博上的真诚回应。
这个微博账号,甚至是她在领导的提醒下刚刚注册的。言语间流露出的坦率、真诚和质朴,正暗合了屡屡刷新观众认知的河南卫视的气质,也是脚下这片中原大地的气质。
一、水下洛神,惊艳上亿网友
《洛神水赋》究竟有多火?
据河南卫视官方统计,播出之后的四十八小时,“端午奇妙夜”上了整整19次热搜,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超过三十亿。
“你看,根本就不用刻意煽情,精华的文化本身就会让人感动。”
看完这段不到两分钟的舞蹈,很少有人能不为其中的古典美而感到震撼。在年轻人聚集的B站,有用户评论道:“你看,根本就不用刻意煽情,精华的文化本身就会让人感动。”
这句收获了上万点赞的褒扬,最早属于半年前爆红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同样出自河南卫视的手笔。
舞蹈演员何灏浩在后来的采访中提及,《洛神水赋》的拍摄过程持续了三天,自己每次都先在水面调整好呼吸,再下水拍50秒,一天时间要这样出入水200次。同时,为了保证能在水中顺利完成动作,身上还要携带2到10公斤不等的配重,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不到两分钟的舞蹈背后,有诸多辛苦。
在《新京报》的报道中,节目主创们谈到,拍摄时为了实现水下平移,把纤细而富有韧性的鱼线拴在演员腰上,需要平移时就拽动鱼线。为了保持平衡,演员还要用另一只手抓住固定鱼线,三天拍摄在手臂上留下了不少细小划伤。
其实,《洛神水赋》只是河南卫视端午晚会“端午奇妙夜”的开场节目。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节日晚会, “端午奇妙夜”时长只有41分钟,由7个节目组成,没有主舞台,没有主持人,每个节目各自独立,却又保持着统一的风格。
《洛神水赋》的爆红,引发网友对其他节目的关注,一个个看下来,《丽人行》的雍容典雅,《兰陵王入阵曲》的铿锵昂扬,《医圣传人》的灵动活力,全都受到一片好评。
《丽人行》的雍容典雅。
网络时代,大部分受众第一次看到这些节目都不是在电视机上,而是经由互联网的二次传播、三次传播,如果不是视频平台上的偶然一瞥,很多人大概还根本不知道河南卫视办了这样一场精彩的端午晚会。
不少网友由此感慨,河南卫视不懂传播,需要靠观众的“自来水”才能出圈。但深耕传统文化、坚持古典审美的河南卫视,也恰恰在更高层面把握住了这个时代的传播规律。
如主创在回答《新京报》采访时所说:“其实火的是这个作品,是我们的中华文化,而并不是我这一个人。”
二、“大象台”找对了一条什么路?
“端午奇妙夜”好看,这是大多数人的第一感受,细究之下,其实这七段节目并非都像《洛神水赋》一样是原创首发,比如《丽人行》一段,就是著名舞剧《杜甫》的节选,《唐印》则是之前就已经成名的一段古典舞。
河南卫视版的《唐印》结合了古典与现代元素。
河南卫视的精巧之处在于,成功地将这些节目整合在同一种美学风格和精神气质下,从而在短短几十天的时间里,完成这台立足本土,却又不局限于本土的传统文化盛宴——
《丽人行》让人梦回盛唐,神都洛阳的气魄近在眼前;《医圣传人》用说唱形式报出一大段中药名称,终于让观众记住医圣张仲景是地地道道的河南人;《唐印》则把拍摄场景放在人头攒动的开封清明上河园,呈现古典与现代的交融之美。
《唐宫夜宴》使很多人第一次认真看河南卫视。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河南卫视第一次成功打出“古典牌”了。
今年清明节,河南卫视的晚会主题就是“清明奇妙游”,其中精彩的《纸扇书生》舞蹈,最早在2018年由北京舞蹈学院创作表演,在央视综艺节目《国家宝藏》第二季中也曾亮相。
河南卫视把书生们请到了天下四大书院之一的登封嵩阳书院,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实景拍摄,既贴合主题,也宣传了当地名胜,让这段舞蹈的艺术质感和感染力都上升了一个层次。
河南卫视版的《纸扇书生》,把舞蹈放入了实景。
再向前追溯,河南春晚上的《唐宫夜宴》也曾引发一轮刷屏。这台据说预算只有几百万元的春节晚会,没有太多明星客串,也没有格外华丽的舞台布景,却诞生了以《唐宫夜宴》为代表的一系列爆款节目,其背后秉持的“古典范”功不可没。
细数起来,现象级的古典舞蹈节目,在河南卫视之前已有先例,比如风靡一时的《千手观音》《俏夕阳》等,河南卫视的可贵之处在于长期的坚守,终于把古典文化内化为自身的特色。
还记得年初的《唐宫夜宴》吗?
前不久,迁徙的象群浩浩荡荡北上,很多人才知道几千年前,陌生的大象曾广泛生活在中原大地,河南的简称“豫”也与此有关。河南卫视取了这层寓意,把台标设计成一头昂首扬鼻的大象,因此有网友亲切地称呼它为“大象台”。
如今,这头敦厚、沉稳的大象,正背负着数千年的历史走进全国观众的视线。未来的七夕、中秋,乃至下一个春节,河南卫视还会打造出什么精彩节目?越来越多的人对这头出圈的“大象”,充满期待。
三、河南太需要出圈了
今年春节,《唐宫夜宴》引发的讨论中,还夹杂着豫陕两省网民的争论:西安和洛阳,谁才是唐文化的代表?很多外省人也是从这段节目才知道,原来除了率先成为“网红”的西安,洛阳也是一座唐风满满的城市。
《唐宫夜宴》中的故事发生在神都洛阳。
毋庸讳言,长久以来,不少外省人,甚至本省人自己,对河南的了解都不够深入。它身上的标签有产粮大省、人口大省、高考大省、外出务工大省,却唯独被很多人忘记了历史文化大省的身份。
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著名科学家施一公,1967年出生在河南。他在美国时曾碰到一个中国人,双方互相攀谈起来,施一公问对方是哪里人,对方回答河北人,等施一公说出自己是河南人后,对方才不好意思地解释,自己也来自河南,但碍于河南人在外名声不好,就总是自称河北人。
而随着这些年河南的快速发展,我们关于中原大地的认知,也一再被刷新。
2019年,郑州的常住人口超过一千万。昔日的“大县城”,修通了地铁,建起了新区,让人耳目一新。继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之后,成都、武汉、郑州、西安也入选国家中心城市。其中争议最大、讨论最多的,就要数郑州了——不仅行政级别最低,GDP总量也仅排在全国十五名开外。
但如果把郑州的一千万人口,放在整个河南的一亿人口来看,也许就会感慨这一天来得太晚了。就像有专家所言,与其说是郑州入选,毋宁说是郑州代表河南入选。
直到2019年上半年,河南的城镇化率才首次突破50%,这比全国平均水平整整晚了七年。河南人多,虽然不是人口第一大省,却始终是高考第一大省。刚刚过去的2021年高考,河南省考生有125万,几乎是河北的两倍,贵州的三倍,比排在第二三名的山东、广东,整整多出四十多万人。
1922年,广东人梁启超北上,在开封发表演说,提到河南要加快筹建高等学府:“唯他省似尚可缓,可以代表我国五千年文化之河南,则万不可缓。”百年之后,河南本省的大学终于加速发展。
耕地面积位列全国第二的河南,也贡献了全国第二的粮食产量。根据官方数据,2020年,河南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第四年超过1300亿斤,达1365.16亿斤,无愧“中原粮仓”之名。
河南崛起的背后,书写着很多内陆地区的发展逻辑。它们没有太多精致的外在和内里,那些刚刚从小镇甚至乡村搬进城市的居民,还来不及创造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广州的骑楼。而当他们的目光投向身后的来路时,才蓦然发现,那些悠久的历史恰是最丰厚的财富,河南卫视的走红,也正是把准了河南发展的脉搏。
这些年来,河南省的一句宣传口号流传甚广:心灵故乡,老家河南。作为中国历史的腹地,很多故事、很多血脉都从这里发端。看一看《洛神水赋》,看一看《唐宫夜宴》,再看一看河南卫视呈现的古典神韵、人文风物,看一看河南人默默耕耘的贡献,还怎么能再对这片中原大地怀有偏见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ID:new-weekly),作者:乌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