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2-10 18:21
B站啊,就怕活成年轻人在弹幕里骂的那种公司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降噪NoNoise,作者:阡陌,头图来自:IC photo


两份声明


“工作认真负责,为人和善,平时会用自己的 B 站账户分享养猫、做饭等日常生活,是一名优秀且可爱的同事”。


在B站针对“员工猝死”事件的最新公告里,已故审核员“暮色木心”终于变回了一个曾经鲜活存在过的人。他有了具体的职务,“图文审核组的代组长”,有了春节值班情况,有了病发去世的大致过程,也有了上述这些能证明他是他自己,一个独一无二的人的特征。



除此之外,B站为沟通和善后的混乱向“暮色木心”家属表示了歉意,并宣布将增加招聘1000位审核人员,加强关注审核员工的身体健康等。


至少在文字表达上,这样的温情脉脉和承担责任的态度,与第一份公告传递的味道就截然不同了。


那份短短四段的通告,重点信息只有一条:辟谣加班猝死。至于这位去世的员工,除了入职时间等基础信息,B站对他的具体描述只有:“经内部考勤核查,他按照工作计划正常上下班,工作时间为9:30~18:30,做五休二,在事发前一周内未存在加班等情况。”


潜台词简直太明确了:猝死,与加班无关。



时隔一天,两份公告,差别如此之大,是B站服用了强效生长素,一夜长大了吗?


恐怕并没有。


它也许只是怕了。年轻人的舆论力量让人害怕。员工猝死事件后,B站迅速被年轻人扣上了新标签:流水线工厂、资本家。这是近两年频繁出现在B站弹幕区的词语。年轻人热衷于用它们来抨击几乎所有的大型商业公司,以划清界线,表明立场。





这次轮到了B站。


尤其是第一份冷冰冰的回应公告出炉后,这样的声音铺天盖地出现在微博、知乎等社交平台。B站,一下就从爱为年轻人花钱买版权的“矿业公司”,变成了冷酷无情的资本家。


让这场舆论危机进一步加剧的,还有“审核”。也许是猝死事件衍生了新的审核规定,很多UP主发现,自己关于此事的视频,一度无法在B站正常通过审核。如今在B站搜索,相关视频也少得可怜,有人在评论区质问:


“这就是我所热爱的B站?”


让年轻人失望乃至仇视,这是B站要拼尽全力避免的处境。尽管B站这两年的出圈行动风风火火,但归根结底,年轻人才是它一切故事的根基。它不想、不敢也不能得罪年轻人。


从某种程度上,员工猝死之于B站的重要性,可能不亚于“魏则西事件”之于百度。因为两者都看似只是个例,追根溯源,却都指向了两家公司生存的根基:年轻人对B站的归属感和信任度、互联网用户对搜索结果的信任度。


后者为此吃尽了苦头,如果李彦宏能穿越回到2016年,他一定会拼尽全力,避免那则莆田系医院广告出现在魏则西的搜索页。


力量狂澜的B站,只是在避免重蹈覆辙罢了。


年轻人和工作


尽管这两年B站运营的重点是多元化,是出圈,但年轻人始终是它的根基。从 B站这两年推出的三部宣传短片《后浪》《入海》《喜相逢》便可窥一二,这些名字连在一起读就是“后浪入海喜相逢”。


B站期待的是更加多元,带着后浪们汇入更加宽广的大海。注意,“后浪”是这个故事永恒的重点。毕竟,如果失去了“后浪”,B站在大海里,也是浪不起来的。


在员工猝死事件之前,B站还有很多烦恼。


比如连年扩大的亏损,从2018年到2020年间,这个数字依次为5.6亿、13亿和30.5亿,2021年注定也好不了,前三季度的净亏损已经达到47.1亿元;


比如断崖式下跌的股价,相比去年6月,B站股价已经跌去75%,市值蒸发超过3000亿港元;


比如迟迟看不到进展的游戏业务和投资业务——第一批看B站的年轻人早就步入社会了,B站还没想好怎么挣他们的钱;


比如越来越被唱衰的中视频模式。广告植入、电商直播,短视频的商业化已经风生水起,但以B站为代表的中视频还在浑水里摸石头。UP主为恰饭而发愁,广告主也没找到如何在B站解决投产比的问题;


比如UGC模式暗藏的风险。就在2022年,B站就先后陷入两场危机,先是被网友爆料,B站存在不少疑似破解公开场所摄像头后获得的监控视频,随后,山东日照一位医生直播妇科手术片段,引来警方干涉;


……


这些烦恼,有些是过去长期以来积累而至的,有些是当下特有的困境。但在这次风波面前,它们都变成了配角。因为,这件麻烦事如果没处理好,B站的“血汗工厂”“资本家”标签,只会在年轻人的一遍遍重复中,越来越深。


“富士康”式的流水线工作,原本就是互联网公司的组成部分。它只是平时不被看见罢了。


“他们就像是数字内容的看门人,像晚上出来工作的影子劳动力一样清理动态消息,在真正有价值的员工回家休息时,他们开始打扫地板。这不是一个好看的画面。这种清理可能会令人痛苦,因为每天都要面对强奸、非法手术和没完没了的生殖器图片。”


在《Facebook:一个商业帝国的崛起与逆转》一书中,作者引用了一位美国学者对Facebook 内容审核人员的描述。


Facebook 在2009年就设置了审核员的岗位,最初人数并不多,但 10 年后的2019年,已经1.5万人分布在这个庞大互联网世界的末端神经里,如同工蚁一般,日以继夜清除着数字垃圾。其中多数是外包人员。


在追求效率和增长的互联网行业,Facebook 的做法很快被复制。


B站还在继续扩张自己的内容审核团队。在最新的声明中,它明确今年要增加招聘1000人,以减少审核团队的工作压力,此外,还要加强关注审核员工的身体健康,包括加强体检,增设全天候的健康咨询室等措施。


听起来,这是为了“防患于未然”。但对于审核本身的“糟糕”性质,B站这些努力的效果,恐怕是微乎其微。


“就问一句话:他们有时间去做健康咨询吗?落下的工作量谁来完成?”一位自称是审核员的微博网友,在一条关于B站“员工猝死”的信息中说道。


B站自然没有化解“最糟糕的工作”的能力。中国任何互联网公司都没有。AI 再聪明,人工内容审核岗位在互联网世界里依然是刚需。因为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承担其中显而易见的风险。


但“后浪”们已经把它推到了这里。问题无法解决,那就先表态吧——反正这也是很多年轻人解决问题的方式。于是,它在第二份声明里写满了“求生欲”,至少表现得无比真诚。


这样的“真诚”,加上与家属的沟通,乃至能被对方接受的赔偿方案,这些动作之下,年轻员工猝死大概率会如同互联网世界里的多数热点一样,快速被新的热点所覆盖。


B站不再被年轻人集体攻击的唯一办法,是不再重复犯错,不再得罪年轻人。这几乎很难实现。就在今天,B站又被送上了微博热搜,最早爆料员工猝死事件的博主再次爆料,称自己收到了B站的律师函,正在准备应诉。B站用“真诚”制造的好感度,又在一夜之间败光了。


风波还在继续。不管是现在还是下一阶段,服务好年轻人、出圈、赚钱,对于B站而言,就是个“不可能三角”。


只能祝福B站,抓紧时间,好好发育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降噪NoNoise,作者:阡陌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