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智商税研究中心(ID:gh_c55b3561ece1),作者:小羽,编辑:三火,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老头老太,30年甚至超过30年的时间守住一间小馆子,店面小、门庭逼仄、装修简陋,但是这里往往都会承载周边很多乡亲们的乡愁乡味,这就是所谓的本地苍蝇馆子。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寻找本地小吃时,第一反应不是打开大众点评,就是打开小红书,但是商业化正在用各种手段改变搜索结果的真实性,结果真正地道又真实的本地苍蝇馆子,反而被淹没在茫茫大数据中,他们的评分基本在3.5到4.0之间。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因为大家把吃饭的决策权交给互联网和大数据。
然而,那些本地人喜闻乐见的“苍蝇馆子”,大多由一些年纪较大的老手艺人们在经营,很多不会上网,更不会玩这些互联网点评平台,也不懂维护和增加权重,导致店铺评分很低或者压根没有被收录,普通游客如果不找当地人打听,很难吃到那些老味道。
与此相反的是,那些“懂经营”的店铺,却“刷分”成了“网红店”,当地人并不爱吃,但游客却是络绎不绝。
那么,当我们外出旅游时,如何才能在一个陌生地方,找到那些本地人爱吃的“苍蝇馆子”?在美团和大众点评上,如何获取真实信息?
一、美食一般,队却一直要排
刚刚过去的暑假,本中心的小编小羽去了不少地方旅游。
作为一个标准吃货,小羽旅游时会喜欢和当地司机交流,询问当地的美食,结果往往和自己的目标打卡地出入较大,那些馆子,经常遭到司机师傅的白眼:“这种也就是骗骗游客,我们当地人是不吃的。”
对于这一点,小羽其实早已习惯,但却总是不信这个邪,捍卫属于“老点评用户”的尊严。但是,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小羽被狠狠地上了一课。
在去之前,小羽早有耳闻那边的东南亚风味美食很正宗,在大众点评收藏打卡了一堆告庄的餐厅,这些餐厅的评分均在4.3~4.7的区间,晚上八点半左右抵达后开始一一寻觅,连去了三个餐厅,都是人满为患,排号都要等待一小时。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没排队的店,老板表示:“下班了,食材卖完了。”
而后,只好找了个还可以吃饭的川菜小炒,随便将就了两口。但是抱着来都来了的态度,还是体验一番,饭吃不着,那甜品总归还能尝尝吧,就去了一个评分4.6的老挝冰咖啡店铺,点了招牌的香水椰子冰沙、芒果糯米饭和舂木瓜来解暑,从点单到吃上大概又等了半个小时。在本该寂静的夜晚十点,这里依然人满为患,甚至找个能落脚的地方都难。
左为点单菜品,右为当时餐厅环境
吃上之后感觉东西也就稀松平常,属于形式大于内容的一家店,香水椰子冰沙空有颜值,就是普通椰奶冰沙加了椰子脆片,一份却卖35元,进嘴的那一刻,小羽就感觉自己被“刺”了,芒果糯米饭的糯米也不够绵软,凑合着吃了两口,在小羽心里最多给这个店3.5分。
这个店的老板,显然非常重视每一条点评的评价,在每个差评下面都做了解释和回复,其中的一些言语也比较“不客气”。
图为该餐厅评分以及商家的部分差评回复
从告庄打车回酒店的路上,司机师傅问:“你们是游客吧,觉得这边真的好吃吗?我们本地人基本是不怎么来这边吃饭的,像我们小区楼下的米线店,随便做一碗都比这的什么必吃米线要好吃得多。”
2021年的国庆黄金周,小羽和家人一起去了皖南散心,在歙县徽州古城逛完之后准备好好吃上一顿,自然打开大众点评,找寻附近高分必吃徽菜,但接连去了景区附近的四个店,均是人满为患,找服务员要号都困难,人太多他们根本忙不过来,等位时间自然也都是半小时起步,我看在这些店排队的食客们,大多都是像我们这样的游客。
我找了其中一个食客询问味道,她不好意思地表示:“我也不是很清楚,第一次来这边,人这么多味道应该不错吧。”
好不容易找到一家不用等位置的店,却没有地方停车,只好悻悻而归。夜里十点,回到我们住的附近才寻觅到一家餐厅,从开始找餐厅到吃上饭大约过去了近三个小时,也许是那天太晚了,加上那个店老板本身用的食材也不错,我们一行人对这顿“来之不易的晚餐”格外满意。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仿佛已经形成了暗语,如果选择了那些“xx必吃”的评价,八成你就要学会愿赌服输。
二、本地的老字号,不懂点评
此前,小羽去到一些小城市的时候,就发现当地人基本不用大众点评,好不好吃看店里人多不多大致就可以判断,很多本地的老字号,不会“玩”大众点评,也不会去维护和增加权重,导致评分很低或者根本没有被点评收录。
在小羽去到安徽省定远县的时候就发现,当地几乎是十步一个饭店,但当地大众点评展示靠前的,全是楠火锅、肯德基这种连锁店,本地的老字号,下面一个评价都没有。
找了当地人带着去了一个评分仅3.9的饭店,下面一个评价都没有,如果是小羽自己吃,这个店小羽多半是不会尝试。
到了之后发现,中午饭点,生意非常红火,基本是座无虚席,饭店老板一看就非常淳朴,自己在负责点单,遇到顾客选了一些复杂的菜式,他甚至放下纸笔,直接化身厨师颠勺开炒,由于没有以往的参考,就按照菜名和老板的推荐选了一些菜式,上来之后真的全是惊喜,炒的大公鸡味道非常好吃,满满一大盘才168元,在北京很难遇到如此食材和味道。
问老板怎么没有维护大众点评,老板笑了笑表示:“我们这边都是老顾客,大家都是本地人,基本都是靠口口相传,大家不怎么玩这个软件,目前生意还可以,不然也不会开两家店。”
吃完之后,小羽当场在大众点评中,给这个店献上了小羽的“满分小作文”,后来成为此店第一个展示的评价。
过了两个月去看,小羽发现自己还是店铺的唯一评价
还有一次在徽州的宏村景区,这片整体商业化严重,连吃了好几天徽菜的小羽想换个口味,就在旁边随便找了家店吃个简餐,没想到,一个招牌是臭豆腐的店,小馄饨做得令人感到惊艳,馄饨皮像纸一样薄,汤头也很清爽,但店里整体环境就是大家口中常说的“苍蝇小馆”,只有简单的装修和桌椅板凳,小伙子在室外煎着臭豆腐和年糕,厨房里不断传来颠勺炒饭的声音,食客们大多是吃了就走,没有太多的交流。
在吃饭的间隙搜了下点评的评分,发现这家整体仅有3.5分,但小羽一行人都觉得很合胃口。
而后小羽又打开附近的店,发现排名靠前的多是一些权重高的徽菜餐厅,很难能发现这家店,还好去吃的时候没有依赖点评,否则就会错过一家宝藏。
总结起来,点评类APP对这些好吃的“苍蝇馆子”非常不友好,尤其是一些老字号老馆子,那些老年手艺人纯靠自己的一身厨艺踏实赚钱,他们对大众点评非常陌生,玩不转网上平台,也不会去维护自己店铺的权重,做的只是小圈子、地域性的口碑,很难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和网红餐厅抗衡。
就以小羽所在的北京为例,打开大众点评的必吃榜单,在热门榜TOP10的餐厅里,前三名均无北京菜,仅有一家老北京火锅满恒记排名第5,其余全是一些火锅、川菜等非北京特色。小小做了一个统计,在热门榜单的TOP50中,真正的老北京特色餐厅仅有6家榜上有名。若有游客慕名而来,怕又是要给北京冠上美食荒漠的名号。
殊不知,那些评分低的、不起眼的“苍蝇馆子”,或许才是你旅行时真正想要寻觅的惊喜味道。它们有一个共性,就是大多分布于小街小巷,特别难找,店内很难有复杂的装修,墙体和桌椅因为岁月的流逝变得老旧,老板的年纪也大多偏大,文凭不高,很早就开始靠自己的双手赚钱,他们不懂那些互联网运营指南,很多甚至都不知道大众点评的存在,他们只会踏实做自己的拿手好菜。光顾此店的,大多都是老客,与老板交谈甚欢,吃的也都是“固定搭配”。
三、新晋的网红店,玩转点评
再到网红餐厅这边,那情况就大有不同,它早已深谙大众点评的运营大法,使出十八般武艺来忽悠你发好评。
打开大众点评的店铺页面,除了常见的打折优惠套餐外,总会有这么一栏:收藏、打卡+好评,送店里某某招牌菜品。
更有甚者,就会在店内餐桌上摆上这样类似的“福利”桌牌,又或者是温柔的服务员以一种善解人意的姿态,为你介绍好评之后可以享受的各种优惠待遇。
北京某火锅店老板曾向小羽透露:“现在的餐饮界太卷了,尤其在北京,商户太多了,不运营很难有人光顾,尤其大家现在出门都喜欢先看一下点评的评分做决策。
我们现在大部分的客源都来自于大众点评,因为在附近的店铺里评分较高,我们就有更多的露出机会,如果在这块的分数低了的话,用户可能来都不来,所以我们很注重用户的评价和维护,也参与了霸王餐、邀请大V探店等活动,在运营上花了很多钱,不过好在反响还不错。”
高人气的网红餐厅,很多凭借的是“运营”而不是味道,这就导致我们抱着过高的期待前往,吃到的味道却大相径庭,尤其在旅游城市,那些“网红旅游餐厅”,专门“收割”外地人。
四、出门玩,到底怎么看点评
不过,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所有的一切都在变得已知,很多苍蝇小馆也不再是当地人的“秘密”,慢慢成为了网红餐厅,但这变化之中,出现了很多互联网并发症。
曾有朋友跟我感慨自己吃了十几年的北京牛街“法源寺商店”,现在因为大众点评等的蚕食“变了味”,不仅换了厨子,价格也跟着翻了一倍,并且排队太过严重,原本就不大的店铺感觉塞满了人,吃饭需要凭“运气”,非常影响老食客们的体验。
说到底,还是商业性质使然,现在的商业体系,事实上其实已经分化为两套,一套是线下口碑体系,类似于上文提到的“苍蝇小馆”们,另一套则是互联网获客体系,这两套体系在本质上其实是冲突的,互联网客人来了,基本就会冲击掉传统,坚守传统,基本就无法拥抱互联网。
那么,年轻人到底要怎么吃饭?如何才能获取真实信息呢?我在此,也分享一些自己总结的大众点评防坑指南——“四看大法”:
第一是看评分区间。在和很多人交流的过程中,大家已经形成了共识,大众点评最好吃的店基本上在4.2至4.6之间,4.7往上的基本不会考虑,多半是刷出来的。如果是去到当地特色餐厅,这个评分下限可以降至3.7甚至更低,需要费上一番功夫去寻觅。
第二是看网友发的实际评论。毫不犹豫直接选择差评选项,这里的内容有时候比华丽的好评来得真实,可以看到餐厅的“另一面”,毕竟吃到好吃的也许很少人真的会评价,但是吃到不好吃的,就往往激起人的愤怒情绪,从环境、服务到菜品,洋洋洒洒列出商家的各项“罪证”。
第三是看商品图片。选择带图评价的选项,辨别真伪,如果此店铺的评价多是秀色可餐的“大片”,就需要慎重考虑其真实性。此外,还可以通过食客们的图片,看看店铺菜品是否符合自己的口味和要求,为做出决策提供参考。
第四是看榜单和下方的备注信息。来到一个新的地方,先打开“大众点评”必吃榜中的年度榜单,出现在榜单上的餐厅踩雷几率相对较低,不过最好打开该店铺主页,看看下方备注,收录年份久、评价量大且差评较少、评分高于4.0的餐厅基本可以尝试。
搜索排名靠前且图片华丽的店铺一定要慎重考虑,尽量避开,这些餐厅很用心在“做点评”,但未必是用心在“做生意”,往往容易踩雷。
踩雷次数多了,小羽也在反思,旅行的意义到底在哪里?有时候,或许就在于探索未知,大众点评的存在,让一切变得已知和可视化,去之前就对所有的美食有了预期,跟随着别人的脚步,画一模一样的旅行地图,失去了未知的惊喜。
吃喝玩乐,其实到了地方打个车,与司机师傅交流一番就可以完成全部决策。那么,我们又何必大费周章,把一切交给软件来决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智商税研究中心(ID:gh_c55b3561ece1),作者:小羽,编辑:三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