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8-19 08:51

钱多但无意义的工作你愿意做吗,网友:这不就是工作的意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inkedIn (ID:LinkedIn-China),作者:杨经琦,原文标题:《月薪1万8但无意义的工作你愿意做吗?网友:这不就是工作的意义?》,题图来自:《摩登时代》剧照


最近网友在小红书上的一则分享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并且登上了微博热搜。


她说:“月薪1.8万,但每天就是帮老板约会议、插花、订餐、处理快递,怀疑自己工作的价值,感觉长期下去快废了。”       


但大家看到月薪1.8万而工作简单这样堪称天降馅饼的事,一时惊异又艳羡,在评论区里妙语连珠:


“月薪一万八,这本身就很有意义啊。”


“地址在哪里,联系方式又在哪里?”


“要不你请我去帮你上?你去做点有意义的事。”


也有网友表示理解:“年纪轻轻做着简单的事真的很可怕,每天是很轻松不累,每个人都想这样过,可是没有人能一辈子这样过。”


这些讨论其实涵盖了两个问题:工作的意义是什么?工作的意义能够维持多久?


一、迷茫的现代人


科技革命推动社会剧变,城市化催生个体的原子化,迷茫、虚无、犬儒几乎成为现代人的精神底色。就“月薪一万八但没有意义的工作”这一话题,许多人认为“这就是工作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成为适配岗位的螺丝钉,工作的个人色彩被逐渐抹去,成为对个体而言无意义的机械劳动。如果硬要追寻工作的意义在何处,恐怕只有薪水还能勉强支持一方狭窄的意义空间。


因为在消费社会,钱的魔力被无限放大,更高的薪资意味着更高的消费能力,而后者是消费社会的意义生产源泉。


如果默认工作的内容本身就是无意义,那么意义的实现便只能指望月薪1.8万,无怪乎大家看到那个数字都很上头。


什么价值发挥,什么成长空间,什么行业天花板,倒都在其次——它们只是让自己始终保持良好可用不被替代的工作状态的手段。根本的问题是:


“我能让这种好事维持一辈子吗?”


只要能有钱无事一辈子,躺平有何要紧,钱和消费会为我的生活创造无穷的意义。硬要在工作框架内找意义,你怕是没被社会敲打到位吧? 


二、工业社会之后,谁还没被异化了


上面概括的大部分人的想法,确实是在现实环境中高效省力、减少内在痛苦的生存逻辑,几乎是每个职场人心照不宣的共识。 


上班萍水相逢,完成工作,下班各过各的好日子。work和life截然两分,生活在工作之外,意义自然不在工作中获取,工作的意义大概是提供维持生活现状的资本。


但这种社会心态的存在昭示了一个有点可悲的现实:在后工业时代,个体的地位刚刚凸显,看似每个人都有机会做有保障的工作去创造社会价值,实则迎来的是被异化的命运。


理论上可以借助工作发挥的主体性,又被工作本身压制了,这就是现代文明的悖论。


去掉因人设岗、一个萝卜一个坑的人治因素,才可以让大家公平地找到工作发挥潜能;而岗位先于甚至高于人存在,让找到工作的大家逐渐被异化成螺丝钉。


老电影《摩登时代》就揭示了这个问题:


手工工场时代的工匠精神在大工厂的传送带和齿轮间消弭,工作的难度降低、标准化程度提高,一方面让更多人获得工作免于贫穷,另一方面就是工作变成了个性色彩寥寥的无意义机械劳动。


卓别林饰演的工人就患上了这种夸张的异化病症,停不下来地拧螺丝的动作让他越来越不像个人。


如果我们再加上消费主义的逻辑,会发现现实更加荒诞:停不下来地加班的我们,在工作之余也停不下来地刷手机、买东西。


我是螺丝钉、是数据、是现金流,我赚到的钱又弥散在社会之中,哪怕此刻我因为刷手机获得了情绪价值、因为消费提升了生活品质;但没有一个人能保证这种欢愉能够持续多久,这得看那个无意义但能赚钱的工作能让我做多久。


最后,一个最让人感到虚无和痛苦的瞬间出现了,就是你开始发现“我是人”的时刻。这是不证自明的事实,可是这个事实居然无处存在。


若要寻找自我、发展自我,就无法避免痛苦,不如闭上眼睛认真地应付工作、好好地过日子。


因此,以前是“因为我存在”,所以这项工作得以完成(更多人没有自我也没有工作);现在是“因为有这个工位”,所以我找到了这个工作(人们有自我也有工作,可是自我和工作是两码事)


三、如果换个语境


但是不同的社会和工作环境,因为经济水平、文化风气、职场规则、竞争激烈程度千差万别,所以“被异化”虽然是现代人普遍的精神困境,但是该困境被感知、揭露、接受或抵抗的程度,换个地方可能就很不一样。 


假设你的配置是包邮区4A广告公司,工作内容是给甲方做美工,下班通勤1h+回到城郊,可能还会恍惚:那个在市中心加班改图的Kaitlyn和我有什么关系?


工作和生活的场域如此疏离,大楼里的同事下班后再也不见,但为了不被下一个美工Zoey替代,工作内容可以无限占据生活时间。


如果在小镇的体制内工作,上班被大小领导提点人情,下班路上三两步碰到一个单位熟人,工作和生活浑然一体,从家到办公室,你始终是那个张姐李哥;这时你焦虑自己薪资还行的带编工作成长空间不够的几率又是多大呢? 


再跳出本土,如果在海外的互联网大厂,工作时长严格限制、不存在加班情况,升职需要全组达成共识、所有人都在强调成长性,你对工作本身的意义的追求是不是又会复苏?


说到底,这是一样的道理,又是一个千人千面的问题。可能螺丝钉也有不同的型号和颜色吧,有限的个性、无穷的工作,有限的收入、无限的需求。


社会的辘轳旋转,各自有各自的活法。


四、英雄不是我自己


那么,谁在创造社会价值?


作为社会化的人,谁都在创造价值,可是投入产出比、自我满足感、创造价值的时限是不同的。


有时我们忍不住怀疑,创造价值的是很多个螺丝钉,自己只是刚好、暂时被嵌进生产机器上的孔眼,只要自己不再处于钉子的位置,自我本体并未创造价值。


同时,个人主义的增强却往往伴随英雄主义的消解:


显然,英雄不是平凡的我,创造最大价值的是搭建框架的人,他们制造了生产机器,规定了每个螺母的位置,从0到1创造了自己的事业;我们在框架和规则下,照章办事拿钱,不仅创造的空间有限,还消解了批判的必要。


因为“能者上庸者下”的逻辑,让人一旦开启批判就容易挥刀向内: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去创造有意义的工作?是不是我能力不行、条件不允许?


创造价值的多少不要紧,衡量标准也可以改变,自我价值感的丧失才是最可怕的。


五、意义是一种建构


讲到这里,不难发现工作的意义真的是变化莫测。


换个文化环境换个工种就不一样,有时候它只是主观感受,有没有意义取决于你的价值感——意义是一种建构。


因此大可采取很多网友的态度:“以前会觉得不成长不要,现在觉得犹豫一秒都是对钱的不尊重”,别较真,问就是赚钱要紧。


也可以回到基本盘,把一切都解构了:工作不是为个人量身定制,它的意义就是无意义但有薪水。想追求意义就别工作,去创造。


不是能够创造的英雄怎么办?没有人规定大众不能通过别的路径获得意义:你可以去消费,用薪水改善了的生活,大概是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意义。


不想向消费主义低头,那跳出工作的框架,像现在年轻人常说的“生活在别处”,在生活中多点创造性瞬间。


再不济,人有一张嘴,只要能够说得圆,再没意义也能变成有意义。比如网友评价的“端茶倒水订会议室怎么没有成长空间了,这里面全是为人处事的门道”。


或者,彻底认清现实并战略性后退。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认真工作聊以度过漫长岁月,不自苦、忘营营,表面上我的肉身在挤地铁,实则自我已经飞到九霄云外。管他社会淘汰机制的千变万化,敢情您是下凡渡劫来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inkedIn (ID:LinkedIn-China),作者:杨经琦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文集: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