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1-20 18:24

我们的“人口红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太阳照常升起(ID:The_sun_also_rise),原标题《民生之艰,生育之难》,作者:慕峰,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北京一位新冠无症状感染者的流调(《对话“流调中最辛苦的中国人”:来北京找儿子,凌晨打零工补贴家用》),让许多身在格子间里的人们,知道了民生之多艰。这不是什么“北京折叠”,而是每一个大城市的日常。


当每天有时间使用手机的人们,在感叹那些成功者是因为能够看到“凌晨四点的北京(上海、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管他是哪儿)”时,他们似乎并不知道一个大城市的运转是24小时*365天,不会有任何停歇的。大城市中绝大部分的卫生、保洁、运输、仓储、食材准备工作都发生在夜间至凌晨,且不要说为了保障城市正常运转本就需要24小时保障的电力、水利、油气、通信、安全等行业。


以前我写过跟一位装修师傅的对话,疫情前北京比较正规的建筑安装公司的师傅基本都是凌晨4点起床,一直干到晚上22:00甚至之后才能收工。回到集体宿舍后,这些年轻的师傅们已经累得完全说不出话,倒头就睡,365天根本没有停歇。这代表年景好,月收入可以到2万。但如果没有工程,收入也就停止了,疫情以来,这很可能是许多人的常态。攒钱之后,能留在大城市吗?怎么可能呢。攒了钱,娶妻生子回老家县城买房,要么回家乡做点小买卖,要么继续利用自己手艺留在大城市,与妻儿长期分离。大城市中的快递员、外卖员与网约车司机,有多少是与家人长期分离的呢?3.7亿流动人口撑起了中国的都市运转,也是3.7亿流动人口撑起了长珠三角的外贸产业。


要了解这些情况并不难,跟装修师傅聊聊天,跟网约车师傅聊聊天,出去旅游的时候,跟景点、博物馆里的工作人员聊聊天;甚至只是偶尔留意一下不同城市饭店门口的招工信息,都能知道今天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人群的生活状态。


这就是我们的“人口红利”。


我们的人均GDP在提升,但人均之后,就难以反应出一个事实,大多数人创造的财富和可支配收入的提升是非常缓慢的,与那些财富迅速集中的人群相比,这种缓慢,就像是在快速倒退一样。


在一些“专家”眼里,所谓的“人口问题”永远只是一个数字问题,永远只是一个今年生了多少万人,明年通过各种措施就能多生多少万人的问题。是的,在他们眼中,连单位都是“万人”。那些数字背后的活生生的个体与家庭,那些个体与家庭的悲欢离合,仿佛是不存在的。人口学、经济学可能是理性的,但婚姻与生育,的确是感性的。


我们的劳动生产率已经够高了吗?我们的人均收入已经够高了吗?如果我们连在世群体的改善都没有做到足够好,那又凭什么让那么多本已艰难的人群去生育呢?


我不是文人,随便抒发情怀赚点流量。我们都知道,说到底,今天对人口问题的担忧,是因为经济增长模型和分配模型仍然是以人口增长为基础的。然而,究竟有多少研究者思考过,以人口增长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模型和分配模型是在全球人口浪潮的增长阶段才有意义的。先发国家之所以没有深刻反思这个问题,是因为他们各自国家的人口本就不多,通过移民、外劳、海外投资布局,通过全球化,已经用了上百年时间去寻求相对稳定。但中国与它们完全不同,移民、外劳的可能性极低,海外投资布局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从全球人口浪潮的历史演进来看,中国的人口收缩,很可能将是全球二百年来人口浪潮的最大拐点。(《老龄化二百年——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人口问题》)


身处一线城市的专家们,批评转移支付,批评中西北部落后无法承接产业。这些批评部分是有道理的,但问题并不在这些地区的民众身上。从本土的发展历史来看,那些资源丰富的“落后”地区,没有可能像北欧那样用这些资源为当地民众谋得足够的福利。压抑资源价格的目的是形成“一盘棋”,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产品价格上的竞争优势。这种价格优势并不只有中西北部资源价格压抑的贡献,更有“落后”地区的人口流动到沿海进而成为“人口红利”的贡献。这种优势一旦形成之后,就面临向上升级的问题,还面临如何对待人口流出群体的生存和他们未来发展的问题,当然也要包括如何对待他们那些同样承受了巨大心理付出的下一代的问题。


坐而论道的专家们经常讲,如果不是大城市提供这些辛苦的工作岗位,那些流动人口的收入只能更低,他们连子女都无法抚养。很难相信,这种经常出现在欧洲资本主义初期和美国镀金时代的言论,竟然已经成为了我们许多专家的主流认识。如果一切都不变,人们的确没有更好的选择。可是,为什么会一成不变呢?当他们的下一代,从小在没有父母的陪伴下长大之后,他们还会像其父辈一样,为坐而论道的你们提供“北京折叠”式的服务吗?那时候,你恐怕只能期待自己的子女不要远离,只能期待那些从小没有父母陪伴的、为你提供养老服务的年轻人,不对你施以隐形的暴力吧。


所以,我们需要谁来生呢?是那些身处一二线城市,拥有足够多财富和生活稳定的人?还是身处中西北部,或在农村,一直在为大中城市贡献人口的地区的人?是那些为一二线城市服务,连休息日都没有的赚取零工收入的人?还是他们长年无法实现一家团聚的下一代呢?


读者经常问我,你的建议是什么?为什么我要有建议呢?如果我们的政策建议者都集体装作没有任何问题,那不断把问题展示出来,恐怕才是最好的建议吧。


没有民生之艰,何来生育之难。


以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太阳照常升起(ID:The_sun_also_rise),作者:慕峰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