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7-25 12:21

属于中国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该如何建立?

中国网络文学经过数十年快速发展,已成为当代文学中极具活力和分量的存在,但相对于繁荣的网络文学本身,网络文学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却显得相对滞后。本期所刊发陈定家、欧阳友权、周志雄三位专家的笔谈分别从网站研究、艺术性维度、观念路径等不同角度聚焦中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建构,相信对推动相关研究、讨论具有启发意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探索与争鸣杂志(ID:tansuoyuzhengming),作者:陈定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欧阳友权(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周志雄 (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原载《探索与争鸣》2022年第5期,原文标题:《陈定家 欧阳友权 周志雄 | 平台建设、标准确立与观念更新——中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笔谈》,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一、繁荣与有序:建构网络文学网站评价体系的两个维度


陈定家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


中国网络文学已走过30年风雨历程。一方面,由于资本催发和技术驱动,基于网络小说的新业态连连出现爆款,网络小说及其影视、动漫动画改编,网游手游开发等产业风生水起;但另一方面,文学网站的生存发展一路充满艰辛,其运营模式也渐显疲态与局促,前行之路充满许多不确定因素。


文学网站建设和网络文学发展,可谓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回望30年发展历程,其是非成败及时代意义亟须总结与反思,其中诸如作者的创新意识和现实关怀,作品的诗性回归和审美重建等问题,也到了别嫌疑、明是非的时候,尤其是网络文学和文学网站如何实现“繁荣、有序”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更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大力探究。


网络文学研究渐成显学,研究成果蔚为大观,相比之下,网络文学网站的研究却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事实上,网络文学研究正是从文学网站研究起步的,如被誉为网络文学研究开山之作的欧阳友权的《互联网上的文学风景》(2001)就是从网络文学网站的调研入手的。


此外,马季的《读屏时代的写作》专设“网络文学现场”一章;欧阳友权的《网络文学发展史》以“文学网站”开场,此后,他的《网络文学五年普查(2009—2013)》以及《中国网络文学年鉴》(2016—2020)都将文学网站放在显要位置;周志雄的《网络空间的文学风景》一书,开篇就是“对原创文学网站的考察”。纪海龙的《网络文学网站100》(2010)是国内第一部专门以文学网站为研究对象的著作,作者选取最著名的文学原创网站100家做介绍、剖析,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邵燕君、肖映萱主编的《创始者说》(2020)是一部网站创始人访谈录,收录了大量创建文学网站的第一手资料。


据笔者统计,迄今为止,涉及文学网站的专著至少还有十余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的相关论文150多篇。在这里,笔者不揣简陋,拟就网络文学网站评价体系建构的两个维度来谈点看法,并以此就教于方家。


1. 时序与通变:文学网站的发生与发展


借助网络技术跨越时空的优势,以纸笔为媒介的传统文学艺术园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艺与时代的关系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他不拘泥于“时序”成说,以历史发展的眼光,辩证地阐发了“文变与世情”及“兴废与时序”的联系,与时俱进地突出了文艺引领时代风气的作用,为我们重释“时序”这一古典文论概念提供了新的思路。


深入理解刘勰的“时序”说,通常要与其另一个概念“通变”联系起来。“时序”和“通变”是《文心雕龙》探讨文学发展论的两个主要范畴。


“时序”,主要是指文学发展的“外部因素”,如时代语境、政治盛衰、社会治乱、帝王好尚等所谓“世情”,即“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等;“通变”探讨的是文学继承与创新的“内部规律”,主张“会通适变,通中有变”,对文学源流正变、质文代变、崇古抑今、厚今薄古、贵远贱近等现象进行分析,所谓“参伍因革”“复古新变”等皆是关于文学发展与社会变革关系的理论总结。


网络文学的发生与发展脉络,以及文学网站的建设与演变历程,也同样遵循“时序”和“通变”所总结的规律。


网络时代的到来对文学艺术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同时也为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文学艺术的审美功能、认知价值、娱乐特性、接受方式与评价标准都已发生重大变化,而这一系列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学从平面的纸上舞台上升到了网站的无限空间。


在传统文学世界里,“纵使文章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而越界升维的网站则赋予文学分身变相的“魔法”,突破了白纸黑字的束缚,甚至挣脱抽象符号的锁链,直接以声音与图像传情达意,使目不识丁者也能心领神会。在文学艺术的这一革命性变化过程中,文学网站可谓厥功至伟。


但遗憾的是,相关研究往往只是聚焦网络文学,很少关注网站,即使偶尔提及文学网站,也不过是作为网络文学的背景和陪衬而已。其实,这里存在着一个极大的误会。文学网站这个光影交错、变化万端的舞台本身就是最富有戏剧性的时代传奇之一,因此,要真正了解网络文学,不可不重视文学网站这个神奇的舞台。


譬如,今天的网络文学如何将网络这个最明显的“变量”转化为文学创作生产的“增量”,如何在注重商业流量、刷分控评的同时,将引导机制和价值取向等因素纳入网站发展规划之中,这些问题都与我们关心的文学网站评价体系建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网络迫使我们重新认识和评价以前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几乎每一种思想、每一个行动和每一个组织机构。”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文艺审美取向也出现偏失:市场优先,娱乐至上,票房压倒一切。古代神话和未来世界的种种奇思妙想,在“数字人类”的欲望的火山口,热浪蒸腾,烈焰滚滚。


当下的网络文化时尚令人忧虑:告别青灯黄卷的淡定,沉湎快餐文化的狂欢,无视娱乐至死的警告。科技与市场宰制下的文化工业和艺术生产,使审美价值由“目的”变成“手段”,更为严重的后果是,青少年在虚拟空间中迷失了方向。“娱乐至死”成了“美丽新世界”最具反讽意味的“媒介隐喻”。


网络时代的惊人变化远不止这些,其中最惊人的变化或许是雄霸哲学王座两千余年的“因果关系”,居然被迫禅位给了“相关关系”!以事实为基础的知识大厦,在虚拟世界非线性“相关”条件下已轰然倒下。“事实已不再是事实!”知识爆炸、信息冗余、资讯超载,现代人经常迷失于信息海洋之中不知所措。众声喧哗的网络批评,更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标准”危机。


众所周知,“事实胜于雄辩”是传统文化批评的一条重要原则,讲事实、摆道理是文学批评最常用的方法。但是,在数据化生存语境中,这个基本原则发生了根本性动摇,“什么都是数据说了算”“在网络上,每个事实都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这些反作用的事实可能错得彻头彻尾”。


当“事实决定数据”变成“数据决定事实”之后,“眼见为实”就被“数据为实”所取代。从表面上看,网络批评似乎并不违背以事实为准绳的原则,但在“事实已不再是事实”的情况下,批评的标准则往往会被“沉默的螺旋”所左右。当评判标准变得飘忽不定时,批评的可靠性就必然要大打折扣。因此,在对文学艺术这样复杂的精神现象做出评判时,标准至关重要。


从文学网站的实际运营情况看,自2003年开始,各种网站逐步建立了收费阅读、版权开发、网络广告和阅读打赏等不同的盈利模式,总体上朝着繁荣有序方向发展。有研究者指出,早期文学网站采取普惠方式向大众提供无差别服务,这种貌似平等的发布方式让潜在读者能够随意阅读各种类型的在线作品,但普惠服务显然忽视了具体读者的阅读偏好和审美趣味。


为此,与协同过滤相适应的定制方式应运而生,但由于不同网站都存在着大量纯拷贝性作品,这种复制性重复会让作者背负抄袭嫌疑,让读者产生审美疲劳,从网站角度看也是一种“产品”销售的匹配失当。为了方便特定读者读到他们喜闻乐见的特定作品,一些文学网站开始探索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定制模式,从总体上看,效果良好。


概而言之,网络文学被描述为充满活力的文艺门类和潜力巨大的文化产业,在精神生产和娱乐消费等方面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实绩,但在令人瞩目的累累硕果背后也潜藏着让人忧心的重重危机。


关于如何应对网络文学的当前困境和发展阻力,如何改变理论滞后、批评缺席、观念创新乏力、研究方法老套的现状,如何化解产业化与艺术化的矛盾,如何保护原创作品的知识版权等现实问题,人们总是习惯性地从网络文学自身寻找原因,其实,这些问题都与文学网站的经营宗旨、运行模式和管理策略等密切相关,这方面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规律还有待更深入、更扎实、更有效的研究。


2. 自由与秩序:网络文学的兴起与兴旺


今天的文学网站拥有大批大神级签约作家,催生出丰富的文学类型,培育了海量的网文粉丝,开创了史无前例的新局面。当然文学网站所创造的这些辉煌业绩是以网站为平台的多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合理政策的强力引领、创作队伍的持续壮大、创作题材的多彩多姿、“网文出海”的千帆竞发、产业发展的百花齐放、研究评论的百家争鸣等。


当然,文学网站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问题,如网文质量参差不齐、类型固化现象严重等,经费投入越来越多,利润增幅越来越小,网站总体经营遇到创新发展的瓶颈。如何提高网文创作质量,为广大读者贡献更多艺品精品,使文学更加贴近时代和人民,让作家持续迸发出创新活力,这既是网络文学突破发展瓶颈的重大挑战,也是评判文学网站之优劣的重要标准。


必须指出的是,在文学网站这个看似“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空间里,人们也未必能享受无限的自由,互联网也潜藏着各种各样的坑道与陷阱。一方面,随着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全球化发展,包括文学网站在内的互联网极大地提升了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效率。


另一方面,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信息鸿沟正在迅速扩大,网上不良信息急剧扩散的危害更是日甚一日,人们对互联网领域的健全规则与合理秩序的呼声越来越高。如何保持文学网站在自由与秩序之间的合理平衡,引起了相关研究者越来越密切的关注。


网络文化是人类有史以来一场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革命,传统文化所经受的冲击和影响史无前例,文学艺术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的变革更是超乎想象。新的媒体技术,使声音、图像、文字三者和谐相容,过去只能通过想象品味文字所描绘的幻景,如今网络新媒介则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其演绎为震撼人心的视听奇观。


但互联网毕竟是一个虚拟王国,网民有如“赛博空间的奥德赛”,虽时时怀揣梦想,却时或迷失方向,当真实与虚幻的界线模糊到不分彼此的时候,魔鬼扮演天使的戏法就会随时拉开帷幕。一方面,数字化生存使传统文化的潜能得到了原子裂变式的释放,审美文化觉醒,形形色色的“符号化石”纷纷复苏复活。另一方面,“虚拟”与“现实”的关系也随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潘多拉的魔盒也可能就此开盖。


如何处理好上述“虚”“实”关系,对于文学网站来说显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有研究的相关经验告诉我们,在处理文学网站建设矛盾的过程中,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又不能忽视次要矛盾,既要促进繁荣,又要确保有序,繁荣是目的,有序是保障。


尽管文学网站理解的“繁荣”,可能主要以网络文学的市场模式和IP开发为考量对象,其合理性与局限性有目共睹,但“有序”发展的意图,则主要指向文学网站的使命担当与审美追求。


回顾网络文学的发展历程,各类文学网站可谓功莫大焉:制造大众文化热点、开创付费阅读机制、探路粉丝经济模式、打造文学文化产业链、培育创意产业新业态等。尤其是在网络文学市场化初期,网站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推出一系列题材鲜活、想象丰富的作品,因其定位精准,点击率一路飙升,为网络文学的快速崛起积累了物质基础和发展经验,收获了巨大的人口红利。


但这一过程中唯流量马首是瞻的网文评价标准并不可取。文学网站根据市场原则“锁定目标人群”“精准配制作品”,一些市场关注度高的类型脱颖而出,一些小众类型却很难突破重围,长此以往,不仅会损害网络文学题材多样性和内容丰富性,而且会挫伤作者的创新精神和艺术个性。


此外,每日更新大量文字的压力,使一些网络作家不惜在作品中“注水”,导致作品结构松散、语言浅白、思想贫乏,与此同时,一些格调不高的作品也在损害网络文学的声誉。


总体而言,今天的网络文学在“数量”上已制造诸多传奇,但其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质量。尽快步入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新阶段,这不仅是读者和市场对网络文学的新期待,也是网络文学自身发展对文学网站提出的要求。


经过30年的培养与积累,读者对网络文学的审美需求早已今非昔比,但目前网络文学精品率尚低,雷同重复的类型书写也使读者产生审美疲劳,这与网络文学巨大的阅读需求明显不相匹配。同时,作为“全产权运营”前端环节,网络文学优质IP资源呈现供不应求之势,市场对网络文学精品的期待更为强烈。净化文学生态,突破创作瓶颈,打造更多网络文学精品,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系统工程。


3. 繁荣与有序:网络作家的生命力与使命感


中国文学网站评价体系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文学网站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等一系列问题,即便是文学网站的定位这类最基本的问题也存在着多种不确定因素。


譬如,从基本属性的视角看,文学网站属于文娱企业范畴,因此,大多数文学网站从业者会以市场成败论英雄,这里的市场变数难以预测;从传播的视角看,文学网站又具有鲜明的传媒特征,因此,各级政府都会将文学网站纳入新闻舆论的管理范围,这里的舆情波动变化万端;从文化生产的视角看,文学网站与语言艺术唇齿相依,因而又与各种文化艺术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里的文艺思潮波澜起伏。


仅从文学网站这种多角色的复杂身份看,正确认识网站就必须应对这些变数,因此要真正理解网站、准确全面地评价文学网站,需要综合考虑多少不确定因素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文学网站作为跨界文娱企业和传媒文化系统,必然会涉及社会效益、管理水平、经营状况等多方面的问题,我们或许可以以简驭繁,用解剖麻雀的方式来研究某个具体文学网站。譬如,通过对“起点网”生存与发展状况的考察,来了解一般文学网站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律,以探索其在市场竞争中既保持盈利模式又不失文学本性的经营之道。


网站评价体系建构问题,涉及文学网站甚至整个网文大业的兴衰成败。应该建立怎样的文学网站,或者说什么样的文学网站才是有利于网络文学朝着“繁荣有序”方向发展的,这显然是关系文学网站和网络文学前途和命运的严肃问题。


网络文学网站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人们习惯于用“野蛮生长”来描述它,但榛莽遮天、蔓草覆地的无序生长不能算是真正的繁荣;反之,谁也不愿看到百花凋零或寸草不生的所谓“有序”,因为这种以扼杀生机为代价的“有序”毫无意义。


文学网站如何跳出“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恶性循环,如何在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同时而不丧失应有的使命感,这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今天,中国网络文学产生的世界性影响越来越大,中国网文与美国大片、日本动漫、韩国偶像剧合称“四大文化奇观”的说法不胫而走。“从全球看,以中文写作的网络文学在活跃程度、读者数量、影响力和鲜明特色等方面,都是其他语言的网络文学难以匹敌的。”网文快速崛起,给国人带来了意外惊喜,但惊喜之余,如何保持其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势头,却一直是令人焦虑的问题。


对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4年印发了《关于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繁荣有序”的发展方针,这既为网站运营确定了基调,也为网文未来发展描绘了蓝图。网络文学网站作为网络文艺发展的重要载体与平台,在日渐延伸的网络文艺产业链中,一定要守护好网络文学这个创意产业的活水源头。


网络文学“破圈经营”和“跨界发展”的成功事例不可胜数,其所引发的冲击波效应更是万众瞩目,相对而言,网络文学网站在经营策略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却往往不为人知。


我们注意到,网络文学IP开发的成功之作大多有一个共同特点,即这些作品在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等方面强调与时俱进,在网文改编过程中注重发挥大众文化的整合功能,能够较好地保持改编作品的市场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之间的平衡关系,而这正是因为网站在优化IP产业发展、提升网文品质格调方面把好了源头关。


文学网站如何推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深度的优秀作品,如何以优质IP引领网络文学的发展方向、营造清朗文学空间,如何在市场逻辑遵循和文学价值持守之间做出有利于网文长远发展的选择?凡此种种,都已成为文学网站亟待认真探讨的问题。


网络文学网站要大力营造创新创优氛围,理性遏制“泛娱乐化”倾向,提升网站运营水准和管理质量,努力提高网站的服务意识,加大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鼓励作家多出精品,精心策划和组织网络发布与传播内容,为网络文学“正导向、讲格调、提品质”作出应有的贡献。


实践表明,网文作品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与文学网站的经营策略直接相关。当前网络文学创作过程中存在的诸如价值扭曲、浮躁粗俗、娱乐至上、唯市场化等不良倾向,都与网站经营目标不明确,管理措施不到位有直接关系。


诚然,网上存在的大量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现象主要与作者急功近利的心态和艺术修养欠缺等有关,但跟网站资方以IP效益为先、审美意识淡薄等不无关系。在某些网站主管的词典里,“艺术价值”“审美观念”“责任担当”“使命意识”等正能量词汇被一一删除,“流量”“爆款”“风口”“饭圈”等与市场收益相关的时髦热词则被不断增补。在“人气票决”的市场语境下,传统文学的各种价值诉求都被牢牢地束缚在市场逻辑的链条之中,文论与批评体系中的诸多基本规则或被突破,或被改写,或被颠覆,如异军突起的网络类型化写作就颠覆了传统文论的“独创”膜拜和“原作”情结。


 “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笔者曾经呼吁网络作家和文学网站跳出“玄幻魔圈”和“修真密室”,走向现实题材的广阔天地,到轰轰烈烈的现实生活中去创造精品、攀登高峰。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现实题材转向成为网络文学的一大热点,如齐橙的《大国重工》《材料帝国》、阿耐的《大江东去》《都挺好》等作品,既以敏锐的现实关切把握时代脉动,又保留了网络文学活泼生动的文风;舞清影的《明月度关山》,对山区支教青年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深情关切;何常在的《浩荡》对改革开放大潮中创业者传奇人生的讴歌……


众多作品中“追梦人”奔跑的身影和幸福的笑容,生动展现了人民生活的美好前景和民族复兴的光明未来。这些有根底、有生气的作品,体现出优秀网络文学“强大生命力”和“神圣使命感”的完美融合,体现出优秀网络作家对精品化的自觉追求,同时也体现出网站工作者的付出和奉献。


二、如何评价网络文学的艺术性


欧阳友权 | 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评价网络文学的艺术性必然面临两个期待自洽的逻辑命意:一是作为“文学”,其艺术性评价标准是怎样的;二是作为“网络文学”,其艺术性评价有何特殊规定性。无论是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理论构建,还是网络文学批评实践活动,都应该在这两个理论支点上把握对象的艺术性维度,并评价其艺术价值。


1. 艺术性的认知边界及其两大标识


艺术性是艺术之为艺术的一种品质命意。在文学评价中,艺术性也可称“文学性”,不过“文学性”这一概念被俄国形式主义赋予特定含义后,人们通常用“艺术性”来统称文学艺术作品所具有的那种品质属性。


从审美效果上说,艺术性就是感染力,文学的艺术性就是怡情悦性,给人带来美好感受和隽永回味的审美魅力,它是文学之所以是文学(艺术之所以是艺术)的本质属性之一。文学艺术类型繁多,形态各异,其感染力的表现方式和功能形态也各有不同,为统一命名,我们便归纳出一个概念——“艺术性”——相统称,并以艺术审美魅力强弱作为衡量不同类型文学艺术性高低的标识。


如果我们把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掰开”来看,不仅不同作品艺术性的结构形态有所不同,其艺术性的着力点各有侧重,而且不同读者对艺术性的感受也有很大差异。比如,同为语言表达,诗歌语言与小说、散文语言对艺术性的要求是有区别的:叙事性作品如小说注重人物、情节、环境和细节描写,而抒情性作品如诗歌更倚重情感抒发、意境酿造和情怀意趣的独特表达等。


无论是创作者对艺术性的赋值,还是评价者对作品艺术性的辨析,都不会循规套迹、一概而论。就作品接受环节而言,不同欣赏者“观听殊好,爱憎难同”,“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本是常态。


在网络文学阅读中,文学粉丝和娱乐粉丝,“原著粉”与“路人粉”对一个文艺作品的期待与感受常常会有显著区别,正所谓“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文心雕龙·知音》)


他们对某类作品的喜好和从作品中得到的“艺术性”也各各有别,特别是在面对作品浩瀚、类型多样、风格各异的网络文学作品时——如阅读《浩荡》(何常在)、《朝阳警事》(卓牧闲)、《特别的归乡者》(夜神翼)等现实题材小说,与阅读《万族之劫》(老鹰吃小鸡)、《稳住别浪》(跳舞)、《从红月开始》(黑山老鬼)等玄幻、穿越、科幻类小说相比,两者所获得的艺术感受迥然有别。


要领悟和评价不同类型小说的艺术性,只能从作品实际出发,从文类创意、角色人设、故事构架、情节细节、语言表达、节奏张力等艺术形象分析入手,找到其感染力的来源,把握其艺术性的倚重点,进而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如果简单套用某种固定不变的艺术性评价“制式槽模”,所做判断则可能要么失准、要么失效。


除了由形象塑造、文学化表达所构成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感染力之外,文学作品(包括网络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总体来看有两大基本标识。


其一,作家的艺术创新力,即作家在文学创造性上是否提供了较之前人更新的东西。文学永远敬畏原创,追求创新,而视因袭或“融梗”为创造力匮乏的征兆。网络文学的类型文生产形成的“超长篇—微支付”“续更—追更”模式,体现的就是一种来自群体智慧的创新力,邵燕君将其称为“集群体智慧的文学发明”。


类型小说古已有之,但网络类型小说却别呈异彩,它那鲜明的类型化特征及独特的生产方式体现了中国文学网民强大的艺术创新力,其无所不有的类型品类、浩瀚的作品存量和天马行空、怪妙绝尘的故事情节,一定程度上创造了人类文学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文学高原”。


不过,一种类型文一旦被固定下来,成为一种“套路”、一种模式,被众多人反复模仿,就可能走向艺术创新的反面。这时,就需要有人打破套路,出现“破圈”、反套路的新“神作”,这种不断超越、不断“出圈”的文学原创,彰显的即是创作者的艺术创新力,其作品便很可能高标独特地引领一时风尚,如《诛仙》开启了“仙侠流”、《无限恐怖》开启了“无限流”、《佛本是道》开启了“洪荒流”等,便属此类。



其二,作品的艺术生命力,即一个作品能否在历史上长久流传。拥有艺术生命力的作品,其艺术性不但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失,反而能不断增值而形成“永恒的魅力”。


一个文学作品生命力的大小取决于几个要素:一是创新的难度,只有在艺术上别出心裁、独具机杼的作品才会有生命力,如《堂吉诃德》《浮士德》等;二是价值的高度,即看一个作品能否回应人类重大的精神问题,如对社会正面价值的肯定与弘扬,超我的精神启示,对人性、人类命运的揭示、质疑和批判,抑或对生命终极价值的追寻与回答,如《尤利西斯》《红楼梦》等;三是共鸣的广度,即作品具有跨越时代、地域、阶级、民族、宗教的能力,具有某种普适性与恒久性,如《阿Q正传》《变形记》等。


以此来看,网络文学由于历史短暂,未经充分的时间考验和实践检验,现在就去谈生命力长短还为时尚早。但时下的网络续更是一种速度创作,缺少积累、打磨和沉淀,网络阅读也通常是快餐式“扫读”,追求“爽感”,来不及思考和品味,因此,文字的诗性、修辞的审美、句式的巧置、意境的蕴藉等,往往被淹没在娱乐化快感中,网文作品要成为具有长久生命力的经典尚须假以时日。


如果说作品的生命力是一个历时性概念,那么一个网络文学作品有没有生命力、有多大的生命力,能否传之后世、历久弥新,不是现在就可确认的,须留待后人评说和历史检验;而艺术的创新力则是一个共时概念,是当下可以认知和评估的。网络文学要成为一个文学史的“节点”以获得历史合法性,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它能否确立并不断开辟自身艺术性的边界,以获取兼具强大创新力和恒久生命力的艺术性。


2. 网络文学艺术性的评价标准


毋庸置疑,“网络文学的艺术性”与“文学的艺术性”有着广泛的重合域,二者之间存在基于艺术审美的“最大公约数”,因而评价文学的艺术性标准也大抵适用于网络文学的艺术性评价。


基于此,我们尝试把评价对象具体化,从当下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类型化网络小说入手,描述网络文学艺术性的评价标准。较之传统小说,网络小说对叙事艺术的创新大抵有三个方面的推进与突破,评价一个网文作品的艺术性可以据此设定相应的评价标准。


其一,故事架构的创意力。中国网络小说特别是幻想类小说的架构创意,远非“打怪升级换地图、练功斗法玛丽苏”所能囊括,其故事的多样性与桥段的丰富性,不仅超越了古代神话、明清小说,也超越了欧美奇幻文艺,其创意的特异、奇崛和想象力的丰富、广阔,令许多好莱坞大片、漫威作品、日本动漫和韩剧都望尘莫及。


如猫腻的《择天记》把文学地理和历史想象作为搭建中国玄幻故事的舞台,让一个逆天改命者面对三千世界、满天神魔,手握道卷,在开启一个强者之崛起征程的同时,还探寻了人类精神世界的无限可能;陈词懒调的《原始战记》让一个现代男主穿越到原始“炎角”部落,经历了部落迁徙、完善火种、建立部落联盟的艰难历程,把狩猎、种植、养殖、冶炼、商业融入个人修炼与部落壮大的过程中……


可以说,中国网络小说在故事构架上的创意力是对人类文学想象力的一次巨大展开,为世界文学作出了杰出贡献。


其二,题材类型的拓新力。中国的网络文学以小说文体为主,而网络小说又以类型小说为主打,从幻剑书盟到起点中文网,再到盛大文学,直至后来的阅文集团,沿着这条发展主脉,至今弦歌不绝,类型小说已经成为中国网络文学的代名词。各大文学网站储藏的2800多万部网文作品,实际上主要是网络类型小说。


可以说,类型化小说创作开创了亘古未有的文学奇观,人类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个时代涌现出如此浩繁的类型小说。网络文学在题材类型上的拓新力是对文学丰富性的巨大贡献,它开辟了世界网络文学的“中国时代”,也开辟出世界小说创作的“类型小说时代”。


网络小说究竟有多少类型可谓言人人殊。我的一个学生在做网络文学调研时,对排名靠前的100家文学网站进行了长达6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网络类型小说多达70类,其中作品数量最多的是12类,原创小说覆盖行业90%以上。我通过网络调查和网站搜索,统计收集的相关信息发现,作品最多、最受关注的网络类型小说主要有15个大类,132个子类,如下表:



网络类型小说的艺术拓新力不仅在于它开拓了类型小说的边界,创造出更为多样的小说题材大类、子类、亚子类,还在于它深深“嵌入”我们的时代,以类型小说的生成机制,构成网络文学生产和消费动力,从而让类型化文学的创新有了历史的必然性和艺术的可复制、可延伸性。


比如,从生成机制看,新媒体文化的市场选择是网络类型小说的现实机遇,类型化写作适应了网民分众市场的点击期待,能满足特定小说读者群的趣味之好和个性之需,吸引受众付费阅读;网络创作以读者为中心的“供给—满足”模式,让类型化作品形成“眼球聚焦”,便于创造市场绩效的最大化,等等。


把作者、读者、传媒和市场结合起来实现价值创造,既是类型小说兴起的契机,也是网络文学类型化创作的艺术贡献。类型化拓展的背后,是对人类生存世界更通透的理解,对生命理想界面及其艺术可能性的艺术向往和历险式探寻。


其三,多媒体(multimedia)、超文本(hypertext)和人工智能(AI)创作的艺术表现力。多媒体运用和超文本叙事是数字化媒体时代文学创作的“独门绝技”,而AI的出现,则是新技术革命带给网络文学的“艺术福利”。


虽然我国的网络文学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并没有在多媒体和超文本的道路上走得太远,AI文艺也只是小荷初露,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技术艺术化的巨大潜力和带给网络文学的艺术创新,总有一天会高光照亮网络文学的新前景。因而,评价网络文学的艺术性,不能漠视技术化赋能的特殊重要性。


“多媒体”亦称“超媒体”,它避免了传统文学单纯使用文字表意的局限性,大大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段,而“超文本”使原来的线性文本变为非线性或多线性文本,让文本不确定性成为欣赏者能动选择的契机。


多媒体与超文本通常相互依存、融为一体,它们以尼葛洛庞帝所说的“没有页码的书”,实现了“万维网之父”伯纳斯·李所说的“所见即所得”,“获得指尖上的巨大奇迹”,在艺术效果上形成“视窗中的视窗”,“文本中的文本”。


多媒体叙事和超文本链接的艺术优势,一是表现为艺术表达的立体化与审美感觉的开放性,作品融合文、图、声、影等审美要素于一身,便于欣赏者全方位地感受信息对象的艺术魅力;二是表现为作品生成的实时互动性,“如果说文字超文本是迷宫式间性互动,多媒体文本则是人对数字虚拟的实时互动。


多媒体文本的声、光、色、像的融合与转换由创作者设计,却是由欣赏者介入点击、施动完成的。走进多媒体场域不只是‘读’和‘看’,还有‘听’和‘触’,在人与多种媒介的相互作用下,让影像、声音与身体触觉同时深入艺术‘细胞’,在‘动起来’的艺术氛围中充分‘润化’,使艺术从‘感觉’走向‘体验’”。


文字文本是平面的,而多媒体叙事的超文本则是立体的,甚至多维的,这意味着创作多了许多媒介选择——文本创作与欣赏时的榫口与对接、遮蔽与敞开、悬置与确证、延时与实时、静止与运动、创生与消亡等,而选择便意味着艺术表现和审美创新的更多可能。我们要了解一个网络多媒体的超文本作品,就需要洞悉这些特点,以客观评价作品的艺术性。


“AI艺术”(包括了文学的广义艺术)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新艺术创造,已经诞生了从主题、形式到技术都令人惊叹的前卫艺术类型。AI技术的发展让机器有了艺术自觉。在文学创作领域,AI创作已大显身手,如程序创作、机器写诗;在网文消费领域,AI也已开发出黏住粉丝的阅读App,如阅文集团携手微软AI科技,2019年开启了活化虚拟角色的“IP唤醒计划”。


这个计划旨在重建小说所描述的虚拟世界观和知识体系,建立了含有大量人物、实体及各种知识相关联的知识图谱,已赋予100个男主人设以全新的可交互“生命”,并在阅文集团旗下的红袖读书App上线,用户可与IP角色对话。未来该计划还可能利用AR、VR、全息投影等技术,开发出IP角色三维形象,与用户开启更生动的互动,强化与粉丝的双向互动与情感联结,让IP真正地走进现实。


随着技术的进步,“网络化人工智能”与“人工智能化的网络创作”走向合流是迟早的事情,把人工智能艺术的先锋性与无限可能性纳入网络文学艺术创新力的评价层级,不仅是未雨绸缪,更是现实需要和历史必然。


3. 基于“爽感”的艺术性维度


网络文学的艺术性评价遵循的是一种不脱离“爽文学观”的艺术逻辑。尊重读者的阅读感受、适应市场的大众消费、满足快感的创作动机,制约着其艺术性打造的全过程,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说,网络文学的艺术性评价,首先是一种“爽感”评价。


我们知道,网络文学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好读有趣,即网友所期待的“爽感”,这是它能吸引读者、占领市场的“独门秘籍”。并不是每个网文作品都有爽感,但好的网文作品一定不能缺失它,因而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艺术维度选择不能脱离“爽文化”,或曰须选择基于爽感的艺术性维度。


传统文学评价中的考量元素当然也适用于评价网络文学的艺术性,但网络文学中的这些艺术性元素常被包裹在爽感的外衣之下,需得通过爽感而获取——网文作品首先得给人以乐意看下去的理由,以娱乐元素吸引眼球,用快乐基因让读者开心解颐甚至被深深带入其中而欲罢不能,通过愉悦性阅读实现悦情悦兴、悦心悦意,终而达成悦志悦神,释放出爽感的最大化。


在具体实践中,具备艺术性品质的爽感作品通常涉及这样一些常见的评价要素:如语言通俗易懂、故事引人入胜、主角光环亮眼、桥段反转开挂、脑洞大开的界面设置、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无所不能的“金手指”、梦想世界的“玛丽苏”、改变命运的升级模式等。我们要评价一部网文作品,就需要在这些维度上对对象进行艺术分析和客观判断。


就叙事性作品(主要指网络类型小说)而言,基于爽感的艺术性评价,在效果上一般要有三个可供辨识的标志。


一是故事的带入感。阅读精彩的网络小说能引人入胜,乃至让人如醉如痴、废寝忘食地深陷其中,产生持续的沉浸效应。中国有5亿多人上网阅读网络文学,其基本的阅读期待和阅读感受就是好看,看了过瘾,这就是一种爽感的满足。


二是情感的共鸣性。共鸣也称“共情”,即读者对作品故事情节、人物命运设身处地、入乎其内地感同身受,出现“象喜亦喜、象忧亦忧”的精神状态。共鸣是爽感的一种表现,没有共鸣,爽感就无从谈起,作品也就失去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三是艺术效果的可计量化。阅读网文的爽与不爽,既是一种主观感受,也能成为一种可以计量的市场绩效,据此做出客观的“双效”价值判断,这是网络文学艺术性评价的特殊性,也是它的优长之处。


传统文学的艺术性评价一般难以计量,不易也不宜做量化判断,如文学图书、报刊作品的发行量可以作为计量依据,但远不能成为衡量一个作品艺术性高低的评判标准。


网络作品则不然,由于它的艺术功效是基于阅读爽感的大众评价和市场评价,加之数字化传播数据计量的便捷(如大数据、云计算、爬虫检索),使得一个作品的阅读量、点击数、收藏数、月票数、打赏数、盟主数,乃至超话数、长评短评数、贴吧热度等,均可精确统计、实时读取。


这些数据虽然不可与作品的艺术性画等号,但至少是一个作品受欢迎程度及艺术爽感的“常量”,离开这个“常量”去谈论网络文学的艺术性无异于缘木求鱼。


三、根基、观念、路径:建构中国网络作家作品评价体系


周志雄 | 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


1. 建构网络作家作品评价体系的根基


何为好的作家?评价一个传统作家和一个网络作家可以用相同的标准吗?何为好的作品,评价一部优秀传统文学作品和一部优秀网络文学作品可以用同样的标准吗?这些之所以会成为问题,是因为中国网络文学的代表性样态是产生于商业网站上的各种类型化小说,与传统文学在写作机制、传播方式、写作理念、艺术手法、读者与作者的关系等方面有着根本不同。


(1)从启蒙的文学到娱乐的文学


五四文学革命开创的新文学传统成为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主流,李泽厚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主题概括为“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在《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将20世纪中国文学概括为以“改造民族的灵魂”为总主题的文学,传统通俗小说受到了新文学的挤压,被视为“鸳鸯蝴蝶派”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所谓“纯文学”与“通俗文学”两翼论,只是文学史家打捞的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文化更加多元,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休闲娱乐的需求变得更加突出,而互联网恰逢其时,为中国文学的娱乐性功能提供了发展空间。蔡智恒、宁财神、安妮宝贝、李寻欢、慕容雪村、今何在等网络作家以戏谑、幽默的网络表达确立了中国网络文学的娱乐性风格。


2003年,起点中文网建立VIP阅读机制,娱乐化的类型网络小说在商业资本的推动下开始繁荣发展,民间创作的力比多被充分释放:穿越、重生小说打破时空的局限,架空小说超越历史时空为个人建功立业、实现梦想提供舞台,打怪升级的游戏化叙事逻辑让读者充分体会到轻松愉悦的爽感……


天马行空的想象建起了超越时空的世界构架,极大地提高了网络文学作品的娱乐性。网络文学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娱乐性最强的文学,以轻松化、娱乐化的整体风格颠覆了20世纪中国文学“焦灼” “苍凉沉郁”的面孔。


(2)从探讨价值观到传播价值观


中国网络文学在20世纪末出现,与以启蒙为旨归的现代文学相比,在思想上更接近通俗文学和大众文化,即在思想上是持中的,而非先锋的。网络文学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而鲜少探讨价值观,其中既有对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思想的继承,也有自由、民主、人道等现代思想的融入;既有对传统通俗小说中有情人终成眷属、除暴安良、善必胜恶等观念的书写,也有对现代公平、正义、两性平等等思想的追求。


网络小说少有写悲剧,少有去展现人性深度。从精神气质与社会功能上看,中国网络小说更接近好莱坞大片、日本动漫和韩国电视剧等大众文化形态,其海外传播的核心是中华文化价值观与世界文化的碰撞,而那些在中西文化之间取得最大公约数的作品明显更受海外读者的青睐。


中国网络小说的价值观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汇,那些颠覆经典、架空历史、穿越重生小说的精神核心是张扬自我的力量,是对现代以来文学中个体发现的传承。


近年来,中国网络小说在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下,展现出鲜明的时代“正能量”,如军事小说中的爱国思想,乡村支教题材中关爱留守儿童,改革题材中一代青年奉献社会、奋发有为等题材的书写。这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频共振的作品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3)纯文学与网络文学的交汇


一般来说,网络类型小说以情节故事取胜,叙事中少有景物描写、心理描写,更不会有托尔斯泰式的“心灵辩证法”,刻画人物多以扁形人物为主,主题相对明晰,人物正反派非常鲜明,主角是道德力量的化身、正义的代表。


但不可否认,网络小说中不乏接近纯文学的作品,如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小说《繁花》(金宇澄),获得十月文学奖的《蒙面之城》(宁肯),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大江东去》(阿耐)。这些作品在互联网上首发,其文学质地、人物刻画、艺术手法、创作理念等更接近纯文学。


还有一种类型化的网络小说在故事框架和人物刻画上采用常见的网络小说的写法,但积极吸收了纯文学写作技巧,文学性强,思想内容有深度,这类小说不追求单纯的爽感,其读者群会相对小一些,但获得的评价则更高一些。


如李枭的《无缝地带》以严密的逻辑叙事、细腻的表达而被称为“最接近纯文学的网络小说”;又如猫腻、烽火戏诸侯、愤怒的香蕉等作者,提升了小说的思想深度,放慢了叙事节奏,增加了多维的小说内涵,他们的作品被网友读者称为“文青文”



(4)从以作者为中心到以读者为中心


现代文学是以作者为中心的。在启蒙文学的作者和读者关系中,作家处在创作的上端,是光源体,用自己的思想照亮民众,是先觉者,而民众是铁屋子里沉睡的一群人。


从表达的句式来说,中国现代作家讲述的是“我”的故事,陈平原通过中国现代小说与中国古典小说的对比,发现中国现代小说的叙事视角多以第一人称内视角为主。


而网络文学的情况有所不同。网络作家为什么要写小说?众多网络作家谈到,他们写作的出发点是喜欢写小说,通过写小说获得表达和交流的快乐。


网络即时互动的方式,让作家的写作受到鼓励,读者的意见不同程度影响并参与了作者的写作;而随着写网络小说可以赚钱,写作逐渐成为一些写作者谋生的手段,读者开始成为作者的衣食父母,此时为读者写作,追求读者的数量,写作以读者为中心就变得顺理成章。


在网络文学创作中,读者粉丝通过留言区、贴吧、论坛、“本章说”等形式,以及订阅、打赏、留言等方式对作者进行支持,作品的人气直接与作者的收入挂钩,读者的留言关注是作者写作的助力剂,读者的趣味也直接影响了作者的写作。


从以作者为中心到以读者为中心,并不意味着网络作家没有主见,没有个性,完全是迎合读者写作,网络作家如果只是一味迎合读者口味,长此以往读者也不会买账。读者群在变化,同样的读者会有不同的需求,这种内驱力推动着网络文学不断变化和升级。


(5)从文学到文娱


网络文学是高度情感化的文学,故事大多是虚构想象的,它之所以能拥有巨量的读者,源于其故事、想象与人物形象内涵对应了读者的心理需求,反映了当下人们的精神结构和情感结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网络文学满足的是人们的现实欲望,如弗洛伊德所说,小说实现的是人们的白日梦。如果说武侠小说是成人童话,那么玄幻小说便是武侠小说的放大版。网络文学中关于“我”的成功、“我”的奋斗、“我”可以改变历史、“我”作为赢家的一生等主题,放大了人的自我意识。


所谓的爽文,正是充分地夸大了个人的能动性。这种爽文故事的总体基调是明朗、乐观、欢脱的,故事进程中有各种曲折,但最终“我”是胜利者。这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了改革开放时代人们对精神自由的渴望——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日渐丰富,蒸蒸日上的时代发展为个人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机会,于是,人们在渴望获得物质自由的同时获得更大的精神自由。


2. 建立大文学整体观


中国网络文学有其特殊性和丰富性,它不是古典通俗文学及西方大众文化形态的简单翻版,而是呈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创造和中国读者喜闻乐见的阅读趣味。网络作家作品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建立大文学整体观——将通俗文学、民间文学等大众文化形态视为与主流文学、精英文学共存的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文学包含现代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等各种流派文学,也包含以幻想、想象为主的通俗文学。在这样一个文学丛林生态系统中,主流文学张扬国家意志,注重表达核心价值观,精英文学侧重文学思想性与艺术性探索,通俗文学在娱乐性、趣味性上用力,三者共同构成中国当代文坛的整体。


在此大文学观视野下,在文学的传承发展变革中来评价中国网络文学,才能对网络作家作品做出恰切的评判。


(1)对网络作家作品的评价,要看其在类型作品上的革新意义


对网络作家作品的评价,不是简单地看其是否具有思想性、艺术性,也不是简单地看其是否具有娱乐性,而是应该从各类型出发看其是否具有探索性、革新性。


网络类型小说的革新性不像先锋文学那样旗帜鲜明甚至具有颠覆性,它的革新性也许体现在那99%的传统性之外的1%,因此,对网络作家作品的评价不是看其艺术成就有多高或艺术上有多完美,更不是以精英文学的标准去评价,而应具有独特的慧眼,看到它这1%的革新之处。


比如《鬼吹灯》之于盗墓小说,《悟空传》之于同人文等,这些作品在各自的题材领域,都有其开拓性和创新性,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2)对网络作家作品的评价是一个综合评价


网络文学的性质决定了对网络文学作品的评价不可避免地要看其商业价值,但同时也要看其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文学价值。


从网络文学的生产过程看,对网络作家作品的评价首先来自网友读者,网友的认可是网络文学作品获得好评的第一步,订阅数据、读者评价数据、网站的月票榜、年榜,这些数据初步决定了一部作品的影响力。


从网站的角度看,网络小说就是商品,人气高的作品就是好的商品,网络小说及其IP产业开发的过程是资本参与推动的过程,是网络媒介发酵与商业运营共同运作的结果。从国家经济形态看,商业化的网络小说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表明,经济越发达,文化产业所占的比重越大,以此为参照,我国网络小说的整体商业价值开发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那么,一部拥有较好商业数据的作品是不是就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如果一部作品是靠迎合读者不健康的趣味,以情色、黑幕来吸引读者,缺乏积极的价值观,那么这样的作品是不会获得好的社会评价的。


在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发生冲突的时候,应以作品的社会价值为重,网络文学的社会价值体现在作品所张扬的价值观上。同样,如果一部作品的商业价值很好,社会价值也不错,但如果作品在文字表达上粗糙,逻辑不当,文学性差,这样的作品也必然是“速朽”的,不会成为经典。


网络文学的文学性不能以纯文学的艺术标准去衡量,应参照通俗文学的标准,参照大众文化的“趣味”性标准。这些“趣味”可能呈现为小说中故事套路的运用,但其中也极可能包含着作者别出心裁、独具艺术个性的融合、超越,如酒徒的历史小说中的考古描写与细腻的人物故事处理,蒋胜男小说中以现代观念重塑古代女强人而体现出的女性的高贵品格等。


网络小说的海外传播影响力也是评价网络小说的重要维度。愈是民族的,也愈是世界的。中国网络小说能在海外产生影响力的作品,多是承载了中华文化元素的作品。能在海外叫得响,传得开的作品,也必然是那些积极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中西合璧的作品,如《盘龙》《天道图书馆》等。


(3)网络作家作品的评价标准是探索性、动态性的


建构中国网络作家作品评价体系的艰难在于,网络文学不可能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价体系,因为网络文学本身是动态发展的。


有学者认为,2015年以后网络小说正在由“传统网文”向“二次元网文”转变。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交融也变得更加深入,有情怀,有文学内涵,经得起细致阅读的网络文学作品越来越多。传统作家也开始意识到应积极向网络作家学习对知识的热情、想象的发散和情节的构造等。网络文学的未来形态需要在实践中观察评判,中国网络作家作品评价体系的建构也必然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探索过程。


2014年以来,网络文学及其创作队伍备受国家重视,国家对网络文学网站的监管力度加大,提倡要“大力发展网络文艺”,并采取各种措施培养网络作家,通过评奖、网络小说排行榜等机制树立网络文学风向标,提倡精品化创作,提倡网络作家写现实题材。国家对网络作家的认定也经历了“网络写手—网络作者—网络作家—国家级人才”的过程。


2020年,中宣部下发了 2019年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入选名单,蒋胜男、血红(刘炜)、骷髅精灵(王小磊)、我吃西红柿(朱洪志)、天蚕土豆(李虎)、静夜寄思(袁锐)等多位网络作家入选。2020年教育部将通过网络写作获得收入,作为大学生正式就业种类并计入就业率,这可以说是对网络文学及其从业者的又一重认证。


此外,网络文学作品数量多,作家群规模大,作品类型繁杂,衍生态产品内容丰富也是其评价标准难以确立的一重原因。要充分了解网络文学并认识其价值,必然需要持久的阅读积累和观察,并在上文所提倡的大文学观中进行整体性透视。


3. 建构网络作家作品评价体系的路径


研究网络文学的学者有从网络文学的生产机制出发的,有从网络文学的创作学原理来理解的,也有从读者粉丝的阅读数据出发进行阅读接受学解读的,还有提出要建构网络文学的中华性的,这些都是重要的研究思路。


但更为关键的是,要从基础的工作做起,从阅读作品出发对网络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评论、研究,提出能有效评价中国网络文学的理论概念,同时更新研究方法,产生及物的、能切中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关键问题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建构起中国网络作家作品的评价体系。


(1)文学批评是建立网络作家作品评价体系的基础


网络作家作品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以作家作品评论为基础。长期以来,对网络文学评价起主导作用的是那些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的粉丝读者,对中国网络文学有长期阅读,有理解之共情,又有理解之批判的专业批评家相对较少。


这一方面是因为运用传统文学的评价方式很难深入地揭示网络文学的价值,另一方面是因为网络文学批评需要大量阅读为基础,更需要古今中外的通俗文学及大众文化视野,这对于学院派批评家来说是不易的。与庞大的网络文学创作队伍相比,网络文学批评家阵容还很薄弱,我们需要培养更多的年轻批评家入场,他们将是未来网络文学批评的主力军。


(2)充分研究网络文学的内在规律


其一,理论阐释问题。网络小说拓展了传统通俗小说的文类范围,诸如“耽美”“二次元”“小白文”“同人文”“马甲文”等类型是传统文学所没有的。这些类型背后的文学、文化基因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些小说类型?网络文学中“爽”“代入感”“融梗”“主角光环”“金手指”“穿越”“YY”“清水文”“性向”“挖坑”“甜宠”“架空”等术语所指的手法,在传统文学中是否有相应的运用?是否可以通过理论辨析和批评实践,对这些术语进行理论提升,转化为网络文学评价关键词,让网络文学批评更接地气,更能深入阐释网络文学创作的肌理?


这方面已经有一些学者做了一些基础性工作,如欧阳友权主编的《网络文学词典》,邵燕君主编的《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等。但目前来看,这些工作还停留在对基本的词源与意义的梳理上,没有达到深层次的理论辨析,少有深入落实到作家作品的批评实践中的,尚未从中生发、转化出对网络文学具有阐释力的理论概念。


其二,现实主义写作问题。近年来,国家提倡网络作家写现实题材,那么,网络文学如何写好现实题材?现实主义要求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要求直面生存的真相,揭示现实和人性的真实层面,可以说现实主义真实而不可爱,这与网络小说中“爽文”的写法是矛盾的,网络作家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网络作家们进行了一种尝试,即创造了一种“网络现实主义”的写法。所谓“网络现实主义”就是网络小说写的是现实题材,甚至是重大现实题材,但在小说的写法上采取“爽文”的写法,用主角的成长线带动故事,使小说好看、抓人,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现实的变革,甚至较深地触及现实社会中的矛盾问题,如《大国重工》《老妈有喜》《浩荡》等作品。网络现实主义是不是能在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其三,性别文学问题。关于“性向”“女频文”“男频文”,这些网络文学关键词所指向的网络文学写作实践,是不是中国女性文学发展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如女尊文彻底颠覆了既有的性别观念,在故事中释放女性优于男性的想象;在网络“大女主”类型小说中,女性的才智、胸怀、见识、担当毫不逊色于男性;在一些现实题材的女性向小说中,男性是孱弱的,女性才是担当重任的人。


这种在复杂的矛盾中冲出来的女性叙事,是不是超越了丁玲、苏青、张爱玲、张洁、王安忆、林白、陈染等20世纪女作家对女性生存境遇的书写?后者笔下的女性虽然也坚强自立,却在生活中处处碰壁,这固然是对女性生存现实的写照,但其女性形象仍过于孱弱、凄婉,而网络女频文等通过想象或写实的故事让女性真正站立起来,其意义可以说是重大的。


(3)研究方法的更新


建立网络作家作品评价体系,需要借用传统文学的研究方法,如通过知人论世、调研访谈、创作谈等收集关于作家的一手资料,建立网络作家档案,进而从作家的阅读经验、写作状态入手,分析作家的创作理念,进步与发展趋势等。


在这些方面,一些学者已经做了一些工作,但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作家受到的关注还是太少,关于网络作家的系统研究资料还很少。传统文学中的比较研究方法,小说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写作学的考察方法等,对网络作家作品评价体系的建立都是非常有用的。


建立大文学整体观,就是要在文学史发展坐标中,理解以娱乐性为主要功能的网络文学的意义。网络小说不是无源之水,而是中外通俗文学、大众文化的变体,也积极吸收了纯文学的创作方法,这需要研究者先“博观”,获得批评的“眼力”,在此基础上方法才是有效的,才能如实评价网络作家作品。


建立网络作家作品评价体系,也需要借用一些新的研究方法。比如如何阅读网络小说?仅仅采用传统文学批评中“细读”的方法可能是不够的。有学者提出,可以先采用电脑软件对作品进行“远读”,因为网络文学作品字数多,品类多,采用“远读”的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快速从整体上感知、把握作品,从而对作品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互联网上读者的阅读评价也是可循之迹,有学者对这些阅读评价进行了大数据处理,采用量化、数字人文的研究方法,从中总结出网络文学写作和读者接受的一般规律,这些都是非常可取的思路。


建构网络作家作品评价体系的前提是中国网络作家不断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我国网络文学发展面临着特别的国情和历史机遇,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文学产业化正扬帆启航并进入高速发展的历史阶段。中国网络文学不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文化工业,不是本雅明所说的机械复制时代的文艺商品,也与西方先锋性、实验性的超文本、多媒体文学不同。


与中国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形势相应,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变革为世界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经验,中国网络作家作品评价体系的建构将有助于发展、丰富现有文学理论体系,也将载入世界文学史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探索与争鸣杂志(ID:tansuoyuzhengming),作者:陈定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欧阳友权(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周志雄 (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