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1-12-06 07:42
书店哭穷,大可不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锐见Neweekly(ID:app-neweekly),转载自新周刊APP,作者:吞拿,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书店,爱它的人认为“天堂应如是”,批评者却说它应当接受被淘汰的宿命。


近年来,书店倒闭的新闻一波接一波,关于书店经营的探讨从未停止。


2020年2月,许知远发出求助信,希望人们众筹资助单向街书店;2021年,言几又书店多家门店陆续关闭,11月完全撤出广州。 


这些尚且是知名度较大的“网红书店”,更多小书店只是悄无声息地消失。


《2020-2021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共有1573家书店关门,是2019年闭店数量的3倍有余。


在过去,书店不仅仅是买书的地方,还是无数城市人的精神角落。人们在这里结交同好,抱团取暖。


电商的冲击彻底改变了行业生态,史无前例的疫情更是雪上加霜。


一家家书店如同飘摇的小舟,舟上的人则积极地进行着各种自救的尝试。


卖咖啡、做文创、换装修、开直播……种种手段一度颇有成效,但几年过去,书店似乎仍旧难以逃脱“挣不到钱”的魔咒。


根据书萌和《出版人》杂志对362家实体书店的调查,2020年,近80%的受访书店营业额下滑。从全年利润来看,47%的受访书店面临亏损,25%的书店大致盈亏平衡,只有17%的书店盈利。


巨浪之下,书店会日渐消失,成为下一滴时代的眼泪吗?


言几又:不值得同情的“吸血鬼”?


“一分钱不给,问就是一句话:没钱。”


2021年11月,言几又多家店铺关门、拖欠薪资货款的消息传出,“文艺小清新”言几又摇身一变,成了“欠钱的大爷”。


早在2019年,就有被言几又拖欠薪资的基层员工在网上发声,称上海言几又的基层员工月薪只有2600元左右,年营业额抵不上一年的房租水电费,每个月都会被物业都催债。


该员工表示,言几又的多家店铺都是这样的情况,而公司的解决方法就是拆东墙补西墙,把这一家店面的营业额拿去交另一家店的租金。 


12月2日,微博话题#言几又诚信何在#话题下一名博主的发言。/图源:微博


2020年,又有员工爆料言几又“不把员工当人看”,工资一半一半发、离职后还拖欠员工社保。


原来这家外表光鲜的网红书店早就“败絮其中”,很难想象它曾在4年内融资2.4亿元。


言几又创始人但捷曾提到,言几又的图书销售在总营收占比30%左右,咖啡、文创、餐饮和其他收益支撑起了其他60%。


但这些钱去哪儿了呢?


2020年初,一位和言几又合作了4年的供应商说,他们已经被拖欠货款3年。原本每月一付的货款从2017年开始成了3个月一付,到了2018年3月后,就彻底不付了。


而面对供应商的“催债”,拿不出钱的言几又竟然将已经拆掉外包装的商品退回给供应商。


书店哭穷的时候,上下游的供应商早已欲哭无泪。


至于这些“不挣钱”的书店如何存活,靠的可不是从业者和消费者的情怀,而是全方位的“吸血”。


首先,国家政策层面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和补贴,让实体书店的经营压力有所缓解。


2014年,国家财政部文资办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共同出台《关于开展实体书店扶持试点工作的通知》,对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州等12个试点城市开展实体书店扶持试点。56家实体书店共计获得9000万元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购买软硬件设备、支付房租、弥补流动资金不足等方面。


其次,商业地产有意将实体书店打造为引流的地标。只要书店能让消费者多停留一分钟,他们在商场消费的可能性就增加一分。


尤其对于“网红书店”,地产商不惜以减免房租、加盟等各种方式吸引其入驻。


基于这些原因,尽管书店大规模倒闭,2020年仍有4000多家新书店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但小书店往往并不能得到这些帮助,而那些受益的网红书店装修、运营和维护的成本高昂,存活仍需要多方吸血。


一位出版业从业者对新周刊记者说,实体书店采购的图书有赊销、代销制度,大部分会在收到图书6~12个月左右才开始结算,而且是按实际销量结算。而实际销量往往有滞后,书店存在可操作空间,为了缓解资金压力,他们给供应商结算的数额往往低于实际销售额。


如此一来,销售图书的现金流就为书店提供了一笔“无息贷款”,能拖则拖、能少给则少给,成了不少书店的惯用手法。


而一旦书店亏损,这些未结清的债务往往也会转嫁给供应商和出版机构,更恶劣的还可能会压榨员工、拖欠薪资。


如果迟早会被时代抛弃,与其让苟延残喘的实体书店拖垮上下游的供应商,不如坦然接受被淘汰的“命运”。


毕竟,唱片店的消失也不曾影响我们听音乐,书店的消失未必会影响爱读书的人。


尽管如此,大多数人还没有准备好和书店说再见。


精明的消费者:只拍照,不花钱


即使不爱读书的人,也喜欢去书店逛逛。


五花八门的书籍从地板堆到天花板,囊括了各个时代、各种学科的奇思妙想,将“知识的海洋”具象化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但书店早已不再是卖书的地方,不少书店从装修到运营都在刻意打造网红形象,人们在这里拍照、喝咖啡、办公,就是不会买书。


这些漂亮的书店无疑为商场吸引了客流,但也屡遭诟病。


喜欢传统书店的人认为,网红书店只有“颜值”,却不能提供稀缺的“价值”——卖书没有线上便宜,卖饮料比不过咖啡店和奶茶店,而曾经安静读书的氛围也被相机的闪光灯和快门声破坏。


“他们费尽心思去吸引来一群不看书、不买书的人。”


更有甚者,一些网红书店还收费入场,卖起了门票。书店成了影楼,里面的书成了摆拍的道具,与书店有关的部分就只剩下了一个名字。


而从根本上来说,让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是实体书店的图书价格。


“完全一样的书籍和商品,网上要便宜一半,不能因为我们想支持书店就把我们当韭菜。”一位消费者如是说。


新周刊记者了解到,不少年轻消费者有意愿支持实体书店,即使他们常被归类为“价格敏感人群”,仍可以接受线上和线下小幅度的差价。


然而现实中,小幅度的差价都不存在。大部分书店都是按图书的定价售卖,远超线上价格。


这并不是书店想要把情怀当韭菜。


从业者透露,书店很难做到和线上同价,主要原因是他们的图书进价就远高于电商。


与回款周期快、数据透明度高的电商相比,进货量小、账期长的实体书店完全没有议价优势。


业内人士透露,“出版社给电商四五折以下,给实体书店则在8折左右,一些书店甚至要从电商进货。”


近年来,线上图书的折扣越来越低,尤其是短视频电商可以低至4折。折扣低了,书却没见便宜多少,图书的定价一路上涨,10年间新书定价中位数近乎翻倍。


这让拿不到低折扣、按定价卖书的书店完全失去了胃口。


于是,感受到卖书挣钱太难的书店也不再把图书销售作为唯一收入来源,开始搞各种副业。


真正的“内卷王”


书不好卖,有的书店就把副业玩出了花。


在广州最热闹的天河南街区,小店林立,人头攒动,一家24小时不打烊的书店成了闹中取静的去处。


1200 bookshop创办于2014年,如今已有6家分店,几乎成了广州文艺青年的“接头暗号”。


这家书店为读者提供通宵落脚点,甚至自己开设了一家青年旅舍。此外,他们的业务还包括咖啡、文创产品、酒吧、场地租赁、室内设计、线下活动……恨不得练出十八般武艺。


一些书店选择了多元,另一些则走向了纯粹。


同在广州的博尔赫斯书店只卖书,没有咖啡,没有文创,简单的活动也对公众免费。


创始人陈侗说:“在书店里面卖咖啡,它摆明就是告诉你们书是没人买的,我们要靠咖啡赚钱。”


但这家28岁的书店除去开业的前4年外几乎一直在亏本,身为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的陈侗只能靠卖自己的艺术作品来支撑书店的运营。


近10年来,图书线下渠道销售规模不断下降,到2020年只占图书整体市场的1/5。


2020年,同样有理想的单向街书店发起“众筹续命”,创始人许知远利用其个人IP,呼吁粉丝倾囊相助。


但生意终究是生意,这样亏损下去,未来书店会消失吗?


业内人士认为,品牌书店和连锁书店依靠政策和地产商的支持生存,还有一些售卖库存书、特价书或古籍、艺术图书等特色书店也暂时能活下来。


北京海淀区三虎桥南路的小巷里的人文考古书店已经经营了10年有余,只售卖考古类书籍,线上线下同步,年销售额近500万元——其中,实体店的销售额只有12万~15万元,网店年收入约180万元,机构客户贡献了近300万元。


尽管有博物馆、大学、研究机构等稳定的客户,但扣除了所有成本,人文考古书店的年利润也不到20万元。


即使是行业的佼佼者,也只能勉强过活而已。


1200 bookshop的老板刘二囍在个人平台上写道:“我自以为是地认为,1200已经显得生命力旺盛,活力超过很多店。可也难免自怨自哀地感叹:为什么经营还是那么的难。对于书店的前景,在我这里,一种悲观的情绪在加剧。”


面对八成实体书店不挣钱的现实,不管如何不舍,我们也不得不承认:


只能依靠情怀的时候,是书店最危险的时候。


参考文章

[1] 2021中国书店报告:北京新开书店639家,数量居首|新京报

[2] 8成实体书店销售额下滑,谁能救书店?——362家书店调研报告|出版人杂志

[3] 闭店、欠薪,除了拍照打卡,“言几又们”的出路在哪?|DoNews

[4] “过气网红”书店,该怎样走向“长红”?|上观新闻

[5] 实体书店的危机从未真正消失|出版人杂志

[6] 为什么要救救不活的书店?——既然选择不了那个开始,那就选择这个结束|杜辉

[7] 精神灯塔:广州博尔赫斯书店的文化生态圈|梁虛宴

[8] 10年了,这家“冷门”考古书店为什么能活下来|新华每日电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锐见Neweekly(ID:app-neweekly),作者:吞拿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