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刘言飞语 (ID:liufeinotes),作者:刘言飞语,编辑:言尽海、耳朵山,原标题《跟“也谈钱”聊聊钱、财富和自由》,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也谈钱从 2019 年开始在公众号连载自己的财务自由公开实证,以实际行动践行他的财富理念,试图探索出一条比较适合普通人的财务自由之路。
我从他过去分享的内容得到了不少对于钱和生活认知的启发:比起财富自由,更重要的是你想解决的问题;财务自由和工作并不冲突,反而能让你反过来更爱自己的主业;财务自由并不会彻底改变你的生活,而只是现在生活的一个更理想或更简单的版本……
哪怕你对财务自由没有兴趣,也可能会有对于钱和财富的不同视角的收获。
嘉宾:也谈钱(财务自由践行者,公众号“也谈钱”主理人)
1. 比起怎样财富自由,更重要的是到底想要什么
也谈钱:大约2016—2017年的时候,我给自己定了一个财务自由计划,以此为契机,在网上经常以“也谈钱”的 ID 分享对于财务自由的各种看法,中间也是遇到了很多关于财务自由的讨论和问题。后来在2019年开始公开自己的财务自由进度,看看能不能探索出一条比较适合普通人的财务自由之路。
刘飞:关于财务自由,我想问的第一个问题——它的标准是什么?因为在互联网行业,之前大家讨论的非常多,很多只有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因为赶上了互联网大潮,就财务自由了,这是肉眼可见的。但非常具体的问题是,到底财务自由的这个数字是什么?
也谈钱:我在 Tony Robinson 的书里读过一个很喜欢的故事,他本身是一位亿万富豪,喜欢搞一些讲座,给大家讲财富方面的故事,有一次他就请参加的人讲出自己的财富目标,当时有一个年轻人说我要10亿美金, Robinson 就不断追问说你想解决什么问题,最后算来算去,算了一笔账后发现年轻人的目标越来越小,从10亿美金降到了1000万。
很多时候我们拍脑袋想了一个特别大的财务自由的数字,说我要几千万、几个亿,但据我观察会这么说数的人,其实根本就没有想清楚我要解决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解决这个问题真的需要这么多钱吗?或者有没有比钱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刘飞:我有另一个视角,之前在“有知有行”看过一篇文章,讲的是大家对财务自由的定义不一样。
你刚才举的例子,那个年轻人想的是我有钱了,我要做所有想做的事儿;对于很多人来说,TA 有钱其实是想买一个不上班的自由,这其实是另一种自由;还有的自由可能就会更弱一点,比如我不想上这个班了,上另一个班也可以。这背后代表的东西,意味着你去看这个数字的时候,最后得出来的结论也是不一样的。
也谈钱:对,我们希望解决的问题可能是不一样的,比如我最开始想财务自由的时候,是属于你刚刚说的第二类,我当时写论文一直找不到合适的题目,然后学院就一直拒绝我,反正遇到了很多困难,当时我就想是不是财务自由了,我就不用去纠结这些问题了,而且不但不用纠结论文了,以后找工作什么的也都不纠结了。
后来我正好读到德国的一份财富统计(因为当时在德国读研究生,工作也是计划在德国),就发现其实德国中位数的人,一个月的净收入大概是2000欧,一年的话大概是20多万人民币,如果收入能到4000欧,你的生活水平就已经可以在社会里排到前10%了。折算一下,其实一年不到50万人民币,就可以达到不需要工作,也能生活得很不错的条件。
所以我当时是根据这个数字推算的,虽然中间有很多误差,但最后我发现500万还挺适合我现在这个状况的,最后500万这个数字就留下来了。就是有一个很清楚的问题,然后发现解决这个问题,这么多钱其实也就够了。
2. “有钱就都好了”是一种逃避和懒惰
刘飞:上次你在“知行小酒馆”里提到一个例子,我至今还非常印象深刻,讲一个人是有钱了,已经实现了大部分人理解的财务自由,但实际上 TA 没有找到很好的生活状态,就是现在不工作了,到底该干啥?TA 的家庭、个人生活遇到各种问题,其实是属于比较糟糕的一个状态,TA 用钱并没有解决这些问题。
也谈钱:对,这样的例子我看到的还蛮多,有的人一直攒钱,攒了特别多的钱,但 TA 对生活依然没有安全感,连退休都不敢;还有的是有一个很清晰的计划,计划执行得也很好,但 TA 最后留下的一句话是 I always build my wealth, but forget to build my life. 就是我把我的财富建立得很好,但我忘了把我的生活建立起来了。
这会让我去思考一个问题:很多时候你想要那个财富,其实要的并不是那个数字,而是你想要通过这笔财富交换到的资源、想要解决的问题。但如果你把这个问题扔到一边不去解决它,反而想我就要更多钱,其实是本末倒置的。
《每周工作4小时》作者 Timothy Ferriss 说过一句话,我觉得挺触动的,就是如果你遇到什么问题,都想说我要有更多钱就好了,这实际上是一种懒惰,就是因为你不愿意花时间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改变自己,而直接把所有问题都一概甩到“我没有太多钱”这个问题上。
刘飞:对,让我想到有一句老话,就是其实钱能解决的都不是问题,反而很多问题是没法用钱解决的。
我之前创业也心存过这种幻想,那时没事就天天在晚上回家之后算自己的身价。到后面稍微往深想,很容易就想到这个问题:你真有这笔钱了,你会干吗?比如对我来说,当时就想做非常好的产品,想让更多人用上,这就不是单纯只要花钱就行,还得要继续在这个行业里深耕、去学习更多东西、认识更多的人。
也谈钱:对,我自己也经历过这样一个阶段,我想的是我学业上会有很多问题、工作上会有很多问题,那么我有了钱我就不工作了,这些问题就找不着我了,其实更多是这种逃避问题的思路。
但后来发现其实财务自由更好的一个办法是解决问题的思路:我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遇到了这么多问题,我需要解决它,那么我怎么样通过拥有这笔钱,能够让我更从容地解决这个问题,这是我感觉自己的心态的转变——从“我只要有钱了,我就不需要管这个问题”,到“我有钱了我才可以好好地去解决这个问题”。
3. 财务自由和工作不是对立开的
也谈钱:我很好奇一个问题,当时我那期播客后面你也写下了一段文字,大意是说你不想过我这样的财务自由生活,但很多事情是比较有启发的,更希望把时间花在主业上。你在里面说的我这样的财富自由生活,你当时是大概怎么理解的?
刘飞:有可能是误读,但是我的理解是基本上完全退休的状态,主要的收入是靠理财,是靠被动收入。包括很多人在聊财务自由,提到的一个公式是被动收入大于你的支出,这样去衡量的。对我来说倒不是想要完全的被动收入大于支出,还是不能特别享受退休或者不干活的状态,所以对我来说,被动收入的要求就可以降低一些,因为我可能还有自己的主业,这是我自己的思考。
也谈钱:对,但其实我想要的也不是这样的退休生活。我经常读到有一种看法是财务自由和工作是对立的,就是我想要财务自由,是因为我以后再也不工作了;而如果我想好好地专注工作,那么财务自由相对来说就没那么重要。
我最近遇到一件小事,也许能够把这两件事更好地放在一块看。我和我太太生活在德国,这边有一个特点,就是大家的活动一般在户外,田野特别多,所以我们就特别喜欢散步,基本上每天天气好都会出去散步,散步对我们来说就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当时走在路上就会看见很多人遛狗,我们就很羡慕,觉得说好好,像我们这种天生就喜欢散步的人,遛起狗来岂不是很爽,我们又有了狗,我们又可以散步。后来今年我们真养了一条狗,然后就发现原来我们想象的喜欢散步和遛狗是两码事,养了狗以后,不管外面刮风下雨都要出去遛狗,这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
本来我们很喜欢散步这件事情,但因为以前是想散步的时候可以散步,后来就变成了必须去散步,最后对散步这件事情的热情就越来越小,因为我变成被逼着去做这件事情了。但这件事后来有一个转机,就是我们家狗学会定点上厕所了,所以外面天气特别差的时候,就可以不出去遛它了,可以先待在家里,等天气好的时候再选择出去,从这以后我们散步的体验就又重新变好了。
我们经常会说,当我们有一个爱好的时候,会想说这个爱好真好,要是能当成主业该多好,但你之所以会喜欢这件事情,可能恰恰就是因为你不需要天天做这件事。其实这句话反过来想,如果你很讨厌一件事情,给你一个权利让你可以不去做这件事情,那么这件事情会变得开心。
我观察到的一点是,有很多人财务自由以后,依然会做本来的工作,其实生活还是原来那样,但一个很明显的变化就是 TA 在工作中的态度会变得更积极,比方说我太太以前工作的时候经常会被派去出差,后来因为我们不再完全依靠这份工作的收入了,再有出差这个任务的时候,她就直接找老板说我可不可以不去出差,我真的不喜欢,然后老板就同意了,从那以后就不再出差了,再后来她不断地去争取居家办公,最后他们也接受了。
我觉得财务自由和主业其实就是这么一种关系,它并不是说我有了财务自由会影响主业,或者说我有了财务自由就不干主业了,就去弄别的了。恰恰就是有了财务自由,当你在主业上遇到困难或者不想做的事情,给了你一个说不的权利,你才能反过来更爱自己的主业。我是这样一种感觉,越有自由,其实是越爱自己的主业了,这两件事其实是不冲突的。
4. 快乐是通过目标的不断实现得到的
刘飞:我自己对财富的认知迭代,经历了几个阶段。最开始是觉得钱越多越好,这也可能是大部分人刚工作时会保有的思想,肯定是钱越多越好,接下来就发现了财务自由这个概念,互联网从业者都在聊,这时就出现了一条线,那时就觉得我要追这条线。到这两年我再去思考,我会觉得钱可能最后变成了一条跟生活平衡的线,可能从数值上比刚才那条线还要低。
也谈钱:其实我的经历跟你是相反的,但我觉得背后的思考应该是很接近的,我最开始想的是钱不需要很多,我可以舒舒服服地把自己的生活过好就可以了,反而是后来越来越接受自己想要各种财富的一些想法。财富就像进化心理学里面讲的,真正给你带来幸福的,其实是你目标不断改善的过程,而不是说我实现了一个目标,就永远快乐下去了,而是不断地实现目标,才能维持住这种快乐。
我可能有一点点比方说个人主义,我对生活的向往,是希望说我不用看任何人的脸色,不需要受任何人的影响,也可以把自己的生活过好,是有这样一种预期的。我觉得希望获得更多的财富本身是没错的,但重点是不能忘了自己本来的那个问题,比如我想要的是自由,我希望有更多的钱实现更多的自由,如果说我要赚一笔钱,但是需要牺牲现在的自由,那这笔钱我可能就不赚了;但如果我知道还有另外一笔财富,我去赚了我的自由反而更大了,那么这笔钱就是值得去努力的。
刘飞:钱越多越好,这是大家都有的一个认知,我觉得这个认知本身没错,而且对每个人基本上都是适用的,但是这里面要加一个前提条件:你要付出怎样的成本?如果说你要牺牲非常多的健康、跟家人的时间,这里面就需要有取舍,需要你权衡成本,这个成本就并不是所有人都是一样的。
也谈钱:对,可能换一个问问题的方式会更清晰,就是财富增长的过程中,我现在的生活离我的目标更近了,还是更远了?
刘飞:这里面还是有一个大前提,比较难解决的是想清楚到底想要什么。我觉得大家并不是没有意识到赚钱背后是要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很多人可能也没有这个问题,既然还没想清楚这个问题,那就赚得越多越好。
也谈钱:可能是这样,你在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解决什么问题、真正想过什么样的生活的过程中,其实对财富的需求和感觉是越来越少的,因为你越清楚自己想要解决什么问题,那些不需要解决的问题就会越少,当我们真正明确了生活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拥有更多的资源,确实能让我们这件事情做得更从容。
德国有一句说法特别有意思,讲你多久给狗洗一次澡,他们说的是“如果需要你就洗,但是要洗得越少越好”,狗狗如果脏了,真的需要洗澡,你就要给它洗,但你真的需要天天给狗洗澡吗?其实你不需要,你要尽可能地少给它洗。我觉得财富也是这样一种感觉,你要不断地去削减掉那些不需要的东西,但当你真的需要一个东西的时候,也不能说我不要了、我躺平了,还是需要去追求这个东西,因为我要解决问题。
5. 你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你,还是想让爱你的人更爱你
刘飞:我一直有一个疑惑,这些年大家对消费主义的讨论也非常多,《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里面提到现在的社会,尤其是市场经济的社会,大家会觉得你不去赚钱,天然你就是一个落后的阶级,一个应该被社会淘汰的群体,大家就应该通过赚钱,去买更多东西,陷入这么一个消费品的社会里。
这本书当然是批判它的,包括现在有很多人去批判消费主义,会觉得我要有不做什么的自由,或者我要追求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不要陷入消费主义。我是非常认同这个观点的,但这中间可能有一个平衡,你是怎么判定的?
也谈钱:该消费,还是不该消费是吗?我有一个思考问题的方式,是从另外一个作者那里学来的,TA 会假设我做一件事情,或者说我买一个东西,除了我以外,身边任何的人都不会知道、不会看到,那么这件事还会给我带来愉悦、给我带来幸福吗?
TA 衡量的标准,是你做这件事情到底是为了让自己更开心,还是你在取悦他人的过程中让自己得到开心。比方说我买了一个奢侈品包,在外人看来这就是个假货,我知道它是真的,我无所谓,我特别开心,那么我觉得你愿意买,自己也满足、开心,那就是 OK 的;但如果说我买了奢侈品包,是为了让周围人高看我一眼,觉得我很有钱,那这时就不适合去做这件事情。
刘飞:但如果我抬下杠的话,可能会有人说,我对自己人生意义的定位,就是要获得他人的认可。
也谈钱: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但你想获得哪些人的认可?因为这个世界上既有那些特别喜欢奢侈品的人,又有那些不喜欢奢侈品的人,你想取悦的到底是哪些人呢?其实归来归去还是归到自己身上,你到底是什么样的类型,因为你是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开心的,让所有人都开心的过程中,你自己必然不开心。
如果以外部评价标准来讲,这个问题是不会有答案的,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做事方式。但我个人更倾向的是从内部标准来评价:如果做一件事,我不能让自己真正地感觉开心,我做的这件事情反而会更焦虑,那我可能就不会去做这件事情。其实很多事情没有对错,更重要的是你做这件事情,到底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让自己觉得更幸福更平和,还是为了取悦他人,反而会让自己觉得更焦虑。
刘飞:其实有一个标准,是这件事有没有让你变得更好?或者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好?
也谈钱:对,我觉得这个角度也很棒,就是你做了这件事情之后,你身边的人和你自己的焦虑程度,到底是增加了还是降低了?
刘飞:这里我挺想补充一点,就是社会认可一定能带来正向的反馈,但是这个正向反馈消失得非常快,而且你的戒断反应会特别明显,会反复地去满足自己的欲望,这样的话会非常可怕。
也谈钱:之前孟岩录播客的时候说过一句话:你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你,还是想让爱你的人更爱你,比方说你在录播客、我在写文章,我们做这件事情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还是为了让和我们价值观想法近似的人,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跟我们的联系更紧密。我觉得其实外部认同也是这样,一种是谋求更多的人,认识你、知道你、认同你的想法,另一种就是谋求那些你们本身已经有深度联系的人,互相之间更加理解。
毕竟人是社会动物,没有社会认同的话其实也会焦虑,比方说我自己的话,我会渴望去和别人建立联系,能听见别人说话,能去和 TA 沟通,交流各自的想法,还是会给人感觉很幸福的。
6. 财务自由并不是重建一套体系,而是另一个版本的生活
刘飞:因为现在你已经在休息阶段,后面可能长期不会再去打工或者上班,我关心的一个问题是,你会不会有社会身份的焦虑?该怎么跟别人解释你现在的生活状态。
也谈钱:其实财务自由的生活,可以像正常有主业的生活一样,并没有存在一个什么明确的财务自由的生活,可能退休和上班之间是有一个明显的界限。你说社会认同的问题,财务自由肯定是为了让自己生活得很开心,但如果我财务自由了,我不工作了,我去哪都要跟人解释一遍我现在为什么要这样,这个过程中我真的感到更快乐了吗?其实没有,这项自由因为巨大的沟通成本,反而会给我更多的焦虑。
我的生活在外人看来,当然在网上可能会不一样,因为经常跟大家聊财务自由这些理念,但其实我的线下生活在外人看来和正常人是不会有任何区别的,我有一份工作,虽然我是在写公众号,但其实对我来说就是一份工作,我在给自己工作,所以我觉得其实并没有太明显的社会认同问题。
财务自由这个东西,并不是一个外在的形式,而更多是你考虑清楚自己应该怎么用财富,去寻求内心的快乐和平衡。我觉得这其实是一个状态,并不是我有了自由我就不工作了,我在外人看来就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没有见过的方式。
刘飞:这也是之前听你的博客,我觉得很有启发的一个点——重新认识财务自由。财务自由它并不是改变你的生活、改变你这个人,有很多人会觉得财务自由就让我变成另一个人了,变成一个天天在海岛沙滩上躺着晒太阳的一个人,我每天的生活起居都要发生变化,它其实不是这样,它可能就是你现在生活的一个更理想或者更简单的版本。
我觉得有一个挺有意思的点是,在你的表述当中能感觉到,想解决我前面提到的社会身份的认同问题,这些看起来都是一些很大的问题,但它并没有那么大,你把它当成问题解决掉就好了。
也谈钱:对,其实换一个角度思考,很多时候我们会把这件事情想成一个前提,但这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前提,它只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已。比如你说家人不支持你财务自由怎么办?你不用这么想,你想的是说我要怎么说服家人,这就变成了一个问题,不是一个前提。
就有点像你之前谈到的浙商思维,考虑一个问题,不要总去纠结这件事是能做的还是不能做的,而是想做这一件事我就先去做,然后把遇到的问题解决掉就可以了,而不是把这些问题当成一个前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刘言飞语 (ID:liufeinotes),作者:刘言飞语,编辑:言尽海、耳朵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