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接下来,我想尝试一种新的内容形式:三个臭皮匠。感觉这是一个绝妙的主意(偷着笑)。公众号、星球、直播里,大家还是会分享一些自己的故事,里面夹杂着各种各样的困惑。我们也不一定能给出什么答案,只是觉得从交流的角度,有个话茬子,大家可以敞开说,说不定哪句话能一语入心,给屏幕前的你和他一点启发,这不也挺好吗?
所以,从这周开始,我会尝试着找一些好的话题,并且邀请池老师和大师一起来回答。大家性格不同,人生经历不同,必然会有多元的观点,观点在一起,碰撞、交融,多么有意思。这一期,就当是“三个臭皮匠”的第01期吧。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MacTalk(ID:MacTalkPro),作者:小盖,题图来自:《阿甘正传》剧照
你好,池老师。我今年30多岁,毕业8年了,目前在北京某SaaS公司里做销售。本科毕业后,我和同学一起来北漂,这些年,我感觉自己还是挺努力的。工作上从来没有摸过鱼,有点时间就学习,比如你的星球,我都一字字看,写笔记,写总结。
从毕业到现在,我换了3份工作,每一份工作里都是勤勤恳恳,我的几任领导都说我是个老实人。这点我还是承认的,从小我就这样,做事讲究踏实和稳重,既然不聪明,那就多用笨办法。
但有个问题,这些年我也无法回避。工作这些年,年纪越来越大,不管我怎么努力,我在几家公司都处于中游水平。我痛苦不堪,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很多努力都是无用功。
你说这种情况,我是要一条道走到黑,还是尝试下其他职业,有没有什么建议?
一
你好,我是小盖。看完你的问题,我心头一紧。说实话,我曾经有过这样的困惑,并且我确定,未来某天,我还会有类似的发问。啥意思?倒杯茶,放慢下节奏,我们慢慢聊。
10年前,我还是一名工程师。那会的我,年少轻狂,职业目标是成为架构师、技术大牛。毕竟刚出社会,还有些嫩,我相信努力就会成功。白天工作的时候,我会把自己不会的技术点都记下来,然后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各个击破。
当时我还是下了些苦功夫。还记得,2012年北京特大暴雨那天,我一个人在公司研究HashMap的实现原理,下午准备回家,发现滂沱大雨已经漫过膝盖。我没多想,脑袋里全是哈希表,嚼着技术问题一个劲往前走。回家之后,看了新闻,我庆幸自己安全回来了,真是在危险之中而不自知。
那会我努力吗?我觉得自己还是挺努力的。但我的编程水平并没有明显的进步。工作里,一涉及有技术深度的内容,我就发怵,确实搞不定,比如高并发相关的代码。
我给自己打气,没事,你还小,多花点时间学习吧,既然别人能学会,你肯定也能学会。鸡血打完后,我心里满是希望,早上又信心满满地背上书包,挤进地铁,想着自己能干翻这个世界。但白天被测试小姐姐一通教育说Bug太多后,我不得不承认,早上我吹牛了。
就这样,经历了几年的来回,我确定,自己在编程方面确实没有特别大的天赋。于是,转行做了编辑,这是后话了。做编辑,完全是一次赌博,我把所有筹码都下了进去。
面对和你一样的问题,我当时的选择是换个方向试试。当然,我也不是鲁莽做的决策。那会,我翻译一些技术文章,运营一个技术的博客,得到了些正反馈。
和你说这故事,我不是想吹嘘我是多么果敢。而是想论证这么一个事实:很多人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或早或晚。我现在还没完全遇到吧,但我想过,再过几年,我还是很可能遇到。
一个公司里,大家的水平分布也是金字塔形状的,越往上走挣的越多,但也越难。之前和阿里一个朋友聊,他说P8是大部分人的天花板。不管是上学、还是上班、还是整个社会,如果要排名比赛的话,那肯定是个金字塔。有人在前面,就得有人在中间,我这句废话对吧?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孙悟空,经常和小伙伴一起,拿根长木棍,手腕交叉,一通乱转,杀来杀去,畅想着未来的自己也会像孙大圣一样,无所不能。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经历了一些挫折后,我不得不确认,自己就是个普通人。
普通人也挺好啊,这世界哪里有那么多精英。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努力往前,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这话一点都不空。
马克思曾经说过,作为社会主体的每一个人在个性、道德、能力等方面的和谐、自由、全面的发展和完善,是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和人类的理想,与人的片面的、畸形的发展相对。
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并不是一台工作机器,我们是立体的、有贪嗔痴的肉身。我们有很多面,除了工作,还有生活。生活里,我们可能有很多角色,比如是丈夫,是父亲,是儿子,是跑步社团的团长,是小区里爱张罗事儿的邻居。工作做得普通,不妨碍我们生活精彩。
在公司里,中等水平也不错啊,咱们就把每一件事情做好,把客户服务好,等待属于自己的机会。工作又不是上学考试,非得排出个什么名次。
我猜大师应该会给你交付法布施,所以我就花了点时间给你“无畏布施”。开头,我说某天我可能也会再次遇到你描述的问题,今天啰啰嗦嗦说了一些话,我权当是说给未来和过去的自己听。
回忆起来这些年,我做过最难,也是最诚实的事儿,就是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
二
你好,我是田海。当我们人到中年,不再年少轻狂,我们见识过了这个世界的辽阔,人上有人天外有天。我们发现自己和优秀的精英们比起来,平凡的犹如一粒尘埃。这个时候就会自我怀疑,我是不是不够聪明,我是不是不够努力,我是不是运气不好,我是不是入错行了等等。我想这是绝大多数普通人都会有的困惑,包括我自己也是。
所以看到这个问题有挺多想说的,但又零零散散捏不出一个框架,自己也不过是恒河沙数中平凡的一粒,又拿什么教别人脱颖而出呢?
但是既然聊到这了,情绪也推到位了,还是尽力组织一下。如果对你能有哪怕一丝的启发,那就也很好。
把零散的知识结构化起来
有学习的习惯,也足够努力。抛开天赋这些我们无法掌控的因素,尝试把零散的知识结构化起来,是我能想到的,可以向精英们靠近一步的有效途径。
我们在上学的时候身边总有这样的同学,每堂课都认真的听,笔记记得无比详细,各种颜色各种粗细的波浪线和标注,恨不得把老师说的每句话都写到本子上。但是考试的时候,成绩总是没那么理想。
这几年做极客时间,极客时间上的专栏作者都是业界翘楚,我也在极客时间上学习了很多专栏。我发现这些技术专家们和我们的最大差异,是他们的知识是有框架有结构的,是体系化的。后来我也开始尝试用一些结构化的笔记工具来做一些记录,遇到问题了先从自己的笔记里找答案,找不到了再寻求外部答案,找到了之后再补充回来。
结构化的笔记工具挺多的,最好找带有双向链接能力的工具,这样可以更好的组织知识脉络。双向链接这个词始于 Roam Research ,使用起来更像个增强版的Tag,可以让零散的知识点形成网络,类似的软件还有大名鼎鼎的 Notion、国内的我来、以及开源软件 Obsidian 等等。用起来还是有点门槛的,网络上的文章有很多,多看看多用用就适应了。
另外要注意的是,遇到问题先从笔记工具里找,没有再寻求外部的,回填回来。这是个温故知新的过程,同类的问题反复几次,笔记里的知识链路就会变成自己的,日子久了知识链路越来越多,就会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无论是自己解决问题,还是给别人讲,都是有逻辑有脉络的。
我自己之前做的也不够好,也在慢慢的践行中,我觉得是有效的,你也可以试试。
不用妄自菲薄
我对销售这个行业的评价体系不太了解,不知道你是怎么定义“中游”的,是按销售业绩、按客户满意度、按收入,或是按其它。在我经历过的组织里,评价体系通常是按 7/2/1 来划分的,10% 是有待提高, 20%是表现突出,70%是合格是中规中矩。
所以在我看来,这70%的人都是中游,但中游就很差吗?显然不是,如果这20%的人是这个组织里能攻坚克难的人,那这70%的人同样也是这个组织的中流砥柱,同样不可或缺。西游记里唐僧的这个4人团队,如果没有猪八戒来调剂团队氛围,没有沙僧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光靠孙悟空一个猴儿蹦跶,最后可能哪都去不了。
如果你说我也没什么评价体系,我就是觉得别人都挺厉害的。老王能喝酒,小张和客户的关系处理得体,李姐路子野人脉广等等。其实人们更容易看到别人比自己强的地方,而忽略自己的优势。
我面试过很多程序员,让他们说自己有什么缺点都一套一套的。内向、木讷、不善沟通、急脾气、基础不扎实, 让他们再说说优点就支支吾吾嗯嗯啊啊吭哧半天,然后说自己踏实肯干。入职俩月发现不仅踏实肯干,还能弹吉他能画画能撸铁能游泳,优秀的令人发指,根本不想让丫转正。
另外还是要自信一点,就算见识过了这个世界的辽阔,普通的尘埃也自有它的归处。我的同事小盖经常挂在嘴上一句话 “你是你的目的”, 原意说的是人要为自己而活,我们做任何事情,最终都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
但是每当听到这句话,我都能感受到其中透出的一种自信与强大,为什么就一定要比较呢?你才是你的目的,不是别人,更不是为了成为别人。你就是你,谁还不是朵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呢?
如果能在团队里一直保持中游,也没什么不好,提升自己的办法也很简单,就是一直换更强的团队,和更优秀的人在一起。不用比较,也不必费力赶超,就用尽全力狠狠咬住,保持在中游,也是一种牛逼,任谁都不敢小觑。
能不能尝试其它职业
前几天和池老师以及小盖聊天,聊人生的选择。池老师和小盖早年都是程序员,后来池老师开始关注产品和人文,小盖也专注于内容创作。他们都打趣说自己没有写程序的天赋,才做了其它选择。
但我不这样认为,编程语言也是语言,讲求组织、讲求结构、讲求脉络、讲求表意,只是用了机器能读懂的语法来表述。一个能把文字语言拿捏到位的人,是没理由写不好程序的。
能不能尝试其它职业?当然能。
只是我们尝试另一个职业,应该是源于对新职业的兴趣、喜欢甚至热爱;我们离开当前的职业,也应该源于我们对自我的充分认知,而不是遇到瓶颈后的退避。新的职业里也有精英,也有中游,谁又能说进入了新职业里就能脱颖而出呢?在现有职业里遇到的问题,在新职业里大概率也会遇到,但是在新的职业里我们失去了之前多年的积累,一切都要重新开始。
所以,还是要慎重。
池老师之前讲过,可以先用业余时间,从一点点小事做起,尝试先做成一些事,积累经验和资本,再慢慢切进去。
最后,杀不死我们的,终将使我们更强大,而比强大更重要的,是反脆弱。内心强大一些, 人生如棋,却又不只有输赢,做好当下,心向远方。是中游还是上游,是砂砾还是星辰,不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不作数的。
三
你好,我是老池。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刚好看到雷军的一个视频。雷军这些年取得的成就可谓有目共睹,谈到自己的成绩,他对记者是这么说的:聪明的人、优秀的人、勤奋的人,太多了,轮不到你成功。怎么办?顺势而为,找到自己的风口。这也许就是风口说的起源。
那怎么顺势而为呢?需要判断、选择,需要运气,但我们今天不聊这个。我想和你说的是,大部分人都是老实人、普通人,要接受这一点,然后再去努力,就比较容易做到自洽。
是的,别人很好,但我也很棒。你纵然精彩万千,但那是你的生活,而我,过好当下的每一天,每天比昨天进步一点,每天有一个小时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每天都很快乐,这就是我的生活,我也很棒。
这就是我要送给你的话:在能够养活自己,照顾好家人朋友的情况下,快乐地过自己的生活,就是一种意义。
还是那句话,老想着成功干嘛?就好像我们的智力不足以应付不追求成功的生活似的。
说起智力,比较令人伤怀的是,如果你老老实实地经历了中国教育的所有阶段,不得不承认,咱已经没那么优秀了。等到进入工作状态,你会惊奇的发现:咦,我竟然是个普通人,牛人去哪了?
牛人的经历可能是这样的,当我们在中学瞎晃的时候,他们已经大学毕业了,当我们在大学谈恋爱的时候,他们已经博士或博士后毕业了。还有一些野生的天纵奇才,当你还在利用工作前三年寻找方向的时候,你发现这些野蛮生长的家伙已经第二次创业了,并且做的不错。
你做企业三年做了一个亿,小目标实现了吧。别人三年都上市了,市值好几百亿,还是美金。
愣去比较,往往适得其反、动作变形,做人、做企业都是如此。
有位伟大的作家曾经自嘲,多么伟大的作家,不过都是在描述自己生活的片面罢了。伟大作家尚且如此,每个人来到世间,都不是演绎完美,我们是来经历的,做点自己没做过的事情(合理合法),不断突破自己,就很好了。
人生的真相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都不容易,当你觉着自己的生活难、不容易、不公平,其实你的朋友、同事、上下级,甚至你的亲人爱人,也这么想,谁比谁轻松多少呢?
《夜航西飞》的作者柏瑞尔在书中描写非洲的干旱:
有一年,恩乔罗地区所有的种子都死了,恩乔罗附近所有农场的情况也一样,无论是低处、山上还是林中的田地,无论大农庄还是仅靠一把犁与一个希望开垦的农田。因为得不到营养,种子都死了,它们绝望地渴盼着雨水。
第一天早晨,天空如窗户般明净,第二天早晨依旧如此,接下来的每个早晨也都一样,直到人们不再记得下雨是什么感觉,也不再记得田野看起来是什么样。它们曾绿意盎然,浸润着生命,赤足可踩踏其间。一切都停止了生长,叶片蜷缩,所有生物都背朝太阳。
或许在别处 —— 伦敦、孟买、波士顿,某家报纸上写了一个标题:旱情威胁英属东非。或许有人看到了这条新闻,抬起头来看着他头顶的那片天空 —— 就和我们头顶上的这片一样清朗,他可能觉得非洲最边缘的干旱根本算不上新闻。
这就是生活的真相。
先接受,再改变。怎么改变呢?从书中学,和高人聊,往事上练。持之以恒,时间会为你证明。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MacTalk(ID:MacTalkPro),作者:小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