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世界派(ID:dailyvista),作者:王源,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前两天,关于中国航天员王亚平的新番又出来了。
这一次,人们看到她在天上跑步、追剧,追的据说是国产剧《理想之城》。
王亚平准备锻炼。
图源:@载人航天小喇叭
今天是王亚平上天的第40天。
在过去几十天里,除了追剧,我们还看到了她拍照片——航天员的例行动作;参加电视节目《朗读者》的录制,当然,还有她作为女性航天员,进行的第一次太空行走。
王亚平太空行走视频截图,很糊,但很历史。
图源:@载人航天小喇叭
无疑,王亚平成了当下最著名,关注度最高的中国女性。
人们恨不得能架起直播,观看她在空间站里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估计发一张她发呆的照片,都会有无数人观看、点赞。
来一张王亚平在太空里的清晰图片吧,不然让人真觉得我们的摄影师像素不行。
图源:@载人航天小喇叭
相反,和王亚平一起上天的翟志刚和叶光富,关注度要弱了很多。
说残酷点,估计不少人都记不得这两位航天员的名字。
不是他们不重要,而是,人们对男性航天员已经见怪不怪了。
从2003年中国第一次载人飞行开始,到现在,一共有13位航天员上天,但女性,只有2位。
占比15.38461538%。
这个数字,低到我们连小数点后的数字都不舍得省略掉。
理发师王亚平太空首秀。
图源:@载人航天小喇叭
只是,别看比例这么低,放眼全球,仍已经算高了。
男女平权的口号已经喊了那么多年,为何女性航天员的人数还那么少?
你可能会觉得,这又是性别歧视。有这个问题,但又不全是。主要是因为过去女性航天员太少,结果造成了现在女性航天员太少的局面。
听起来,像废话?呵呵。
被忽视的群体
目前,全世界共有人口77亿人。截至今年3月,整个人类历史上有565个人进入了太空。
可以说,能上天的,绝对是人类中的佼佼者。
这其中,女性就更少了——只有65名航天员是女性,占了总数的约11.50442478%。
其中,包括王亚平在内,只有16名女性航天员进行过舱外行走。
图源:@载人航天小喇叭
说到女性航天员数量稀少的问题,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这是不得已的选择,因为航天工作需要力量更强的男性。
实际上,女航天员为上天,确实会经历强度非常高的力量训练。据媒体报道,上天前,王亚平等人每天要经历4小时的高强度水下失重模拟训练,以致于她在训练结束后,“连筷子都拿不起来了”。
而且,在太空中,人体会经历肌肉萎缩、骨骼钙质流失。航天员在执行航天任务前,需要进行高强度体能训练,上肢力量几乎会达到专业运动员水平。在太空中,他们也要每天锻炼,以保证肌肉的强度。
除此之外,航天员还要接受很多其他的考验。
比如,要在高速离心机中,承受8G的过载训练;在低压实验舱测试1万米高空环境的耐低氧能力;测试下体负压和头倒位等各种耐力测试等等。
能经受住所有这些测试和训练、脱颖而出的人,无论男女,都堪称是“天赋异禀”、人类中的绝对精英了。
不过,很多女性运动员,其实都到不了这些训练关口——筛选阶段,可能就被淘汰了。
以中国航天员的筛选为例,中国的航天员需要有理工学科学历、通过各种生理心理机能测验、最重要的是,还需有1500小时以上的驾驶喷气式飞机的飞行经验。
而据澎湃新闻报道,直到2018年,中国女性飞行员仅占比1.3%。
因此,女性想上天,从根源上看都很难。
王亚平得以成为飞行员,也是结合了天时与人和。
1997年,当时中国女飞行员8年才招一次,而17岁的王亚平在高考之际,刚好赶上了国家招募女飞行员。
王亚平从上万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了37名合格者之一。
她在毕业时,又以第二名的好成绩,成为了一名运输机飞行员。
天上的人在吃饭。
图源:@载人航天小喇叭
可以说她一步一个脚印,穿越了重重困难,才成了今天创造历史的中国女航天员。
就算女性航天员通过了层层选拔,并在力量和耐力上达到了执行任务所需的标准,她们也还面临着另一棘手的困难:我们目前对女性在太空中的身体变化知之甚少。
太空对男性和女性的影响是不同的,而如今,因为过去男性航天员更多,人类针对男性航天员身体变化的研究,积累了大量资料,但对女性身体变化的研究却远远不足。
这意味着,女性航天员也要承担更高的风险。
再来重复一下那句废话:因为过去女性航天员太少,结果造成了现在女性航天员太少的局面。
史上最强拆箱。
图源:@载人航天小喇叭
化妆、围裙和太空服
王亚平上天前,我曾看到一篇报道,讲述她在太空里,使用怎样的化妆品。
关心航天员的生活细节,这本无可厚非。不过,这却让我想起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航天员的抱怨。
1983年,萨莉·莱德(Sally Kristen Ride)成为第一位进入太空的美国女性。像王亚平一样,也引起了美国媒体的密切关注。
她从太空出差回来后的一次采访中,萨莉吐槽说:“人们从来不关心我是怎样操纵航天飞机,或者部署通信设施的,他们只关心我在太空用什么化妆品。”
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性航天员萨莉·赖德。图源:NASA
那个时代,女性受到的歧视要更重一些。
1964年,甚至有科学家在研究中写道,女性的激素变化和月经症状(PSM)会让她们无法操作航天仪器。
美国NASA曾面向民间招收女航天员,她们在训练中表现得十分出色,但由于社会的质疑,NASA不得不在1963年决定放弃培训女性航天员。
直到1983年,美国才第一次送萨莉进入太空。
不过,这依然没有改变社会主流对女性航天员的态度。
1990年代,由于美国政府减少对NASA的拨款,NASA选择停止生产小号的宇航服——既然“大多数”航天员能穿进去大号的,那属于少数的女性的需求自然而然就被放弃了。
美国宇航局航天员安妮·麦克莱恩,收集骨髓样本,以研究微重力对骨髓和血细胞产生的影响。
图源:NASA
以后想让女性上太空,又会出现一个新的问题:没有女性适合穿的太空服呀。
无独有偶,虽然苏联出于与美国争夺“第一”的需要,早在1963年就把人类历史上第一位女性航天员送入了太空,但第二位女性航天员再次出现,已经是1982年的事情了。
萨维茨卡娅,苏联航天员,1982年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进行太空行走的女性。
但就是这位创造了人类历史的女性,还曾收到过男同事“送”给她的一条围裙,暗示她牢记自己家庭主妇的身份,“滚回家里”。
萨维茨卡娅。
图源:historyrussia
我们需要女性航天员吗?
其实,随着上天的女性越来越多,科学家对女性航天员的研究也越来越充分,人们竟然发现,和男性相比,女性进入天空后,反而有很多潜在优势。
比如,中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说:“女性在太空失重环境中雌激素和镁的代谢方面优于男性,体内铁的含量和产生的废物也较低,所以不易出现血栓、铁中毒、血管痉挛、心律紊乱等问题,更适合长期载人航天任务。”(引自《财经网》)
已经有研究证明,受雌激素的影响,女性比男性更不容易得心血管疾病。而这,也会如上面专家所说,在太空中帮助到女性减少相关疾病可能性。
此外,女性的视力和眼球受太空失重环境影响较小。比如,女性航天员更少患一种叫VIIP的眼部疾病。
NASA航天员斯科特·凯利(Scott Kelly)开玩笑说:“如果科学家找不到太空对眼球影响的原因的话,我们最好选择一个全女性的阵容去进行火星探险。”
Scott在太空中累计生活了520天,深受眼部病痛的折磨。
太空对男性和女性身体的不同影响。
图源:NASA
另外,女性体型相对较小,所需的氧气和能量也比男性更小(女性每天所需的卡路里比男性少了15%-25%),这些都可以减少空间站的装载压力。
对于远程或长期的航天任务,这一点身体上的差异的影响是巨大的。
嗯,可以理解为,送男性上天更费钱。
因此,甚至有科学家提出,探索火星应该更多考虑女性航天员。
当然,太空对女性也有不利的影响。比如,受辐射影响,女性航天员也有更高的癌症风险(大部分是卵巢和乳腺癌)。
此外,女性的泌尿系统也容易受到感染,这会很影响太空生活。
但是,相对的,男性有更高的肾结石风险(骨骼中流失的钙质会在肾脏积累)。
总结来说,女性航天员在身体层面与男性航天员相比,其实并无绝对的高下之分。
而女性虽然在力量上稍显弱势,但也能达到执行航天任务的标准:2019年,NASA的两位女性航天员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全女性出舱行走。
女性航天员也因此证明了她们能独立完成任务,男女的力量差异已经不能作为理由,阻止女性进入太空了。
试想,如果有一天,人类真得可以自由穿行于太空,甚至如马斯克设想的最终移民火星,怎么能少的了女性呢?
在此之前,我们需要更多了解如何制作女性需要的装备,更需要研究女性在太空中的身体变化,以此来积累更多女性航天员在太空生活的经验。
像这一次,中国的航天行动中,就为王亚平专门定制了宇航服、座椅、女性专用卫生间。
送女性航天员进入太空,不仅有助于帮助人类准备更久、更远的太空旅行,研究生物学上的男女身体差异,也能更好地准备一个属于全人类的,太空旅行的未来。
否则,哼,在未来的太空旅行中,让男人们自己去太空里孤单着吧。
部分参考资料来源:
https://www.vice.com/en/article/4xa38j/why-we-desperately-need-to-study-more-female-astronauts-NASA-Sally-Ride
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m/magazine/article/space-travel-four-ways-women-are-a-better-fit-than-men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世界派(ID:dailyvista),作者: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