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2-07 08:56

2021概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疲浪主义(ID:dada_molly),文章首发时间:2021年12月31日,作者:毛利小张,头图来自:pexels


1.


从23岁开始的生日当天的“概览”,2021年并没有能在12月10号当天发出来。后面这些天过得都像做贼一样,总觉得欠了点什么东西,不过好处是多等了几天,等来了年终铺天盖地的总结的氛围,好像更有利于自己动笔。


我虽然对于星座和人格测试嗤之以鼻,但是当MBTI的人格测试告诉我说INTP型人格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懒惰、拖延、不拘小节甚至在生活中表现出邋遢的时候,我必须承认内心得到了一些宽慰。这就是一切测试的意义,为自己难以接受的行为做合理化,便于自我接纳。


也出于这样的目的,今年开始引入一些外部帮助动作,具体表现为上海市宛平南路精神卫生中心。我自我感觉良好,除了懒惰之外,离意志最消沉的在北京的时候已经振奋了百倍,但医生依然给我开了一些药物,坚持吃了一段时间,确实帮助我熬过了一些最艰难的时刻。


但有一些最本质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抑郁症到底是一种精神疾病还是一种物理疾病,如果是精神疾病,为什么可以通过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的是什么,依靠什么原理?人们对大脑的研究已经足以支撑物理疗法影响精神世界了吗?——在解决这些问题之间,我实在很难对药物放下戒心,我只要最基本的药,最少的量,吃药的频率也不算积极。


不过好在后来工作忙碌,一方面没时间顾及精神状态,另一方面也有更多正向循环在生活里慢慢建立起来,状态好很多,也就不必把精神卫生中心当作救命稻草。


2.


前几年流行的年终总结还是宏大叙事的,无论媒体还是个人,社区里的参与者们无论平时在意与否,到年终的时候总还是会期待看看这一年发生过一些什么样的事情,国际国内政治民生,总有一些故事值得被记录和回顾。


我没办法确定是不是自己的注意力偏差,这两年我确实没那么关注了。今年的年终,大家的注意力也更多放在个人信息的总结上,听的音乐看的书,一个人的成长脉络总还是可以追溯的,对他人而言都是不相通的悲欢和感受,但对本人而言多少总是有些纪念意义。


而那些宏大叙事,甚少被提及,似乎2021全年都淹没在一种沉闷的、遥遥无期的、积蓄着某种力量但善恶难辨的阴霾里。“大事”很远也很近,“他人”很近也很远,好像长远的计划和过高的期待都是冒犯的。2019年的时候我们会说,这是好差劲的一年,2020年我们会说,这是漫长的一年,2021年好像我们只能说,这是有些麻木的一年。好坏不甚清晰,也不敢妄自评论,但麻木是真的,触觉缩短到方圆十公里内的麻木。


3.


我把今年的相册翻了一遍,2月份做了近视眼手术,5月份搬了个家,10月份旅行了一次,11月回了趟家,除此之外几乎所有值得被记述的事情都发生在工作里。——但这句话并不是带着遗憾讲出来的,相反,它多少有些感慨和感激。


离开微信的时候我有几个明确的目标,比如放下EGO(自我),比如进入真实的业务,比如投身世俗。我在去年跟Jade的播客里描述过当时的心态:“一个人的力量能和世界发生的交互是极其有限的,而我几乎已经感受到那个天花板了。我想要进入世俗,进入那些曾经躲避的、远离的、只想作为旁观者的事情里,卷进去,成为其中一份子,看看能在里面做到什么样子。”


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去年的概览多少有些轻浮,半年时间不足以实践任何事情,顶多足够在实践的试探中坚定一些决心。而此时此刻,实践了一整年,而且恰恰是完整的一年业务实践之后,我几乎可以坦然地对自己交差:充分投入了,也拿到结果了,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中也更清楚地认知自我了。


卷入世俗的过程是一段让自我消失的过程,所以也可以说,放下EGO是其中的附属战利品。感受它、放弃它,都不如在实践中忽视它来得更为有效和迅速。奇怪的是,EGO消失了,自我却更明确了,我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清楚地认识过自己的优势和短板。


前辈说:一个人的极长,往往也是他的极短。这是今年对我影响最深的几句话之一。它隐藏着一些让人安心的假设:a. 极短是不可逃避的,除非你同时也不愿意拥有极长;b. 极长极短意味着天赋和本能,意味着真实,意味着顺应本性而非克服,意味着中庸与技巧的捉襟见肘。


也许是因为技巧的缺乏,也可能只是因为懒惰,我喜欢一切告诉人们要真实要坦诚要做自己的道理。只是“做自己”的这套鼓励存在陷阱,“自己”是流动的,是会成长的,面向当下的真实感受,而不是要求世界围绕在自己周围。这也是我不久前才刚刚明白的道理。


4.


把2021的全部收获都归结到自我认知,确实有些内敛了,我明明还有更多值得一提的成长时刻,分散在我的工作周报和日记里。


这些时刻总结出来大概会是一篇三年前的我嗤之以鼻的东西——充斥着事实、思考、决策、判断等术语,不断进行对模糊的定义加以明确,强调目标与思考的层级,甚至还有很多反个人体验的管理顿悟时刻……“面对痛苦只有熬过去和熬不过去两种,前者大多数时候会带来成长,而后者会带来伤痛和阴影。”这种话,在职场环境下说,谁看了不高喊一句PUA。所以我尽量不讲,即使讲到,也只能铺垫足够的真诚作为缓冲。


卷入世俗不容易。多年以来都在签名档挂着“在人间卧底(且绝不参与)”的本小张偶尔也会这么感叹。我甚至在今年看懂了很多过去嗤之以鼻到绝不愿意翻开的书和文章,原来商业的世界是这样的,以前没想过,但还挺有趣。


前几周被问到说今年最大的感受,我说是学会努力了


过去的人生重大挑战,即使是高考,其实也是小聪明居多,总是指望四两拨千斤,临阵磨枪可以摸混过关的话何必悬梁刺股。但今年显然不是这样,竞争和反馈都是真实的,来自物理世界,靠临阵磨枪搞不定了。也不是想要努力,而是想要一些万一失败之后的体面——“我尽全力了”。


学生时代觉得努力可耻,聪明第一,最受欢迎的人永远是那些不用努力不用复习就可以考第一的人。现在觉得聪明是一种毫无竞争力的自我茧房,在一家还不错的公司里,没有不聪明的人,或者说,没有觉得自己不聪明的人,所以高下之分往往见于意愿。


努力不可耻,努力是有资格谈能力的前提。


5.


今年另外一段印象深刻的话是毛老师说的,当然了,也是他过去的前辈说的,总之这段话大概被传阅过几次了。大意是说:


人生的竞争是金字塔,人们用横向和纵向的不同路径往上攀登,但每个人最终都会停在某一个位置,只有最终的坐标是重要的,速度并不重要。


换句话说,每个人都在找自己最终的位置,而这个过程不用着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疲浪主义(ID:dada_molly),作者:毛利小张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