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音乐财经(ID:musicbusiness),作者:曾亚丹,编辑:乔娜坤,原文标题:《从音乐行业出走的年轻人,还会回来吗?》,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还记得你进入音乐行业的初心吗?“这是我十四五岁就喜欢的厂牌”“我非常喜欢看演唱会”“我想和一群有创造力的人工作”..……
抱着对音乐的热爱以及对行业的理想化向往,许多年轻人把自己的热情投入了音乐行业真实的行业环境中。同时,相较于其他行业,音乐行业对年轻人的接受以及包容程度更高。
怀着一腔热情踏入音乐行业的大门,年轻人以为自己也可以变得像在演出现场看见的那些工作人员一样光鲜亮丽,不仅能与音乐人打交道,还可以为这个行业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但在实际工作中,为爱发电的部分年轻人遭遇职场PUA,自己出尽心力做的工作对于公司来说,只是表格上冰冷的数字,在工作环境中也意识到不是所有人都像自己一样在乎行业的发展。
音乐行业或许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工作意味着要养活自己,需要考虑生活状况以及未来前途。身兼数职?投入与收获不成正比?失去了创造的激情?找到了更热爱的事?以上种种原因,成为了一些年轻人选择离开音乐行业的理由。
离开,或许是为了寻找更好的自己,在重返音乐行业时拥有更多的勇气和底气去解决内心冲突或者改变行业不好的现状。离开,也或许是想给自己的热爱找一个平衡点,与行业保持距离偶尔参与。
年轻人离开音乐行业时在想什么?以下是他们的讲述。
“讨厌舔狗型的创作与营销”
Jazzy,原某音乐厂牌宣传主管
我萌生出离开这个行业的想法是在去年春天的时候,真正离职是在去年夏天。离职的原因跟这个行业的变化有关,也跟在北京的生活有关。
我是15年进入这个行业的,当时还没有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在某独立音乐厂牌。这个厂牌当时还没有进入系统,运营的状态也非常的理想主义,我正好也处在一个特别理想主义的年纪。
我从十四五岁就非常喜欢这个厂牌,那个时候它在我心目中是神坛一样的位置,所以当时有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就毫不犹豫的选择去公司工作。
我在北京工作的第一年,是我在北京最快乐的一年。因为当时自己刚到一个全新的场景,那时候北京也有很多有意思的人,很多因素结合导致我觉得那个时期每天都在接触新鲜的内容,认识非常有趣的人。
那个时候做的项目和事情也让我感觉非常有创造力,或者另外一个角度上说就是觉得那个时候的自己是一个cool kid,每天做的事都挺酷。
从这个厂牌离开是因为那个时候公司经济上有一些困难。之后我去不同的厂牌做不同的项目也带来了蛮多对这个行业的理解以及工作能力的提升。比如之后我做了自己第一个完全负责的演出加展览的项目、策划和执行了一张年轻乐队合辑的唱片、在Livehouse做了很多艺术市集,以及去音乐公司做了一些唱片企划和文案的工作。
前期这些工作为我最后在工作的厂牌做了很多铺垫。
一开始加入这个厂牌其实也是因为我对独立音乐有自己喜欢的偏好,还有自己的执念。在厂牌发展的前期我们签了很多我们喜欢的乐队,在资本还没有完全进入、《乐夏》还没有推出之前,我们的状态其实有点像第一份工作的厂牌,只是运转的效率更高,对我来说还是很快乐。
那个时候我们做了很多有意思的演出项目,包括请了一个跟厂牌当时没什么合作但我们都很喜欢的台湾乐队来北京巡演。感觉那个时候自己好像回到了刚工作的那一年,自己在其中发挥了更多的能量,挺满足的。
到《乐夏》的时候,其实那个时候资本已经完全入场,市场也产生了很多变化,我们冥冥之中已经非常明显地感受到了这种变化,然后也在寻求每个乐队是不是可以通过互联网的营销可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乐夏》整个期间非常的忙碌,让我接触到很多自己没接触到的工作领域,比如说跟最主流的媒体央视、湖南卫视这样的平台打交道。我们团队非常小,所以每个人要处理的事情非常的繁琐,每个人的职能都不是单一的。
在外界看来《乐夏》是一个狂欢,但对我来说就是一场特别苦的持久战,最后好在我们赢得了所谓的胜利。
第一季结束以后,我们特别明显地感受到了很多变化,不管是厂牌内部工作节奏的变化、我们自身内部的变化、市场的变化也好,其实已经非常明显。那个时候一些所谓现在的“网红乐队”也开始冒头。
其实我不是彻底的排斥他们所谓营销的那种状态,我排斥的是那种舔狗型的音乐创作方式和营销模式。
第二季《乐夏》前期非常顺利,后期就感觉自己好像陷入了一个圈套。可能我觉得我们的乐队很好,但《乐夏》第一季的成功让节目组对于乐队的筛选标准有自己的考量,也因为有合同的原因,在节目第二季的时候我们没有任何乐队上《乐夏》。
结合那些“网红乐队”的情况,当时我就非常明显的感受到就是这个世界、市场和资本对于摇滚乐的筛选、音乐的筛选标准,完全不是建立在音乐本身上面,可能更多地建立在人际、利益,然后还有建立在大众的喜好之上。
那种所谓故事线的营销模式、营销噱头,从底层来看跟追一个idol的那种运营模式,一个所谓的流水线上面推一个明星的思维没有太多的区别。
后来我参与《乐夏》之后的那些工作,我感觉我每天绝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这些主流或者头部乐队的身上。有一些是我自己本身很喜欢的乐队,我觉得他们也很有机会,也值得被大家听到。但是我会感觉自己有心无力,没有那么多精力去处理。哪怕我一天工作已经12个小时以上了,我也没有办法去把那些事情推开,照顾到那些我喜欢的年轻的乐队。
回想到自己进入这个行业的初衷,那个时候我希望自己是一个有创造的人,希望通过自己的能量可以让一些很好的音乐被更多的人听到,被更多的人知道,让一些很好的音乐人他们可以依靠创造音乐来养活自己,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好一些。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能量,促成更多的合作发生,有更好的内容能够产生。回顾后来半年的工作状态的时候,我就觉得自己的工作好像跟创造、跟音乐是不是好,没有太大的关系了。
那个时候在北京的生活状态纯是一种自我消耗,我进入这个行业也不是想要赚钱或者在行业飞黄腾达。
独立音乐场景里面还有一个所谓的话语权这种东西的存在,你会看到掌握话语权的人都是哪些人。我去考量我自己本身作为一个女性、以及我自己的年龄去看所谓掌握话语权的那些大哥什么的,我想我自己是不是未来几年可以坐到他的位置、我是不是会变成他那样的人?去权衡这个事情以后,我觉得可能不是我想做的。
所以当时索性离开这个行业,也离开北京。离开之后其实没有彻底跟这个行业断绝联系,我也在接一些年轻乐队推广的案子,挣一些钱养活自己。
前段时间我刚从某个大厂离职,我觉得这些行业的工作经历也让我特别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也特别清晰地意识到确实独立音乐就是我所谓的能量源泉,是我的热情所在。
我也不能够说我一辈子就不做独立音乐了,可能只是以别的身份或者别的形式来参与,但是如果说我参与进来的话,一定也是以创造一个新的东西的方式。
虽然这个行业有很多令人心凉和伤心的地方,但我觉得正因为如此就更需要更多的很勇敢的、很理想主义的、非常充满热情的年轻人进来做一些事情去改变一些情况。
如果一个年轻人他自己本身有一定的资源的积累,可能TA认识一些乐队,甚至TA自己做一个很好的乐队,如果TA有一个很好的模式,TA很勤快、TA很有创造力、TA行动力很强,那为什么TA要跟着这些老大哥走呢?这些人他们的思维模式、营销的模式以及很多的想法其实已经跟这个时代脱节了。资本表面上给这个行业带来了机会,但实际从内容本身来说资本反而让很多好的内容更难被大家关注到。
这几年其实因为从事这个行业的工作,遇到很多帮助过我的前辈和朋友,也有非常多有意思的人,跟他们共事、一起创造的过程很快乐,很幸福,是一生的养料。
我也不是对这个行业失望,我只是觉得我需要歇一歇、好好想一想然后体验一下别的生活,从别的环境里面汲取一些养分再去看我该做什么,我是不是要回到这里面来做什么?
“全月无休,因为热爱才一直干下去”
阿zhan,原音乐节策划统筹
我在音乐行业大概一年半左右的时间,上一份工作呆了半年左右,主要从事的是策划统筹以及一些现场执行。
我本身不是学的这个专业,因为以前很爱看演唱会,看着舞美灯光的效果很神奇就一直想从事这一行,了解一下一场演唱会或者一场音乐节从筹备到圆满完成这个过程的经历。
说实在的,我还是很喜欢这个行业,也挺舍不得的。但这一行或者我生活的地区的这一行的领导者对市场太过不了解,没有新意和属于自己的特点,也不是很愿意接受下面的人的建议,他们眼里只有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收益。
生意人这样想确实没有问题,但最基本的对于音乐行业注入的新鲜血液也完全不了解,总是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和讨好上级领导的方式来筹备,时间稍微久一点自然有了一些分歧。
有一次因为赶上全国音乐节都撞同一个档期,我们从筹备到执行落地只有短短20天左右的时间。准备邀请的艺人基本上都没有了档期,在剩余为数不多有档期的艺人可以选定的时候,原本按照音乐节来说适合参与音乐节的艺人其实有很多,选定的那几组也都很有实力。可无奈领导一句不认识,要换成他喜欢的艺人,就直接给换掉了。
他喜欢的艺人可以说和乐队丝毫不沾边,前期我们所做的一些工作都被推翻,在本就紧凑的时间上,又造成了不少无效加班时间,距离音乐节开始十几天才确定下来最终阵容。
我是正式离职的一个月前开始产生离职的想法的,确实有些接受不了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
工作基本每天14~15个小时,全月无休,拿着4K的工资,因为热爱才一直干下去。领导主要是觉得总有很多人愿意来这一行“为爱发电”,不管薪资多少都不愁找人。可真当你要离开了,又会给你画一张大饼,告诉你以后会加薪之类的。
在这个公司受到更多的是不公,比如老板自己私人事情需要处理,但是会要求所有人等他回来再聊工作上的事,实际上一等就是凌晨左右,回来其实也没什么事,无效的加班。明知道在工作的情况下非要处理他私人的事情,完全不会考虑到员工需要睡觉,可以说完全不管员工的死活。
行业本身没有错,对这个行业还是很憧憬的。有想过换个团队体验一下,可是这边属于整个行业都是通的,大差不差。以为是从事的应聘岗位,实际上还有很多岗位等着你,身兼数职。七八个人从前期筹备到宣发再到落地执行,做完所有的一切。
我现在主要在做自营的街舞IP品牌的策划,偶尔也会涉及到音乐行业。薪资高于以前很多,也不累,下班以后也开始有了自己的生活,当然在那边同事们一起的氛围好,大家更像一家人。如果有一份非实现不可的热爱,有钱是必须的,等到那个时候可能会再次考虑回到这个行业。
“没接触过剧本杀,可能我也不会辞职”
Peggy,原独立音乐行业搬砖工&业余现场摄影师
我在音乐行业工作了三年,之前是在一家音乐厂牌做内容宣发和版权运营。最初选择进入音乐行业是因为喜欢有创造力的工作,以及喜欢和具备这样特性的人群一起共事。
但是把热爱的事情当工作来做,必然会有一些失落的时刻。
有时候难免质疑自己做得是不是还不够,遗憾于时代风潮太快,埋没了很多用心打磨作品却没来得及赶上“浪”的作品。但又告诉自己在快节奏的时代,愿意驻足下来聆听这些十年磨一剑故事的人真的很少……
有时候会为行业难以避免的现状发愁,比如腰部以下的音乐人无法用音乐养家糊口,被侵权的往往维权路漫漫,但当版权一词被推为热频词汇时,很多人更加望而却步,但又没有专业系统的知识培训与科普。有时候会因为工作的瓶颈和重复性而倦怠,在其中找乐趣很难。
我离开音乐行业或许是因为遇到了更喜欢的事,但我仍旧觉得我们的工作是充满希望的,深思熟虑了很久,还是想寻找自己更好的状态。
我目前是选择创业,在寸土寸金的北京朝阳区开了一家小小的剧本杀店,薪资较之前来说肯定是不稳定的,投入的时间更多了,基本每天24小时都处于待机状态。但自由度更高,每天处于高度兴奋和满足的状态,这很珍贵。
之后我或许还会回到音乐行业,也期待更多元的声音出现在市场上,更多有趣的呈现方式和机会还有更规范的版权标准,期待更多音乐人能养家糊口以及听众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力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音乐财经(ID:musicbusiness),作者:曾亚丹,编辑:乔娜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