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7-11 09:06

福建最电影脸的海岛,有你忘不掉的古早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九行 (ID:jiuxing_neweekly),作者:老艺术家,原文标题:《福建最有电影脸的海岛,太灵了》,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炎炎夏日,去海岛才是最能配得上暑假的旅行。


说到福建的海岛,很多人下意识就想到了厦门鼓浪屿,殊不知在西南边上,藏着一座鲜少人知、但又保留了淳朴民风的小岛——东山岛。


想看海又不想被晒,来东山岛就对了,这座海岛冬暖夏凉,绿树成荫,绿化率高达93.2%,素有“东海绿洲”之称。它是福建的第二大岛,也是漳州唯一的海岛县,介于广东汕头和厦门之间,与台湾海峡仅一水之隔。


但老艺术家觉得,它最有特色的地方在于半海半镇,又灵又秀,还长着一张“电影脸”,曾经因为电影《左耳》《你的婚礼》的取景地惊艳了众人。


到了东山岛,你会发现什么“国内小巴厘岛”“东方夏威夷”这类赞美之词,其实都还没能道明这座岛独一无二的古早味,这座岛似乎勾勒了你对海岛之乡的所有想象。在不知不觉当中,内心种下了这座海岛,你只是想静静地待在这,不想离开。


东山岛,你怎么“长了张电影脸”?


如果有什么是夏日限定的旅行地,那东山岛一定得列入我的必去清单。


相比起初代网红厦门鼓浪屿,越来越多人发现,旁边藏着一座闽南风味浓厚的小岛,这座岛的每一帧景色都像似曾相识的电影画面。


东山岛主岛面积194平方公里,周边由67个小岛组成,状如七星拱月星罗棋布点缀其间,因有一条长达141公里呈蝶翅状的海岸线,整体俯瞰形似蝴蝶,还被称为蝶岛,别看东山岛小,但每个湾的风景都各有不同。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国内海岛很多,但像东山岛那般既有渔乡气息又有灵秀海景的结合体不多见。


很多人看完电影《左耳》就对“小耳朵”在文公祠天台上哭喊的那个海滩印象深刻,那就是南门湾,一半是海,一半是高低错落的蓝白色房屋,远看像极了爱琴海上的圣托里尼。


在南门湾租一台电动车沿着海边骑行才是绝佳的观赏姿势,静泊在海上的渔船,与海钓的人相映成趣,又把对于圣托里尼的想象,拉回到这座饶有渔村趣味的海岛。


这里更奇特的景观当属鱼骨沙洲。位于金凤湾南端有一处海上沙洲,当海水退潮时,从西岸回来形成的旋涡汇聚成海砂,不断沉淀,中间便会露出沙洲。


从高空俯视,就像胖胖的“鱼头”露出水面,长长的“鱼尾”还在海里若隐若现,有趣的是,随着潮水和季风的改变,“鱼尾”的摆向也有所变化。


△鱼骨沙洲奇景,不输马尔代夫。/视觉中国


都说观海最佳的位置一定是靠海的山,而东山岛的最高峰——苏峰山就是那个最佳观海台。


千万不要错过去苏峰山环岛路自驾的机会,一路就能将蓝天、大海、渔村和山石尽览眼底。


苏峰山旁的马銮湾是早已在国外就享誉名声的海滨浴场,洁白细软的沙滩及清澈至纯的水质,让来的人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这里守日出美景可谓一绝,加上远处的苏峰山映衬,海天山色宛如仙境。


在东山岛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不观风动石,枉到东山岛。” 位于铜山古城东门海滨石崖上,有一块被誉为“天下第一奇石”的风动石,上尖底圆,状似仙桃,曾经家喻户晓的电视剧《西游记》里孕育石猴的那块奇石正是它。


它的奇特之处就在于,风吹石动,摇晃不定,但偏偏就连台风、地震来临都稳稳不会坠海,历经了无数次惊涛骇浪。


距离风动石800米的海面上,还有一座形如巨大天然山水盆景的“海上仙山”东门屿,它静卧在碧海绿波之间,与厦门鼓浪屿、温州江心屿、台湾兰屿并称“中国四大名屿”。


浑然天成的礁石和形态各异的奇石怪洞景观散布其间,移步换景,因此被作为《西游记》《海之恋》《八仙过海》等影视剧的“天然影棚”。


△可媲美鼓浪屿的东门屿。/视觉中国


如果你想静静地感受东山岛最有古早韵味的渔村,那我一定会建议你不要错过澳角村和岩雅村。这两座村都是福建省目前保留最完整、最原始的渔家古村落。


避开嘈杂的人群和游客,这里的房子有的还是用石头堆砌而成,石缝间杂草丛生,一路上夹杂着丝丝鱼腥味的潮湿海味、摊晒的渔网、生锈的蓝色围栏和半沉的渔船,都让你思绪不由得放慢,时光仿佛在这里按下了暂停键。


东山岛,一水之隔的情缘


位于福建省最南端,东海与南海交汇处的东山岛,虽然地处漳州,但与九龙江流域的漳州平原较远,这里的居民无法依靠农耕,世代傍海而居,向海而生。


到过东山岛的人都知道,这里一水相隔的就是台湾,这里距离澎湖湾仅98海里,也是大陆沿海距离澎湖最近的地方。


古时的东山虽是海中孤岛,却早在史前时期,古越族群就已经通过“东山陆桥”跨越了台湾海峡,向西太平洋传播,并繁衍发展成“南岛语族”,毫不夸张地说,东山岛就是“南岛语族”起源地之一,也是中原文化向台湾海外传播的“中转站”。


△东山岛灯塔眺望对岸。/视觉中国


细究这座岛的文化形成,你会发现它实在多元。隋唐以后,随着戌边和民族大迁移,大批中原汉人南迁,给了东山渊源流长的中原文化。于是中原文化、闽越文化和海洋文化在此交融碰撞,融汇成了东山独有的海岛文化,并在海峡两岸交相辉映。


自古以来,东山就与台湾澎湖有密切的往来贸易。以东山岛的关帝信仰为例,它最初是从中原地区传播到东山岛上,而后又通过海岛向海内外传播。有专家称,东山是关帝文化从中原走向世界的码头。


据《台湾寺庙大观》记载:“全台关帝庙都是明清时期,从闽南东山岛的铜陵关帝庙分灵过去的。”如今在台湾,还能看到大大小小的关帝宫庙1000余座,香火历经数百年而不衰。


当中绝大多数都与东山关帝庙有着深厚而不可分割的渊源。在台湾还能找到东山籍同胞及后裔大约20万人。


海峡两地的渊源绝不止于此,东山岛的九仙岩,是明代铜山水寨水师威震海峡、游戌和守卫台湾澎湖的驻扎地,也是民族英雄郑成功屯兵操练水师收复台湾的指挥署,其40余名部将还在这里修建了观音堂。


由一个小渔村发展至今,东山岛自元末就有许多居民以捕鱼为生,明代造船、织网、海钓等手工业的兴起,也促进了当地渔业的发展。古来繁华的商贸往来,也带动了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


东山岛的存在,就像在提醒着启航了半生的船总要靠岸,另一端系着的,是一水之隔的台湾同胞最割舍不下的乡愁。


时光在东山岛流转,似乎总会眷顾点什么,走得也更慢一些。如今东山岛保留了完整古朴的闽南民间信仰和古老的民间习俗,在沿海渔村、海滩上,到处遍布着“关帝宫庙”“妈祖庙”“圣王庙”等寺庙,各种海神信仰和谐共处,隆重的祭海节和开海节,各种船俗也流传至今。


我们日思夜想的古早味,都在这了


在东山县,你会发现这里还是一个古老的“歌谣之乡”。这里历来不分老妪、少妇都喜欢唱歌册,有的在庭院厅堂,有的在街头巷尾或者小广场,一人唱,众人围着听,或者边织网边听。


这些歌册在东山流传了600多年,叫“东山歌册”。它是广东潮州歌传入福建东山后,先后融入了南音等其他地方曲种和音乐曲调,形成了独具东山地方特色的曲艺说书形式,还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歌册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的贴地气,其中浓墨重彩地承载了东山岛的风土饮食记忆。比如《东山岛美食歌》里说到的兜面线、海蛎煎、烧腱灵、薄饼、荷花包、芦笋、小管、鲍鱼、墨贼等21种美食的味道、来源和制作过程。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梦华录》掀起一股北宋文化的热潮,可很多人不知道,《东京梦华录》《梦梁录》等书中记载的北宋“签菜”的圆条形食物,其实就是在南宋末年传入东山岛,而演变成当地的烧腱灵。“网油包馅火中生”则是对其特殊制作工艺的总结。


△诱人的烧腱灵。


在东山岛,海鲜是当地人的日常,但最能代表当地风味的还是街头巷尾的闽南小吃,总有一种浓郁的古早味,东山人总在默默延续着传统的味道。拿本土小吃肖米来说,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由潮州传入东山岛。


当你第一次到岛上点菜,看到菜单或许还以为里面包的是大米,但这道小吃是根据外来的烧麦改进而来,以萝卜丝、虾米、猪肉为原料,“肖米”只是由闽南话的“烧麦”音译而来,歌册里也有说到它的味道:“粉皮肉馅菜头丝,铁仔虾米提口味,芥辣入咀嫌枝枝。”


△肖米,也就是闽南版的烧麦。


在东山岛,你总能在小街小巷中吃到名字很奇特的小吃。比如传统闽南小吃猫仔粥,其实跟猫没有半毛钱关系,而是一种由牡蛎、虾、蛤蜊、瘦肉等多种配料熬成的咸粥。


闽南海鲜小吃代表,怎能少得了海蛎煎,它是既能登上酒店大堂,又能出现在路边小摊的街边小吃“蚵仔煎”,在东山岛你还能吃到干湿两种做法的蚵仔煎,搭配药膳炖汤才是最市井的味道。


△一整碗都是海鲜的猫仔粥。


一碰到民俗节日,就少不了红龟粿的存在。红龟粿跟龟也没有关系,而是一种用米浆揉成面团包好馅料,再用龟印模具按压成型,只是看上去就像隆起的“龟背”。在东山的“老妈豆浆”店,你还能喝到加入红龟粿的咸甜豆浆,奇特的搭配让人一口难忘。


如果刚好碰上夏日炎炎之际,别错过东山的甜汤和海石花。在还没有空调的年代,东山人就是靠这种像四果汤的甜汤来清凉解暑。


△“解暑利器”海石花。


海石花对于很多潮汕人来说并不陌生,它其实是一种天然深海海藻,当地渔民将它从礁石上刮下来,晾干后经过熬煮至粘稠,凝固之后结成了晶莹剔透的海石花,沿海一带的渔民将它做成糖水,独有一种来自海水之物的润滑、清爽和清甜。


这些美食,就跟东山岛给人的感觉如出一辙,看似平淡无奇,却又总在不经意间用古早味勾起游人的乡愁思绪,让人忘不了。


参考资料:

洪少霖 《东山岛纪实》  

林妹静、龙邹霞《海岛旅游的文化精神之寻绎———以福建东山岛为例》

沈婷婷《大气、文气、秀气、灵气、朝气  说说东山海岛文化 》 

郭钰培《东山岛 滨海旅游感知形象分析 》   

方百寿、黄暾 《论东山岛宗教与生态旅游》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九行 (ID:jiuxing_neweekly),作者:老艺术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