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3-10 22:24
如何让心灵永远保持活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作者:Lachel,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在这篇文章的开头,我想先分享一个最新的研究。


在过去几十年里,学术界一直认为:我们的智力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步下降,对绝大多数人来说,25岁左右是一个高峰,到了25岁以后,智力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这里的智力包含什么呢?主要是流体智力,也就是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比如:思维速度,反应速度,理解能力,记忆力,等等。


这也非常符合我们的认知。毕竟,随着年岁增大,我们很容易觉得:大脑转动的速度越来越不如从前,记忆力和反应速度都没有年轻时那么敏捷了……


但是,最新的一个研究给了我们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这篇研究发在 2022 年 2 月的《自然》上。它分析了超过 120 万名年龄在 10 岁到 80 岁的参与者数据,发现:我们智力下降的速度,可能没有我们过往想象的那么多。(von Krause等, 2022)


简单来说,如果保养得当的话,我们的思维速度,可以维持一个较为平稳的水准,一直持续到 60 岁左右。直到 60 岁以后,思维速度才会出现明显的下降。


不过,这项研究只分析了思维速度,没有分析其他跟认知和智力相关的能力。并且这项研究由于颠覆性较强,尚需更多的验证和支撑,现在还无法直接下定论。


但不可否认,这给了我们更大的勇气,去面对自己一步步的成长和变老。它让我们知道:只要自己愿意,生命中的每一个节点都可以是“开始”。无论你想在哪个节点开始探索新的兴趣、新的事业,都不算迟。


那么,如何更好地让自己能够长期保持良好的状态,在生命中的每个节点,都能像20多岁一样充满活力呢?


之前,在旧文《如何让大脑保持年轻与健康?》之中,我已经系统阐述了对“脑力”的保护。简单来说就是:


  • 随着年龄增长,大脑神经元会逐步积累损伤,这些损伤会导致神经元工作效率下降,影响我们的脑力。


  • 如何避免脑力下降?最核心的做法,是去积累“认知储备”,也就是提高神经元的效率,从而抵消掉损伤所带来的效率下降。


这篇文章对于脑力的部分,已经讲了很多,无须再赘述了。


因此,在今天文章里,我想进一步跟大家聊聊:


除了脑力之外,如何让心灵永远保持年轻,保持活力、激情和冲劲。


1


每一期的智识营,学员年纪都以30-40岁这个区间居多,但也会有不少40岁以上的同学。其中,不少同学都会有这样的顾虑:


我年纪已经不小了,也没有基础,现在来学这么复杂的东西,真的能学得会吗?会不会远远比不上同期的年轻人?


这似乎是很多人的困惑。似乎我们一旦到了某个特定的年纪,再去接触新东西,就会自动产生下意识的排斥和畏难心理:


  • 我真的学得会吗?


  • 我会不会被年轻人抛在后面?


  • 我是不是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才能从零开始?


学一门课程,或者接触一个新领域、培养一门新兴趣、掌握一门新手艺,都似乎成了需要花费巨大的勇气,才能够去做的事情。


但实际上,看过先前那篇文章的朋友会知道:学习新东西,并不是“行不行”的问题,而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


为什么呢?因为随着年龄推移,我们的神经元损伤都会无可避免地积累,从而影响我们的脑力,甚至提高阿兹海默症的风险 —— 而能最有效降低风险、对冲损伤的,就是“学习新事物”这个方式。


换句话说:你不学,你的脑力就会无可避免地下降;但你学了,这种下降的趋势还可以慢一些,甚至可以不下降。


那么,为什么我们总是会对新事物产生排斥情绪呢?


最主要的原因,不是我们觉得“脑力不行”,而是我们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对此有一段非常精辟的描述:


1)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  


2)任何在我15-35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将会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  


3)任何在我35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


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忙着为世界建模,忙着去探索世界,这个时候,一切新鲜事物对我们来说,都是补充我们认知框架的养分。我们孜孜不倦地吸收这些养分,希望每天都有新鲜刺激,无法忍受枯燥和无聊。


但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框架愈发固定、完善。这个时候,一切在这个框架之外的新鲜事物,就变成了什么呢?变成了对我们固有框架的冲击和威胁。


我们会下意识地觉得:它们的存在,使得我们已经固定的认知框架变得“不那么牢靠”,甚至有被推翻和摧毁的风险。


而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们过去几十年所接收的信息、所相信的事物、所践行的行动、所收获的经验,可能都将不再适用。我们就像一个没有保护的孩子,突然被抛到一个全新的世界,一切熟悉的事物都不在身边。


这是非常可怕的,也是我们的大脑竭力在抵抗和“逃避”的。


因此,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心灵都会越来越趋于保守,越来越趋于封闭。


并不是我们没有能力跟上新的变化,而是我们自己内心深处,不想去面对“新的变化”罢了。


2


另一个原因,是随着年龄增长,我们拥有的越来越多,我们的顾虑也就越来越多。


年轻的时候,我们的着眼点更多地放在“未来”。我们会觉得,一切都充满希望,只要我们努力,似乎没有什么是不能得到的。与此同时,由于我们没有什么能够失去,因此,我们会有更强的风险承受能力,愿意去探索,也愿意去冒险。


但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积累的东西越来越多,肩上扛着的担子也越来越重。我们开始会有种种患得患失,开始会有种种顾虑。我们的目光开始从“未来”转移到“过去”。


我们不再想着“如何去得到我想要的东西”,而是“如何维持我已有的东西”。


这就是损失厌恶的力量。你拥有的越多,对于你前进的阻力,也就越大。


因此,对这时的我们来说,最好的策略,就是把自己局限在熟悉的路径和模式里面,用同样的方法做事,争取得到同样的结果。因为我们负担不起“意外”所带来的冲击,无论是对于时间精力的冲击,还是对于心态和思维的冲击。


大脑是喜欢稳定和确定的,因为这是一个低耗能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给我们带来安全感。


久而久之,我们的心灵领地,就会越来越小,把我们困在这片熟悉的天地里,难以越雷池一步。


当然,我不是说,你要去冒险,要贸然投身于全新的领域,要去抛弃你目前稳定的、确定的生活 —— 这同样是没有必要的。


但是,时代的变化不会完全遂意。我们不希望变化,但外界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如果无法理解和接受,那么总有一天,我们会发现,自己已经被时代远远地抛在了身后。


所以,我在之前的文章里就讲过:


也许,在未来的时代,我们的安全感不应该由“我所拥有的、确切且稳定的事物”来提供,而是应该由我所具备的、能够随时理解和顺应外部世界变化的灵活性来提供。


也就是说,我们要通过一步步的引导和调整,让大脑把“最喜欢的状态”,由稳定状态下的低耗能,转移到“灵活应对变化”下的中等耗能。


一旦你习惯并适应了这种中等耗能的状态,你就不会再觉得它是一种风险和负担 —— 从而,你才会有更多的精力和心力,去打开观察这个世界的双眼。


因此,我在《2022 年,我的一些小建议》中提到:2022 年,我给自己设下的年度关键词,是“灵活”。


只有把自己的心态,从“稳定不变”转变为“灵活”,才能为你创造更适应时代的、更不容易被破坏的安全感。


3


所以,我想对每一位朋友 —— 无论你是年轻人,还是已经到了某个特定年纪 —— 说:


打开心扉,迈出脚步。


用英语来说,就叫做“Think open, do big”—— 用自己的力量,去对抗外部世界对我们心灵的倾轧,对抗我们心灵逐步固化、萎缩的自然规律。


《稀缺》中提到过一个非常有趣的概念,叫做“心智带宽”。作者认为:我们每天能够考虑问题的精力是有限的,贫穷的人之所以难以脱离贫穷,正是因为他们不得不把太多的精力投入在“如何维持生存”上面,从而没有多余的带宽去思考发展的问题。


这个理论用在这里也是非常合适的:


许多人之所以会慢慢丧失锐气,失去对生活的激情和冲劲,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把太多的带宽,用在“如何维持我现有的生活”“如何避免失去我已有的东西”上面,从而缺乏资源去考虑“如何探索新的领域”。


所以,我想说的是什么呢?


你不需要放弃当下的稳定,但一定要匀出更多的心智资源,分配给未知的事物和全新的领域。你可以过着每天熟悉的生活,但一定要拨出一点时间和精力,接触一些不了解的事物,跟不同的人对话沟通,做一些有长期回报的事情,尝试一些不同的生活方式。


这就叫“打开心扉,迈出脚步”。不要对未知和新鲜事物关上心门,要时刻保留改变自己认知和思维的可能性。


比如说,在观点和立场上:


  • 永远不排除对自己的怀疑:要是我错了,会怎么样?


  • 当面临跟自己不同的意见时,想一想有没有可能从更高的层级得到共识;


  • 当我形成一个立场时,不妨多了解对立立场的观点,看看有什么是我所不知道的。


在生活方式上:


  • 每天、每周、每月,一定要给自己设一个简单的目标,探索一些没做过的事情;


  • 当我觉得自己开始重复过去的做法时,也许就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 管理好自己的信息输入,拒绝无聊的、庸俗的信息,多想一想自己想要什么、需要什么。


在认知和思维上:


  • 多去了解别人做事的方式、考虑问题的方式、应对挑战的方式,扩充自己的数据库;


  • 及时把面临的新问题提炼、梳理成方法论,让一切经历都变成能够指导行动的经验;


  • 不放过任何提升自己思维的机会,每一次新鲜知识的注入,都是一种打破旧枷锁的机会。


这些是我给自己设下的信条和原则,在这里也分享给大家,与你共勉。


总而言之:


不是被动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出击,像猎人寻求猎物一样,去挖掘这个世界上每个角落在发生的变化。


不是停留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模式里,而是想办法改变这个生活模式,不断引入外力来刺激它、冲击它。


不要满足于自己已经拥有的事物,而是多想想,有什么事情,是我希望在走到终点之前一定要去做的?


不被自己所改变,终将被迫被这个世界所改变。


4


分享几点小小的思路,希望能给你一些方向。


1)更开放而不是更封闭


当我们说“一个人老了”的时候,我们指的是什么?往往不是说他的反应变慢,行动迟缓,身体衰弱,而是说:他变得更加固执了。


当一个人执着于自己已经建立的框架,不希望它受到一丝一毫的撼动,从而选择对外界的信息一律无视时,他的心灵其实就已经走到暮年了。


所以,一个建议是: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匀出一点心智资源和精力,预留给“可能破坏我们认知框架”的信息,不拒绝这些可能性。


生命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圆满的点,而是一个过程。它一旦停下来,也就相当于走到终点了。


2)更陌生而不是更熟悉


我们可以把生活大致分成“运营”和“项目”。你遵循惯性、按照既定方式去做的重复性工作,就叫运营。它是一种填充性的行为,不会为你的回忆留下印记。


而一次性的,带有特定目的的,有开始和结束,需要动脑动手去探索,可以产出特定成果的一系列事项,打包在一起,就是一个“项目”。


打个比方:我每天都会写一个日志,对这一天进行复盘,这是一个运营,因为它是一种日常的重复性事务;但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非常棒,于是我花半小时写了一个简单的影评,分析它好在哪里,为什么棒,那么这就是一个小小的项目 —— 因为它使得这一天有了不同。


一个建议是:为自己的生命,去寻找和创造“项目”。它可能是一个新技能,一个新活动,一个新的兴趣爱好……总而言之,是跟日常生活相区分开的事物。通过这种方式,为生活注入新鲜感。


3)更有激情而不是更平稳


随着我们年龄增长,我们慢慢需要去培养和加强的能力是什么?不是理性思考的能力,而是对某种事物、某种目标,去投入激情的能力。


愿意不考虑成本、不计较得失、单纯享受过程中的乐趣,用这样的心态去做一件事情,是一种幸福。


如果你还没有这样的事情,请去找一找。


这会成为你对抗“衰老”最好的方式。


4)更多的联系而不是更少


试着去交更多的朋友,延伸自己跟这个世界的交流。


试着去发出自己的声音,发表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见解,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试着去参加更多的活动,发挥自己的才华,让自己被更多的人看到。


当我们用延展的姿态把生命展开时,我们的生命才是最绚丽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作者:Lachel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