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2-28 20:32

一大批上海人,正在搬往郊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塔门(ID:DT-Tamen),作者:沈慧,编辑:王朝靖,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上海,拥有“别人家孩子”的全部光芒——2021 年,上海拥有咖啡馆 6913 家,数量全球第一;便利店 6750 家,全国第一;截至 2020 年底,上海拥有酒吧2018 家、有演出的 livehouse 396 家,2020 年上海共播放夜间电影 157656 场,2021夜生活指数综合排名,全国第一。


但如同电影《爱情神话》引起的讨论一样:这就是真实的上海生活吗?


作为一个在上海出生、长大的95后,笔者从小目睹的场景并非梧桐掩映洋房的武康路(原“法租界”所在街区之一)、大楼林立的现代性都市,而是一片“未开发的土地”。这里有中国县城的一切特点,没有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街边林立的是各类小店,如单县羊肉汤、华香足道、振新五金铺,人行道上自行车会从人堆里冒出头来,距离居民楼不多远处就是一大片农田,早上依然能看到人在务农。


这是上海郊区——上海的另一个切片,也是上海文艺作品叙事里,常常被遗忘的部分。


按照上海城市规划划分,上海的中心城区指的是黄浦、徐汇、长宁、静安、普陀、虹口、杨浦、浦东新区(外环内城区),郊区则是指闵行、宝山、嘉定、金山、松江、青浦、奉贤、浦东新区(外环线以外地区)、崇明。


根据上海 2021 年第 7 次人口普查数据,上海中心城区人口6683712人,占26.9%;郊区人口12505671人,占 50.3%。2020 年上海各区常住人口 TOP6,都在郊区。


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如果按人数比的话,他们的生活似乎更能代表上海。


另一个数据是,近 30 年来的人口流动趋势都是,上海人正在往郊区去——据上海第 5、6、7 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上海中心城区人口占比分别为42.24%、30.3%和26.87%。


为什么上海人在搬往郊区?以往,“从郊区去一趟市中心比去江浙还远”的郊区人,相当于生活在二线城市吗?上海的“郊区人”和“市区人”互相怎么看待对方?住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后,人的生活是否也被边缘化了呢?上海郊区五大新城的建设,在多大程度上吸引人们到郊区定居?


我们采访了 8 位出生于上海、和上海郊区生活有关的人,以下是他们的回答——


1. 出行:最难解的“不是挤地铁,而是我要如何才能抵达地铁站”


截至 2021 年 12 月,上海有 20 条地铁线路(含磁悬浮),508 座车站,总里程 831 千米,全球第一。2021 年,上海地铁客运量日均 978.1  万人次,全国第一。地铁是在上海居住的人最主要的出行方式。


多数住在郊区的年轻人的一次出勤,要经历至少步行、公交、地铁、共享单车四个步骤,其中最难解的“并非是挤地铁,而是我要如何才能抵达地铁站。”


而这也是影响他们对于生活方式选择的一个关键因素。


@黑客


——家在郊区,受不了通勤,从上海搬去了北京工作


我在上海的内环出生,5 岁家里拆迁,就在外环安了家。等到要上学的年龄,父母听从长辈的建议,安排我跨区读书,以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


但从 7 岁起,我就觉得,最熬人的不是上学本身,而是通勤路上的苦和累。2002 年,我读小学一年级,只有一部 74 路公交车能让我从家直达地铁站,途经 18 个站(中途还要经过一个蔬果批发市场),时长 1 个多小时。


碰上晚高峰,这部公交车的拥挤程度堪比春运火车。书包背好了就很难再移动,动一下就得惊扰旁边好几个人。小孩子容易犯困,还好公车上人的密度很大,站着跟躺着差不多,我常常也能打个瞌睡。


很多大人不忍心看我站着睡觉,觉得可怜。不仅是让座,一些菜农背着的蛇皮袋、装着大白菜的篓子也会喊我去坐坐。稍微大了点后,有了羞耻心,我就不坐了,一方面,会影响别人上下车;另一方面,陌生人会和我絮絮叨叨,说这么小的孩子上学这么辛苦啊?我也老委屈。


那是挺折腾人的一段生活,持续了 9 年左右。升入高中和大学后都是住宿制,就没了通勤的烦恼。等到大学毕业后,出于通勤的考虑,我想在家附近找份合适的工作,但没找着,就先干了半年左右的自由职业。


也是运气好吧,后来凭借着作品,拿到一份非常好的 offer,base 北京,薪资足够能让我在公司附近租个房子住,几乎没有过多的犹豫,就离开上海当了个北漂。


@雪碧


——如果要出门,只有一天赶几个场子,才觉得值


我从家走去地铁站要 25 分钟左右,有公交车,但非早晚高峰的话,等车就得等半小时,还不如走路快;小区外面也基本没运气能扫到剩下的共享单车。等到了地铁站,我一般要换 2-3 条线才能到达目的地。


这 25 分钟的步行时间,我是真的受不了——地铁上的时间我都忽略不计了。因此,周末如果要出门,我就从小区门口打个滴滴,一个起步费就到地铁站了;晚上如果超过 9 点半还没回家,最后一程的地铁和公交可能就停运了,也只能打车。以淮海中路为例,我打车回家要 130-160 块。


高昂的交通成本,让我需要精心计算、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我的心中往往有一个小型计算器:比如说,这周六中午我要去参加同学聚会,大概几点可以结束?晚上能不能顺便约个朋友吃饭?等吃完饭,要不要再约个朋友去 live house?


我并非一个热衷于社交的人,这样高强度的的周末活动也不会让我觉得充实和快乐。但如果整个周末我都不去市区玩儿,我就会宅在家里打王者荣耀、吃外卖、一天睡 12 小时,等到周一去上班,循环往复。


如果周末出远门的话,只有一天赶几个场子,才让我觉得所有的花费是值得的。


2. 工作:郊区人更趋于选择“低薪,但朝九晚五不加班”的工作,过“不焦虑”的生活


DT 财经曾在 2017 年收集了上海 288 个地铁站点的进出站人流数据,通过分析得出结论:除去作为交通枢纽的火车站,上海其余 5 个大型办公站点全部位于内环线以内的黄金办公地段:徐家汇、人民广场、静安寺、南京东路和陆家嘴;一般规模的办公站点,除去虹桥火车站,全部都在外环以内。


这很好理解,在工作机会含金量、收入性价比、生活便捷舒适度方面,中心城区都拥有压倒性的资源。


但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是,本次受访者中选择在郊区找份薪水不算高的工作,占比超六成。


@芒果


——工作3年,月薪5千,我感到很满足


我在上海郊区出生、长大,毕业后就在家附近找的工作。广告公司,主要做线下的居委宣传广告牌这种,所以也没有什么加班,基本算是闲职。工作 3 年,目前月薪 5k,月开销在 1k-3k 间浮动。有 8w 存款,也不稳定,想花就花。


其实我现在干的设计工作就是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就很满足了。我感觉这样就可以了,如果换一份市区的高薪工作,一早就把时间精力花在路上,情绪和压力都会很大。后续赚的钱还要去弥补心灵和身体的损失,就很没必要,单纯为了钱我肯定不愿意的。


在大城市,常用标签来区分人:“你在哪里住,你去哪里上班?”简简单单两个问题,就可以很容易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很多人受困于这些地域标签,虽然买不起内环的好房子,却也拼了命想要往印象里最高级的写字楼里钻,似乎只有出入这样的厅堂,才能算得上抬头做人。


我不明白人为什么非要有实现阶层上跃的压力和野心——在我看来,上海已是最好的地方了,而且,重要的社会关系都已稳定。


3. 迁徙:上海,和上海郊区是两座围城,有的人想出去,有的人则想进来


据房地产行业数据发布,2022 年 1 月,上海住宅小区平均房价为 63978 元/㎡,其中,内环内平均房价为 96677 元/㎡,外郊环 42922 元/㎡,郊环外 25320 元/㎡;在 2021 年,内环内的平均房价累计增幅超过 20%,即将步入 10w+。


地段是影响房价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意味着,有购房计划、但手头并不宽裕的人,大多会选择上海郊区成为他们在这个城市安居的第一步。


另一方面,在中心城区生活,居住体验可以极端好,也可以极端差。


在人物《网红抢占上海滩》一文中就曾提到,社交平台上,无数打卡武康路的人都会在自己的帖子上写一句“羡慕住在武康路的人”。然而,居民真正的心声是“好想搬家”。


@Didi


——家附近的小楼房都被上海人买断了


我家旁边是个 4A 景区,附近还有孔庙,每周都会有很多老头老太坐着大巴,跟着旅行团一起来玩。


据我所知,我家附近的一些小楼房都被上海人买断了,大部分都是上了一些年纪的人,想来郊区过退休生活,他们都觉得乡下空气好。


我身边也有实例。我朋友的父母就是内环人,有一次来我家附近玩,直接在这边买房了,打算退休了就在这儿过了。原因就像他们买房时说的,“买得起的内环都是老破小”,在外环买房,住房舒适度则有了明显的提升。


今年,我有结婚计划,打算就在郊区置办婚房,追求更多的是一种生活的舒适感吧。我不喜欢在市区的生活,走在武康路或静安商圈,我最大的感受是“吵”、“人挤人,想走快点都不行”。


有一次,我去住在武康路的朋友家玩,看到居民在楼下大门张贴了“私宅楼宇禁止入内”的加粗红字告示,走在路上到处都是拍照的网红团队。


朋友说,如果没化妆,她就不会出门,因为家楼下到处都是妆容精致的网红,她会觉得与整个街区格格不入。


@Even


——住了两年“厕所般的侧卧”,但还是离不开中心城区


两年前,我父母在上海的朱家角古镇买了套大平层。装修完后,我回了趟家。


打开家门,我首当其冲的反应是震惊。这是一个我做梦都不敢想象的“家”,客厅明亮、舒适、宽敞,走廊有 3 米多长,落地窗外竹子掩映。楼下有一个小花园能用来种花,小狗正在跑酷。


当时我为了通勤方便,在上海北外滩租房,已经住了两年“厕所般的侧卧”了,房间小到只能摆下一张床,每天都盘着腿坐在床上化妆、办公。


住房舒适度差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的房租快到期了,租金上涨了 800 元,我觉得不值得。我想,不如回家吧,如果通勤不方便,那就周一到周四住快捷酒店,周末回家住。


我是离不开中心城区的,下班后可以去看脱口秀、乐队演出,春天马上到了,可以每晚都踏着梧桐树荫散步,路上会偶遇争吵的情侣,看见几个阿姨爷叔站在小区门口聊天,眉飞色舞神神秘秘。


这些陌生人,共同组成了我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4 生活:内环人,拆迁人,和郊区人


采访中我们也找到了电影《爱情神话》中老白的原型之一。一位因为拆迁“实现财务自由”,从内环搬到郊区的人。以及一位住在郊区,和住在内环的男友“在上海异地恋”的女孩。我们发现,把这三位放在一起,刚好组成了一个有趣的魔都人对比。


@老白


——“这套房子是我买的,主要的目的就是在内环扩展社交圈”


我是电影《爱情神话》中老白的原型之一,我的前女友是这部电影的编剧。


有很多人看了《爱情神话》后,认为故事是“悬浮”的,比如主人公老白居然还有一套小洋房!哈哈,我在上海原“法租界”一带也有一套小洋房。


建筑师帮我设计了一个房子,根本不像一个住家,像一个美术馆,要举办艺术展都可以用。房子里就养了一只猫,200多平米吧。三楼有个私人影院,一楼就是大厅,公共活动空间。


住在这里,我的生活是很随性的,一般就是健身,养花,买菜,偶尔去自己或别人的工作室看看。这套房子是我买的,主要的目的就是在内环扩展社交圈,朋友越多,也意味着距离核心人脉和资源又近了一步。


@Jonas


——因为拆迁,实现了财务自由,也从“内环人”到“郊区人”


2016 年底,内环的老房子碰上拆迁,我分到了一套位于外环以外的两室一厅和 100 万现金。当年我刚 30 岁,算是实现了 FIRE,即财富自由,早早退休。


辞掉工作后,我先开了个淘宝店,收入并不理想,亏损了 5w,也不多,慢慢就不管了;后来机缘巧合下,跟朋友搭伙一块创业,项目盈利不理想,收入方面没有任何起色。


截至目前,我已经 5 年没有收入了,这 5 年来光是日常生活开销就有 100w,因为入不敷出,前两年我还拿房子抵押,贷款 60w 用来炒股,又亏了 40w。


刚刚看了眼银行卡余额,903 块,这个月我得开始找工作了。


还好上海房子已经有了,日常也没太大的开销。虽然住在郊区,但生活并没有难以忍受的不便利。


要说最大的不满,就是作为一个老静安人,我习惯了出门走 10 分钟就能吃到新鲜出炉的餐食。但上海郊区是美食的荒漠,偶尔发现一家口味不错的外卖,都会让人非常兴奋。忍不住经常光顾,又带有一丝战战兢兢,哪天配送就超出范围了。


@双层PRETZ


——郊区人,和“内环梦”


我住在上海郊区,男朋友住在原“法租界”一带,距离我们上次见面已经过去了 2 个月,两个都在上海的人,好像在谈异地恋。


我的工作忙,他比我还忙。所以平时我们的约会内容,就是下班后在建国西路一带划出半径两公里散步,约会轨迹框在梧桐掩映的洋房、能兼容画廊与水果摊的弄堂间。散完步我送他回家,再回公司加班。


我上份工作在南京路商圈,007,最近刚回到郊区工作。工作没那么卷了,也终于有了周末的概念我打算尝试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周末去租个“有花园露台”的 airbnb,白天可以约点朋友来家里聚聚,看老电影,晚上则用来约会。


这笔额外的开销负担也不小,还好我收入还可以,另外有一些兼职的渠道,工作日晚上的空余时间用来赚钱,周末就能享受生活了。


上海的内外环间,塑造着两种生活景观——内环人徐徐的中产生活,精致、恬淡;外环人自造“乌托邦”,享受脚下的上海。但如读者@格子所说,一个巨型城市永远是保持流动的,但是这种流动普遍带着一种不堪,人削尖了脑袋钻进去,狼狈不堪逃出来。


参考资料:

1. 《最挤的不是市中心,上海常住人口超5成住郊区》时代周报

2. 《流动在地铁数据里的上海鄙视链》DT财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塔门(ID:DT-Tamen),作者:沈慧,编辑:王朝靖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