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行业研习 (ID:hangyeyanxi),作者:陈静,编辑:Susu,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当阿宁开始回想自己的小学时期,感叹自己是幸运的,感受过来自大自然的馈赠,也被它的浪漫眷顾,在小镇里无拘无束地奔跑,自由地生长。
令人满意是件很难的事
阿宁在办公室听到同事们聊起自家读小学的孩子考KET的情况,通过网络搜索,得知这是一门基础英语水平测试,在家长圈中也把它称之为“小雅思”。阿宁开始回想自己学习英语的历程。她第一次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来自一段饿肚子的经历。小学二年级,阿宁在家门口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嘴里哼唱着“ABCDEFG”,母亲就在旁边坐着。
在听到阿宁循回往复地重复“ABCDEFG”后,阿宁母亲询问为何不继续往下唱。阿宁坦言不知道后面的内容。母亲立刻变了脸色,训斥道:“怎么可能不会唱后面的内容呢?之前老师肯定在课上教过的。”阿宁向母亲解释还没有开始上英语课。在小镇里,小学开始上英语课是三年级,当时二年级的阿宁并没有接触过英语,只是偶尔听过这个歌谣。
阿宁母亲又询问一旁玩耍的其它小朋友会不会这首英语歌,有人回答会唱。听到这个回答后,阿宁母亲的脸色更差了。小小的阿宁不知道为什么别的小朋友会唱整首歌,也不懂为什么自己只会这一句母亲会如此不高兴。那天下午阿宁失去了玩耍时间,被迫跟着母亲学习这首歌。在母亲的教导下,她知道了原来这首歌是英语的字母表。
初中学历的母亲不知道该怎么教导阿宁,她用了一个小方法,在每个英文字母下写了与其发音相近的中文字。母亲读一遍,阿宁就跟着读一遍。最后母亲把中文字擦除,如果阿宁能够通顺地读一遍,就算过关,没有过关就不能吃晚饭。阿宁读啊读、读啊读,最终在饥肠辘辘的状态下,勉强过关。
三年级,县里组织了一场全县的英语竞赛。当时阿宁刚开始上英语课,属于刚刚起步的学习阶段。但按照要求,每一个学校都必须挑选部分学生参加竞赛。阿宁也被选中了和同学一起去县城参加竞赛。当看到卷子的那一刻,阿宁呆住了,里面的内容基本都没有学。同考场的学生都是来自小镇,大家统一都在抓耳挠腮。
本着不留空白卷的思想,阿宁先是抓阄式的把试卷选择题涂满,遇到作文题犯了难,压根看不懂题目要求,更无需谈需要用英语写作文。最后阿宁“机智”地把卷子上阅读文本抄在了答卷中。监考的老师走到阿宁边上时,看到作文是满的,眼睛一亮,站在边上认真地看完答卷上的内容,摇摇头叹了口气无奈地走了。在听到那声叹息时,阿宁突然又想起了之前母亲的训斥。在剩下的考试时间里,她思考了一会儿“为什么不会这些东西是很一件很让人失望的事情呢?明明还没有正式开始学习呀。难道只有提前掌握很多知识,才是理所应当的,才是令人满意的吗?”
时间更迭转换,已经工作的阿宁听完同事们的讨论后,心想或许现在在大城市上学的小朋友不会产生幼时自己的那种困扰了,毕竟他们现在掌握的知识量可比幼时的阿宁多了太多。
“黑历史”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现在的小朋友基本都学过一两门兴趣班,一方面是经济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是培训机构数量的增加,琴棋书画、吹拉弹唱,任君挑选。在阿宁小时候,如果哪位同学能够掌握一项才艺技能,那他一定是同学间的羡慕对象。
由于当时条件限制,培训机构并不像现在遍地开花,只有县城才有一两家培训机构。离家远,开销大,阿宁去培训班上课的机会自然是没有的。但没有培训,不代表没有学习的机会。她的才艺启蒙可能是电视机上的各种舞台画面和小镇里播放的各式歌谣。电视上一边播放舞蹈画面,她就跟着瞎比划。
阿宁第一次表演是在一年级元旦的时候,非常简单的形式,没有特意搭建的舞台,大家盘腿而坐,围成一个圈,圈中间就是表演的地方。小时候的阿宁并不觉得登上舞台是件让人害怕的事情,反而会觉得激动和开心。
她自告奋勇跳了一首当时颇为流行的儿童歌曲——泼水歌,还是自己编排的舞蹈。站在舞台上的阿宁自信地认为自己就是迪士尼公主,但如果她能够从台下同学们的视角去看,那其实就是小学生在做广播体操罢了。长大后的阿宁回想起这个时刻,庆幸当时手机还未流行,不然自己的“黑历史”时刻将会被永久记载。
但并不是每一个舞台都能轻易得到的。后续学校选拔一批学生集中训练参加县里的舞蹈比赛,阿宁身边的伙伴们都被选了,但她落选了。阿宁想不通原因,明明与他人相比,自己的舞蹈基本功更好。后来阿宁得知,因为当时的自己有些斜视,老师认为这会影响整个舞台的美感。从那个时候,阿宁意识到或许舞台更需要的是美,一种协调又统一的完美。
除了舞蹈,阿宁还参加过学校组织的鼓号队。小镇里举行大型活动,会邀请学校鼓号队表演节目。阿宁是敲小鼓的,并不难,只需要把口令记得滚瓜烂熟,跟着节奏就可以。人的记忆真奇妙,直到现在,阿宁还一直记得小鼓的口令“左右右左右左右齐..……”,甚至还形成了肌肉记忆,直到现在有时依旧会突然在桌子上敲打起来。
有一次学校鼓号队被邀请参加村里的一个庆祝活动,嘉宾有香港人。在快演出前的前几分钟,阿宁的鼓锤突然断了,这种严重程度相等于即将上战场的战士没有了武器。阿宁的老师赶紧找了块胶布把鼓槌暂时固定住。那一场演出,阿宁一直不敢大力使劲,生怕断了的鼓槌飞出去,把表扬搞砸。
除此之外,阿宁还记着那天的糖果非常甜。那可是从香港来的,跨越了中国的好多个地方!阿宁只吃了一颗,手里攒着剩下的几颗带回家给家人吃。不过当长大后的阿宁站在超市里看到同款糖果时,哭笑不得地想原来那块非常甜的糖并非是产自香港,它也不曾跨越很多城市,当时感受到的甜味或许只是源自幼年对外面大世界的向往。
“鬼火”与“鬼叫”
六年级,阿宁开始到镇上的初中上学。由于赣南地区大多是山区,为了尽量节省土地,墓地一般在山上,而学校就建在半山腰上。阿宁家离学校不是很远,走路二十几分钟的路程,因此没有选择住校。但是按照学校规定,无论住宿还是走读的学生,都必须在六点十五到达学校进行早操并完成早读。
南方冬天的早晨,天还是黑蒙蒙的。为了能够看清去学校的路,阿宁买了一把手电筒。有一天,阿宁如往常一样收拾好东西,准备去学校,但发现手电筒没电了。在家里翻箱倒柜也没有找到其它手电筒,最后发现了抽屉里的蜡烛。阿宁心想反正都是照明工具,蜡烛也能用。一把拿起蜡烛,就出发了。在路上,阿宁把蜡烛点燃,小心翼翼地用一只手挡住蜡烛,以免烛光被冬天的寒风熄灭。
在家里耽搁了一会儿时间,为了能够及时到达学校,阿宁选择了一条平常不怎么走的近路。这条路沿途有一些坟墓,因此平日里较少人会选择走这条路。走在路上,周围静悄悄地,阿宁边走边给自己鼓劲,嘴里一直念叨着:没事的没事的。就在快到学校的时候,阿宁突然听到路的另一边有动静,停下来仔细地听一听,又没了动静,正准备继续走,就传来一阵尖叫。阿宁吓得赶紧把蜡烛一丢,用脚把火一灭,也不管看不清路,立刻撒腿狂奔向学校。
后来,阿宁和小伙伴谈及在来学校的路上听到了鬼叫声。小伙伴睁大眼睛和阿宁说,“今天早上还有人在上学路上看到了鬼火”。阿宁听完感觉更害怕了,心想以后再也不要走那条小路了,后续又觉得不对劲,鬼火?鬼叫?阿宁才发现原来自己举的蜡烛就是大家口中的“鬼火”,而那声“鬼叫”也只是其它班上的同学被所谓的“鬼火”吓到而发出的惨叫声。有时来自内心的恐惧会将人的感官体验放大,导致眼见耳听为虚,继而演变为自己吓唬自己的乌龙事件。
乡村的上学路,记载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小镇里没有特意搭建的公园或者游乐设施。但对阿宁来说,上学经过的乡村小道,就是天然的游乐园,她可以撒开腿在路上自由奔跑。阿宁和小伙伴们在这条小道里寻过桑叶,摘过桑葚,还顺着这条路偷偷跑进脐橙园摘果子,结果被小狗追着绕着满山跑。
男孩们喜欢叼着狗尾巴草,拾起路边的树枝摆弄着招式,幻想自己是金庸笔下的武侠高手。女孩们会在路边采一朵小花,别在耳朵后,有时追着蝴蝶一路跑,羡慕《还珠格格》里的香妃总是有蝴蝶环绕。
下课放学后,阿宁能看到炊烟从宁静的村庄里缓缓升起,就像是从灶台上开出的花朵。后来在高中读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时,阿宁总会想起幼时放学看到的景象。随着阿宁慢慢长大,最后她不得不与小路分离,去往更远的城市。
现在小孩的成长环境早已与阿宁当时的情境不同,接触的教育方式也已转变。但无论过去或是现在,无论在小镇还是城市,每一个小孩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上学乐趣。它来自于对世间万物的好奇,来自于不被压抑的天性,不被束缚的自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行业研习 (ID:hangyeyanxi),作者:陈静,编辑:Su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