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培风客 (ID:peifengke),作者:奥德修斯的凝望,原文标题:《历史的周期走到哪了?|中国篇》,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大部分存在规律的事情,在任何一个给定的时间点,往前面看一段时间,只有三种发展模式,延续原有的趋势,反转原有的趋势,彻底跳脱到原有规律之外”。
“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工业革命,发生在高工资低能源价格的英国并不是偶然,而我们当下也正在往一个高工资、低能源的时代进发,过程注定是艰难的,但结果不一定那么差”。
上面这两句话都是我说的。
在经济中,2018年你要判断的是美国高增速低通胀的时期是否会持续下去,2022年你要判断的是通胀是否会持续下去。
在市场中,几个月前会有人告诉你“只有50倍市盈率以上的股票才有看的价值,宁德时代就是了不起”,现在同样的人会告诉你“宁王”准备“造反”了。
在生活中,人生中最难回答的问题永远是“Are we good?”
或者更直白点,如果你买了一个股票,赚了100%,你是继续持有,还是止盈。当你买了一个股票,亏了50%,你是相信下跌的趋势会继续下去,还是这里就是底部?
当你想通了这些问题,你会发现大部分生活中的问题都是雷同的,也是简单的。要回答这些问题说简单也简单,分三步走:
尽可能全面地收集信息。
在第一点的基础上,尽可能客观地推导结果。
在前两点的基础上,承认意外的可能性,你可能做得很好但还是错了。
但就我自己的经验和看过的人,大部分人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并不是能力不够,而是性格存在缺陷导致他们没法做到正确的答案。
1. 傲慢和偏见会阻碍很多人全面收集信息,而且更可怕的是,你在过去做得越好,你的认知障碍就更大。傲慢和恐惧经常一起出现,而恐惧和自卑有千丝万缕联系,所以有些时候,自大和自卑是一体两面,人要克服自己的自卑是很难的,自卑下掩盖的自信和真正自信的差距在于自卑的人总会想证明很多更在乎其他人眼中的自己。自信的人可能更在乎自己。
2. 第二点更多是性格问题,人总是在开心的时候积极乐观,在不开心的时候悲观,而我们不是机器,所以乐观的时候经常忘乎所以,而悲观的时候又经常自我贬低。
在生命高峰时候的谨慎和生命低谷时候的勇气也是一体两面,客观看待问题和客观看待自己首先需要有一个强大的自我。所谓的客观看待问题,是以理性驱动自我去看待一个客体,理性是可以通过训练培养的,自我的形成却是个历史问题。很多人随波逐流的原因其实是没有自我,所以跟着群众高潮而高潮,在人群沉寂的时候也不会有声音。
3. 承认不确定性就需要一些洒脱了。或者一些坏运气,但不管如何,我都不吝啬祝福别人好运。我觉得一个人能够做到谦虚谨慎,客观勇敢就很不容易,造化在这个基础上弄人真的很伤。
所以今天这个文章里面的内容,它肯定是不满足第一点的,我有自己的知识盲区,我只能做到自己理解范围内的全面,那肯定不是真正的全面。它也会遇到第三点的问题,小概率事件总是常伴我的左右。
但我希望这篇文章能做到第二点,在我了解的范围内,尽可能抛开情绪,去尽可能客观看待问题。
周金涛先生以前有个理论叫做三周期嵌套,这个是非常有道理的,经济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即便用最简单的模型,把它的驱动力拆分成人力、资本、科技,那至少也有三个周期。实际上根据时间的不同,影响经济的因素从短到长远不止三个周期。
周期发生的原因众所纷纭,这里我也懒得再去做文献综述,我们按照时间的短长,和勾稽关系,把以下因素,按照从短到长的顺序排列。
1~4个季度的中国小政策周期;
12~14个季度的中国信贷周期;
12~14个季度的中国经济周期;
2020年的地产周期;
2025~2030年的政治周期和人口周期。
首先要说明的是两点:
第一点,地产周期在发达市场一般是20年,在过去很多年,地产在中国和金融的关系实在是太紧密,所以地产周期和信贷周期几乎是同步的。但这并不是历史的常态。
第二点,中国的政治周期和人口周期是如此相近,有时候是令人感到战栗的,中国的先人选择儒家学说作为自己的政治基石,外儒内法貌似抛弃了儒家的道德约束,但儒家那神神叨叨的“天人合一”观点竟然有迹可循,有时候不免感觉世事难料。
一、政策周期
政治局会议一个季度一次,在最近的政治局会议上,如果你看表态的差距,你会发现有以下三点:
四个季度以来,前面三个季度都是说经济稳中向好,这次表示情况需要认真对待。
政策指导框架从稳中求进变成了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内需方面放弃了内需恢复的看法,表明要加大有效投资加大内需。
落实层面,财政从关注效能变成了关注落实。
货币政策从稳健中性变成了抓工具,表明外部压力还在但要想想办法先撑一撑。
毫无疑问,当下应该是本轮周期的政策底。上周写文章说运气好的话十天后就不会如此悲观,目前来看,至少国内这部分开了个好头,5月2号美债依然在关键点位,未来三天接力棒在美国手中,如果美联储能好好表现,2022年年中有可能是一个很关键的拐点。
但很显然,市场对于政策底没有疑问,疑问的是政策的反转能否生效,这就像盗梦空间里面说的那样,为了了解问题,我们必须再深入一层。
二、信贷周期
很显然,中国的信贷周期在一个很低的位置,但我们要知道,从2016年开始,人民银行的保持名义GDP与信贷增速基本匹配,会把这条线,拉回到2003~2008年的范式,而不是2008年之后的范式。
所以你从这个图上得出的最简单的结论是:它应该反弹。但就像开头说的,我们永恒的问题就是,在一个极值的时候,它到底是反弹,还是继续平着。
这里我想分享一个经验——一个很简单,但很有效的经验。
这张图是商品/权益,意思是越高的话,商品越被高估,越低的话,商品越被低估。我在2016年就觉得这个东西要见底了。2018年依然,你今天看到Crescat Capital轻描淡写在2019年哪里画了一个?然后表示那就是最低点,但对于2018年就看多商品的人来说,2018~2020年可绝对不好过,一方面2018年10月后油价又跌了一波,另一方面权益市场跑赢太多了。
所以我想说的是,不要用一个比值很低,就说它一定会反转。在判断反转的时候,极值往往不可靠,市场的情绪,Narrative往往是更可靠的。
就像商品这一轮的炒作其实是从WSB炒白银开始的一样。同样的道理,不要因为中国M1增速很慢,就觉得它一定会反弹。等到你哪天真的看到有人开始上杠杆的时候再说都来得及。
三、经济周期
中国经济版图里面,114万亿的总盘子,64万亿是消费,其中20多万亿是政府消费,40万亿是居民消费。居民消费的周期性本来是不强的,居民部门消费以前稳定的三座大山分别是房租,医疗和教育。现在存在修复的可能是因为这三座大山被尝试搬开,但发现情况比想象中复杂。政府消费有比较强的逆周期属性。
剩下50万亿中,净出口周期性明显但总盘子就4~5万亿,实在是太小了。制造业、房地产、基建投资各自18、17、19万亿左右。其中房地产的周期性目前在底部,你要指望居民部门在5.5%的GDP增速下用5.1%的利率去上30年杠杆并不容易。所以这个强周期性的东西目前指望不上。
制造业企业的利润再高点,目前为止他们的投资也会不错。但随着企业利润的下行,投资强度在未来几个月会慢慢下滑。
简单来说,在我们经济版图里面,本来有20万亿政府消费+19万亿基建投资+17万亿地产投资,是周期性比较明显的,可以对冲40万亿居民消费+18万亿制造业投资的波动。从体量上说,是对等的。现在之所以大家觉得信贷脉冲没发起来,是因为我们现在感觉到的。
20万亿政府消费(没感觉,这部分体现在公务员支出,道路修缮);
19万亿基建投资(觉得会超预期,但不知道投资什么);
17万亿地产(这一轮周期是压制地产的,有不解也有担忧)。
而天平的另一面。
40万亿居民消费中,医疗和教育两个大头被强监管。
制造业投资其实是不错的,至少到3月份为止的数据,制造业投资的逻辑和数据都是可以的。
逻辑上制造业去年产能利用率都很高了,说明供不应求。
利润上,去年大家也都赚到钱了。
ROE还是恢复了点。
制造业投资的问题是一方面大家担心未来海外需求下去,另一方面PPI-CPI下去自己的利润也下去了。这个呢我觉得肯定会发生。今年要指望制造业投资超预期支撑经济估计难。
所以我们经济周期几个要素的情况大致如下:
政府消费 20%左右,会逆周期。
居民消费40%左右,目前情况很差,估计会有反弹,但很难反转。
制造业投资,目前情况很好,但未来随时间推移可能变差。
房地产投资,目前情况很差,但未来有可能好一点,虽然估计好不到哪里去。
基建投资,全村人的希望,确实也是给力的。
把所有结合在一起,今年的整体应该是稍微往下的,也就是很多人脑海中的,政策底-市场底-经济底。
这些都是明牌,也没啥好说的,有趣的内容是更长的周期里面发生的事情。
四、人口周期
共和国在历史上出生人口有过三次高峰期。
分别发生在60年代,1985年左右和2016年。非常明显的人口周期,25~30岁的育龄人口带来了人口的增加和降低,和经济政治有关,但核心还是当年的育龄人口。
而且也不用为出生人口的快速走低大为惊诧,即便没有这么多奇奇怪怪的时间,出生人口在历史上大量走低的过程并不是第一次发生。而且1986~2000年的出生人口下滑同样很明显,对应2016~2030年的出生人口压力始终存在。
但很少有人思考过,死亡人口同样对于经济非常关键。一个非常残酷但合理的事实是:大部分国家,劳动人口占比和自己的长期经济增速息息相关。
从1950~1965年,与共和国同岁的一代人,在未来10年~20年的时间里面将逐渐走完自己充实而幸福的一生。对应的就是上图中虚线在2027~2030年左右的拐点。
与此同时,1985年出生的人口高峰,对应了劳动者供给最充沛的一代人,某种意义上,2020年大家讨论35岁中年失业问题,不一定仅仅是因为互联网公司没良心,也有可能是1985年出生人口太多,所以在2020年会集中讨论35岁问题。
简而言之,共和国劳动力供给最充沛的时候已经过去,意味着劳动者的报酬会随之提高,在文章的开头我们写了,高工资、低能源价格,是工业革命的温床。从这个角度来看,虽然我们现在的这个能源革命,能源价格还很高,他只是对手的能源价格被强行拔到更高来推动,但从底层逻辑上说,目前我们的人口周期,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劳动力数量降低,对于劳动者来说不是坏事。
当然,这个里面最关键在于,如果你年轻一点,比方说你出生在1995年,比你年长10年的那一代人赶上了人最多的时代,他们会遇到很强的竞争压力叫苦很多,这个是正常的,也可以理解。但某种意义上来说,1985年2500万人出生,1995年只有2000万,竞争压力过十年,少20%。
当然,这意味着科技的发展又变成重中之重,这是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到底是人力先变贵,倒逼科技进步,还是科技进步后,对于人力的要求变高,成产力提高可以支付更高的工资。这个很难说。
但我自己觉得,打工人最惨的时候要过去了,这个过程并不美好,但同样并不悲观。
五、政治周期
自1800年以来,中国的政治周期和人口周期在长度上非常重合,都是25年一次,这个的巧妙程度如上文所言令人赞叹。
参考西村成雄先生的演讲:
1799年乾隆皇帝让位,嘉庆在1796~1820的第一个二十五年周期里面,是矛盾的积累周期。
1821年~1850年,道光皇帝上台的时候,中国GDP占世界32.9%,欧洲加起来23%。可以说,在道光刚开始的时候,从经济总量上,中国依然是世界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当然我们知道从科技层面它已经有点跟不上节奏了。
1850~1875,咸丰和同治两位皇帝,在太平天国和鸦片战争中清王朝逐渐没落。这是衰退的开始。
1874~1908年,光绪皇帝在经历了越南和台湾相继被列强侵占之后,清王朝彻底没落,也激发了改革的动力。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开启了新百年的周期。
写到这里我想说,有些时候你不要觉得有些宣传的话看起来没意思,百年征程这四个字,比它看起来要深邃太多太多了。
在20世纪前25年里面,由于清王朝的没落和改革的呼声,孙中山和一代中国革命者开始了非常种类多样的探索,我们看到了辫子军和袁世凯的不自量力,看到了君主立宪到共和立宪的转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如果我们把道光皇帝的时候中国仍然在世界中心,到光绪时期彻底被边缘化,孙中山等人在某种意义上,以一种非常悲壮的方法尝试把中国重新拉回到世界发展的舞台上。
这部分的探索,在1921年可以视为一个节点,在那一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国民政府在1927年的成立。是第一个25年试验结束之后,中国政治家们找到的共同解。政党国家。
20世纪第二个25年,是我们都耳熟能详的历史,从1927年反革命,到1949年红旗招展。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过程中,中国又往世界中心走了一步,孙文没能做到的事情,某种意义上蒋介石还是做到了,至少他有资格和世界大国领袖出现在一起。中国以一个胜利者的身份结束了这25年。
从1950年~2022年,共和国差不多走完了3个25年的时间。从1975年开始,共和国开始了彻底的与世界的接轨过程。具体来说,2000年之前,中国是试探性地和世界合作,2001年加入WTO,是中国正式拥抱全球化。
就我自己而言,我觉得中国的全球化道路没有走完,但我们不一定会在美国的体系下继续走全球化道路,未来的区域化可能更加明显,按照中国的历史发展路径,我们也大致可以猜想2025年作为一个节点,伴随着人口的转变,会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历史节点。而另一个角度来说,百年征程的结尾,应该是一个稳态的过程。
综上所述,2000~2025年的发展,和2025~2050年的发展路径可能是迥异的,不要对这种变化太惊奇,因为它不是第一次发生,也不用对这种变化太悲观。
很简单,工资增长能源价格下跌的时候,经济增速放缓可能萧条的时候,往往都是重大的历史发明的时候。劳动力数量降低的时候大家往往不会那么卷。
快要年满75岁的共和国,此时确确实实是风华正茂的。不要因为短期的一些悲观,导致自己在长期的问题上也悲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培风客 (ID:peifengke),作者:奥德修斯的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