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10-20 08:42

“爱意有回应”这件事,真的很珍贵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作者:多莉,编辑:江湖边,头图来自:《真爱至上》


记得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小故事:女孩在楼道里看到一则“太阳能维修”的广告,下面有人用笔接了一句:“月亮可更换”。


女孩觉得这句话很可爱,便分享给身边的男孩。没想到男孩很快回复她:“星星不闪包退换”。


都说分享欲是最高级的浪漫。而分享欲的维系靠的就是:积极而及时的回应。在人际关系里,“事事有回应”到底多重要?


一、震惊全球的“静止脸实验”,揭示为什么爱需要回应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发展心理学家 Edward Tronick 曾进行一项著名的“静止脸实验”。它证实:人们对情感回应的渴求,从我们还是小 baby 的时候就开始了。


该研究最早发表于《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Psychiatry》,七对母子参与了实验。


研究者让母亲面无表情地与婴儿“互动”,不做任何反应。三分钟后,婴儿“迅速清醒,变得小心翼翼”。



接着,婴儿试图用大笑、挥舞胳膊、大叫,试图引起妈妈的关注。当这些尝试全部失败时,婴儿变得游离、痛苦,崩溃大哭。



最后,婴儿会退缩,并以一种沉默寡言、绝望的表情使自己的脸和身体远离母亲。三分钟后,妈妈恢复正常状态,宝宝的情绪才稳定下来。


研究者指出,在互动中得不到回应,会使宝宝的控制感降低,引发强烈的不安全感,并开始畏惧主动与他人发起互动。


它也告诉我们:人类天生就准备好了“情感联结”。在孩子发展的任何阶段,最重要的爱意表现,就是照顾者所付出的时间、存在、爱和联结。


二、“分享欲”才是浪漫关系的关键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高频率的聊天会产生恋爱的错觉吗?”,底下有近 3000 个回答。


其中有一位答主写道:“那天我看到一只可爱的小猫,下意识地想拍下来发给她,我就知道我完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将生活的惊喜与悲伤分享给朋友、伴侣和家人,能创造“共同记忆”,互相给予更多的归属感,提高关系满意度


今年,中山大学的杨柳等人发表在《心理科学》的一项研究,曾选取 150 对大学生异性恋情侣,让他们分别填写关系满意度量表、情绪分享量表、感知恋人回应量表(情绪分享量表如“遇到开心/难过的事情时我会和他分享”,感知恋人回应量表则用于测试被试分享情绪以后,感知到恋人回应的积极程度。如,他/她会非常感兴趣)


结果表明:伴侣间分享的积极情绪越多,感知到恋人的回应也会越多,对亲密关系的满意度更高。


▷日剧《有喜欢的人》


另一方面,分享消极情绪,会提升自身的关系满意度,但对对方的关系满意度则没有影响(吐槽不会使对方也焦虑难过,而是让痛苦飞走)


三、情绪价值的确挺重要,但,如何正确回应对方?


不过,有个常见的问题是,很多人觉得自己明明回应了,对方怎么不买帐?


事事有回应 ≠ 事事有回复。只回一个“嗯”、“生病了你就去医院啊” ,可能还不如不回。


“回应”在心理学中对应的概念是“伴侣响应性(partner responsiveness)”。


Reis 等人构建的亲密关系人际过程模型指出,有效的伴侣响应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 ta 感到被真实地理解了 


“感觉被理解”,可以促进关系的真实性。反之,察觉到被误解,会使任何喜欢和正向反馈的表达变得毫无意义,甚至可能使人感到厌恶——类似于“你喜欢的不是真实的我,而是你误解、想象出来的那个我”。


▷日剧《逃避虽然可耻但有用》


2. ta 感到自己的独特性被喜欢、欣赏和接纳


比如,当 ta 分享自己的好消息/生活趣事时,用表情(包)表明你的欣喜/对 ta 能做到这件事/发现这个可爱的角落的赞许,如“确实好可爱!你真是用心生活,认真观察”。


当自身的独特性得到欣赏,我们的自我认同感也会极大增加(Cheung 等, 2015)


3. ta 感到被关心、帮助和支持


一个人在成为好的回应者之前,必然是好的倾听者。这意味着,当 ta 分享自己负面情绪、压力焦虑时,我们可以看见、接纳、陪伴(而不是回避或说教)


当我们不能回应时,也要过后及时说明理由,比如“不好意思,我那天特别忙/我今天情绪不太好”。


▷日剧《这个不可以报销》


最后,永远不要用技巧掩盖本心。内心真实的情绪态度和表达出来的热情不同时,很容易给人一种“表演感”。如果是抱有真实理解对方的愿望,真正欣赏、支持对方,想给出糟糕的回应也挺难的。


四、警惕亲密关系中的“防御性倾听”


但为什么有时候即使我们的回应是中性的,也会被对方曲解呢?


这就要说到“破坏关系的大杀手”:防御性倾听。这是一种将“中性评价”理解为对自己的威胁的倾向。


举个例子:小梅最近和男朋友分手了,原因是:她总觉得学历很高的男朋友看不起专科毕业的她。


有次男朋友谈及 UCLA,她问“什么是 UCLA?”,她觉得男朋友回答“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啊”时候的语气含有“你怎么连这都不知道”的惊讶。


实际上,男朋友表示自己没有丝毫瞧不起的意思,甚至觉得自己配不上优秀的她。但小梅总是认为男朋友觉得她没有见识,感到被歧视。


研究者 Jennifer Becker 及其团队曾选取 50 对异性恋配偶进行访谈,要求被试回忆、描述关系中出现过的防御性沟通情况,并提出了防御性沟通的系统模型。


模型指出,防御性倾听的诱发包含三个关键:自己认为的缺陷(self-perceived flaw),对缺陷的敏感性(sensitivity),感知到的来自对方的威胁(attack)


▷美剧《我们这一天》


防御性倾听,就像遭受想象出来的、来自对方的利箭的攻击。疼痛和伤心都是真实的,后果也极具灾难性:


  • 它可能会导致对伴侣的攻击性指责(如小梅察觉到男朋友给她带来的威胁,于是反过来攻击男朋友没有同理心、对他人的生活缺乏想象)


  • 身体回避和心理回避(如小梅开始回避和男朋友见面,不愿分享自己在学的新东西,担心对方评判自己)


  • 拒绝伴侣的深入沟通,或拒绝解释自己行动的意图等。


对于防御性倾听的人来说,最重要也最难的,是降低对“自己认为的缺陷”的敏感性。如果始终对外谨慎地竖起盾牌,创伤不被看见,也就丢失了治愈的机会。



好啦,本期 weekly 就是这么多,愿你的生活里:太阳能维修,月亮可更换。事事有着落,句句有回音。


参考文献

Tronick, Edward et al. “The infant's response to entrapment between contradictory messages in face-to-face interac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Psychiatry 17 1 (1978): 1-13 

Cheung, E. O., Gardner, W. L., & Anderson, J. F. (2015). Emotionships: Examining  people’s emotion-regulation relationships and their consequences for wellbeing.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6(4), 407-414.

Reis, H. T., & Shaver, P. (1988). Intimacy as an interpersonal process. In S.  W. Duck (Ed.), Handbook of 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eory, research and  interventions (pp. 367-389). New York, NY: Wiley.

Gable, S. L., Reis, H. T., Impett, E. A., & Asher, E. R. (2004). What do you do  when things go right? The intrapersonal and interpersonal benefits of sharing  positive even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7(2), 228-245

Liu YANG Miner HUANG. The Influence of Emotion Sharing and Perceived Partner Responsiveness on Intimacy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J].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22, (1): 126-132.

Becker, J.A.H., Ellevold, B. & Stamp,G.H. (2008). The creation of defensiveness in social interaction II: A model of defensive communication among romantic couples.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75(1), 86-110.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作者:多莉,编辑:江湖边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