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年志Youthology(ID:openyouthology001),原标题《二手市集“回潮”,在临时与流动中发现“附近”》,作者:老王,编辑: 阳少,题图来自:《诺丁山》
从“闲鱼”到“多抓鱼”,二手交易平台掀起了“闲置经济”的风向。而在线下,都市里各种市集的摊位之间人潮涌动,宛如另一股风潮。
人们开始更多地购买二手物品,但二手市集的火热又不足以用“物美价廉”的实用主义倾向来解释。
相比于互联网平台的高效与便捷,城市综合体内的舒适与琳琅满目,二手市集显得粗糙、拥挤,并且没有所谓的质量担保。游走于其中,你能感受到旧物的新体验与人情的流动,而不仅仅是买卖双方的一锤子交易。
那是一种久违的关系,被物件所环绕的同时也在被人所关照。
1. “城市拾荒”的浪漫
不久前,三里屯开了一个二手市集,时间从 9 月 19 日开始,持续到 10 月 10 日。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办集市的机电院老楼外的小路上,总是排满了等待入场的人。高峰时期,队伍绵延到了路口,甚至又拐到了另一条街上。
一进门,映入眼帘的就是几行大字:“在地铁捡恋人/在超市捡糖分/在绿化带捡花/在楼宇中捡夕阳/我在都市里浪漫拾荒”。
这是市集的宣传标语,也是一首关于城市生活的诗。
“地铁”、“超市”、“绿化带”和“楼宇”,明明很难和“浪漫”联系起来,因为这些都是我们日常所见的都市风景。我们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不就是往返于这些庸常的城市零件之中吗?这些毫无个性的元素被不断复制和组装,最终构成了一个千篇一律的无聊城市。
这首诗却向我们暗示了城市生活的浪漫,和“拾荒”间的微妙联系。
穿梭于琳琅满目的摊位间,在各种门类的二手书,各式各样的旧衣,以及唱片、玩具、摆件,还有各种出乎意料的珍奇物件中,我确实重新收获了一种“赶集”的乐趣。比起在分区明确的商场中或精准推送的网购 app 上购物,市集摊位上的商品总是能给人一种不期而遇的惊喜。
市集的各种装饰也富有怀旧的年代感,比如老旧的显像管黑白电视播放着 1992 年的国民级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
逛市集和“拾荒”的共同点,就是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也意味着无尽的可能。在电影《诺丁山》里,主人公甚至在喧喧嚷嚷的市集中收获了一段爱情。
《诺丁山》
市集还给人一种特别的惊喜,就是商品除了新奇的外型,可能背后还藏着一个独特的意义世界。
我曾被一款造型独特的腰包吸引,摊主向我介绍说它出自一位独立设计师之手,但他后来不做这行了,这款包也就成了绝版。我问她,既然这么珍贵,怎么还舍得忍痛割爱呢?
“这是前男友送我的,我们前一阵分手了,每次看到它都会伤心,又舍不得丢掉,就看看有没有人收了它。”
朋友小 No 也有类似的购物体验:“很多摊主卖出的是自用的东西,能看到使用的痕迹。而且卖家在介绍商品的时候,有时候还会讲出他当初为什么看中了这样东西,后来又为什么不喜欢、不需要了。”
二手物品背后个体的记忆和情感,使得这些东西虽然是“旧”的,对我们而言却是全新的情感体验。
多抓鱼近日表示:“尽管线上的资源是无限的,推荐算法也越来越智能,但这种能够摸到书的触动,这种不太抱着目的性与某本书的‘不期而遇’,总觉得难以取代,这也是我们坚持做线下书店的重要原因。”城市生活中真正的浪漫,就是来自于日常却不庸常的“不期而遇”。
所谓“拾荒”,不是真的“捡”破烂,而是拾回我们的好奇心和对不期而遇的浪漫的期待。
2. 市集的衰落与回潮
“二手市集”自古有之,中国最古老的文献《周易》有“日中为市”名词,而在之后的汉朝,便出现了二手书籍与文物买卖的定期市集“槐市”。史书记载仓之北为槐市,在一列有数百棵槐树的街道上,露天无墙与无屋,每月初一及十五,书生在此聚会摆摊,各人拿出有意出让的经传书籍及笙磬乐器,大家互相选购买卖。(维基百科)
除去贸易与商品流通,集市自古也是地方文化创生的重要场域。以北京为例,三教九流、各式演艺人员于北京天桥大显神通,这里也被视为老北京重要的游艺场所。
学者张次溪在《人民首都的天桥》中记载:“道光咸丰时,一般小贩,利用天坛及先农坛根,不必纳地租,多来摆设浮摊,售卖杂货,渐成小市。”天桥因为贩夫走卒的聚集而兴起,而后形成了独特的游艺杂技为主的平民文化。
在过去,物品的流通受到时空限制,因此用以物物交换的集市大多位于位置适中、交通方便的中心村镇、寺庙胜地和城镇边缘地区。
在熙熙攘攘之中,人的流动不止带来了物的流动,也带来了文化的流动。或者说,市集本来的状态就是流动的,而在诸种元素流动、汇合、交叠之后,形成的就是丰富多彩的市井文化。
但随着工业流水线的普及和现代物流业的发达,市集似乎失去了流通的核心位置。并且因为城市化进程中的治理需要,非正式的市集形态越来越难以在现代都市中立足。北京曾经盛极一时的各种旧货市场,如菜户营城南旧货、北方旧货、北沙滩旧货、通州西门、利康金桥、双桥旧货等,都陆陆续续遭到拆除。
摄于潘家园 | © Paul Rushton / Alamy Stock Photo
就连充满传奇色彩的潘家园旧货市场的生存境况也日渐艰难,除了本身市场行情导致的衰落,制度和治理层面的压力也让其举步维艰。自 1992 年潘家园初具规模开始,这个鱼龙混杂之地就一直是政府部门规管的重点区域。一开始民众自发地聚集在潘家园摆地摊,而后在有关部门的要求下“退街进场”,不再占道经营,摊贩统统搬进了正式规划的“潘家园旧货市场”。
2003 年,潘家园又迎来一次大规模改造,摊主们缴纳了不少建设费与押金。在 2016 年初,一些关于潘家园要关张搬迁的传言又开始广为传播。而后潘家园市场方面对于商户提出重新签订合同和收取费用的要求,导致了 5 月 30 日潘家园旧货市场发生了史无前例的摊主集体“罢市”事件。双重挤压下,潘家园已经再无当年人头攒动的盛况,经常是冷冷清清的。
列斐伏尔在《空间与政治》中提出,所谓的全面都市化(complete urbanization),其实就是把旧的、属于城中“第三世界”的草根阶层事物、街道、地方,以至生活方式和景观清除,代之以形象高级的、中产的、明亮的、整洁的、新的、现代化的东西和景观。
而对于大城市们而言,清除掉了各种草根的事物,就显得更“高级”了吗?
在“无街可逛”的大城市,我们往往只能去逛千篇一律的商场。但在线上电商对实体经济的不断冲击下,商场也在不断地想办法为消费者提供线上购物给予不了的体验。《 2020 商业地产志年度报告》显示,2020 年全国多个商场空间,举办了超过 1000 场与市集相关的主题活动。
这或许能解释二手市集的回潮。商场挤压了传统市场的生存空间,而今商场为了生存,竟然又把市集给“请”了回来。
商场中名不副实的“潮玩市集”
在大型商场和电商平台占据绝对主流的大城市中,市集依然边缘,但也成为了一种小众的选择。人们重新开始“赶集”,既是在消费力普遍降低后的一种积极尝试,也是困于高速城市化导致的都市乡愁中的我们,在寻求人情与附近的回归。
3. 在临时与流动中发现“附近”
在明码标价的城市综合体与大数据推荐算法统治的电商平台上,在流程化的交易中,我们很少需要凭借感官的精挑细选,更加犯不着唇枪舌剑地讨价还价。但这样也很难让人感受到,我们是在和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做交易。
项飙老师曾言,当下的一个严重问题是“附近”正在消失。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凭借手机 app 满足各种需求,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便利。不过也正是这种便利把我们的全部生活裹挟进去,使得我们对“附近”愈发的无知和冷漠。
线上的购物方式提高了效率,却牺牲了我们的想象力。当所有需求都可以被“精准”的推送满足“需求”本身也就变得越来越狭隘,全然失去了拓展其边界的可能。
而在开放且流动的市集中,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新鲜感。在传统的旧货市场,如潘家园,一个个摊位上摆放的都是颇具历史感的商品:古玩、字画、玉石……以及 60 年代的小人书、画报等老物件。踱步其中,仿若在逛一个展现过去几个世代的生活史的历史博物馆。
而在新兴的二手市集上,摊主们就像艺术策展人一样别出心裁地布置自己的一方天地,你能从中看到他们的个人创意和审美品味。逛这样的市集,就像是在逛一个集合了各种风格的艺术家个展的当代美术馆。
市集不止能够让人和物“不期而遇”,更重要的是为人和人的相遇提供了更多可能。
上周末我去了一家酒吧里的二手市集,兜兜转转了一小下,便在一个卖领带的摊位驻足良久。不过我并不是想买领带,而是看中了摊主头顶的白色牛仔帽。我本想装作选购领带攀谈几句,再套他的话,问问帽子在哪买的?没想到刚开始夸他的帽子好看,摊主 Avi 就特别热情地把那家帽子店的来历、地址,甚至店主的微信都和盘托出。他把牛仔帽递给我试戴,还详细介绍起了牛仔帽的选购要点:手感、材质、款式、尺寸……就像一个偶遇同好的热心朋友,对我毫无利益计算,既没嫌弃我耽误他的时间,更是丝毫没把帽子店老板当作自己的竞争对手。不过我最后还是买了一条漂亮的腰果花领带,Avi 告诉我,他和帽子店老板以及很多其他摊主都是朋友,并且欢迎我去他们位于宋庄的实体店玩。我感觉我购买的不止是一条领带,还是一把通往一个社群的大门钥匙。
来摆摊的摊主们似乎都没有将经济效益作为第一要义,而是更重视人和人之间和谐相处、团结相助、共享共生的良性关系。我同行的朋友在试戴一款耳饰时,隔壁服装摊位的摊主对其赞不绝口。而饰品摊主见状,也说道:“你戴这个,配他家的那款红外套,肯定是绝配……”
另一位主营皮具的摊主 Joe 告诉我,常设和固定的经营模式下,商家往往疲于研究市场风向,根据流行趋势来决定卖什么、怎么卖。而临时与流动的市集给了摊主更大的自主权,什么时候开始摆摊、什么时候收摊都由摊主决定。对于个人的手工艺或设计工作室而言,市集也更加适合他们的生产节奏。在完成客户的订单以外,他们也在凭借个人兴趣做创作。而这些独具匠心的手工艺品,最适合的呈现方式就是在市集上供人欣赏、挑选。
在市集中发生交集与碰撞的,有志趣相投的同好,有别出心裁的创意,也有逐梦的创业者和手工艺人。这些能量虽然微小,却能在人和社群间建立连结,聚沙成塔。市集正在临时与流动的状态中不断建构起新的可能。
参考资料
2021年中国在线二手交易行业分析报告-市场规模现状与发展前景研究,观研天下,2021
多抓鱼——二手书市场新循环,搜狐网,2021
多抓鱼第一家线下书店关闭,中国环境报第7版,2021
李陀,《无名指》,中信出版,2018
列斐伏尔,《空间与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2020商业地产志年度报告,商业地产志,2021
「跳蚤市场」词条,维基百科
北京天桥的变迁,北京市档案馆,2021
人民首都的天桥,张次溪,1951
潘家园罢市追踪 古玩市场转型之痛,经济网,2016
这些,也许是北京最后的旧货市场了…… ,老北京故事,2018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年志Youthology(ID:openyouthology001),作者:老王,编辑: 阳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