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进化论 (ID:urban_evolution),作者:吴林静 程晓玲,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开放犹如江水,其向东之势不可挡。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这些新机遇体现在何处?习近平主席在进博会开幕式的致辞中指出,中国将推动各国各方共享中国大市场机遇、制度型开放机遇、深化国际合作机遇。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实际使用外资10037.6亿元人民币,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5.6%。
在进博会上,城叔又得知了更细节的外商数据——据商务部公布,外资企业在华经营总体良好,2021年营业收入增长16.3%,利润总额增长百分之11.3%。其中,美、欧、日、韩企业的利润分别增长了45.4%、13.2%,20%和71.8%。
图片来源:程晓玲 摄
在会场内的展位上,城叔见到了来自株式会社的陈伟峰(化名),他是进博会的“老朋友”,从2018年开始每一年都会被公司派到进博会上,给来来往往的交易团、地方团、媒体团介绍他负责那个板块的新技术、新产品与新服务。
像陈伟峰和株式会社这样的“五届元老”其实有很多。从2018年起,他们如期赴约,带着“新鲜”找寻机遇;中国也从未失约,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有“老朋友”,也有“新朋友”,城叔看到了他们的跃跃欲试,也听到了他们的一些心声。以下我们试着还原现场的一些感受和画面,希望通过这些片段能够探见中国开放的图景。
一、主角:日本贸易振兴机构
关键词:“五届元老”
“中国是个大市场”,这是参展商们提到看好中国时给出最直白的原因。14亿多人口,4亿以上中等收入群体,每年2.5万亿美元的进口商品和服务……各种数据给足了“大”的理由。
落到中日的贸易关系上,还多了一层“亲密”——今年是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五十周年,也是RCEP生效实施的元年。从今年上半年签发的RCEP证书出口目的国看,日本连续6个月排名首位,每月签证金额占比均超过90%。
宏观的形势,在具体的进口产品身上也有体现。
今年,“五届元老”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又来了。由日本政府出资设立的JETRO,每一年都会带着日本中小企业的产品“组团”参展进博会,帮助中小企业寻找中国市场。
JETRO的现场负责人介绍,按往年参加进博会的经验来看,展台的商务转化率在20%左右,也就是约有20%的观众在参观后,明确表达与产品所属参展商的商务合作意向。从展台前络绎不绝的观众数来看,这并不是一个小数目。
虽然这位负责人以及JETRO,并不掌握最终促成了多少日本商品进口,但从每一年日本企业持续高涨的热情也能对效果了解一二。比如仅现场试饮和展示的日本清酒这一个品类,就从去年的70种猛增至今年的172种。
不过,这位负责人也知道,展台的高人气与较高的商务转化率,距离最终合作的达成还有一段距离,进口过程中有各种困难要去解决。
以人气热销的美妆个护品类为例,由于各国对产品成分或浓度的标准不一,导致一些日本本土的产品若想直接进入中国市场会遇到一些阻碍。据这位负责人了解,为了适应出口国的安全监管体系,日本当地企业摸索出了一些解决路径。
比如,日本中小企业往往也缺乏海外销售经验,他们通过与中国的经销或代理方合作,由代理商在国内重新搭建一条从生产到销售的完整链条,先是单独生产符合国内标准的产品,再由经销商将产品推到国内市场。如此一来,既解决了产品进口过程中的问题,又推动供需双方高效连接。
二、主角:瑞典制造企业
关键词:碳中和
在参展商“回头率”接近90%的第五届进博会上,来的企业大多已经进入中国市场,本地化的运营也成熟运转多年。城叔遇到了一位来自瑞典的制造企业相关负责人,资料显示,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
这位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总部一直在加强在华的整体投资,技术、产品和服务也投用到我国能源、化工、交通等多个领域当中,“除了一些特别高端的产品,会在欧洲生产之后再进口中国,其他大部分适配中国市场的产品都已就地生产。”
谈及对未来中国市场的期待,这位负责人提到,“中国肯定是最大的市场,我们在全球最大的制造工厂大概率会落地中国;一些领先的产品和技术,也会率先投入中国;甚至有些研发,也是基于中国市场的需求为核心来展开设计。”同时他也提到,希望能在中国,“看到更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相关的、更加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合作机会。”
其中之一,也是最大的机会,就是“减排降碳”。当前,130多个国家都做出在21世纪中叶或之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全球共识”掀起了全球的低碳经济。硬币总有两面,一方面,低碳产业拓宽了国际贸易的内容,另一方面却带来了新的贸易壁垒,譬如征收碳关税、实行低碳准入等,为国际贸易往来增添了新的影响因子。
在上述负责人看来,中国的低碳产业还处于发展过程中。从企业自身而言,想要达成碳中和,既要在制造过程中降低碳排放,也呼吁一些碳中和的产品和措施,目前国内碳汇交易市场还不够成熟,对于零碳或是低碳的标准认定也需要进一步明确。从与上下游合作的角度出发,因为企业无法提供低碳排放的零部件,也影响了完整的产品去拓展国际市场的节奏和机会。
“‘双碳’战略已经有了,但还需要企业和产业给予更特别的关注。”这位负责人希望,能够从他们所在的产业链做起,一起把绿色低碳的产业生态建立起来。
三、主角:跨国医药企业
关键词:药械“绿色通道”
一直以来,时间都是跨国药械比较在意的事情。这次在进博会现场,城叔了解到医药外企关于“时间”的新建议。药械进口,常被提及的是引进到上市的环节,有可能“新品”刚国内上市,国外市场又出现了下一代。
所以,我国开始了“先行先试、特许准入”的政策试点,海南的“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就是首个吃螃蟹者。受益于国家多轮“特许”政策的加持,这个医疗特区某些进口药械的审批速度可以压缩到1天,“极简审批”帮助了一些患者用上了与国外市场同步的新药、新器械。
不过,在苏锐(化名)看来,有一些“时间”是不是还可以压缩。苏锐供职于一家瑞士医疗企业,过去二十多年这家企业已经在国内设厂,推进进口药品药械的中国本土化。看到“乐城先行区”的红利,苏锐所在的企业也去投了两款进口试剂。
但他们也注意到,新的试剂落地存在困难,卡点在于配套的医疗服务项目。据苏锐介绍,“药械和药品还不一样,药品直接开给患者就可以了,但药械有一套新的流程要走。因为是新的试剂,就需要重新申报和设立配套的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
比如,检测肝功,用国产试剂和进口试剂收费就不同。医保局会对诊断的价值、方法、精准度等等,重新走一套充分论证的过程。“尤其是对比进口器械很快的审批速度,这个配套医疗服务项目的申报流程进展十分缓慢。”苏锐提出,能不能有相应的缩短,或者再设置什么绿色通道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进化论 (ID:urban_evolution),作者:吴林静 程晓玲
虎嗅长期关注出海,为应对急剧变化的出海环境,特推出“出海潜望镜俱乐部”,为大家提供一手出海资讯、链接头部出海平台,提升出海人在宏观趋势、平台玩法、品牌打造、供应链管理等各个环节的认知力,结交关键资源。点击下方图片了解详情,与我们一起高速进化。