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4-10-22 18:19

导演张一白:影院的心理环境适合集体回忆青春

10月21日晚,导演张一白参加了在中国传媒大学举办的由QQ浏览器出品的微电影《选择,我要的现在就要》的启动仪式,该微电影将由张一白担任导师,当红偶像李易峰亦将全程参与该片的制作,计划于12月初上线播出。

发布会后,虎嗅君采访了张一白导演。

青春题材电影的情感共鸣契合了影院所构建的心理环境

为什么60后的张一白不仅能够诠释70后的青春(《将爱》),还能刻画80后的青春(《匆匆那年》),此番微电影《选择》更是直接表达90后青春的价值观,张一白认为“青春是共同的记忆”。尽管时代背景、物质世界有变化,但对于青春的情感体验实际上没有代际划分,爱情的甜美和苦涩对于他和演员还有观众都是有大量的情感共鸣的。他自言“老夫聊发少年狂”,或许既是他生活的心态,也是他的创作心态。

谈到为什么青春题材电影会在近年来大热,而且包括张一白导演在内的很多导演仍然乐于持续这股热潮。张一白认为,这类题材可能是国产电影与好莱坞抗衡的很重要的一个阵地。后者注重特效、奇观,当然适合影院的硬件环境,但这些大片缺少与观众之间的情感沟通和心灵激荡。随着年轻观众越来越多地涌入影院,特别是他们的观影频率的提高,对好莱坞大片的审美/消费亦开始进入瓶颈期,有共通情感的本土电影开始变得日渐受到欢迎——国产电影从2013年开始的强势抬头正是反映了这样一个市场趋势。张一白认为,对青春的怀旧和感伤不需要特效和奇观,但是也需要影院的视听环境——心理上氛围营造,在黑暗中独自的心灵体验辅之以集体观影所构建的集体存在感,以及凝练、诗意地视听表达,这些都不是家庭观影场景以及电视剧等视听表达形式所能替代的。

张一白:电影互联网营销的先锋

张一白可能是国内导演里最早与互联网亲密接触,并借助互联网进行电影的营销、宣传的“先锋”,近作《匆匆那年》即将在12月12日上映,而其宣传工作特别是在网络上的宣传早已在微信朋友圈、微博等互联网空间内掀起过几轮的高潮。

张一白最早借助互联网进行的电影营销可能要从《杜拉拉升职记》(2010)算起,当时他是担任监制,徐静蕾担任导演。彼时正是徐静蕾“博客女王”的正当时,通过徐静蕾博客这个流量入口的导流,该片成功地以该平台试练了一次早期的互联网粉丝经济开发。

后来到了《将爱情进行到底》(2010,以下简称《将爱》)的时候,微博与移动互联网已开始风起云涌,该片联合某品牌举办了“微情书”/三行情书大赛,在微博的空间内推动了一次话题性的电影宣传活动,大量的UGC内容虽然并不直接宣传影片,但是对于爱情、对于青春的集体回忆以及由此而来的情绪弥漫全网,成功助推了《将爱》在票房上的巨大成功。此役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尝试是发动了网友自发拍摄了大量关于青春、爱情的短视频,并上传微博,这些短视频经过片方的剪辑也放置到了正片的结尾——UGC登陆大电影,无论是对于观众、电影人还是对于互联网世界,都是一次充满想象力的惊喜。后来,这一“创新”之举在《失恋33天》里大放异彩,为这部现象级的作品引发的全民狂欢奠定了基础。

近期即将上映的《匆匆那年》很早就开始了在微信朋友圈有节奏地持续性地投放图片、视频的宣传物料,让封闭的朋友圈生态通过自发地传播产生营销的张力,张一白特别提到了关于魏晨情陷彭于晏倪妮三角恋的一个话题,该话题在抛向朋友圈后,没想到竟引发了网络空间里不同粉丝阵营的“大战”,舆情迅速升温再次让张一白惊喜不已。

张一白不仅敢于还乐于尝试互联网,而且对互联网入局电影产业亦有深入的观察与思考。他特别跟虎嗅君分享了关于近期《心花路放》票房成功的个人心得,他认为,《心花路放》在票房数字上的成功并不重要,从对于行业的价值角度而言,宁浩此番与猫眼电影在发行环节的深度合作更具有深远的价值——互联网已切入电影产业链,不再仅仅是一个营销、宣传的工具这么简单,他相信,这会是“改变行业格局的一步”。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