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3-23 14:08

考研“高考化”现象,背后有何隐忧?

2022年考研报名人数457万,超过了2001年高考报名人数。很明显,伴随高等教育普及化,社会竞争的前置筛选已经从高考,逐渐变为考研。与复试分数线普涨相比,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考研高考化的趋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陈志文观察(ID:chenzw_edu),作者:陈志文((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原文标题:《考研“高考化”的现象值得重视》,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2022考研复试分数线公布,舆论惊呼分数普涨。研考报名人数净增长了80万,涨是必然的,不涨才是奇怪的。



与此同时,很多入围的人欣喜自己“上岸”了。其实,这只是一个入围复试的最低线,单科满分100分的情况下,多数分数线仅30/40分,入围人数远远高于录取计划,这还远不是录取线。


这种“一惊一乍”背后反映了一种对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明显误解,用高考招生套用研究生招生,用初试分数定胜负。与分数线普涨相比,我们更应该重视的是考研越来越“高考化”的趋势。


2022年研究生报名人数达到了457万,不仅创下历史最高纪录,而且净增长人数也创下了绝对纪录,80万。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大扩招的1999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也仅有288万。受大扩招刺激,高考报名人数快速增长,2001年高考报名人数才达到454万,还不及今天考研报名人数。2003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79.7万,还不及今年考研净增长人数。


2017年考研报名人数首次突破200万,达到201万,随后出现了加速增长,呈现出高位上的高增长,增长比例甚至超过20%,5年净增长256万,实现了报名人数的翻番。



如果继续按这一趋势发展,考研报名人数逼近高考规模也不是没有可能。去年高考报名人数虽然高达1078万人,但剔除中职等考生外,参加6月传统高考的学生估计仅有800余万。如果考研报名继续这样的增长态势,4年也就差不多赶上高考了。


为什么会出现持续高涨的考研热?


毫无疑问,是就业,或者说用人门槛水涨船高导致的。高等教育普及化,带来的是学历的迅速贬值,研究生学历越来越成为用人的起步门槛。


1999年大扩招,开启了高等教育普及化之路。201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去年则上升至57.7%,每年增长3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普及化来得非常迅猛。有人说,不就一半人上大学吗?事实显然比我们想象的夸张。


2021年,高考报名人数1078万人(含中职学生),招生1001万,录取率约93%,除了不想上的考生,基本都进入了大学。2022年高校毕业生1076万人,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新增就业人口目标也只有1100万,大学毕业生可以占到98%。



人人都是大学生,水涨船高,于是用人单位就看学历,本科之上就是研究生,研究生几乎成了很多优秀用人单位的标配、基本的门槛,不是研究生连简历都投不进去。一些地方政府,则直接以学历对接行政级别,博士对应处级、甚至副局级,硕士对接股级、正科级,不一而足。


如此用人,怎么会不去考研?看学历理论上是错误的,在我们批评这种做法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这种现实性。


2021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总人数超过117万,其中硕士招生超过105万。1998年,大扩招之前一年,全国本专科招生仅有108万,刚好约等于现在硕士研究生招生量。从竞争的筛选角度看,目前的硕士研究生规模,大约就等于大扩招前的本、专科生,看到这个数字,我们就不奇怪用人单位列这么一个门槛了。


除了学历还要看出身。2022年全国省级选调生选拔,无一不严格限定了毕业学校,有些甚至仅限于10余所高校,一些省市则对清华北大设立专门的定向人数。而研究生,也正好是转换身份的重要渠道。2021年,清华大学本科招生仅有3800人,但研究生招生已经逼近10000人,考清华北大研究生的竞争难度显然远远低于本科的难度。


如果我们去梳理各高校的研究生招生,基本都是递延效果。头部985吸引的主要是985高校与211高校,中下部985高校,招收的主要是211高校和新入围的双一流高校,211高校则主要是双非高校了。


考研究生成为当下学生“改换门庭”的重要通道,以规避各种招聘中对出身的限制,也是无奈之举。


说穿了,当下的考研,已经成为社会竞争与筛选的前置,过去承担这种职能是高考,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后,这种前置筛选的压力,就逐渐转移到考研身上。


高考的尽头是考研!考研成了很多大学生的核心目标,也已经出现全面应试化。不仅相关培训机构比比皆是,在一些地方双非高校,大学学习也变成了“高四”,很多人从一上学起就开始精心准备考研,核心准备研究生考试笔试的科目,而不是大学相关专业的学习。


在山东等考研大省,很多备考的同学,其刻苦程度丝毫不亚于衡水中学那些勤奋的中学生,挑灯夜战,排队抢占图书馆谋得一个安静的书桌,成为很多同学的日常。而学校,也在创造各种条件支持这些“高四”的孩子,因为读研率已经成为学校在招生竞争中制胜的法宝。


在各高校招生宣传中,读研率、保研率也已经普遍成为其重点突出和强调的“竞争力”,大量985高校也无法免俗。前些年还只是一些地方双非高校在高调宣传自己的读研率,宣传“学霸宿舍”如何全部成功就读研究生的故事,现在,著名的985高校也开始大规模宣传自己“学霸宿舍”的故事了。


优秀,就等于读研究生,已经成为当下社会对优秀大学生重要的价值判断,在不自觉地全面推动着考研热,考研也越来越成为与高考一样的高利害招生考试,成为事实上的“二次高考”。


研究生考试高考化,伴随竞争的激烈,也全面复制了高考中的过度应试的做法,对研究生招生与培养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与影响。


研究生,毕竟不是普通的高等教育,是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承担着支撑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培养的重任,但太多的学生与家长,把研究生考试当成了二次高考,当成更高层次的大学来读,适合的,不适合的拼命涌入。


2020年,在北京某著名高校的研究生复试现场,在老师连续追问下,一位笔试优异的考生说:老师,您能不能问我选择题,我擅长做选择题。复试导师无奈地说:同学,研究生没有选择题,都是探索题。浙江大学刘海峰教授也曾发文说:“研究生,不要让你的导师折寿”!对于当下研究生的质量慨叹不已。


全国政协委员、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勇认为,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过长时间、过多优秀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反复刷题准备考研,不仅造成了本科阶段知识体系的不完整和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的缺失,影响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也成为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的潜在风险,甚至造成新的厌学状况以及进一步研究与创新的好奇心和兴趣的缺失。


研究生高考化,不仅仅影响的是质量,还有愈演愈烈的导学矛盾。导学矛盾是多方面的原因形成的,但不可否认有一点,一些同学和家长把读研究生当成一个本科,以为熬三年就应该拿证,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这种基本认知的差异,加剧了和导师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在延期毕业时,就更为突出。


研究生高考化,是复杂的社会原因造成的,仅靠教育部门是无力解决的,最后还需要回到社会治理层面,比如改变唯学历的用人标准。但加强招生考试的改革,遏制过度应试化,保障和提高研究生招生质量,却是我们当下亟需加强的,这也是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提出的目标之一。


研究生培养与本科生有着巨大的区别,因此,研究生招生制度与高考不同,一直是“笔试+复试”的选拔形式,笔试只是考察基本知识储备,从来就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复试则是关键。


因此,笔试的要求往往是非常低的,对于一些满分100分的科目,最低要求也仅有30/40分,总的入围人数远远高于招生计划,目的就是给招生单位最大的自主权。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加大复试在研究生招生中的权重,目的也在于此。


但在“二次高考”错误的认知下,研究生招生考试也越来越高考化,公众无意间把高考的一套理念套用到研究生招生考试上,笔试成绩被默认为核心,甚至是唯一的尺子,在加重应试的同时,也导致研究生招生中复试权重的扩大举步维艰,对研究生招生质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在今年两会上,有委员提出研究生招生应该效仿其他国家,取消高校自命题,推出自己的大学学业水平测试,实行“申请审核制”。电子科大曾勇校长则提出,应该扩大“推免”比例,尤其是双一流高校推免生占比,以提高研究生招生质量。考虑到国情文化不同,在目前的情况下,扩大推免制可能是一个更容易操作,更切合实际的办法。


多年前推出的“推免”制度,实际上是我国招生制度改革最成功的尝试之一。即以大学生3年在校成绩为基础,获得研究生招生初试(笔试)的资格。取得这一资格的考生,经过向意向学校申请,可以直接进入复试阶段(本校推免做法不同)


目前推免生总量大约占研究生招生总量的15%,具有推免资格的高校366所,不同层次的学校所获得的推免人数与比例不同,层次越高的高校获得的推免人数与比例越高。


这一制度下的研究生招生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也赢得了广大高校与导师的普遍欢迎,相关的调查表明,推免生因为质量高受到了导师压倒性的欢迎。很多研究生导师告诉笔者,推免生质量比一般统考的学生高出很多,不是一般的差距。事实上在部分著名高校的强势专业,几乎是清一色推免生,原因也在于此。



但遗憾的是,因为误解,在推免生占比过高影响公平公正的舆论压力下,这一更为科学的招生改革近年未能继续扩大,相关部门一直谨慎控制着推免生占比。


其实推免生制度在实现综合评价,科学选材的同时,公平公正也得到了最有效的保障。推免生资格的获得主要是按大学在校三年成绩确认,然后是在班级和学校进行公示,即利益攸关方同学之间的监督:有你就可能没有我。这种监督其实比泛化的网络公示更有意义,也有力地保障了推免制度的公平公正,也是受大家欢迎的根本原因之一。


对于一部分人担忧普通学校学生无法获得推免资格的问题,可以通过适当扩大推免学校数量来解决,同时,总的比例也可以考虑扩大到30%以上。至于不同学校分配多少的问题,是无法满足大家“均贫富”的需求的,给清华北大少一些,给普通高校多一些,公平吗?也不利于国家高层次人才的选拔。


当然,推免只是招生的渠道之一,对于统考这一主渠道还需要给与保障,比如占比不低于50%。但需要逐步完善和改进目前的统招考试模式,包括解决高校自命题带来的不足,最后实现选拔出更优秀更适合做研究的研究生。 


以推免生为代表,在研究生招生改革的探索上,方向与成效应该都是比较明确的,现在需要下的是决心。当然,更需要考生、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否则,再好的招生考试办法也无法全面实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陈志文观察(ID:chenzw_edu),作者:陈志文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